资源简介 微专题五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三大热点热点一 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及图像分析1.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方法(1)定义法:v(B)==。(2)关系式法:对于可逆反应aA(g)+bB(g)cC(g)+dD(g),有v(A)∶v(B)∶v(C)∶v(D)=a∶b∶c∶d,即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2.简单的速率图像及应用例1 (2023·佛山一中高一期中)在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N2(g)+3H2 (g)2NH3(g)的反应,5 s内N2(g)由1 mol减至0.2 mol。则NH3(g)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0.16 mol·L-1·s-1B.0.24 mol·L-1·s-1C.0.08 mol·L-1·s-1D.0.008 mol·L-1·s-1例2 如图是足量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和一定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图像,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O→a段v(H2)为零,说明反应未进行B.b→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可能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a→b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可能是铝片表面的Al2O3薄膜逐渐溶解,加快了反应速率D.c点之后,产生氢气的速率下降可能是由c(H+)下降导致的热点二 化学平衡的判断方法1.直接判断依据——v正=v逆≠0(1)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2)不同物质:必须标明是“异向”的反应速率关系。如aA(g)+bB(g)cC(g)+dD(g),当=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2.间接判断依据——“变量”不变关键:确定判定标准的量是“可变量”还是“恒量”,如“可变量”保持不变,则化学反应达到平衡,而“恒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不能作为平衡的标志。即“变量”不变的状态为平衡状态。3.综合分析化学反应模型 mA(g)+nB(g)pC(g)+qD(g)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平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生成了m mol A,即v正(A)=v逆(A) 平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生成了p mol C 不一定平衡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消耗了q mol D 平衡压强 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当m+n≠p+q时,()一定 平衡当m+n=p+q时,()一定 不一定平衡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系温度一定 平衡气体的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颜色 含有有色物质的体系颜色不再变化 平衡例3 下列可以证明2HI(g)H2(g)+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②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③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变化④v(H2)=v(I2)=0.5v(HI)⑤c(HI)∶c(H2)∶c(I2)=2∶1∶1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⑦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⑧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⑨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A.②③④⑤⑥ B.②⑥⑦⑧⑨C.①②⑥⑧ D.②⑥⑨热点三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图像综合分析“一看、二想、三判断”这三个步骤来分析解答(1)“一看”——看图像①看面:理解各坐标轴所代表量的意义及曲线所示的是哪些量之间的关系。②看线:分清正反应和逆反应,分清突变和渐变、小变和大变;理解曲线“平”与“陡”即斜率大小的意义;理解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归纳出规律。若图中有拐点,可按照先拐先平的规律,即较早出现拐点的曲线所表示的反应先达到平衡,对应的温度高、压强大。③看点:理解曲线上点的意义,特别是某些特殊点,如坐标轴的交点、几条曲线的交叉点、极值点、转折点等。分清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是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是生成物。④看辅助线:做横轴或纵轴的垂直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⑤看量的变化:弄清楚是物质的量的变化、浓度的变化还是转化率的变化。(2)“二想”——想规律如各物质的转化量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以及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等。(3)“三判断”——利用有关规律,结合图像,通过对比分析,做出正确判断。例4 (2023·济宁一中高一期中)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4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反应进行到1 s时,v(A)=v(C)B.反应进行到6 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s-1C.反应进行到6 s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反应没有停止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C6A+2D例5 (2024·杭州高一检测)在2.0 L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HCl和0.3 mol O2,加入催化剂发生反应:4HCl(g)+O2(g)2Cl2(g)+2H2O(g),HCl、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v正=v逆B.t3时已处于平衡状态,升高温度平衡状态不会发生改变C.t1时,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比t2时的大D.t3时,容器中c(Cl2)=c(H2O)=0.4 mol·L-11.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下列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C.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D.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消耗2 mol X2.在两个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分别进行下列两个可逆反应:(甲)2X(g)Y(g)+Z(s)、(乙)A(s)+2B(g)C(g)+D(g),下列情况: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②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③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生成物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④反应容器中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不变;⑤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其中能表明甲和乙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3.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反应过程中产生氢气的体积V,根据相关数据所绘制的图像如图所示,则曲线a、b、c、d所对应的实验组别可能依次是( )实验组别 c(HCl)/(mol·L-1) 温度/℃ 形状(Fe)1 2.0 30 块状2 2.5 30 块状3 2.5 50 粉末状4 2.5 30 粉末状A.4、3、2、1 B.1、2、3、4C.3、4、2、1 D.1、2、4、34.(2023·安徽蚌埠高一期末)一定温度下,在5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3B(g)2C(g)。反应过程中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min n(A)/mol n(B)/mol n(C)/mol0 2.1 3.1 05 0.810 1.615 1.6A.0~5 min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 mol·L-1·min-1B.该反应在10 min后才达到化学平衡C.平衡状态时,c(C)=0.2 mol·L-1D.v(A)∶v(B)∶v(C)=1∶3∶2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5.(2024·山东临沂高一期中)对利用甲烷消除NO2污染进行研究:CH4+2NO2N2+CO2+2H2O。在2 L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分别加入0.50 mol CH4和1.2 mol NO2,测得n(CH4)随时间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 温度 n/mol 时间/min0 10 20 40 50① T1 n(CH4) 0.50 0.35 0.25 0.10 0.10② T2 n(CH4) 0.50 0.30 0.18 0.15A.实验①中,0~20 min内,CH4的降解速率为 0.012 5 mol·L-1·min-1B.由实验数据可知实验控制的温度:T1>T2C.40 min时,表格中T1对应的NO2浓度为0.20 mol·L-1D.0~10 min内,CH4的降解速率:①>②6.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使反应SO2(g)+NO2(g)SO3(g)+NO(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反应在c点未达到平衡状态B.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Δt1=Δt2时,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7.T ℃时,向体积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H2和1 mol Cl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H2(g)+Cl2(g) 2HCl(g), HCl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tm时,v正 (填“>”“<”或“=”)v逆。 (2)0~tm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 (3)若要增大HCl的生成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填写两种措施)。 (4)达到平衡后,升高反应温度,再次达到平衡后,测得HCl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0%。则升高反应温度,该反应 (填“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或“不移动”)。 8.一定条件下铁可以和CO2发生反应:Fe(s)+CO2(g)FeO(s)+CO(g)。一定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铁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反应过程中CO2气体和CO气体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t1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v正 (填“>”“<”或“=”)v逆。 (2)4 min内,CO2的转化率为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CO的平均反应速率v(CO)= 。 (3)下列条件的改变能减慢其反应速率的是 (填序号,下同)。 ①降低温度②减少铁粉的质量③保持压强不变,充入He使容器的体积增大④保持容积不变,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4)下列描述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v(CO2)=v(CO)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CO2的同时生成n mol CO③容器中气体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④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答案精析例1 A [5 s内N2(g)由1 mol减至0.2 mol,则v(N2)= =0.08 mol·L-1·s-1,v(NH3)=2v(N2)=0.16 mol·L-1·s-1,故选A。]例2 A [表面有氧化膜的铝片和稀H2SO4反应,Al2O3和H2SO4首先反应生成Al2(SO4)3和H2O,无氢气生成,故O→a段并不是反应未进行,故A项错误;随着反应进行,Al和H2SO4接触面积增大,而且Al和H2SO4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生成氢气的速率逐渐加快,B、C项正确;c点之后,H+浓度的减小成了影响产生氢气速率的主要因素,故随着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慢,D项正确。]例3 D例4 D例5 C [t2时反应还没有达到平衡,v正≠v逆,A项错误;t3时HCl和O2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反应已经达到平衡,但升高温度改变了原有条件,旧平衡会被破坏,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故升温平衡状态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该反应反应物气体分子数大于生成物,t1时,反应物较多,气体总分子数较大,t2时,反应物较少,气体总分子数较小,故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内,t1时气体的总压强比t2时的大,C项正确;t3时,列三段式: 4HCl(g)+O2(g)2Cl2(g)+2H2O(g)起始/mol 1 0.3 0 0转化/mol 0.8 0.2 0.4 0.4平衡/mol 0.2 0.1 0.4 0.4容器中c(Cl2)=c(H2O)==0.2 mol·L-1,D项错误。]跟踪训练1.C [由于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发生改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变量,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反应前后气体Y的质量改变,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则v正≠v逆,说明该反应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则v正=v逆,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2.C3.C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催化剂等,本题中只涉及温度、浓度和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三者结合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由图像知a代表的反应进行的最快,则其浓度最大、温度最高,Fe应为粉末状。]4.C [0~5 min内,C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8 mol,用C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32 mol·L-1·min-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6 mol·L-1·min-1,故A错误;由表中数据及转化关系可知: A(g)+3B(g)2C(g)n(0 min)/mol 2.1 3.1 0n(5 min)/mol 1.7 1.9 0.8n(10 min)/mol 1.6 1.6 1.0n(15 min)/mol 1.6 1.6 1.0所以该反应在10 min时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达到平衡状态时n(C)=1.0 mol,所以c(C)==0.2 mol·L-1,故C正确;v(A)∶v(B)∶v(C)=1∶3∶2,非平衡状态也存在此关系,故D错误。]5.C6.D [c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显然还在改变,故一定未达到平衡,A错误;a点到b点时正反应速率增加,反应物浓度不断减小,B错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但正反应速率增大,说明体系温度升高,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即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错误;因为反应一直正向进行,且a~c段正反应速率一直在增大,故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D正确。]7.(1)> (2) mol·L-1·min-1 (3)升高温度 增大H2(或Cl2)的浓度 (4)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解析 (1)根据图中信息,m点是正在建立平衡的阶段,因此tm时,v正>v逆。(2)0~tm内HCl的改变量为0.3 mol,则H2的改变量为0.15 mol,因此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mol·L-1·min-1。(4)达到平衡后,HCl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00%=27.5%,升高反应温度,再次达到平衡后,测得HCl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0%,则说明升高反应温度,该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8.(1)> (2)71.4% 0.125 mol·L-1·min-1 (3)①③ (4)②④解析 (1)因为t1时化学反应没有达到平衡,反应仍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所以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即v正>v逆。(2)根据图像分析4 min内CO2的变化量为0.7 mol·L-1-0.2 mol·L-1=0.5 mol·L-1,转化率为×100%≈71.4%;CO在4 min内的变化量为0.5 mol·L-1,则4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O)==0.125 mol·L-1·min-1。(3)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①正确;因为铁粉是固体,减少铁粉的质量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②错误;保持压强不变,充入He使容器的体积增大,相当于减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③正确;保持体积不变,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但不影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④错误。(4)v(CO2)=v(CO)不代表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不能由此确定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故①错误;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CO2的同时生成n mol CO说明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②正确;由反应Fe(s)+CO2(g)FeO(s)+CO(g)知,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压强始终不变,故③错误;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质量变化,当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说明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④正确。(共58张PPT)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三大热点微专题五第2章 第3节<<<热点一 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及图像分析1.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方法(1)定义法:v(B)=。(2)关系式法:对于可逆反应aA(g)+bB(g) cC(g)+dD(g),有v(A)∶v(B)∶v(C)∶v(D)=a∶b∶c∶d,即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2.简单的速率图像及应用例1 (2023·佛山一中高一期中)在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N2(g)+3H2 (g) 2NH3(g)的反应,5 s内N2(g)由1 mol减至0.2 mol。则NH3(g)的平均反应速率是A.0.16 mol·L-1·s-1B.0.24 mol·L-1·s-1C.0.08 mol·L-1·s-1D.0.008 mol·L-1·s-1√5 s内N2(g)由1 mol减至0.2 mol,则v(N2)= =0.08 mol·L-1·s-1,v(NH3)=2v(N2)= 0.16 mol·L-1·s-1,故选A。例2 如图是足量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和一定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图像,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O→a段v(H2)为零,说明反应未进行B.b→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可能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a→b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可能是铝片表面的Al2O3薄膜逐渐溶解,加快了反应速率D.c点之后,产生氢气的速率下降可能是由c(H+)下降导致的√表面有氧化膜的铝片和稀H2SO4反应,Al2O3和H2SO4首先反应生成Al2(SO4)3和H2O,无氢气生成,故O→a段并不是反应未进行,故A项错误;随着反应进行,Al和H2SO4接触面积增大,而且Al和H2SO4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生成氢气的速率逐渐加快,B、C项正确;c点之后,H+浓度的减小成了影响产生氢气速率的主要因素,故随着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慢,D项正确。热点二 化学平衡的判断方法1.直接判断依据——v正=v逆≠0(1)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2)不同物质:必须标明是“异向”的反应速率关系。如aA(g)+bB(g) cC(g)+dD(g),当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2.间接判断依据——“变量”不变关键:确定判定标准的量是“可变量”还是“恒量”,如“可变量”保持不变,则化学反应达到平衡,而“恒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不能作为平衡的标志。即“变量”不变的状态为平衡状态。3.综合分析化学反应模型 mA(g)+nB(g) pC(g)+qD(g)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平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化学反应模型 mA(g)+nB(g) pC(g)+qD(g)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生成了m mol A,即v正(A)=v逆(A) 平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生成了p mol C 不一定平衡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消耗了q mol D 平衡化学反应模型 mA(g)+nB(g) pC(g)+qD(g)压强 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当m+n≠p+q时,一定 平衡当m+n=p+q时,一定 不一定平衡化学反应模型 mA(g)+nB(g) pC(g)+qD(g)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系温度一定 平衡气体的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颜色 含有有色物质的体系颜色不再变化 平衡例3 下列可以证明2HI(g) H2(g)+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②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③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变化④v(H2)=v(I2)=0.5v(HI)⑤c(HI)∶c(H2)∶c(I2)=2∶1∶1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⑦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⑧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⑨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A.②③④⑤⑥ B.②⑥⑦⑧⑨C.①②⑥⑧ D.②⑥⑨√A项,③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④未指明正、逆反应,⑤三种物质的浓度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时不一定是平衡状态,③④⑤不能作为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错误;B项,⑦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⑧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变,⑦⑧不能作为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错误;C项,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不符合对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错误;D项,②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符合化学平衡的定义,⑨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说明I2(g)的浓度不再变化,②⑥⑨均可以作为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正确。热点三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图像综合分析“一看、二想、三判断”这三个步骤来分析解答(1)“一看”——看图像①看面:理解各坐标轴所代表量的意义及曲线所示的是哪些量之间的关系。②看线:分清正反应和逆反应,分清突变和渐变、小变和大变;理解曲线“平”与“陡”即斜率大小的意义;理解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归纳出规律。若图中有拐点,可按照先拐先平的规律,即较早出现拐点的曲线所表示的反应先达到平衡,对应的温度高、压强大。③看点:理解曲线上点的意义,特别是某些特殊点,如坐标轴的交点、几条曲线的交叉点、极值点、转折点等。分清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是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是生成物。④看辅助线:做横轴或纵轴的垂直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⑤看量的变化:弄清楚是物质的量的变化、浓度的变化还是转化率的变化。(2)“二想”——想规律如各物质的转化量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以及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等。(3)“三判断”——利用有关规律,结合图像,通过对比分析,做出正确判断。例4 (2023·济宁一中高一期中)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4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反应进行到1 s时,v(A)=v(C)B.反应进行到6 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s-1C.反应进行到6 s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反应停止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C 6A+2D√A.t2时,v正=v逆B.t3时已处于平衡状态,升高温度平衡状态不会发生改变C.t1时,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比t2时的大D.t3时,容器中c(Cl2)=c(H2O)=0.4 mol·L-1例5 (2024·杭州高一检测)在2.0 L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HCl和0.3 mol O2,加入催化剂发生反应:4HCl(g)+O2(g) 2Cl2(g)+2H2O(g),HCl、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v正=v逆B.t3时已处于平衡状态,升高温度平衡状态不会发生改变C.t1时,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比t2时的大D.t3时,容器中c(Cl2)=c(H2O)=0.4 mol·L-1√t2时反应还没有达到平衡,v正≠v逆,A项错误;t3时HCl和O2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反应已经达到平衡,但升高温度改变了原有条件,旧平衡会被破坏,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故升温平衡状态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该反应反应物气体分子数大于生成物,t1时,反应物较多,气体总分子数较大,t2时,反应物较少,气体总分子数较小,故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内,t1时气体的总压强比t2时的大,C项正确;t3时,列三段式: 4HCl(g)+O2(g) 2Cl2(g)+2H2O(g)起始/mol 1 0.3 0 0转化/mol 0.8 0.2 0.4 0.4平衡/mol 0.2 0.1 0.4 0.4容器中c(Cl2)=c(H2O)==0.2 mol·L-1,D项错误。1.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 Y(g)+Z(s),下列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C.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D.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由于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发生改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变量,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反应前后气体Y的质量改变,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则v正≠v逆,说明该反应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则v正=v逆,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2.在两个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分别进行下列两个可逆反应:(甲)2X(g) Y(g)+Z(s)、(乙)A(s)+2B(g) C(g)+D(g),下列情况: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②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③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生成物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④反应容器中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不变;⑤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其中能表明甲和乙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①甲和乙反应前后气体质量均发生变化,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改变能说明甲和乙都达到平衡状态;②甲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发生变化,压强不变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乙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即混合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故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③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生成物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④反应容器中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不变,说明各组分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⑤甲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发生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乙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即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故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3.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反应过程中产生氢气的体积V,根据相关数据所绘制的图像如图所示,则曲线a、b、c、d所对应的实验组别可能依次是实验组别 c(HCl)/(mol·L-1) 温度/℃ 形状(Fe)1 2.0 30 块状2 2.5 30 块状3 2.5 50 粉末状4 2.5 30 粉末状A.4、3、2、1 B.1、2、3、4 C.3、4、2、1 D.1、2、4、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催化剂等,本题中只涉及温度、浓度和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三者结合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由图像知a代表的反应进行的最快,则其浓度最大、温度最高,Fe应为粉末状。实验组别 c(HCl)/(mol·L-1) 温度/℃ 形状(Fe)1 2.0 30 块状2 2.5 30 块状3 2.5 50 粉末状4 2.5 30 粉末状4.(2023·安徽蚌埠高一期末)一定温度下,在5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3B(g) 2C(g)。反应过程中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min n(A)/mol n(B)/mol n(C)/mol0 2.1 3.1 05 0.810 1.6 15 1.6 A.0~5 min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 mol·L-1·min-1B.该反应在10 min后才达到化学平衡C.平衡状态时,c(C)=0.2 mol·L-1D.v(A)∶v(B)∶v(C)=1∶3∶2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t/min n(A)/mol n(B)/mol n(C)/mol0 2.1 3.1 05 0.810 1.6 15 1.6 A.0~5 min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 mol·L-1·min-1B.该反应在10 min后才达到化学平衡C.平衡状态时,c(C)=0.2 mol·L-1D.v(A)∶v(B)∶v(C)=1∶3∶2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0~5 min内,C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8 mol,用C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32 mol·L-1·min-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6 mol·L-1·min-1,故A错误;由表中数据及转化关系可知: A(g)+3B(g) 2C(g)n(0 min)/mol 2.1 3.1 0n(5 min)/mol 1.7 1.9 0.8n(10 min)/mol 1.6 1.6 1.0n(15 min)/mol 1.6 1.6 1.0所以该反应在10 min时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达到平衡状态时n(C)=1.0 mol,所以c(C)==0.2 mol·L-1,故C正确;v(A)∶v(B)∶v(C)=1∶3∶2,非平衡状态也存在此关系,故D错误。5.(2024·山东临沂高一期中)对利用甲烷消除NO2污染进行研究:CH4+2NO2 N2+CO2+2H2O。在2 L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分别加入0.50 mol CH4和1.2 mol NO2,测得n(CH4)随时间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组别 温度 n/mol 时间/min0 10 20 40 50① T1 n(CH4) 0.50 0.35 0.25 0.10 0.10② T2 n(CH4) 0.50 0.30 0.18 0.15组别 温度 n/mol 时间/min0 10 20 40 50① T1 n(CH4) 0.50 0.35 0.25 0.10 0.10② T2 n(CH4) 0.50 0.30 0.18 0.15A.实验①中,0~20 min内,CH4的降解速率为 0.012 5 mol·L-1·min-1B.由实验数据可知实验控制的温度:T1>T2C.40 min时,表格中T1对应的NO2浓度为0.20 mol·L-1D.0~10 min内,CH4的降解速率:①>②√①中0~20 min内,v(CH4)==0.006 25 mol·L-1·min-1,选项A错误;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由实验数据可知0~20 min内,实验①中CH4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为0.25 mol,实验②中CH4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为0.32 mol,则实验②温度高,T1T1、40 min时,CH4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为0.4 mol,NO2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为0.8 mol,浓度为=0.20 mol·L-1,选项C正确;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则0~10 min内,CH4的降解速率:①<②,选项D错误。6.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使反应SO2(g)+NO2(g) SO3(g)+NO(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B.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Δt1=Δt2时,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c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显然还在改变,故一定未达到平衡,A错误;a点到b点时正反应速率增加,反应物浓度不断减小,B错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但正反应速率增大,说明体系温度升高,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即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错误;因为反应一直正向进行,且a~c段正反应速率一直在增大,故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D正确。7.T ℃时,向体积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H2和1 mol Cl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H2(g)+Cl2(g) 2HCl(g), HCl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tm时,v正 (填“>”“<”或“=”)v逆。>根据图中信息,m点是正在建立平衡的阶段,因此tm时,v正>v逆。(2)0~tm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mol·L-1·min-10~tm内HCl的改变量为0.3 mol,则H2的改变量为0.15 mol,因此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mol·L-1·min-1。(3)若要增大HCl的生成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_ (填写两种措施)。 (4)达到平衡后,升高反应温度,再次达到平衡后,测得HCl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0%。则升高反应温度,该反应 (填“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或“不移动”)。升高温度增大H2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或Cl2)的浓度达到平衡后,HCl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00%=27.5%,升高反应温度,再次达到平衡后,测得HCl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0%,则说明升高反应温度,该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8.一定条件下铁可以和CO2发生反应:Fe(s)+CO2(g) FeO(s)+CO(g)。一定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铁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反应过程中CO2气体和CO气体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t1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v正 (填“>”“<”或“=”)v逆。>因为t1时化学反应没有达到平衡,反应仍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所以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即v正>v逆。(2)4 min内,CO2的转化率为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CO的平均反应速率v(CO)= 。0.125 mol·L-1·min-171.4%根据图像分析4 min内CO2的变化量为0.7 mol·L-1-0.2 mol·L-1=0.5 mol·L-1,转化率为×100%≈71.4%;CO在4 min内的变化量为0.5 mol·L-1,则4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O)==0.125 mol·L-1·min-1。(3)下列条件的改变能减慢其反应速率的是 (填序号,下同)。 ①降低温度②减少铁粉的质量③保持压强不变,充入He使容器的体积增大④保持容积不变,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①③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①正确;因为铁粉是固体,减少铁粉的质量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②错误;保持压强不变,充入He使容器的体积增大,相当于减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③正确;保持体积不变,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但不影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④错误。(4)下列描述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v(CO2)=v(CO)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CO2的同时生成n mol CO③容器中气体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④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②④v(CO2)=v(CO)不代表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不能由此确定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故①错误;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CO2的同时生成n mol CO说明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②正确;由反应Fe(s)+CO2(g) FeO(s)+CO(g)知,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压强始终不变,故③错误;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质量变化,当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说明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④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章 微专题五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三大热点.docx 第2章 微专题五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三大热点.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