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授课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授课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欧洲封建国家的形成
476年,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多个王国,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日耳曼的一支法兰克人,逐渐建立起庞大的法兰克王国(481-843)
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时期达到鼎盛,其死后分裂,形成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东法兰克王国(德国)
中法兰克王国(意大利))
西法兰克王国(法国)
西欧的封建社会(476-1453)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基督教的统治地位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特征:封君封臣制
(1)条件:① 日耳曼文明和罗马传统的融合
②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材料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原先的部落首领和亲兵逐渐形成贵族,与罗马的大地主及僧侣构成社会上层;日耳曼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与罗马的自由民、隶民及奴隶则形成社会下层。——朱伟奇《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材料2: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内容:
②封君授予封臣土地;
③封臣领取土地并效忠封君
封君
封臣
土地与保护
效忠、服兵役等
帝王
大封建主
小封建主
农民
①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
问题:结合材料,探讨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3)特点:
材料一 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世界历史读本》
①以土地封赐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②具有契约意识,双向权利义务
③层级间相对独立,不可越级管理
(4)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成为名义上最高统治者
②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
【拓展深化】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比较项 西欧封君封臣制 西周分封制
不同 社会形态
纽带
统治方式
相同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维系
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管理
天子是天下共主
目的:维护统治; 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内容:权力义务交织; 影响:前期加强统治,后期造成地方割据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居民构成) 权利及义务
1、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问题:庄园中的耕地分为几种?哪些人经营耕种,他们之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如何?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自由农份地
农奴份地
领主
自由农
农奴
⑴提供农民土地;⑵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⑶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1)交纳地租,服劳役;(2)法律上自由。
(1)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2)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3)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
庄园性质: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二)经济特征:庄园经济和农奴制度
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
材料一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 (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⑴经济上:自给自足
⑵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⑶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2、思考:依据材料分析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
3.庄园的兴衰:
9世纪逐渐流行,11世纪遍布欧洲各地。14世纪后,由于生产力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渗透,庄园开始衰败。
材料:从12世纪开始,流行把劳役地租改为货币地租。14—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更为发达,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不再参与生产管理,租地农场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经营,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领主、租地农场主、雇工按契约分配产品。在14世纪早期,因为人口膨胀土地短缺,西欧很多地方出现了饥荒,接着是瘟疫,经过这两个灾难之后,西欧的人口急剧减少,封建主纷纷把自营地及死亡或逃亡的农奴份地改变租佃制,农奴只要交纳一笔赎金,即可宣布释放,获得人身自由。于是庄园经济逐渐瓦解。
4.庄园的影响:
封建庄园与封君封臣制度的联系:西欧封君封臣制是建立在封建庄园制的基础上的。封建庄园西欧封建主凭借土地占有及超经济强制等权力形成的剥削农民、农奴的经济实体,不仅是中古时期西欧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而且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是中古时期西欧的社会基础。
积极 ——①促进农业发展,为封建统治提供经济基础;②维持基层秩序。
消极—— 导致中古西欧的割据状态,阻碍王权的强化,不利于国家统一。
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
材料: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要好得多。这样,当农业改良发生的时候,农奴自己可以指望从中至少稍许获益。更重要的是,虽然理论上领主有权随意摊派赋税,实际上义务趋向于保持固定。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问题探究1:比较农奴和奴隶的异同,说明中古时期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A.相同点: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农奴主或奴隶主的压迫
B.不同点:相对奴隶,农奴的地位较高、受到的束缚更小
C.生产关系:由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生产关系进步
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
天主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西欧国王为获得教会支持,赏赐给教会大片土地,罗马教皇派出许多隐修士到西班牙、高卢、不列颠和北非等地区布教,广建修道院,扩建庄园出租土地,鼎盛时期,天主教会占有了欧洲三分之一的土地,成为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公元6世纪开始,教会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中世纪时,教皇索性宣布信徒可以支付相应的费用来获得救赎,这样教士兜售赎罪券,是西欧中世纪时特有的现象。
(3)思想特征:基督教统治地位
基督教的经济地位:
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现:
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
相互利用
扶持阶段
王权教权对抗
教权极盛阶段
王权加强
教权衰退
丕平献土
卡诺莎之辱
阿维尼翁之囚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城周围地区,送给教皇。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斗争失败,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忏悔,亨利在雪地里跪了3天3夜后,最终获得教皇的饶恕。
阿维农之囚是法国国王强制让整个罗马教会由意大利迁到法国阿维农地区,受制于法国国王,教皇形同囚徒一般。
基督教的政治地位: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表现:
(1)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可征收什一税;
(2)政治上: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等级制度;
(教权高于王权,教阶制度)
(3)思想上:控制教徒的精神生活,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出生
神父主持洗礼
结婚时在教堂由神父主持婚礼
临终
教父主持涂香油仪式死后
在教堂举行葬礼,遗体被葬教堂附属墓地
教育
宗教学校课程 七艺
探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探究基督教举足轻重地位的表现。
教堂星罗棋布,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马克·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中认为,封君封臣制度虽然造成了权力的分散,但也让不同地区有了各自发展的空间,为后来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亨利·皮雷纳在《中世纪的城市》中强调,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并非完全封闭,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庄园内的手工业者技艺越发精湛,产品出现剩余,就有了与外界交换的需求,这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雅克·勒高夫在《中世纪文明》中提到,基督教对思想的长期束缚,反而激起了人们对知识、对思想解放的渴望,一旦有合适的契机,就会促使新思想的萌芽。
二、中古西欧的新变化
1. 政治:王权强化
思考:王权强化有何影响?
中世纪西欧王国通过加强王权、统一领土、推广共同语言和文化,为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概念:15世纪欧洲开始形成的以君主为核心,民族为基础,有统一明确疆界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形成过程中,共同的文化、语言和历史记忆起到关键作用,人民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国家有明确的领土边界和统一的政治权力。民族国家出现为欧洲各国的崛起奠定了政治前提。
二、中古西欧的新变化
2. 经济:城市兴起
自治途径: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自治背景:
封建束缚:中世纪前期,城市受封建领主掌控,市民背负高额赋税,须服从领主统治。
经济驱动:商业与手工业复兴,城市经济渐趋繁荣,市民阶层渴望获取更多自由。
王权助力:国王为削弱封建领主权力,换取市民经济与政治支持,进而支持城市自治。
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通过自治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二、中古西欧的新变化
2. 经济:城市兴起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经济: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政治:支持王权,促进了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
文化: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培养人才。
“城市的空气 使人自由”
二、中古西欧的新变化
3. 文化:大学兴起
王权强化、城市兴起、大学发展三者有何联系?
王权强化
大学发展
城市兴起
为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提供政治稳定和法律保护
为王权培养了专业人才,为城市注入了文化活力
为王权提供经济支持,
为大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转型
1088年 博洛尼亚大学(第一所世俗大学)
1261年 巴黎大学
1168年 牛津大学
1209年 剑桥大学
1500年 欧洲80所大学
二、中古西欧的新变化
中古西欧文明的特征
1.多元的社会结构:
政治
经济
文化
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
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
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
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封土制,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2.封君封臣封土的体制:
3.相对独立的庄园:
经济 自给自足是中古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
政治 以领主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
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基督教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
4.追逐自由的城市:
(1)城市的“自治”。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西欧城市的兴起推动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
(2)市民的“自由”。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拥有司法自由;但是市民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决定权掌握在领主手中。
5.基督教文化是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
问题探究:中西封建社会对比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政治制度
阶级矛盾
经济制度
思想文化
约5世纪—15世纪
公元前221年—1840年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查士丁尼及其随从》(公元547年),描绘了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皇帝及其随从手捧圣餐杯盘和祭品向基督献祭的场景。
“政教合一”
“第二罗马”
三、中古东欧:拜占廷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1.兴盛(395年-6世纪中期)
经济
军事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汇编《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①肯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汇编《罗马民法大全》。
三、中古东欧:拜占廷与俄罗斯
2.衰落(6世纪中期——1453年)
(1)原因: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自身资源;
②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
③奥斯曼土耳其的蚕食。
(2)结果: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每当敌人用希腊火攻击我们,所做的事只有屈膝下跪,祈求上天的拯救。”
—受希腊火所伤的十字军
(一)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三、中古东欧:拜占廷与俄罗斯
◎罗斯受洗: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传自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作为国教
基辅罗斯(882-1240)
莫斯科公国(1284-1547)
沙皇俄国(1547-1721)
俄罗斯帝国(1721-1917)
彼得大帝
特点:沙皇专制,“第三罗马”
(二)俄罗斯
三、中古东欧:拜占廷与俄罗斯
总结:中古时期的东欧社会
政治:王权强大,政教合一
经济:封建制度稳固
思想:信仰东正教
拜占庭帝国纹章
莫斯科大公印章
俄罗斯国徽
三、中古东欧:拜占廷与俄罗斯
课堂总结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封建庄园
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拜占庭与俄罗斯
前提
封君封臣制度:内容、义务和权力、影响
庄园与农奴制度:领主自营地、农民份地、庄园法庭
西欧新兴的王权集中国家
中古西欧的基督教会
中世纪的城市:兴起条件、自治城市
拜占庭
俄罗斯
建立与发展
《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新法典》
走向衰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