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模拟试卷10(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模拟试卷10(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卷)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模拟试卷(10)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C—12 S—32 C u—64 Ca—40
本卷g取10N/kg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均不发生改变
解析:A.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故B错误符合题意;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时,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则为分解反应,故C正确不合题意;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均不发生改变,故D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B
2、下列有关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道只有储存食物的作用,没有消化吸收功能
B.小肠是人体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C.胆汁有助脂肪消化是由于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D.淀粉的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分是胃
解析:食道没有储存食物的作用,也没有消化吸收功能,A错误;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B正确;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进行物理性消化.C错误;淀粉的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分是口腔,D错误。
答案: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解析: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吸热和放热情况是解决此题的关键.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需要吸热.故A错误;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C、冰棍是固体,吃在嘴里变成液体是熔化,熔化吸热.故C正确;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
答案:C
4、科学研究常用到很多种方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是模型法
B.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我们通过水波来学习声波,是类比法
C.种子萌发条件实验中,一组种子湿润,一组种子干燥,其余条件相同,是控制变量法
D.通过真空罩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是转换法
解析:A. 光线是为了研究光所建立起来的模型,是模型法,A正确;B. 声音是通过声波的形成传播的,将声波类比成水波,是类比法,B正确;C. 控制单一变量是控制变量法,C正确;D. 真空罩实验是现在封闭的罩子中放入正在发生的电铃,然后将罩子内的空气抽出,可以发现电铃的声音逐渐变小,但由于罩子中的空气无法完全抽完,即无法做到绝对真空,因此需要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因此该实验用了实验加推理的方法,D错误;故D符合题意。
答案:C
5、正确地分析解释现象或结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能力。下列分析解释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能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大,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长期放在阳台上的花草会朝窗外生长,因为植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射
D.足球撞击在人脸上时只见脸明显变形,因为球对脸的力大于脸对球的力
解析:A. 电解水实验能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A正确;
B.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加热后称得的质量为氧化铜的质量,该质量等于铜丝的质量与参与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B错误。C.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作出反射,C错误。D. 足球撞击在人脸上,根据力的相互作用,球对脸的力等于脸对球的力,D错误。故A符合题意。
答案:A
6、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或过程,以下有关水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吸水:外界→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液泡
B.植物体散失水:土壤→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叶外
C.人体对水利用:食物→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D.地球上水循环:海洋→蒸发→水汽输送→径流→降水→陆地
解析:A. 植物细胞吸水:外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A错误;B. 植物的叶通过蒸腾作用将体内的水分由叶子的气孔处散失出去,所以植物体散失水:土壤→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叶外,B正确; C. 人体对水利用: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体外,C错误; D. 地球上水循环:海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陆地,D错误;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7、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将在2025年4月下旬或者5月上旬返回地球。届时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乘组,也将如期进入中国空间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飞船对接后,以飞船为参照物,核心舱是运动的
B.“太空会师”的画面可通过超声波传递到地球
C.航天员绕地球运行时,运动状态不断地在改变
D.定向员从地面进入空间站后质量变为零
解析:A.对接后,以飞船为参照物,核心舱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是静止的,故A错误;B.“太空会师”的画面是通过电磁波传递过来的,故B错误;C.航天员绕地球运行时,速度和方向不断改变,即运动状态不断地在改变,故C正确;D.宇航员从地面进入空间站后,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不变,故D错误。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8、生物学原理与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生产实践 原理
A 种庄稼要施肥 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B 给农作物松土 阳光透过土壤间隙照到种子,促进种子光合作用
C 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 主要目的是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D 早春播种后覆盖地膜 提高土壤湿度,促进种子的萌发
解析:A. 施肥是给植物提供无机盐,A正确;B. 给农作物松土是为了能让空气进入土壤,让种子进行呼吸作用,B错误;C. 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主要是为了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移栽时水分的散失,C错误;D. 覆盖地膜主要是为了提高温度,促进种子萌发,D错误;故A符合题意。
答案:A
9、20℃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60gZnSO4进行实验(忽略水的蒸发)。依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和ZnSO4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充分搅拌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60g
B.升温到40℃时,烧杯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C.从60℃升温到80℃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100℃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解析:A、 20℃时,硫酸锌的溶解度小于60g,100g水中加入60g硫酸锌,不能全部溶解,充分搅拌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160g ,不正确;B、 40℃时硫酸锌的溶解度为70g,升温到40℃时,烧杯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不正确;C、 从60℃升温到80℃时,烧杯内溶液不会析出固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不正确;D、 100℃时,硫酸锌的溶解度为60g,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感到好奇;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10、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最合理的是(  )
A.按反射弧的结构不同区分,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B.按物质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二类
C.按是否用种子进行繁殖区分,绿色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二类
D.按分布部位不同区分,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二类
解析:A. 按形成过程不同区分,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二类,非条件反射先天形成,而条件反射后天形成,A错误;B. 按物质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将其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二类,B错误; C. 按是否用种子进行繁殖区分,将植物分成有种子植物和无种子(孢子)植物,C错误;D. 按分布部分不同区分,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D正确;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11、2025年3月28日,缅甸曼德勒省发生里氏7.9级强震,造成大量人员被困、通信中断、道路损毁,灾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当这次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位于下图中的( )
A. ①~②之间 B. ③~④之间 C. ②~③之间 D. ④~①之间
解析:读图可得,②是春分日即3月21日,③是夏至日即6月22日,④是秋分日即9月23日,①是冬至日即12月22日;3月28日地球运行在春分日与夏至日即②-③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电源电压恒为3V,更换5个定值电阻Rx,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同学研究的是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B.实验中电压表的示数保持0.5V不变
C.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为1~5Ω D.将Rx从5Ω换成10Ω后,应将滑片P向左移
解析:由图乙可知,实验中变量为电流和Rx,Rx两端电压为定值,所以该同学探究的是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实验中电压表测Rx两端的电压,由图乙中任意点数值代入公式U=IR可知,电压表的示数保持2.5V不变,故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保持0.5V不变。当Rx为5Ω电阻时,电路中电流为0.5A,由欧姆定律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R===1Ω;当Rx为25Ω时,电路中电流为0.1A,由欧姆定律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R===5Ω,所以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为1~5Ω。将Rx从5Ω换成10Ω,为保证电压表数值不变,由串联电路分压的特点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由图甲可知,滑片P应向右移。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13、某同学尝试测定不同因素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他选取了三组大小相近、带有相同数量叶片的枝条,具体实验方法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置于等量清水中
保留全部叶片 去除全部叶片 保留全部叶片
液面上滴加一层相同量的植物油
30℃ 30℃ 10℃
A.甲组与乙组进行实验时的变量为叶片的有无
B.可将丙组内的清水换成无土栽培完全营养液
C.利用乙组和丙组实验叫分析温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D.液面上是否滴加植物油对实验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解析:A.甲组保留全部叶片,乙组去除全部叶片,其他条件都相同,甲组与乙组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叶片的有无,A正确。B. 如果把丙组内的清水换成无土栽培完全营养液,那么丙组与甲组存在两个变量,与乙组存在三个变量,均不能形成对照实验,B错误。C. 乙组去除全部叶片,温度为30℃;丙组保留全部叶片,温度为10℃。乙组和丙组存在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C错误。D. 若液面上不滴加植物油,装置中水分的自然蒸发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D错误。故A符合题意。
答案:A
14、如图是某-海底隧道的施工现场,起重船将圆柱形物体放入水中至全部浸没的过程中,起重船所受浮力大小的变化是(  )
解析:G船+G物=F浮船+F浮物; F浮物=ρ液gv排,当物体入水的过程中,v排先变大,浸没后不变,所以F浮物先变大后不变;G船+G物不变,则F浮船=G船+G物-F浮物先变小后不变。因为物体是圆柱形的,随着物体浸入深度的增加,v排不是均匀增大的(先增大的快,水浸过圆柱体的直径后,v排增大的慢),所以圆柱体的浮力也不是均匀增大的(先增大的快,后增大的慢),导致船的浮力变小也不是均匀的(先快后慢),所以A、B、D都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答案:C
15、如图甲,重为80 N的物体在大小为10 N,水平向左的拉力F1作用下,沿水平地面以3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保持拉力F1不变,用水平向右的拉力F2,拉物体匀速向右运动1 m。若不计滑轮、绳的质量和摩擦,则(  )
A.物体向左运动时,拉力F1的功率P1=30 W
B.物体向右运动时,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f=10 N
C.物体向右运动时,拉力F2=10 N
D.物体向右运动时,拉力F2所做的功W2=40 J
解析:A、物体向左运动时,F1的功率P1=F1v=10N×2×3m/s=60W,故A错误;B、图甲中是一只动滑轮,用2段绳子拉动物体,匀速运动时,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摩擦力为2F1=2×10N=20N,所以B错误;C、由于物体G和地面没有改变,故所受摩擦力没有改变,仍为20N,方向向左,同时物体向左还受两股绳子施加的拉力,每股绳子的拉力为10N,物体右侧滑轮为动滑轮,对物体的拉力为2F2,因此,2F2=2F1+f=40N,所以F2=F1+0.5f=10N+0.5×20N=20N;故C错误;D、在滑轮与绳子质量及滑轮轴处摩擦均不计的情况下,拉力F2做的功W=F2×2s=20N×2×1m=40J,所以D正确。
答案:D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小柯为了研究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浓度是否有差异,做了如下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分别用两种方法各收集三瓶氧气,并使用传感器测定收集到的氧气浓度,数据见表。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氧气浓度(%) 79.6 79.7 79.9 90.0 89.8 89.3
氧气平均浓度(%) 79.7 89.7
(1)小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以能使放置在集气瓶瓶口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氧气集满的标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氧气集满的标准。
(2)以上两种方法中,_______法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3)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的原因有_______。
A.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
C.当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集气瓶内还有空气
D.当氧气进入集气瓶时,瓶内空气与进入的氧气相互扩散
解析:(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或观察到瓶中水排尽时,说明该瓶内的气体已集满;(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由以上信息中也可得到同样结论;(3)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的原因有很多,如:氧气密度只是略大于空气,很容易出现排不净空气或少量混合的情况;当用带火星木条验满复燃时,只能说明瓶中的氧气浓度大,不能说明集气瓶内一点空气也没有;在收集氧气时,氧气与空气可能进行少量的扩散混合,这些都会造成氧气浓度的减小;而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1)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或观察到瓶中水排尽时 (2)排水 (3)ACD
17、如图所示,物体M与弹簧一端相连,系在绳子末端的小球从A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经最低点B,撞击物体M后反弹,并使M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最终到达最右端D点.(图中C点是弹簧原长时的末端,均不计空气阻力)。
(1)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 ;
(2)小球在最低点B时,受到的力 (选填“是”或“不是”)平衡力;
(3)物体M从C到D点的过程中,动能大小变化情况是 (选填“一直变大”“一直变小”或“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1)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变大,高度变小,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所以能量的转化情况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2)小球在最低点B时,速度最大,并且运动轨迹为圆周运动,因此小球受力不是平衡力;(3)物体M从C到D点的过程中,弹簧的形变越来越大,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弹力越来越大,物体做减少运动,速度越来越来,动能越来越小。
答案:(1)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2)不是;(3)一直变小。
(第17题图) (第18题图表)
18、野鸡尾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有清热降火、解毒等功效。
(1)野鸡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2)右图是植物二歧分类检索表,野鸡尾是蕨类植物,它对应检索表中字母   。
(3)植物P与S的亲缘关系比P与Q的   。(选填“远”或“近”)
解析:(1)野鸡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蕨类植物门是又称羊齿植物,是一群进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生活史为孢子体发达的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较原始的维管组织。野鸡尾是蕨类植物,它无种子,有根,对应检索表中字母R 。(3)P有种子有花,S无种子无根,Q有种子无花。 故植物P与S的亲缘关系比P与Q的远。
答案:(1)细胞 (2)R (3)远
19、某科学小组欲为学校实践基地蔬菜大棚设计“二氧化碳补充装置”,进行了项目化学习。该小组成员以大理石和稀盐酸作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并且为了更加灵活地控制反应,利用大小相同的矿泉水瓶(部分底部切割)、多孔塑料板等来设计气体发生装置。
(1)设计气体发生装置.如图甲所示,小组成员们设计了不同的气体发生装置,其中可通过盖紧瓶盖使反应停止的是   。
(2)设计自动报警器。为防止大棚内CO2浓度过高,他们设计了报警电路。当CO2浓度超过设定值时,红灯一直亮,反之不亮。其中气敏电阻Rx的阻值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则红灯应该接在图乙abcd中的   位置。
解析:(1)只有D是可以通过盖紧瓶盖使反应停止,因为D中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微溶于水,所以瓶内的其他压强会增大,会将液面向下压,从而使得液面低于多孔塑料板,使得大理石与稀盐酸不接触,从而导致反应停止;(2)气敏电阻Rx的阻值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当二氧化碳溶度升高时,Rx阻值变小,电流变大,电磁铁的磁性变强,将衔铁吸下,此时应该是红灯一直亮,故红灯接在a处位置。
答案:(1)D (2)a
20、大米的加工过程如图所示,每100克糙米、胚芽米和白米的部分营养成分如下表。
(1)下列有关稻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的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
(2)大米富含淀粉,进食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 后被吸收。
(3)下列对大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米糠层没有营养物质 B.食用糙米有利人体健康 C.米加工得越精细越有营养
解析:(1)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A正确;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B正确;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C正确;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输送给稻谷,D错误。(2)大米富含淀粉,进食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葡萄糖后被吸收。(3)加工精细程度越高,营养损失越多,食用糙米糙米中含有维生素B1,有利于人体健康。
答案:(1)ABC (2)葡萄糖 (3)B
21、如图甲,电源电压恒为8V,滑动变阻器滑片P从b端滑到a端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关系如图乙;R2与R1的电功率之比k与R2的关系如图丙。则滑片P在a端时,电路的功率为   W;滑片P在b端时,R2的功率为   W。
解析:闭合开关,R1、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电流,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a端时,R2接入电路的阻值为0,电压表示数为0,电路电流为2A,R1的阻值R1==4Ω,故电路的功率为P=UI=8V×2A=16W。当滑片在b端时,R2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R2电功率P2=U2I',R1电功率P1=U1I',则k==4①,又U=U1+U2=8V②,由①②可得U1=1.6V,U2=6.4V,电路电流I'==0.4A,故P2=U2I'=6.4V×0.4A=2.56W。
答案:16; 2.56
22、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由图象可知,当t=1s时,物体处于 状态;
(2)当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3)当木块所受的推力是2N,则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静止     B.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1)由v-t图象可知,0~2s时物体运动的速度为0,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当t=1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由v-t图象可知,4s~6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4m/s不变,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摩擦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由F-t图象可知,4s~6s内物体受到的推力为2N,则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2N;(3)由F-t图象可知,当木块所受的推力是2N时的时间为4s~6s,由v-t图象可知,4s~6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4m/s不变,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1)静止 (2)2 (3)B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
23、小科学习了有关“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知识后,利用唾液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探究了溶液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组别 A B C
试管中依次加入物质 1mL唾液 1mL唾液 1mL唾液
1mL稀HCl溶液 1mL蒸馏水 1mLNaOH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水浴10min ____
各滴入2滴碘液后的现象 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1)请补充表格中的内容   ;B组为对照实验,其不变蓝的原因是   。小科结合三组实验得出结论:酸性溶液会使酶失去活性而碱性溶液对酶的活性没有影响。但科学老师却告诉小科:氢氧化钠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C组实验不变蓝呢?于是,小科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1:氢氧化钠变质;猜想2:氢氧化钠与碘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3:……
【查阅资料】①NaOH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②NaOH溶液放在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③氢氧化钠能与碘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3I2+6NaOH=5NaI+NaIO3+3H2O。
(2)【活动与探究】
实验一:取一定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往里面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看到溶液变红,小科认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但科学老师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
(3)实验二:取一定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往里面滴加BaCl2溶液,没有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分析】
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证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实验三:取原来的C组混合液,继续往里滴加过量的某种物质,若出现变蓝的现象,则证明猜想2正确。小红继续滴加的物质是   。
【结论】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都能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解析:(1)唾液淀粉酶在37℃时的催化效果最好,本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所以表格中的内容是37℃;碘液遇淀粉变蓝色,其不变蓝的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完全分解;(2) 变质产生的Na2CO3也是碱性的,也能使酚酞变红;(3)猜想二认为氢氧化钠与碘发生了化学反应。所有没有碘液了,所以淀粉不会变蓝,淀粉仍然存在,所以在C溶液中继续滴加碘液,如果变蓝就说明猜想二正确。
答案:1)37℃;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完全分解;(2)变质产生的Na2CO3也能使酚酞变红;(3)碘液
24、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钢球从斜面上某个高度由静止沿斜面滚下,在底部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碰撞,木块沿水平面向右运动直至停止。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判断钢球的动能大小。
(2)让同一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目的是探究钢球的动能大小与________的关系。
(3)木块最终会停下来,在此过程中木块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把动能转化为内能。
(4)如果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阻力为0,木块将 。
解析:(1)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通过观察木块移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的动能大小,木块移动的越远,说明钢球的动能越大,该实验所用的方法叫转换法;(2)让同一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不一样,所以是为了探究钢球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3)木块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木块始终受到阻力的作用,摩擦力做功,将动能转化为内能;(4)如果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阻力为0,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木块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一直运动下去。
答案:(1)木块移动的距离远近;(2)速度;(3)做功;(4)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25、如图所示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小科对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那么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也有多种可能
[作出猜想]猜想①:CO;猜想②:CO2; 猜想③:CO和CO2。
[设计方案]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点燃酒精喷灯和酒精灯,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喷灯和酒精灯,打开K,再通一段时间氮气。
方案一: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
(1)若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排除猜想   。
(2)实验结束后,需要先熄灭(选填“A”或“D”)   酒精灯。
(3)方案二: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取一定量炭粉和4g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并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A(玻璃管+固) m1 m2
B+C+(广口瓶+混合液) m3 m4
若猜想②成立,则理论上(m4-m3)   (m1—m2)(填“>”“=”或“<”)。
(4)若猜想③成立且CuO全部转化成Cu,则参加反应碳的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1)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则可排除猜想 ① 。(2) D处酒精灯是为了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实验结束后,需要先熄灭A处酒精灯。(3)A玻璃管减少质量即为生成气体质量,BC增重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若 理论上(m4-m3) = (m1-m2) ,则可证明猜想②成立。(4)设生成气体全部为CO,则根据化学方程式CuO +C高温Cu+CO中CuO与C质量关系, 80/4g=12/m, m=0.6g;设生成气体全部为CO2,则2CuO +C高温2Cu+CO2中CuO与C的质量关系,160/4g=12/m,m=0.3g;若猜想③成立且CuO全部转化成Cu,则参加反应碳的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 0.3g<m<0.6g 。
答案:(1)① (2)A (3)= (4)0.3g<m<0.6g
26、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测量合金丝电阻,电源电压为6 V。
甲 乙 丙
(1)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____端。
(2)闭合开关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接入电路电阻最大处移动到另一端过程中,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只在图乙所示位置发生很小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断:电路故障为 。
(3)在电路故障排除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压表指针如图丙所示时,电流表读数为0.5 A,由此,小华算出接入电路合金丝的电阻为____Ω。
(4)为准确地测出合金丝的电阻,对实验应做怎样的改进?答: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阻值最大位置,故移动到最左端;(2)闭合开关后,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只在图乙所示位置发生很小的变化,电流表几乎无示数,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电压,由此可以推断:电路中6和8间发生了断路;(3)当电压表指针如图丙所示时,合金丝两端电压为2.5 V,电流表读数为0.5 A,所以合金丝的电阻R===5 Ω;(4)为准确地测出合金丝的电阻,电压表改用小量程,也可以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答案:(1)最左;(2)电路6和8间发生断路;(3)5;(4)电压表改用小量程(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7、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CO还原Fe2O3粉末的实验进行探究(固定装置略)。
【查阅资料】CO能溶于铜液。铜液:醋酸二氨合铜和氨水的混合液
(1)按如图连接装置A﹣E,在装入试剂前,先   。
(2)装置C中玻璃管的作用:   。
(3)反应一段时间后,能证明CO与Fe2O3反应的实验现象:   。
(4)某同学认为该装置存在缺陷,需在装置E后再连接装置F,装置E、F的接口连接顺序:a连接   (填“b”或“c”)。
解析:(1)该反应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按如图连接装置A﹣E,在装入试剂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 装置C中玻璃管连接外界,其作用是调节压强。(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一段时间,观察到D中玻璃管内红色固体变成黑色,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可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发生了反应。(4)CO能溶于铜液, 在装置E后再连接装置F,是为了吸收尾气中的CO,防止污染空气,为使药品充分接触,则a连接c。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调节压强 (3)D中玻璃管内红色固体变成黑色,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c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
28、(8分)微藻是一类藻类植物,分布广泛,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开发和应用。
(1)图甲显微镜观察微藻,若要进一步观察微藻A的内部结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选填序号)。
①转动物镜转换器 ②向左移动装片 ③向右移动装片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
(2)图乙是科学家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微藻利用分解罐中微生物   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为宇航员提供氧气,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3)若将微藻移植到月球表面,微藻能否继续存活?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
解析:(1)显微镜使用时,低倍镜下的像换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是:(1)移装片,因为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所以才用在哪移哪的方式,使像呈现在视眼正中央;(2)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3)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眼变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是图像变清晰; 图甲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藻.若要进一步观察微藻A的内部结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①④; (2)食物链是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微藻利用分解罐中微生物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为宇航员提供氧气,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微藻→宇航员。 (3)不能存活,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
答案:(1)②①④(2)分解(或呼吸);微藻→宇航员(3)不能存活,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
29、(6分)某工厂从含铜废料中回收铜的生产流程如下。(提示:含铜废料中,除铜外其余物质不与氧气或稀硫酸反应且不溶于水)
(1)“酸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酸浸”步骤最好需要加热的原因是    ;
(3)固体Y含有的成分是   。
解析:(1)废料在空气中灼烧,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酸浸”时氧化铜与硫酸发生反应,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2)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有关,“酸浸”步骤最好需要加热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3)加入过量试剂X过滤得浅色溶液,说明X为铁,发生的是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则固体Y成分为铁和铜。
答案:(1)CuO+H2SO4=CuSO4+H2O (2)加快反应速率 (3)铁和铜
30、(8分)葡萄常采用扦插的方式对其进行繁殖。对扦插材料处理的方法不同,将影响扦插的成活率,以下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实验步骤:①准备30支生长良好的葡萄枝条,将它们剪成保留2个节的茎段,按要求处理茎段叶片和茎段上方切口;②将处理好的茎段均分为2组,分别标上标签A与B;③将A组茎段下方切成水平切口,将B组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④将两组茎段按要求插入沙性土壤中,培育的环境条件相同且 ▲ ;⑤观察记录:每天定时观察A、B两组的生长情况,并作好记录。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该实验设置A、B两组的目的是形成   ;
(3)步骤④的横线上▲处应填   ;
(4)一段时间后,发现B组长出新叶的枝条多于A组,成活较多,这说明了  。
解析:(1)该实验的变量是茎段的切口形状。 (2)该实验设置A、B两组的目的是形成 对照 。
(3)步骤④的横线上应填适宜。(4)一段时间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B组长出新叶的枝条多于A组,成活较多,这说明在外界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茎段切口斜向下有利于枝条扦插的存活率。
答案:(1)茎段的切口形状 (2)对照 (3)适宜 (4)在外界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茎段切口斜向下有利于枝条扦插的存活率
31、(6分)波尔多液含氢氧化钙、氢氧化铜和硫酸钙等物质,是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一种生产波尔多液的工艺流程如图。
(1)“煅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2)“混合”时不能用铁制容器,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混合”时需不断搅拌,目的是   ;
(4)“混合”后得到的波尔多液温度明显高于室温,原因是   ;
(5)“混合”过程中,至少需要多少氢氧化钙与1.6吨硫酸铜反应来配制波尔多液?(通过计算回答)
解析:(1)“煅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2)“混合”时不能用铁制容器,原因是铁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3)“混合”时需不断搅拌,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4)“混合”后得到的波尔多液温度明显高于室温,原因是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5)设需要氢氧化钙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Ca(OH)2+CuSO4=CaSO4+Cu(OH)2↓中Ca(OH)2与CuSO4质量关系,
74/x=160/1.6t 得x=0.74t。
答案:(1)分解。(2) Fe+CuSO4═FeSO4+Cu。(3)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4) 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5) 0.74t
32、(7分)如图甲所示为一个超声波加湿器,如图乙所示为其内部湿度监测装置的简化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为12V,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30Ω,电流表的量程为0~200mA,电压表的量程为0~9V;湿敏电阻R的阻值随湿度RH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其阻值最大为120Ω(图中未画出)。
则在电路安全工作的前提下,请计算出:
(1)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时,R接入电路中的阻值?
(2)当电压表示数为9V时,通过R0的电流?
(3)装置能监测湿度最大值?
解析:由图可知,定值电阻与湿敏电阻串联关系,电压表测量湿敏电阻R 两端的压电,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1)当电流表示数为0.2A时,可得此时的总电阻R总=U/I=12V/0.2A=60Ω;则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为R=R总-R0=60Ω-30Ω=30Ω;(2)当电压表示数为9V时,串联电路分压作用,R0两端电压U0=U-UR=12V-9V=3V,此时通过R0的电流:I0=U0/R0=3V/30Ω=0.1A;(3)由丙图知,湿度越大时,湿敏电阻R的值也越大,由串联分压可知,湿敏电阻两端电压也越大,故电压表示数也越大,由于电压表的量程为0-9V,所以湿敏电阻两端电压最大为9V时,监测的湿度最大,由(2)可知,湿敏电阻R两端电压最大为9V时,电路中电流为I大=I0=0.1A,由欧姆定律可知,R的最大电阻为R大=U大/I大=9V/0.1A=90Ω,由丙图可知,湿敏电阻90Ω时,对应的监测湿度为80%。
答案:(1)30Ω (2)0.1A (3)8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模拟试卷(10)
答 题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 (1) ;(2) ;
(3) ;
17、(1) ;
(2) ;(3) ;
18、(1) ;(2) ;(3) ;
19、(1) ;(2) ;
20、(1) ;(2) ;(3) ;
21、 ; ;
22、(1) ;(2) ;(3)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
23、(1) ; ;
(2) ;
(3) ;
24、(1) ;(2) ;
(3) ;(4) ;
25、(1) ;(2) ;
(3) ;(4) ;
26、(1) ;(2) ;
(3) ;(4) ;
27、(1) ;(2) ;
(3) ;
(4) 。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
28、(1) ;
(2) ; ;
(3) ;
29、(1) ;
(2) ;(3) ;
30、(1) ;(2) ;(3) ;(4) ;
31、(1) ;(2) ;
(3) ;
(4) ;
(5)解:
32、(1) 解:
(2)解:
(3)解: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模拟试卷(10)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C—12 S—32 C u—64 Ca—40
本卷g取10N/kg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均不发生改变
2、下列有关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道只有储存食物的作用,没有消化吸收功能
B.小肠是人体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C.胆汁有助脂肪消化是由于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D.淀粉的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分是胃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4、科学研究常用到很多种方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是模型法
B.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我们通过水波来学习声波,是类比法
C.种子萌发条件实验中,一组种子湿润,一组种子干燥,其余条件相同,是控制变量法
D.通过真空罩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是转换法
5、正确地分析解释现象或结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能力。下列分析解释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能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大,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长期放在阳台上的花草会朝窗外生长,因为植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射
D.足球撞击在人脸上时只见脸明显变形,因为球对脸的力大于脸对球的力
6、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或过程,以下有关水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吸水:外界→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液泡
B.植物体散失水:土壤→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叶外
C.人体对水利用:食物→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D.地球上水循环:海洋→蒸发→水汽输送→径流→降水→陆地
7、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将在2025年4月下旬或者5月上旬返回地球。届时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乘组,也将如期进入中国空间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飞船对接后,以飞船为参照物,核心舱是运动的
B.“太空会师”的画面可通过超声波传递到地球
C.航天员绕地球运行时,运动状态不断地在改变
D.定向员从地面进入空间站后质量变为零
8、生物学原理与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生产实践 原理
A 种庄稼要施肥 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B 给农作物松土 阳光透过土壤间隙照到种子,促进种子光合作用
C 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 主要目的是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D 早春播种后覆盖地膜 提高土壤湿度,促进种子的萌发
9、20℃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60gZnSO4进行实验(忽略水的蒸发)。依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和ZnSO4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充分搅拌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60g
B.升温到40℃时,烧杯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C.从60℃升温到80℃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100℃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10、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最合理的是(  )
A.按反射弧的结构不同区分,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B.按物质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二类
C.按是否用种子进行繁殖区分,绿色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二类
D.按分布部位不同区分,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二类
11、2025年3月28日,缅甸曼德勒省发生里氏7.9级强震,造成大量人员被困、通信中断、道路损毁,灾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当这次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位于下图中的( )
A. ①~②之间 B. ③~④之间 C. ②~③之间 D. ④~①之间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电源电压恒为3V,更换5个定值电阻Rx,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同学研究的是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B.实验中电压表的示数保持0.5V不变
C.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为1~5Ω D.将Rx从5Ω换成10Ω后,应将滑片P向左移
13、某同学尝试测定不同因素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他选取了三组大小相近、带有相同数量叶片的枝条,具体实验方法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与乙组进行实验时的变量为叶片的有无
B.可将丙组内的清水换成无土栽培完全营养液
C.利用乙组和丙组实验叫分析温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D.液面上是否滴加植物油对实验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14、如图是某-海底隧道的施工现场,起重船将圆柱形物体放入水中至全部浸没的过程中,起重船所受浮力大小的变化是(  )
15、如图甲,重为80 N的物体在大小为10 N,水平向左的拉力F1作用下,沿水平地面以3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保持拉力F1不变,用水平向右的拉力F2,拉物体匀速向右运动1 m。若不计滑轮、绳的质量和摩擦,则(  )
A.物体向左运动时,拉力F1的功率P1=30 W
B.物体向右运动时,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f=10 N
C.物体向右运动时,拉力F2=10 N
D.物体向右运动时,拉力F2所做的功W2=40 J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小柯为了研究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浓度是否有差异,做了如下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分别用两种方法各收集三瓶氧气,并使用传感器测定收集到的氧气浓度,数据见表。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氧气浓度(%) 79.6 79.7 79.9 90.0 89.8 89.3
氧气平均浓度(%) 79.7 89.7
(1)小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以能使放置在集气瓶瓶口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氧气集满的标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氧气集满的标准。
(2)以上两种方法中,_______法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3)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的原因有_______。
A.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
C.当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集气瓶内还有空气
D.当氧气进入集气瓶时,瓶内空气与进入的氧气相互扩散
17、如图所示,物体M与弹簧一端相连,系在绳子末端的小球从A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经最低点B,撞击物体M后反弹,并使M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最终到达最右端D点.(图中C点是弹簧原长时的末端,均不计空气阻力)。
(1)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 ;
(2)小球在最低点B时,受到的力 (选填“是”或“不是”)平衡力;
(3)物体M从C到D点的过程中,动能大小变化情况是 (选填“一直变大”“一直变小”或“先变大后变小”)。
(第17题图) (第18题图表)
18、野鸡尾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有清热降火、解毒等功效。
(1)野鸡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2)右图是植物二歧分类检索表,野鸡尾是蕨类植物,它对应检索表中字母   。
(3)植物P与S的亲缘关系比P与Q的   。(选填“远”或“近”)
19、某科学小组欲为学校实践基地蔬菜大棚设计“二氧化碳补充装置”,进行了项目化学习。该小组成员以大理石和稀盐酸作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并且为了更加灵活地控制反应,利用大小相同的矿泉水瓶(部分底部切割)、多孔塑料板等来设计气体发生装置。
(1)设计气体发生装置.如图甲所示,小组成员们设计了不同的气体发生装置,其中可通过盖紧瓶盖使反应停止的是   。
(2)设计自动报警器。为防止大棚内CO2浓度过高,他们设计了报警电路。当CO2浓度超过设定值时,红灯一直亮,反之不亮。其中气敏电阻Rx的阻值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则红灯应该接在图乙abcd中的   位置。
20、大米的加工过程如图所示,每100克糙米、胚芽米和白米的部分营养成分如下表。
(1)下列有关稻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的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
(2)大米富含淀粉,进食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 后被吸收。
(3)下列对大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米糠层没有营养物质 B.食用糙米有利人体健康 C.米加工得越精细越有营养
21、如图甲,电源电压恒为8V,滑动变阻器滑片P从b端滑到a端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关系如图乙;R2与R1的电功率之比k与R2的关系如图丙。则滑片P在a端时,电路的功率为   W;滑片P在b端时,R2的功率为   W。
22、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由图象可知,当t=1s时,物体处于 状态;
(2)当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3)当木块所受的推力是2N,则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静止     B.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
23、小科学习了有关“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知识后,利用唾液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探究了溶液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组别 A B C
试管中依次加入物质 1mL唾液 1mL唾液 1mL唾液
1mL稀HCl溶液 1mL蒸馏水 1mLNaOH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水浴10min ____
各滴入2滴碘液后的现象 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1)请补充表格中的内容   ;B组为对照实验,其不变蓝的原因是   。小科结合三组实验得出结论:酸性溶液会使酶失去活性而碱性溶液对酶的活性没有影响。但科学老师却告诉小科:氢氧化钠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C组实验不变蓝呢?于是,小科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1:氢氧化钠变质;猜想2:氢氧化钠与碘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3:……
【查阅资料】①NaOH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②NaOH溶液放在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③氢氧化钠能与碘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3I2+6NaOH=5NaI+NaIO3+3H2O。
(2)【活动与探究】
实验一:取一定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往里面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看到溶液变红,小科认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但科学老师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
(3)实验二:取一定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往里面滴加BaCl2溶液,没有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分析】
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证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实验三:取原来的C组混合液,继续往里滴加过量的某种物质,若出现变蓝的现象,则证明猜想2正确。小红继续滴加的物质是   。
【结论】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都能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24、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钢球从斜面上某个高度由静止沿斜面滚下,在底部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碰撞,木块沿水平面向右运动直至停止。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判断钢球的动能大小。
(2)让同一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目的是探究钢球的动能大小与________的关系。
(3)木块最终会停下来,在此过程中木块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把动能转化为内能。
(4)如果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阻力为0,木块将 。
25、如图所示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小科对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那么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也有多种可能
[作出猜想]猜想①:CO;猜想②:CO2; 猜想③:CO和CO2。
[设计方案]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点燃酒精喷灯和酒精灯,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喷灯和酒精灯,打开K,再通一段时间氮气。
方案一: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
(1)若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排除猜想   。
(2)实验结束后,需要先熄灭(选填“A”或“D”)   酒精灯。
(3)方案二: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取一定量炭粉和4g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并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A(玻璃管+固) m1 m2
B+C+(广口瓶+混合液) m3 m4
若猜想②成立,则理论上(m4-m3)   (m1—m2)(填“>”“=”或“<”)。
(4)若猜想③成立且CuO全部转化成Cu,则参加反应碳的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   。
26、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测量合金丝电阻,电源电压为6 V。
甲 乙 丙
(1)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____端。
(2)闭合开关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接入电路电阻最大处移动到另一端过程中,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只在图乙所示位置发生很小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断:电路故障为 。
(3)在电路故障排除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压表指针如图丙所示时,电流表读数为0.5 A,由此,小华算出接入电路合金丝的电阻为____Ω。
(4)为准确地测出合金丝的电阻,对实验应做怎样的改进?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CO还原Fe2O3粉末的实验进行探究(固定装置略)。
【查阅资料】CO能溶于铜液。铜液:醋酸二氨合铜和氨水的混合液
(1)按如图连接装置A﹣E,在装入试剂前,先   。
(2)装置C中玻璃管的作用:   。
(3)反应一段时间后,能证明CO与Fe2O3反应的实验现象:   。
(4)某同学认为该装置存在缺陷,需在装置E后再连接装置F,装置E、F的接口连接顺序:a连接   (填“b”或“c”)。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
28、(8分)微藻是一类藻类植物,分布广泛,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开发和应用。
(1)图甲显微镜观察微藻,若要进一步观察微藻A的内部结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选填序号)。
①转动物镜转换器 ②向左移动装片 ③向右移动装片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
(2)图乙是科学家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微藻利用分解罐中微生物   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为宇航员提供氧气,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3)若将微藻移植到月球表面,微藻能否继续存活?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
29、(6分)某工厂从含铜废料中回收铜的生产流程如下。(提示:含铜废料中,除铜外其余物质不与氧气或稀硫酸反应且不溶于水)
(1)“酸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酸浸”步骤最好需要加热的原因是    ;
(3)固体Y含有的成分是   。
30、(8分)葡萄常采用扦插的方式对其进行繁殖。对扦插材料处理的方法不同,将影响扦插的成活率,以下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实验步骤:①准备30支生长良好的葡萄枝条,将它们剪成保留2个节的茎段,按要求处理茎段叶片和茎段上方切口;②将处理好的茎段均分为2组,分别标上标签A与B;③将A组茎段下方切成水平切口,将B组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④将两组茎段按要求插入沙性土壤中,培育的环境条件相同且 ▲ ;⑤观察记录:每天定时观察A、B两组的生长情况,并作好记录。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该实验设置A、B两组的目的是形成   ;
(3)步骤④的横线上▲处应填   ;
(4)一段时间后,发现B组长出新叶的枝条多于A组,成活较多,这说明了  。
31、(6分)波尔多液含氢氧化钙、氢氧化铜和硫酸钙等物质,是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一种生产波尔多液的工艺流程如图。
(1)“煅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2)“混合”时不能用铁制容器,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混合”时需不断搅拌,目的是   ;
(4)“混合”后得到的波尔多液温度明显高于室温,原因是   ;
(5)“混合”过程中,至少需要多少氢氧化钙与1.6吨硫酸铜反应来配制波尔多液?(通过计算回答)
32、(7分)如图甲所示为一个超声波加湿器,如图乙所示为其内部湿度监测装置的简化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为12V,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30Ω,电流表的量程为0~200mA,电压表的量程为0~9V;湿敏电阻R的阻值随湿度RH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其阻值最大为120Ω(图中未画出)。
则在电路安全工作的前提下,请计算出:
(1)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时,R接入电路中的阻值?
(2)当电压表示数为9V时,通过R0的电流?
(3)装置能监测湿度最大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