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时空坐标】【知识与能力】一、国家的宏观调控(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关系、经济政策调整)(1)原因: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④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经验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等为主,需要国家的全面干预)(2)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3)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财政、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④实行国有化,兴建一批国有企业;推行社会福利制度(4)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0—70S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5)调整: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特点:发展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和经济”(6)评价:①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日益减弱。〖拓展提升〗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历史阶段 经济理论 历史影响20世纪50-70年代 凯恩斯主义 经济高度繁荣,“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 凯恩斯主义 陷入“滞胀”困境20世纪80年代 供给学派(扩大供给)、货币学派(控制货币发行) 经济持续增长,但赤字严重20世纪90年代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不完全放任,也不过度干预)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逐年降低(二)国际协调机制——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维护国际经济秩序)【链接 选必二第9课】(1)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2)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⑶评价:①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推动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但不能避免经济危机。②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外经济扩张)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生产力——经济增长模式)(1)背景:①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影响: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拓展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经济”(1)“新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它包括三个要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20C90S,在美国首先形成(2)“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快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三、社会结构的的新变化(产业结构、阶级结构)(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1)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2)阶级结构:“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拓展提升〗“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人民资本主义”:原因:生产力发展和企业规模扩大需要大量资金,股份公司发展并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含义:大量发行小面额股票,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特点:资本分散,社会化(但企业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影响:①扩大了新中间阶层,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②利于融资发展经济,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③但大股东仍操控企业“经营者革命”:原因: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和科技含量的激增,要求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特点: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影响:①提高了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②扩大了新中间阶层,有利于社会稳定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一)“福利国家”(社会政策)(1)含义: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20世纪50-70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善,从单纯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2) 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维护资本主义统治(本质上仍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调整①20C70S: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②20C80S: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4)影响:①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被称为“社会减震器”)。②扩大了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③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④劳动者容易滋生惰性和依赖思想,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⑤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不可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二)社会运动(1)原因: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2)主要表现主要代表 原因 结果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 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妇女运动 ①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②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③为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其他运动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五、对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认识(1)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机制下,仍然有很大活力和发展空间(2)实质: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表现: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问题探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及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出现这种发展状况的原因。发展状况:经济高速增长。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调节(宏观调控);③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维护了国际经济秩序;④“福利国家”的建立,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材料二 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 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解决“滞胀”的办法是什么?特点:①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②工业、金融、贸易公司普遍破产;③失业人数大量增加;④生产停滞的同时,物价大幅上涨(“滞胀”现象严重)。解决“滞胀”的办法: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材料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日益增加的收入不平等,“在英国和美国表现得最为前后一致和最剧烈。在1979年到1997年间,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因此大多数所得都被最富裕人口获取。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是平均水平的3倍。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里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3)战后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收入的不平等不断加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收入和社会不平等加大现象所采取的措施,谈谈你对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看法。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决措施:加强国家干预。①经济上,各国政府在人民斗争推动下,建立“福利国家”,缓解社会矛盾;②政治上,在人民民主斗争的推动下,改善公民的民主权利(如赋予妇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还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并赋予黑人选举权)。看法1:既要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又要看到资本主义国家在人民推动下进行的改革和立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充分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看法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收入和社会不平等加大现象采取的措施,未从根本上触及(造成该现象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未改变社会性质;但资本主义国家在人民推动下进行的改革和立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还有消解内部矛盾的功能,将在一定历史时期继续存在下去。【体系构建】【巩固练习】1.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 )A.国家宏观调控盛行 B.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国家减少干预,走出“滞胀” D.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C.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D.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4.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C.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5.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的“灰领”工人,以及从事电脑程序编制等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灰领”“白领”工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间阶层”的壮大 B.社会阶层的分化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D.现代科技的发展6.1979年英国居民持股比例占7%,到1987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20%。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工人工资收入的提高 D.资本社会化的趋向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到现在,各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占政府总开支的一半以上,惠及广大基层民众。这说明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A.保障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B.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C.遏制了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D.调动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8.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