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大庆一中2024级高一下学期开学验收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 B2. A
3. D4. ①运用了“东风”“派单”“宝矿”“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词语或诗句,有助于内容生动形象展
现出来。
②列举部分事例来通俗化解释短视频传播的问题。
5. ①要挖掘出端午节民俗文化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注重“以古观今”,构建端午节诗意的共情空间。
②抓住“读秒时代”的特点,让大众能从端午视频中获得文化体验。
③注重“以文化人”,用优秀的端午民俗感化教育今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答案】6. A7. B
8. ①吃苦耐劳,自力更生。为省钱还账不惜步行160华里到连队。
②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把亲人献给祖国无怨无悔,平凡中透露出伟大。
③坚守信义,一诺千金。艰难生活中却用抚恤金偿还账单,信守承诺。
9. ①语言描写传神。如“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写出了大娘的一诺千金。
②动作描写传神。如“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写出了大娘生活的艰苦和节俭。
③细节描写传神。如“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写出了大娘和玉秀的吃苦耐劳。
④场景描写传神。如用战士们争相要求替大娘还款的场景,写出了他们善良、真诚的人性。
⑤神态描写传神。如“心平气静地说”,写出了大娘丧子后的坚强与理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答案】10. ADF11.B12. D
13.(1)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
的讨伐。
(2)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
14. ①孟子反驳陈贾所列举周公的事例说,作为弟弟的周公信任哥哥管叔,没有预料到管叔会反叛,这种错
误是可以理解的。②孟子又将古代和现在的君子做对比,古代的君子能够正视错误且知错就改,现在的君
子知错不改,还找托词掩饰错误,以此反驳陈贾的观点。
参考译文:
齐王请教孟子:“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攻占它。(我想,)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
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攻克了,这靠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天意);如果我不攻
占它,一定会有天灾。(我们)攻占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如果攻占它而燕国的老百姓很高兴,那
就攻占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这样。如果攻占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攻占它,古
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这样。(齐国)凭借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
(那里的老百姓)用竹筐盛着饭,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齐军,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就是为了跳出水深火热
的战祸啊。如果新统治下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又将转而投奔别的国家了!”
各国策划援救燕国。齐王又对孟子问道:“各国都谋划来讨伐我,用什么办法来对待这件事?”回答说:
“我听说过只占有七十里而能统一号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汤;没听说过拥有千里之广的国家而总是畏
惧别人的。《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
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箪食壶浆前来迎接仁义之师。您如果杀了他们的
父兄,抓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能行呢!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
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
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
来得及(使各国停止兴兵)。”齐王却没有采纳孟子的劝告。
不久,燕国人果然纷纷反叛齐国。齐王叹息道:“我真惭愧没听孟子的话。”陈贾说:“大王不用担心。”
于是他前去见孟子,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回答:“是古代的圣人。”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
朝旧地,管叔却在商地反叛。周公知道管叔会反叛而派他去吗?”回答说:“周公预先不知道。”陈贾便说:
“如此说来圣人也会犯错误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况
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错误就改;现在的所谓君子,有了错误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
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现在的君子,不但听任错误不改,反而寻找托词!”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5. B16.
不能交换。
第一、二句先摆出积善行德就会有好报这种说法,然后举出伯夷、叔齐虽品格高尚最终却饿死于西山的事
实,表达了对“积善云有报”之说的怀疑;
第三、四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如果善恶没有报应的话,为什么还要树立这些说法呢,进而引出了下
文作者对此的思考;
一、二句与三、四句存在递进关系,因此不能调换。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答案】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使我不得开心颜③.纵一苇之所如④.凌万顷之茫
然⑤.万里悲秋常作客⑥.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答案】18.①.心驰神往②.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③.解释说明
19. ①将枝条坚硬地露出比拟为人孤独地站立着,生动地写出了枝条的坚韧与顽强。②将露出的坚硬枝条比
喻为经历万千艰难的朝圣者,形象地表达了“镇定沉着”“无所畏惧”的个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答案】20.C21.修改后的句子:LDL 是一种将胆固醇从肝脏运输到全身细胞的脂蛋白,其水平的升
高可能会导致动脉壁中胆固醇的沉积,进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2.示例:甲.鸡蛋不一定是高胆固醇的罪魁祸首乙.对于那些健康的人丙.反而可能增加“好”胆
固醇的水平
四、写作(60分)
23.
【答案】例文:
我愿意,我能够,我应当
——生活中的三重奏
生活,宛如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乐,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首交响乐中的独奏者,用“我愿意”“我
能够”和“我应当”的琴键,演奏着自己独特的人生旋律。
“我愿意”,是乐章的起始音符,它代表着我们的主观意愿和内心追求。它源于内心深处的共鸣和认
同,是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当乔布斯站在斯坦福大学的讲台上,分享自己辍学、选择字体设计和最终创办
苹果公司的经历时,他的一生就是对“我愿意”最好的诠释。他不愿随波逐流,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字体设
计;他不满足于现状,创办了改变世界的苹果公司。正是这些“我愿意”,推动他不断前行,成为科技界的
传奇人物。
然而,仅有“我愿意”是不够的,还需要“我能够”的实力去实现它。这种实力来源于我们的才华、
努力和机遇,它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基石。当贝多芬面对失聪的困境时,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等不朽之作,用音乐的力量感动了世界。他的“我能够”,
不仅是对自身才华的肯定,更是对努力和坚持的赞美。这种“我能够”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挖掘自己
的潜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我应当”,则是乐章中的庄重低吟,它提醒我们承担起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当马丁·路德·金
站在华盛顿的演讲台上,发表那篇著名的《I Have a Dream》演讲时,他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平等的渴
望,更呼吁整个社会共同承担起实现这个梦想的责任。他的“我应当”,是对社会公正和道德良知的呼唤,
它激发了我们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关注环保、参与公益还是遵守法律,都是
对“我应当”的践行和体现。
“我愿意”“我能够”和“我应当”,这三重奏相互交织、相互辉映,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独特旋律。
它们分别代表着我们的主观意愿、客观实力和社会责任,共同推动着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不断前行、不断
成长。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实现和担当。”让我们在生活的乐章中,用“我愿意”
去追求梦想,用“我能够”去实现目标,用“我应当”去担当责任,共同演奏出更加精彩的人生旋律。大庆一中2024级高一下学期开学验收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
颖角度而曲高和寡。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
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
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
“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
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于是,这些短视频就
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
受众。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
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
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
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
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
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
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
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
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
第 1页/共 10页
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
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有人说,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
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在生
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更具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类短视频
也正凭借着传播技术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体验空间,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丰富用户的精
神文化生活。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
“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
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
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
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
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
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
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
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
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传播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
情感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
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
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
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
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我”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
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第 2页/共 10页
A.材料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这类文化类短视频经常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共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短视频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且都提到要以短视频构建共情空间。
C.材料一认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出发,注重“以古观今”。
D.材料二认为,很多用户在一个短视频上的停留时间很短,这说明很多用户其实难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要始终追求“破圈”传播,以实现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B.文化传播不应该提前预设某些明确受众群体,而应该注重广泛性,扩大传播影响力。
C.传统文化视频的创作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大众的体验中,体现大众性的特点。
D.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强调体验感,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这也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从注重“以古观今”和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及凝聚性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一第二段,主要从历史和现实对接的角度论证文化记忆怎样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
C.材料二最后两段列举了部分事例,具体分析了一些短视频“破圈”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D.材料二第二、四两段列举详细数字,准确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现状。
4.材料二充分体现了议论类文章的通俗形象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如果班级将要制作一个有关端午民俗的短视频,我们在制作视频时除了形式方面的因素,还要注意哪些
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岁了。穿一身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几处打着补丁。老人高高的个,背
驼了,鬓发完全苍白,面孔干瘦瘦的,前额眼角、鼻翼,全镶满了密麻麻的皱纹。像是曾患过眼疾,老人
的眼角红红的,眼窝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象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如果
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会相信这就是连长的母亲啊!
我连忙双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
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转脸对韩玉秀:“小韩,您也坐下。”
玉秀刚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玉秀忙转过身去给孩子喂奶,轻声哄着啥事还不知的孩子:
第 3页/共 10页
“盼盼,好闺女,莫哭,莫哭……”
“大娘,听说你们上路十几天了。怎么才到……”
没待我说完,段雨国贴着我的耳根告诉我,大娘她们下了火车,是步行赶来连队的!
“啥 !”我心里打了个寒悸。
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这时,我发现
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昨天刚落过一场雨,路该是多难走哇!段雨国对
梁大娘说:“大娘,下了火车站不远就是汽车站,汽车能直接开到我们连的山脚下。怎么?你们没打听着有
长途汽车站?”
玉秀小声说:“打听着了。”
大娘接过话:“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
“你们在路上走了几天呀?”段雨国又问。
“四天带一过晌,”玉秀边给孩子喂奶边说,“要不是老打听路,走得兴许还快些。”
我忙给段雨国递个眼色,不让他再问了。
在邀请烈士亲属来队时,团里已寄去了足够用的路费。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是将路费用在
别的事上了,还是为了省出几块钱?!梁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账单,足以使我晓得梁大娘一家的
日子过得该是有多难……
炊事班长带着几个战士,端着刚出锅的面条和四碟儿菜走进来。他们把面条盛进碗里,让大娘和玉秀
坐到桌前吃饭。
这时,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包袱是用做蚊帐用的那种纱布缝的,沾满了旅途上的尘埃。
大娘解开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里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儿,还有几个咸萝卜头。大娘用手抓着那
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
炊事班长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别吃这烂瓜干做的煎饼了!瞧,都挤成碎碴碴了……
“带在路上吃没吃完。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汤泡泡还能吃。”大娘说着,又把那煎饼碴儿往碗里
捧……
我眼里湿了。此时,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梁三喜生前为啥因我扔掉那半个馒头而大动肝火啊!
……
战士们已陆陆续续来到连部,要为大娘一家送行。昨晚,我已给大家讲过,在大娘一家离开连队时,
让大家把眼泪忍住……
这时,段雨国竟第一个忍不住抹起泪来。他抹泪,好多战士也忍不住掉泪了。
梁大娘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流血
第 4页/共 10页
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
大娘这一说,段雨国更是哭出声来,战士们也都跟着哽咽起来。有人捅了段雨国一下,他止住了哭。
大家也意识到不该在这种时候,当着大娘和玉秀的面流泪。
屋内静了下来。
“秀哪,时辰不早了。别麻烦同志们了,咱该走了。”停了停,大娘对玉秀说,“秀,你把那把剪子拿
过来。”
玉秀从蓝底上印着白点点的布包袱里,拿出做衣服用的一把剪子,递给了梁大娘。
大娘撩起衣襟。这时,我们发现,大娘衣襟的左下角里面缝进了东西,鼓鼓囊囊的。大娘拿起剪子,
几下便铰开了衣襟的缝……
我们不知大娘要干啥,都静静地望着。
只见大娘用瘦骨嶙峋的手,从衣襟缝里掏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放在了桌上!
我们一看,那全是拾元一张的厚厚一叠人民币,中间系着一绺火红的绸布条儿。
接着,又见大娘从衣襟缝隙里,摸出一叠发旧的人民币,也全是十元一张的……
大娘这是要干啥?我惊愕了!大娘身上有这么多钱,可她们祖孙三代下了火车竟舍不得买汽车票,一
步步挪了一百六十多华里……
大娘看看我,指着桌上的两叠钱说:“那是五百五拾块,这是七十块”
这时,玉秀递给我一张纸条:“指导员,这纸条留给您,托您给俺办办吧”
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梁三喜留给她们的欠账单!这纸条和那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原是一张纸撕开
的各一半……
顿时,我的头皮嗖嗖发麻!
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
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
玉秀把一封信递给了我。
呵,我们在此时,终于见到了梁三喜烈士的遗书!
……
捧读遗书,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
我用瑟瑟发颤的手拿起那五百五十元的抚恤金,对梁大娘哭喊着:“……大娘,我的好大娘!您……这
抚恤金,不能……不能啊……”
屋内一片呜咽声。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
战士段雨国大声哭着跑出去将他的袖珍收音机拿来,又一下撸下他手腕上的电子表,“砰”一下按在桌
第 5页/共 10页
子上:“连长欠的钱,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堆在了我面前的
桌子上……
当一片撕心裂胆的哭声渐惭沉下,我嗓音发哽地哀求梁大娘:“大娘,我是……吃着您的奶长大的……
三喜哥欠的钱,您就……让我还吧……”
梁大娘用手背抹了抹眼睛,苍老的声音嘶哑了:“……孩子们,你们的好意,俺和玉秀……领了,全都
领了!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不然,三喜他在九泉之下,也闭不上眼……”
不管大家怎样哭劝,大娘说死者的话是绝对不能违的!她和玉秀把那六百二十元钱放下,上了车……
走了!从沂蒙山来的祖孙三代人,就这样走了!
啊,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上帝!
(摘编自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大娘和玉秀没有乘坐可直接开到连队驻地的汽车,主要原因是梁大娘觉得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
B.我看到梁大娘连碎成喳喳的煎饼都不舍得浪费时,才明白了连长因我扔掉半个馒头而动怒的原因。
C.由选文情节推测,梁大娘身上两沓钱,550元是梁三喜的抚恤金,另外那70元可能是凑起来的钱。
D.从梁大娘坚决不让战士们替自己还账情节来看,梁三喜遗书中应有让家人还清欠账的相关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不仅使我们读来亲切自然,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突出了大娘的崇高形象。
C.小说文笔朴实但感情深厚,节选部分的情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起到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
D.小说结尾部分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的联系,升华出“人民就是上帝”这个庄严神圣的主题。
8.著名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梁大娘和玉秀这两个人物,准确地、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农村劳动人民身上所
具有的那种最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请简要分析婆媳二人有哪些“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
9.有人评价《高山下的花环》:“用传神的笔触描写出人性的光辉”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传神的笔触”体现
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第 6页/共 10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
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
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
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傒①我后,后来其苏②’。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
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③,止其重器,谋于燕众,
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齐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
“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
“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
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
之,又从为之辞!”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三》,有删改)
【注】①傒(xī):同“徯”,等待。②苏:文中指解救,拯救。③旄倪(máoní):老人和幼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陈贾曰 A 周公使 B 管叔 C 监商 D 管叔以商 E 畔也 F 周公知 G 其将畔 H 而使之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谓寡人取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
B. “五旬而举之”与“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举”字意思相同。
C. “何以待之”与“何以解忧”(《短歌行》)两句中“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
D. “迁其重器”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凿行并序》)两句中的“迁”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跟孟子说,有人建议他不要攻占燕国,也有人建议他攻占燕国,还说如果不攻占燕国的话就会有天
灾。
B.各国策划援救燕国。齐王问孟子该怎么办,孟子劝齐王停止战争,施行仁政,但齐王没有采纳孟子的建
议。
C.燕国人纷纷反叛齐国,齐王叹息地说后悔没有听孟子的话,陈贾宽慰了齐王,并拜见孟子,为齐王犯错
第 7页/共 10页
找借口。
D.孟子说,哪个国家更强大,燕国百姓就认为哪个国家能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百姓就欢迎哪个
国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2)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14.孟子是如何反驳陈贾的观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饮酒其二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①。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②。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注】①夷叔:伯夷、叔齐,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即西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②况:益,更加。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用典,对伯夷和叔齐耻食周粟饿死于西山的命运表达了关注。
B.诗的五、六句,以对荣启期穿着的描写及今昔对比,突出其生活贫寒。
C.诗人高度肯定了荣启期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认为他们凭此流芳百世。
D.在这首五言古体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发人深省。
16.诗的一、二句和三、四句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华观看电影《长安三万里》后,有感于李白青年时期的潇洒飞扬和半生蹉跎后内心的落寞郁愤,
想到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蔑视权贵的名句“______,______”。
(2)某老师谈到古人以行船写心境,别出心裁,让学生举例。小刚举的是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小明举的是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
第 8页/共 10页
(3)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事物常作为含有特定意蕴的意象存在于古诗词中,“秋”便是如此。诗人常
借“秋”来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情绪,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想到以往对北方的想象、地理学上的知识见闻、众口相传的风土风物,就让人对长白山的山川、冰
雪、物候①。
长白山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岳桦林。高海拔的山体边缘,岳桦在四季站成了不同的风景。长白山的
夏秋季节很短,短到转瞬即逝,而后,漫长的冬季降临。②生命在这旷野和冰雪中如何延续?常识中,所
需的阳光、气候、土壤,似乎都不属于这一片山林。岳桦是以树桩和自身腐体为场所来完成世代更替的。
大雪漫天的时刻,这种有意矮化躯体以减少暴风雪侵害的树,隐匿于厚厚的积雪之中,只露出坚硬的枝条。
黑色的枝条,被风吹响,声音响彻天空和山谷。孤独地站立,如同经历万千艰难的朝圣者,镇定沉着,无
所畏惧。待到来年春夏,又是新枝颤动,生机勃发。这是绝处逢生的智慧。
岳桦成林,白雪点点,③恰好是长白山最好的注脚——长相守,到白头。当地人都会说,任何季节来
长白山,都有令人怦然心动的风景。
18.结合文中语境,按照下面要求填写恰当的内容。
(1)①处适合填写的成语是:______。
(2)②处用设问句的目的是:______。
(3)③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LDL(低密度脂蛋白)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运输到全身细胞的一种脂蛋白,其水平的升降可能会导致动
脉壁中胆固醇的沉积,进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维持适当的 LDL 水平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摄入过多鸡蛋蛋黄会增加健康风险。毕竟,鸡蛋蛋黄的胆固醇含量较高,每个蛋
黄大约含有186毫克的胆固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当时的一些医学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少量人体
观察,认为鸡蛋中的胆固醇与心脏病风险直接相关。哈佛医学院的学生尼克·诺尔维茨决定亲身做一个实
验,每天吃24个鸡蛋,一个月总计720个,摄入的胆固醇约为普通人建议摄入量的5倍。他想挑战一种被
广泛认可的观点:饮食中的高胆固醇摄入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升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升高。在
这个疯狂实验开始之前,诺尔维茨的LDL水平约为每分升90毫克,通常,LDL水平在每分升100毫克a
第 9页/共 10页
被认为是理想的。他的猜测是,这么大的胆固醇摄入量b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增加。实验的第
一个星期,诺尔维茨的LDL水平下降了2%。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果变得更加出人意料:在接下来的两周里,
他的 LDL 水平c急剧下降了18%。d,诺尔维茨的实验是相当极端的,但正是这种极端的数据
才让他的实验结果更加引人关注。
近年来,多个研究已经证明,(甲)。例如,PROSPERITY试验调查了12个鸡蛋与较少鸡蛋摄入
对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心血管
疾病高风险患者来说,每周摄入12个鸡蛋并没有对其血液胆固醇产生显著不良影响,甚至在65岁以上患
有糖尿病的患者中观察到 HDL 增加和 LDL 降低的趋势。
事实上,(乙),适度食用鸡蛋,并不会显著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对于有糖尿病等健康问
题的人,每周食用6到12个鸡蛋,也不会对胆固醇或心脏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丙)。
20.根据实验设想与科学研究结果进行推断,最符合原文语境的一项是()
A. a左右b势必c竟然d无可厚非
B. a以下b一定c居然d毋庸讳言
C. a以下b未必c竟然d毫无疑问
D. a左右b大概c居然d毋庸置疑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括号内(甲、乙、丙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处世有人倾向于“我愿意”,有人思考的是“我能够”,有人注重的是“我应当”你对此有怎
样的思考和联想?
请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