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7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11课。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新情境·跨学科】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ɡ)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C.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2.【新情境】在“经典故事学历史”活动中,介绍了与隋文帝相关的三则故事(下图),由此可以看出隋文帝 ( )故事一:虽贵为天子,他却不用金玉饰品,自己的衣服和用物,用坏了随时送去修补,补好再用。 故事二:有一年,关中闹饥荒,他到灾区视察,看到百姓吃糠拌豆粉,痛苦地责备自己无德,并下令饥荒期间不吃肉喝酒。 故事三:有一天,隋文帝看到太子的铠甲曾精心地修饰过,便把太子叫到跟前,很严厉地告诫他说:“自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长久的。”A.思想开明 B.勤于政事 C.厉行节俭 D.重用人才3.【新素养·时空观念】.隋炀帝出征辽东,“兴百余万众,馈运(运送粮食)者倍之”。观察下图,若从大运河中心向涿郡(今北京)运粮运兵,需经过大运河的( )A.永济渠 B.邗沟 C.通济渠 D.江南河4.【新情境·史料】.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中的“制度”( )A.以门第为主要参考标准 B.维护了国家统一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皇帝权力5.【新情境·史料】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 )A.减省刑法,并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C.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权D.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6.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后世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是因为( )A.她建立了唐朝 B.她首创科举制度C.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开元盛世7.“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叙述的是“开元盛世”时期 ( )A.经济繁荣,政权稳定 B.重用酷吏,打击重臣C.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D.整顿吏治,重用贤能8.【新情境·跨学科】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唐朝( )直辕犁和曲辕犁受力分析A.民众审美标准变化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D.商业活动范围扩大9.杜甫诗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与“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所描述的社会景象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10.天宝十三载(754年),中亚古国拔汗那的首领阿悉烂达干迎娶唐朝和义公主,之后遣子弟入唐学习华礼;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后,松赞干布一改游牧装束,“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据此可知,唐朝的和亲政策 ( )A.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 B.形成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C.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 D.成为朝廷最重要的外交手段11. 公元626年,突厥颉利可汗趁太宗新立,领兵二十万,直逼京师,攻至渭水便桥之北。太宗亲率六骑出渭水,与颉利隔河对话,怒斥其背约,颉利再请和,杀白马以立下盟约,带领军队撤退。该材料表明唐太宗处理这次冲突时 ( )A.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B.打破了原有盟约誓词C.改变了突厥部落组织 D.通过册封缓和了矛盾12.小明通过上网搜索得知,日本也流传“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等本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么,将中国的这些风俗习惯传入日本的是( )A.玄奘 B.鉴真 C.遣唐使 D.文成公主13【新素养·家国情怀】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659年唐朝政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这些史实主要表明,唐朝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科举制度的完善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力量的支持14【新情境·跨学科】有学者认为,从“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爆发前,诗歌创作呈现出三个明显趋势: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 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这反映出( )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B.文学作品受对外政策的影响C.唐朝社会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D.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15.隋唐统一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等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材料说明“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 )A.汇聚多种文化,融合创新 B.统治者励精图治,关爱百姓C.改善民族关系,社会稳定 D.国家统一、经济繁荣16.【新情境·跨学科】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下列哪一对联是关于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教训,贞观之治创繁荣 B.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C.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D.调整政策呈开元,沉迷酒色误王国17.【新情境】下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注:据《宋史》、《宋宰辅编年录》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18.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380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总体较为薄弱B.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C.宋辽之间出现了和平友好局面D.宋辽两国是地位平等的兄弟之国19.在抗金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主战派主张乘胜北上作战,收复中原。但宋高宗却仍然甘愿做金的藩臣,任命主和派的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积极准备接受和议。这体现了南宋统治者( )A.支持抗金 B.爱惜人才 C.苟且偏安 D.热爱和平20.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这反映了( )A.元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人口流动促进民族进一步交融C.元朝统一后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元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大题,共30分)21.因时制宜·各展其能。阅读材料,探究问题。(15分)材料一: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他的成就,而且由于他接受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他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剑桥中国隋唐史》(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2分) 请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列举他的治国举措各一例。(3分)材料二: ......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朝)旧(制度)。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决心)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阅读材料二,宋太祖是怎样“把相权拿归自己”的?(2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材料三: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此后,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中国古代史》(3)材料三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治国举措有何共同作用?(2分)(4)依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上述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共同之处。(2分)22.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她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 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明)方孝孺材料四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 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 请再举一例体现唐太宗奉行此政策的史实。(2分)(2) 材料二中的元昊是哪个民族的首领?(1分) 在他建立西夏政权时,还有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并立?(1分) 你认为“双方议和”的积极意义何在?(2分)(3)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2分)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1分)(4) 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今西藏、台湾地区的管辖在西南、东南地区设置的相应的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2分)(5) 请你依据上述材料总结我国古代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2分)参考答案1-5 C C A C C6-10 C C B A C11-15 A B D A D16-20 B A C C B21.(1)治国理念:善于纳谏,善用人才。(1分) 治国举措: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1分)经济上: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1分)思想文化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1分)(政治、经济、文化各答1点,共3分)(2)做法: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2分) 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任意答出二点得4分)(3)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基础;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和民族交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每点1分,答出2点即可,共2分)(4)善于接受意见、爱惜人才;适时改革,要有创新精神;以民为本,善于学习。(每点1分,答出2点即可,共2分)22【小题1】开明或平等;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小题2】党项族;契丹(辽);议和结束了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小题3】历史现象:民族交融。民族:回族。【小题4】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小题5】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坚决反对叛乱分裂行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等。2023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题卡第Ⅰ卷(请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贴条形码区考生禁填: 缺考标记违纪标记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2B铅笔填涂选择题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错误填涂 [×] [√]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 mm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注意事项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1.[ A ] [ B ] [ C ] [ D ]2.[ A ] [ B ] [ C ] [ D ]3.[ A ] [ B ] [ C ] [ D ]4.[ A ] [ B ] [ C ] [ D ]5.[ A ] [ B ] [ C ] [ D ] 6.[ A ] [ B ] [ C ] [ D ]7.[ A ] [ B ] [ C ] [ D ]8.[ A ] [ B ] [ C ] [ D ]9.[ A ] [ B ] [ C ] [ D ]10.[ A ] [ B ] [ C ] [ D ] 11.[ A ] [ B ] [ C ] [ D ]12.[ A ] [ B ] [ C ] [ D ]13.[ A ] [ B ] [ C ] [ D ]14.[ A ] [ B ] [ C ] [ D ]15.[ A ] [ B ] [ C ] [ D ]16.[ A ] [ B ] [ C ] [ D ]17.[ A ] [ B ] [ C ] [ D ]18.[ A ] [ B ] [ C ] [ D ]19.[ A ] [ B ] [ C ] [ D ]20.[ A ] [ B ] [ C ] [ D ]21.(15分)(1)(2)(3)【 】(4)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3)22(1)(2)(3)(4)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卷.docx 答题卡(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