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二声现象(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二声现象(含解析)

资源简介

考点二 声现象
考点分布
分值比率 备注 考点 知识点 分值 题型
声现象 3% 八年级上册 声音的产生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选择、填空
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固体、气体、液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传播
声音的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声的利用 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知识小结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2.声音的传播
(1)条件: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形式:声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鼓左侧的空气,使其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疏,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3.声速
影响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来说,声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②介质的温度。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通常越大,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回声
(1)产生: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形成回声。
(2)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就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否则只会感到原声被加强。
(3)应用:回声测距(声呐、倒车雷达等).
知识点2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音色和响度。
1.音调: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由振动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Hz)决定,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弦乐器:弦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管乐器: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打击乐器:振动面越小、越紧音调越高)
2.响度:声音的强弱。
决定因素;①振动幅度(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②传播距离(距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③分散程度(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
知识点3 声的利用与控制
1.声的分类和利用
次声波 可闻声 超声波
频率范围 低于20Hz 20Hz~20000Hz 高于20000Hz
传递信息 监测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利用听诊器检查疾病,语言交流 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测速、B超等
传递能量 次声武器等 强噪声伤害听力 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粉碎结石、超声波杀菌等
2.声与信息
(1)声可以传递信息,是指通过分析声或回声能得到某些信息。
超声波传递信息的应用
(2)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障碍物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蝙蝠采用的这种方法叫作回声定位。科学家利用这个原理发明了声呐、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等。
(3)B超:医生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然后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这就是B超的原理。
(3)超声波探伤:利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穿过密度不均匀的物质时,会反射不同的信息。根据接收到的声波信号可以鉴定产品是否合格。
次声波传递信息的应用
地震、台风等大自然活动伴有次声波产生,一些机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3.声与能量
(1)声波是一种波动,可以传递能量。各种介质传递声的过程也是传递能量的过程。
声波传递能量的应用
特点 应用
易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洁牙、超声波碎石、次声波武器等
生理作用强 缩短种子的发芽时间,提高种子发芽率
能使塑料膜之间摩擦生热,从而黏合在一起 超声波焊接器
知识点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的界定
(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是噪声。
(2)环保角度: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来源
(1)自然界中的噪声:雷声、波浪声等。
(2)生活中的噪声:大型商场的喧闹声、深夜的练琴声等。
(3)电磁噪声:电风扇、电冰箱等用电器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4)交通噪声:各种车辆行驶时的马达声、车辆的鸣笛声、车辆急刹车的声音等。
(5)工业噪声:工厂的各种机器设备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6)施工噪声:设备发出的声音、组装脚手架的声音等。
噪声的危害
1.噪声强弱的等级: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人耳感知声音强弱的等级,不同的环境对声音的强弱有不同的要求,如图所示。
2.噪声的危害:轻则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重则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
3.控制噪声
1.“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教室里传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声,小明一听便知道是小英在唱歌。他能确定是小英,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2.小明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刚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小明听到了两个敲打的声音。关于该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听到的两次声音间隔大于
B.小明听到的第二次声音的响度比第一次大
C.铁管要足够长才能听到两次声音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3.小明用同一根竹子制作了长短不同的两个哨子,吹奏时发现较长的哨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材料不同,导致振动频率不同 B.空气柱较长,振动频率较低
C.吹奏力度不同,振幅不同 D.哨子形状改变,音色不同
4.在班级举行的“自制乐器,唱响未来”的活动中,小华同学利用橡皮筋等自制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古筝”,并用它进行了演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
B.“古筝”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C.用力拨动橡皮筋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橡皮筋振动越快,演奏声传播速度越大
5.如图是城市道路旁常见的标志,其目的是(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6.从2023年3月23日下午,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在太空授课活动采用天地对话方式进行了太空“冰雪”、太空抛物和水油分离等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B.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光速相等
C.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D.我们能通过宇航员讲课获取知识,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
7.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有关声学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蝉噪:蝉的发声器官在振动 B.林逾静:声音的振动频率很小
C.鸟鸣:鸟的发声器官在传声 D.山更幽:声音的响度小于
8.下列四幅图中,不属于控制噪声的途径的是( )
A.设置噪声监测仪 B.佩戴防噪声耳罩
C.安装隔音墙 D.设置禁鸣标志
9.如图所示,超声波清洁器正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中加水使眼镜浸没水中,通电后清洁器开始工作。下列声的利用,与此清洁器工作时声的利用方式相同的是( )
A.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确定昆虫位置
B.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
C.利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
D.超声波加湿器打碎水珠加湿空气
10.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11.如图是河南舞阳出土的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可以吹奏出七声音阶,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管乐器。下列有关贾湖骨笛吹奏时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骨笛振动产生的
B.手指按在不同的音孔上,是为了改变音色
C.通过改变吹奏力度,从而改变响度的大小
D.将房间的门窗关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2.如图所示是不同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图甲和图丙
B.其中声音响度相同的是图乙和图丙
C.甲、乙、丁三种声音一定是乐音
D.丁是噪声,噪声在生活中毫无用处,应该禁止其产生
1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手机上安装的一款工具软件,该软件的作用是测量声音的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根据图中的测量结果可知,此时的环境__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14.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_________产生声音,声音通过_________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_。
15.如图,牛角匏(páo)是我国古代一种稀有的吹管乐器。吹奏时空气柱_________发声,美妙的声音通过_________传至人耳。
16.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保持适当距离,将乙音叉紧靠竖直悬挂且静止的乒乓球,敲击甲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表明乙音叉正在_________。为了听清楚乙音叉是否发出声音,我们可以迅速_________(填写具体操作),以阻止甲音叉发声。
17.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331 煤油(25℃)1324 铜3750
空气(15℃)340 冰3230 铁5200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_____________有关;若当时的气温为15℃,用力敲击铁轨,在距敲击点520m铁轨旁的人听到两次敲击声的时间差为_____________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8.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小斌将钢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拨动钢尺观察到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还听到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这是由于采用图__________所示的错误实验操作方法;
(2)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时,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度相同,小斌观察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钢尺振动得就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尖锐”,这说明__________;
(3)如果要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应保持__________不变,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
19.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1)如图a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反复被_________,它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
(2)如图b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3)如图c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被不断抽出,听到声音的响度逐渐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可以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20.学习了声学的知识后,铃铃收集了一些与声有关的问题,请帮她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陶埙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吹奏陶埙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陶埙内空气柱___________产生的。演奏者改变吹陶埙的力度,可以改变陶埙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铃铃了解到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图乙所示,用硬纸片接触转速相同、齿数不同的齿轮,发现硬纸片接触齿数越多的齿轮时,纸片振动得越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声音听起来越高。该实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_有关;
(3)铃铃看了一个叫作《手影表演》的节目,节目中演员通过双手和口技表演生动地演绎了一只小鸟从早上醒来到捕食,再到晚上睡眠的全过程。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传入观众的耳中的;观众能听出演员模仿的是黄鹂鸟的叫声,是因为演员模仿了黄鹂鸟叫声的___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4)如图丙所示是某一声音的波形图,从波形上可以看出,该声音是_____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小明通过唱歌的声音能确定是小英在唱,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C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ACD.由于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小明会听到2次声音,声音分别从铁管、空气中传播,由于人耳能分清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s,所以铁管的长度要足够长,这也表明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小明听到的第二次声音的响度比第一次小,因为第二次声音是由空气传播过来的,与从铁管传播过来的第一次声音相比,声音比较分散,故B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B
解析: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长哨子的空气柱更长,振动频率更低,因此音调较低,故选B。
4.答案:B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弦振动产生,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古筝”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B正确;
C.用力拨动橡皮筋可以增大振动的幅度,提高声音的响度,而橡皮筋本身的振动频率不变,音调不变,故C错误;
D.橡皮筋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但演奏声传播速度都是一样的,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A
解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故选A。
6.答案:D
解析:太空是真空环境,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A错误;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速度远小于光速,故B错误;
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响度,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响度大,而声音频率决定的是音调,故C错误;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我们通过宇航员讲课获取知识,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蝉噪:是指蝉的发声器官在振动,故A正确;
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的“静”与“幽”主要指声音的响度小,故B错误;
鸟鸣:是指鸟的发声器官在振动,故C错误;
山更幽: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小,但不会小于0dB,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A
解析:设置噪声监测仪,只能检测出噪声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佩戴防噪声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安装隔音墙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禁止鸣笛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D
解析:清洁器清洗眼睛,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确定昆虫位置,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利用的是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供医生查看病情,故B不符合题意;
利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即回声定位,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超声波加湿器打碎水珠加湿空气,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将水珠打碎,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A正确;
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
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C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贾湖骨笛吹奏时,声音是由骨笛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而不是骨笛本身振动产生,故A错误;
B.手指按在不同的音孔上,改变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是为了改变音调,而不是音色,故B错误;
C.通过改变吹奏力度,能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幅度,从而改变响度的大小,故C正确;
D.将房间的门窗关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而不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和丙振幅相同,故乙、丙响度相同,故B正确;
从物理学角度看,甲、乙、丙的振动有规律,丁无规律,因此甲、乙、丙为乐音,丁为噪音,故C错误;
丁的振动无规律,所以丁为噪声。但是噪声并非毫无用处,例如噪声可以用于驱赶野兽等,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响度;不是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dB是分贝的符号,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故该软件的作用是测量声音的响度。
因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声音大于50dB会影响人的正常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大于90dB将会影响人的听力,图中显示为79dB,超出了30~40dB范围,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学习,故此时的环境不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14.答案:振动;空气;能量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烛焰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15.答案:振动;空气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吹奏时,牛角匏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牛角匏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中的。
16.答案:振动;捏紧甲音叉
解析:将乙音叉紧靠竖直悬挂且静止的乒乓球,敲击甲音叉振动产生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乙音叉,使乙音叉振动发声,与乙音叉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则发声也停止,为了听清楚乙音叉是否发出声音,要迅速捏紧甲音叉,让甲音叉振动停止,以阻止甲音叉发声。
17.答案:温度;1.4
解析:由表格数据知,介质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说明声音传播速度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用力敲击铁轨,在距敲击点520m铁轨旁的人听到两次敲击声是因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先听到的声音是由铁轨传来的,由得,需要的时间
后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来的,需要的时间
人听到两次敲击声的时间差为
18.答案:(1)乙
(2)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解析:(1)此实验研究钢尺振动时的音调跟钢尺振动频率的关系,应该收集钢尺的振动频率和钢尺音调,其他声音会干扰实验结果,操作时手应该压紧钢尺与桌子边缘接触的部位,即应采用甲图所示的操作方法,而实验时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这说明采用了乙图所示的操作方法。
(2)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频率变大,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这说明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实验中保证拨动钢尺的力度相同。
(3)要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其步骤是在听者位置不动的情况下,保持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变,多次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听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会分析拨动力度越大,响度越大,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9.答案:(1)弹开;振动(2)能量(3)变小;真空
解析:(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扬声器将能量传递给蜡烛的烛焰,从而观察到烛焰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悬挂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不断抽气,随着瓶内空气被不断抽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变小,推理,如果玻璃罩内没有空气,将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此现象可以推断出真空不能传声。
20.答案:(1)振动;响度
(2)快;频率
(3)空气;音色
(4)噪声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奏陶埙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陶埙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演奏者改变吹陶埙的力度,空气柱振动的幅度改变,则陶埙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也会发生改变。
(2)当纸片与齿轮接触时,齿轮越多可以使纸片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振动得越快,它刮碰纸片的频率越大,纸片发声的音调就会越高。说明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传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观众的耳中的。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观众能听出演员模仿的是黄鹂鸟的叫声,是因为演员模仿了黄鹂鸟叫声的音色。
(4)从物理学角度,乐音是由物体做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图丙中波形图无规则,因此该声音是噪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