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化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和分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中考化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和分类(含解析)

资源简介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和分类
【考察方向及考察内容】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化学变化的现象与本质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三、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与纯净物
单质与化合物
氧化物、酸、碱、盐
其他分类
有机物:含碳化合物(CO、CO 、碳酸盐除外)。
材料分类: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复合材料(玻璃钢)等。
【备考重点】
明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掌握性质描述的关键词(“能”“会”“易” 等)。
熟记常见物质的分类标准及典型例子。
关注生活、科技中的化学应用,建立 “性质→用途” 的逻辑联系。
【基础知识复习】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探究物质变化的实验
序号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液态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又凝结成液态的水 变化后无新物质产生
(2) 石蜡熔化 变化后无新物质产生
(3) 产生蓝色沉淀 变化后有新物质产生
(4) 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大理石逐渐变小;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变化后有新物质产生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3)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①物质的三态变化 ②物质形状变化 ③物质挥发 ④物质溶于水等。
(4)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①物质燃烧 ②金属锈蚀 ③物质酿造 ④食物腐败变质 ⑤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⑥金属冶炼等。
3、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现象
(1)基本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
(注意: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放热、改变颜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判断依据)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大小、位置等发生改变 发光、吸热、放热、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实例 矿石粉碎、水蒸发、碘升华等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等
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出来
性质内容 颜色、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熔点和沸点、导热性和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和吸水性等 (色、味、硬、密、溶、 点、导、挥、延、吸) 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实例 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的液体 硫酸铜溶液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它们的颜色,闻一闻气味 两瓶气体均为无色、无味 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臭的气体
②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分别慢慢地伸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的现象并记录发生的变化 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的木条燃烧更旺 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的木条熄灭 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例如: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水与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导致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氮气、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来作保护气;C、H2、CO,CH4具有可燃性,可用来作燃料;C、CO,H2具有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来净化水和空气;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电极;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作钻头等。
纯净物和混合物
1、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混合物 纯净物
概念 宏观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微观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由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区别 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只含一种物质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联系 混合物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单质 化合物
宏观组成 同种元素 不同种元素
微观构成 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化学性质 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可能发生分解反应
联系 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化合物,化合物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单质
2、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3、微观表示物质分类的判断方法
微观模型 特征 类别 例子
独立同种原子的 集合体 单质 汞(Hg)等
同种双原子分子的集合体 单质 氧气(O2)等
一种分子的集合体 化合物 水(H2O)等
多种分子或分子和原子的集合体 混合物 空气等
有机物和无机物
无机化合物:一般把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碳酸盐等称为无机化合物,如 水(H2O)。
有机化合物:通常把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如甲烷(CH4)。
3、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概念 举例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O2、H2O
酸 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HCl、H2SO4
碱 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NaOH、KOH
盐 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NaCl、Na2CO3
【练习】
1.下列具有成都特色的农副产品的加工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编制竹篓 B.酿糯米酒
C.采摘“文君绿茶” D.包装“灯影牛肉”
2.下列各组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模拟战争硝烟用红磷制造烟幕
C.冰箱中用活性炭除异味
D.舞台上用干冰产生云雾
3.四大名著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哲理。下列描述的情节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浒传》中张顺引爆炸药
B.《三国演义》中张飞吼断当阳桥
C.《西游记》中用炼丹炉炼制仙丹
D.《红楼梦》中“万艳同杯”酒的酿造
4.我国酿醋的传统工艺有很多种。其中一种以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经历“酿酒→制醅→淋醋”三大过程,可生产出具有独特香味的香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闻到醋香是因为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B.酿醋过程中存在化学变化
C.糯米中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 D.醋可以除去热水瓶壁上的水垢
5.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中的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它的建设应用了智慧建造技术,减少使用钢材2800吨,采用当前冬季运动场馆最环保的制冰技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压力变化使二氧化碳汽化实现制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钢属于铁合金
B.利用干冰人工降雨与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的原理相似
C.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应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符合“绿色奥运”理念
6.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物理性质包括:溶解性、挥发性、可燃性
B.空气污染物包括:、、、
C.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
D.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7.以下物质的用途正确且涉及到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B.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氮气填充食品包装袋
D.液氮用作制冷剂
8.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多彩,以下图片展示的是四个不同的侧面,其中与物质化学性质相关联的一项是( )
A.放烟花 B.贴对联
C.剪窗花 D.包饺子
9.下列说法中,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 )
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生活中常用作导线
B.潜水员背负氧气瓶潜水,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
C.金刚石的硬度大,工业上将其镶嵌到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
D.天然气具有可燃性,生活中可用作燃料
10.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用作导线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于工业炼铁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D.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
11.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A.A B.B C.C D.D
1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A.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燃料
B.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成灯泡中的灯丝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所以可用于冶炼金属
13.下列四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盐水、清新的空气 B.澄清石灰水、五氧化二磷
C.冰水共存物、液氧 D.高锰酸钾、硫粉
14.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观念。下列物质的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
A.、、——空气污染物
B.、、——化合物
C.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纯净物
D.空气、稀有气体、金刚石——混合物
15.某自热火锅的发热包成分标识如表。下列各组物质所属类别正确的是( )
成分
生石灰、苛性钠、铝粉、活性炭、铁粉、碳酸钠
选项 A B C D
物质 生石灰和苛性钠 活性炭和碳酸钠 苛性钠和碳酸钠 铁粉和铝粉
类别 碱 含碳化合物 盐 金属单质
A.A B.B C.C D.D
16.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上千万种,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归纳与分类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请将下列各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①一氧化碳
②液氮
③氖气
④洁净的空气
⑤氯化钠
⑥75%的消毒酒精
⑦锌
⑧水
⑨二氧化硫
(1)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可制成霓虹灯等电光源的是_________。
(3)以上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
(4)以上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
(5)以上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
17.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物质,如:
a.空气
b.自来水
c.二氧化碳
d.氯化钠
e.氧气
f.牛奶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合物的有_________。
(2)如图是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单质的是_________。
A. B. C. D.
18.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可以与氧气、水反应,在实验室里,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钠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偶有火星出现。依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钠保存在煤油中”是因为钠具有_________的化学性质。
(2)“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解释钠“熔化成银白色小球”的原因是_________。
(4)从上述材料中,你还能归纳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
19.运用你所学的知识,选择合适的序号填空。
①一氧化碳燃烧
②蔗糖易溶于水
③食品会腐烂变质
④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⑤稀释浓硫酸放热
⑥铜片加热时会变黑
⑦电灯通电发光
⑧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1)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化学变化的有_______________。
(3)属于物理性质的有_______________。
(4)属于化学性质的有_______________。
20.分类是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
(1)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可以从宏观分析物质类别,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不定项选择,下同)。
A.矿泉水
B.纯净的空气
C.冰水共存物
D.氯化钠
E.铁粉
从微观分析物质类别,下列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
A. B. C. D.
(2)可以对变化进行分类.可以将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宏观分析,判断某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__________。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
A.酒精燃烧
B.冰融化
C.电池放电
D.植物生长
E.呼吸作用
F.铁杵磨成针
G.电灯通电发光发热
H.久置的澄清石灰水瓶口形成一层白膜
从微观分析,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A. B.
C. D.
(3)可以将物质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A.溶解性
B.沸点
C.颜色
D.毒性
E.氧化性
F.腐蚀性
下面是两种物质的微观模型。从微观分析,两种物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编制竹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酿糯米酒是糖类物质变为乙醇的过程,物质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采摘“文君绿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包装“灯影牛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B
3.答案:B
解析:A、引爆炸药过程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B、吼断当阳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C、炼制仙丹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D、酒的酿造过程中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合题意;故选:B。
4.答案:C
解析:糯米中富含的营养素是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不属于蛋白质。
5.答案:C
解析:钢是铁和碳的合金,属于铁合金,A正确;利用干冰人工降雨与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都是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B正确;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其物理性质,C错误;应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奥运”理念,D正确。
6.答案:D
解析:A、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选项说法错误;B、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选项说法错误;C、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说法错误;D、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两种基本反应类型,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7.答案:C
解析:A、植物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不是氧气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错误;B、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该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错误;C、氮气填充食品包装袋,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防止食品变质,涉及化学性质,正确;D、液氮用作制冷剂,是利用液氮汽化吸热,该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C。
8.答案:A
解析:A、烟花中的火药燃烧时会发光,故放烟花是利用了火药的化学性质,符合题意;B、贴对联,不涉及化学变化,故与化学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C、剪窗花属于物理变化,与化学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D、包饺子属于物理变化,与化学性质无关,不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生活中常用作电极,不是导线,故A错误;B、氧气能供给呼吸,所以潜水员背负氧气瓶潜水,故B正确;C、金刚石的硬度大,工业上将其镶嵌到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故C正确;D、天然气具有可燃性,生活中可用作燃料,故D正确。故选A。
10.答案:D
解析:A.铜用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不是延展性,故A错误;B.一氧化碳用于工业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将铁从其氧化物中还原出来,而不是可燃性,故B错误;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因为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活性炭不能除去这些物质,故C错误;D.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故D正确;故选:D。
11.答案:D
解析: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溶液显酸性,但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氯离子有关,A错误;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但氯离子与稀盐酸是否具有酸性无关,B错误;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C错误;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可与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D正确。
12.答案:A
解析:A.氧气能支持燃烧,这是氧气的助燃性。而燃料是指能够燃烧并释放能量的物质,氧气本身不能燃烧,不能用作燃料,故A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B.金属钨的熔点高,在高温下不易熔化。灯泡在发光时灯丝会产生很高的温度,需要一种熔点高的金属来制作灯丝,钨就满足这个条件,所以被用来制成灯泡中的灯丝,故B选项因果关系成立;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在食品包装袋内充入氮气,可以防止食品与氧气接触而被氧化变质,从而起到防腐的作用,故C选项因果关系成立;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冶炼金属时,它能够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将金属还原出来,所以可用于冶炼金属,故D选项因果关系成立;故选:A。
13.答案:B
解析:A、食盐水中存在氯化钠和水,清新的空气中存在氧气、氮气等,都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都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澄清石灰水存在氢氧化钙和水,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五氧化二磷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C、冰水共存物、液氧都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硫粉都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A、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因此、、——空气污染物正确;故选项正确;B、、都属于化合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C、纯净水、蒸馏水都属于纯净物,矿泉水中有矿物质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D、空气、稀有气体都属于混合物,金刚石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故选:A。
15.答案:D
解析: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属于氧化物,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故A错误;活性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碳酸钠是由钠、碳、氧元素组成的,属于含碳化合物,故B错误;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故C错误:铁粉、铝粉都是由同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金属单质,故D正确
16.答案:(1)①⑨
(2)③
(3)④⑥
(4)①⑧⑨
(5)②③⑦
解析:(1)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都属于有毒气体,会造成空气污染;
(2)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霓虹灯等电光源,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可制成霓虹灯等电光源。
(3)④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67.5%的消毒酒精中含有酒精和水,属于混合物;
(4)①一氧化碳、③水、⑨二氧化硫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
(5)②液氮、③氖气、⑦锌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
17.答案:(1)abf;cd
(2)D
解析:(1)a、空气,b、自来水,f、牛奶都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都属于混合物,c、二氧化碳,d、氯化钠都是有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则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abf,属于化合物的有cd;
(2)A、图示A中的粒子表示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属于化合物,故A不符合题意;
B、图示B中的粒子表示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属于化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图示C中的粒子表示两种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
D、图示D中的粒子表示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属于单质,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8.答案:(1)可与氧气、水反应
(2)密度比水小
(3)钠的熔点比较低
(4)硬度小、银白色固体
解析:(3)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由于钠的熔点比较低,故熔化成银白色小球。
(4)“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钠的硬度小;“熔化成银白色小球”,说明钠是银白色固体。
19.答案:(1)⑤⑦
(2)①⑧
(3)②④
(4)③6
解析:⑤⑦均是在描述某个变化过程,且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①⑧均是在描述某个变化过程,且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②④均是在描述物质的性质,且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③⑥均是在描述物质的性质,且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0.答案:(1)CDE;CD
(2)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CDEH;ABD
(3)DEF;不相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解析:(1)A.矿泉水中含有水和各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
B.纯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C.冰水共存物中只含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D.氯化钠中只含氯化钠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E.铁粉中只含铁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故答案为:CDE;
A、该图示中只含一种分子,因此属于纯净物;
B、该图示中只含一种分子,因此属于纯净物;
C、该图示中含有两种分子,因此属于混合物;
D、该图示中含有两种分子,因此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CD;
(2)从宏观分析,判断某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酒精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B.冰融化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电池放电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D.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E.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F.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G.电灯通电发光发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H.久置的澄清石灰水瓶口形成一层白膜,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CDEH;
A、该变化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B、该变化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C、该变化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
D、该变化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ABD;
(3)A.溶解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沸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C.颜色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毒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E.氧化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F.腐蚀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DEF;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两种分子的构成不同,因此两种物质化学性质不同;故答案为:不相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