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12 小题,1~8 题每题2 分,9~12 题每题3 分,共28 分)
1. 人体缺锌会引起多种疾病,可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来补锌。这里的“锌”指的是 ( )
A. 原子 B. 分子 C. 元素 D. 单质
2. 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挤瘪后把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鼓起的过程中,塑料袋中酒精分子的 (  )
A. 间隔增大 B. 质量增大 C. 种类增多 D. 数目增多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3~4题。
2024 年5 月3 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由此开启月背“挖宝”之旅。长征五号的推进剂有煤油、液氢、液氧。探测器带回的月壤中含有大量安全无污染的核聚变原料He-3,He-3 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3. 下列探月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点火起航 B. 箭器分离
C. 月背着陆 D. 采集月壤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液氢中氢分子间的间隔比氢气中氢分子间的间隔小
B. 液氧是由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C. 液氢与液氧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D. 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氦,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5. 2024年12月,中国海军076型两栖攻击舰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正式下水。两栖攻击舰在建造时用到了钛合金,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8,则钛原子的中子数为 ( )
A. 22 B. 26 C. 48 D. 70
6. [2024·厦门模拟]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
A. 湿衣服晾干——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B. 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H2O2溶液可用于消毒,H2O 不能用于消毒——H2O2和H2O分子构成不同
D. 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7. 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 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B. 水结冰后分子不再运动
C.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8. [2024·常德模拟] 硒元素被称为“生命的火种”,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其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对硒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
A. 原子序数为34
B. 相对原子质量为78. 97
C. 元素符号为Se,是一种金属元素
D. 原子核外有4 个电子层
9. 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④属于金属元素 B. ②的微粒符号是Al3+
C. ②③⑤都属于阳离子 D. ②③属于同种元素
10. 分析、推理、归纳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 同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质量完全相同
C. 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
D.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故Fe、Fe2+、Fe3+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11. [2025·唐山模拟] 1911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由该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
A. 金原子核带正电 B. 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C. 金原子核体积很小 D. 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 粒子大得多
12. 兴趣小组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分子运动及其特点,利用相对湿度传感器测定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上方空气的湿度,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实验不仅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还能证明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
B. 曲线①为烧杯A 上方测定的实验数据
C. 该创新实验凸显了数字化实验的优势且绿色环保
D. 液面上方水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面下方水分子间的间隔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 小题,共58 分)
13. (14 分)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
(1)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下列微粒。
两个氢原子________,两个铝离子________,两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_。
(2)说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2Mg2+ 中,前一个“2”表示_________,右上角的“2”表示_________________。
(3)“水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大重要循环。
①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②从宏观的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14. (12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例如氢气是由_______________ (填具体粒子的名称)构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___(填具体粒子的名称)构成的。图1中B处应填入_________(填“原子”“分子”或“离子”)。
(2)如图2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①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粒子名称)。
15. (8分)氮化镓(GaN)是“蓝色发光二极管”研发技术中的重要材料。
(1)镓元素(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其中x=________;镓元素的
原子序数为_________,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_周期;在化学变化中易_________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_,镓原子失去电子后核内质子数为____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对应的元素与镓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
16. (12分)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元素的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一个电子,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以及D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所得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试回答:
(1)写出上述四种元素的符号: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画出有关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A原子_________________;B离子_________________。
17. (12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探索未知世界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图2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到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填字母)。
A. 徐寿 B. 卢瑟福 C. 侯德榜 D. 门捷列夫
(2)图1中,镁元素与铝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填字母)不同。
A. 中子数 B. 质子数 C. 核外电子数 D. 相对原子质量
(3)图1中,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
(4)图2中两种粒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的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实验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4分)
18. (14分)微粒的性质再探究。
【传统实验】
同学们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棉线事先用酚酞溶液浸泡并干燥。一段时间后,干棉线没有明显变化,湿棉线fe段逐渐变红,fg段变色不明显。
(1)湿棉线fe段逐渐变红,说明分子__________________,干棉线没有变红,说明___________ (填微粒名称)不能使酚酞变红。
(2)湿棉线fe段和fe段现象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棉花上蘸取了某种溶液能吸收少量氨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获悉,氨气(NH3)可由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得到,图2是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微观过程,其顺序应为_________(用字母序号表示)。
【数字化实验】
【资 料】①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够电离出离子。②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
兴趣小组用图3所示装置探究微粒运动现象。控制浓氨水的温度在t1℃、t2℃时分别采集数据,得到图4所示图像。
(5)图4中能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曲线1对应的浓氨水的温度____________(填“低于”“等于”或“高于”)曲线2。
答案
一、1. C 2. A
3. A 【点拨】点火起航过程中,燃料与助燃剂(如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新的物质,因此点火起航属于化学变化,故A 选项正确。
4. B 【点拨】液氧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故B 选项说法错误。
5. B 【点拨】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则钛原子的中子数= 48-22=26。
6. A 【点拨】湿衣服晾干是因为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了空气中去,分子种类并没有发生改变,A 错误。
7. B 8. C 9. B
10. D 【点拨】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水分子、氖原子中都含有10 个质子,但不属于同种元素,A 错误;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可能不同,它们的结构和质量可能不完全相同,B 错误;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不同,C 错误;同种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Fe2+、Fe3+,则Fe、Fe2+、Fe3+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D 正确。
11. B
12. B 【点拨】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相同时间内,A 烧杯上方湿度大,故曲线①为烧杯B 上方测定的实验数据,B 符合题意,故选B。
二、13. (1)2H;2Al3+;2NO-3
(2)2 个镁离子;1 个镁离子带2 个单位正电荷
(3)①氢、氧两种原子 ②碳、氧两种元素
14. (1)氢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原子
(2)① A ②Ⅰ;碳原子、氧原子
15. (1)18;31;四;失去;Ga3+;31;28 (2)B
【点拨】(1)x=31-2-8-3=18,原子序数= 质子数,则镓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镓原子核外有4 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带3 个单位正电荷的Ga3+。(2)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一般相似,B 项Al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与Ga 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16. (1)Al;Cl;O;Na (2)
17. (1)D (2)B (3)20. 18 (4)Na+;F-
三、18. (1)在不断运动;氨分子  
(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3)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4)c、a、b
(5)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增大 (6)高于
【点拨】(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湿棉线上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该实验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干棉线遇到氨气没有变红,说明氨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一段时间后,湿棉线fe 段逐渐变红,fg 段变色不明显。(3)氨气挥发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因此在实验时,棉花上蘸取了某种溶液(如稀硫酸)能吸收少量氨气,目的是防止氨气污染空气。(4)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的微观变化实质是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氮分子破裂成氮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成氨分子,所以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合理过程是c、a、b。(5)氨水能够电离出离子,瓶内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电导率就越大。由图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瓶内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增大。(6)温度越高,浓氨水的挥发性越强,分子的运动越剧烈,进入三颈烧瓶内溶液中的氨分子就越多,溶液的电导率就越大,故曲线1 对应的温度高于曲线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