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科学第3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科学第3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科学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冬天,北方房屋窗户玻璃的外表面易结冰花,是凝华现象
B.夏天,驾驶汽车时常开冷空调,挡风玻璃内表面易起雾,是液化现象
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液化而形成的
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2.下面是二氧化碳的自述,其中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我的密度比空气大 B.我不能燃烧
C.我无色无味 D.我升华时需要吸热
3.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到温暖的房间内,镜片变得模糊,一段时间后,镜片又变得清晰。这一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凝固-汽化 D.凝固-液化
4.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
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质量增大
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
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
5.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
B.雾是空气中的水遇热蒸发形成的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6.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体积变小
B.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
C.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结构不同
7.如图所示的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8.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9.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暴晒,温度很高
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较难蒸发
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
D.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
10.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11.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12.为了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A.金属块的质量为39.4g
B.金属块的体积为30cm3
C.金属块的密度为7.88×103kg/m3
D.金属块的密度为7.8g/cm3
13.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⑤
14.下列各项都是物质的性质,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挥发性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导电导热性⑤不稳定性⑥可燃性⑦金属的延展性⑧助燃性⑨熔点⑩色、味、态(  )
A.①②③⑤ B.④⑤⑥⑦
C.②③⑧⑨ D.①②③④⑦⑨⑩
15.甲物质的密度为5g/cm3,乙物质密度为2g/cm3,各取一定质量混合后密度为4g/cm3。假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所取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是(  )
A.5:1 B.4:5 C.5:4 D.1:5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利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等名词填空:
(1)湿衣服晾干了,为   
(2)煤燃成了灰烬,为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为   
17.密度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1)航空器材常采用高强度、   (选填“高”或“低”)密度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
(2)房间里暖气片一般都安装在窗户   (选填“上方”或“下方”).
(3)种子在配置盐水中下沉,说明该种子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盐水的密度.
18.面对流感,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   
19.点燃两支长度不同的蜡烛,将其固定在桌面上,如图所示.如果用玻璃烧杯将两支蜡烛罩在里面,发现较长的一支蜡烛先熄灭,这是由于燃烧产生的高温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空气密度,从而二氧化碳气体   (填“上升”或“下降”)的缘故.
20.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留出“白气”。请回答:
(1)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   的气温较高。
(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   图。
(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21.民间有一种魔术表演:用手从滚烫的油锅中捞出铁链,而表演者皮肤没有一点伤痕.其中的奥秘在于油锅上面是一层油,下面是醋,醋能在油下,是因为油的密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醋的密度;表演者从沸腾的锅中取出铁链而不被烫伤,是因为醋的沸点较   ;油锅中液体沸腾时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22.小明想测量盐水的密度,他将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为50cm3,然后用天平测出了空烧杯的质量为12g,再将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测量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烧杯中盐水的质量为    g,他算出的盐水密度是    g/cm3.用这种方法测得的盐水密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小金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反应”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猜想二: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
思路分析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
(2)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发光、发热、   等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因此   (填“能”或“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法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依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   不同,通过实验验证生成物的存在,可间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24.学习了《物体的密度》后,小柯决定利用家里厨房中的工具和材料测量冰糖的密度。他找到:电子秤、喝药用的小量筒、水、面粉、冰糖。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把冰糖放电子秤盘上测出它的质量为m;
步骤二;向小量筒中加入适量的 ,将冰糖浸没其中,读出总体积为V1;
步骤三:取出冰糖,读出量筒中剩余物体的体积为V2。
(1)步骤二中,向小量筒中加入适量的物质是    。
(2)步骤二中“适量"的标准是   。
(3)计算冰糖的密度。ρ冰糖=   (用m、V1和V2表示)。
(4)通过以上步骤测得的冰糖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5.稀有气体的发现,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一: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电火花使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后用碱溶液吸收而除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最终总是残留有1%左右的气体。
材料二:1882年,英国化学家瑞利测得从空气除去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2克/升,而从氨气分解得到的氮气测得密度为1.2508克/升,两者相差0.0064克/升。重复实验,发现两者的密度总是维持相同差值。同时采用卡文迪许的实验方法,得到了一种未知气体。
材料三:受瑞利实验启发,拉姆塞做了如下实验:把已经除掉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最终得到了与瑞利相同的气体。通过合作研究,他们终于在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一种新的气体元素,命名为“氩”。
材料四:拉姆塞分别在1895年和1898年发现了氦气、氮气、氮气和氙气。1898年氧气亦由弗里德里希发现,至此稀有气体全部被人熟知。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仅通过卡文迪许得实验操作,最终残留1%左右气体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
(2)瑞利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否来源于实验误差,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3)在瑞利和拉姆赛得到的那种未知的气体密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氮气密度。
26.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
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
27.小陈通过实验探究“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器材】200毫升烧杯、100毫升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称量其总质量;②将烧杯中的部分水转移至量筒中,称量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③重复步骤②,获得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数据记录】
称量次数 1 2 3 4 5  
向量筒转移水的总体积(毫升) 0 20 40 60 80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克) 202 182 162 142 122  
(1)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为   克。
(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兴趣小组还应如何继续实验:   (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四、解答题(共5小题,共35分)
28. 下表是空气中部分组成成分的沸点,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沸点/℃ -195.80 -183.00 -186.00 -78.44
(1)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   ;把空气降温加压后,先液化的气体是   ;液化后升高温度,先逸出的气体是   。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液态空气制取大量的氧气,该方法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9.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衔了很多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水=0.4kg的水(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的密度ρ石=2.6×103kg/m3),求: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30.如图所示的冻豆腐是一种传统豆制品,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制作简易。小金将一块质量为1千克的做豆腐放进冰箱冷冻一天,豆腐里的水结冰,体积增大,将豆腐撑开,产生很多孔隙,冻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1)划线部分发生的变化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冰的密度为,其表示的含义是   。
(3)若该做豆腐含水量为,放入冰箱一天,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多少立方厘米 (写出计算过程)
31.因研究石墨烯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安德烈 海姆进而研究氧化石墨烯薄膜并获得新进展.为探究氧化石墨烯薄膜的物理特性,他进行了这样一组实验,如图所示:
①将氧化石墨烯薄膜覆盖在有刻度的空烧杯口上,如图①测得总质量m1;
②将薄膜揭开,向烧杯内倒入酒精与水的混合物,盖紧薄膜,如图②测得其总质量m2;
③一个月后,检查发现薄膜覆盖紧密完好,烧杯内液体体积明显减小,如图③测得此时总质量m3;
④以后,烧杯内液体体积保持不变.
已知ρ酒精=0.8×103kg/m3,问
(1)一个月后,烧杯内剩余的液体密度是多少?是何种物质?
(2)实验说明氧化石墨烯薄膜具有怎样的物理特性?(写出一点即可)
(3)混合前原有水的体积是多少?
32.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查阅资料
发现: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能
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用作燃料和消毒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酒精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写一点即可)。
(2)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时,手会有冷的感觉。这是人体皮肤中的    组织在起作用。
(3)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盛放酒精的容器,外面应贴的警告标志是    。
(4)若实验室用1份体积的水和3份体积的纯酒精充分混合配成消毒液。已知ρ浓=1×105千克/米’,ρ。m=0.8×103千克/米3,则该消毒液的密度会略微    (选填“大于”或“小于”)0.85×103千克/米3,其理由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科学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单元测试卷
(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冬天,北方房屋窗户玻璃的外表面易结冰花,是凝华现象
B.夏天,驾驶汽车时常开冷空调,挡风玻璃内表面易起雾,是液化现象
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液化而形成的
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答案】C
【解析】A.冰花是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夏天,挡风玻璃内的雾是外面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周围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后形成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下面是二氧化碳的自述,其中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我的密度比空气大 B.我不能燃烧
C.我无色无味 D.我升华时需要吸热
【答案】B
【解析】常温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固体二氧化碳又叫做干冰;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需要吸热只是它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到温暖的房间内,镜片变得模糊,一段时间后,镜片又变得清晰。这一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凝固-汽化 D.凝固-液化
【答案】A
【解析】 刚进屋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使眼镜变得模糊;然后随着眼镜温度的升高,小水珠又蒸发变成水蒸气,眼镜重新变得清晰;即整个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
故选A。
4.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
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质量增大
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
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AB.根据题意可知,水从玻璃态变成普通状态时,质量保持不变,且水的密度不变。根据可知,水的体积不变,故A、B错误;
CD.水从液态变成玻璃态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5.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
B.雾是空气中的水遇热蒸发形成的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答案】B
【解析】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在极低的温度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小水珠或小冰晶悬浮在高空中形成了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符合题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在极低温度中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体积变小
B.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
C.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结构不同
【答案】B
【解析】A.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A错误;
B.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故B正确;
C.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的片排列方式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7.如图所示的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答案】D
【解析】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
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
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
故选:D。
8.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A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灰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燃放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变化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下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D。
9.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暴晒,温度很高
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较难蒸发
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
D.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
【答案】B
【解析】炎热的夏天,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温度很高,洒上水后,水会很快蒸发,使周围空气湿度增加,减缓了身体一部分汗液蒸发,人体不能通过汗液蒸发吸热,所以感觉到更加闷热。
故答案为:B。
10.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答案】D
【解析】 A.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C错误;
D.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11.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答案】B
【解析】AB、干冰是一种非常容易升华的物质;当它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吸收大量的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周围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由固态熔化成水,同时吸收热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为了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A.金属块的质量为39.4g
B.金属块的体积为30cm3
C.金属块的密度为7.88×103kg/m3
D.金属块的密度为7.8g/cm3
【答案】D
【解析】A.由图甲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4g,那么物体的质量m=20g+10g+5g+4g=39g,故A错误;
B.由图乙可知,金属块的体积为:V=30mL-25mL=5mL=0.005L,故B错误;
CD.金属块的密度:.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⑤
【答案】A
【解析】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这是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沾在玻璃上,汗出在室内一面,故正确的是①④⑤,故A正确。
故选:A。
14.下列各项都是物质的性质,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挥发性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导电导热性⑤不稳定性⑥可燃性⑦金属的延展性⑧助燃性⑨熔点⑩色、味、态(  )
A.①②③⑤ B.④⑤⑥⑦
C.②③⑧⑨ D.①②③④⑦⑨⑩
【答案】D
【解析】解:挥发性、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金属的延展性、熔点、⑩、色、味、态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而不稳定性、可燃性、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15.甲物质的密度为5g/cm3,乙物质密度为2g/cm3,各取一定质量混合后密度为4g/cm3。假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所取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是(  )
A.5:1 B.4:5 C.5:4 D.1:5
【答案】A
【解析】设甲物质的体积为V甲,乙物质的体积为V乙,
则甲物质的质量:m甲=ρ甲V甲=5g/cm3×V甲=5V甲,
乙物质的质量:m乙=ρ乙V乙=2g/cm3×V乙=2V乙,
甲和乙混合后的总质量:m总=m甲+m乙=5V甲+2V乙,
甲和乙混合后的总体积:V总=V甲+V乙,混合后的密度为4g/cm3,
则甲和乙混合后的密度为:,
解得:2V乙=V甲,
所以甲物质和乙物质的质量之比为:m甲:m乙=5V甲:2V乙=5V甲:V甲=5:1。
故选C。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利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等名词填空:
(1)湿衣服晾干了,为   
(2)煤燃成了灰烬,为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为   
【答案】(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性质
【解析】(1)湿衣服晾干了,描述的是一个变化。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为物理变化。
(2)煤燃成了灰烬,描述的是一个变化。由于有新物质生产,因此为化学变化。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一种性质。因为镁条的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个化学变化的过程而表现出来,因此为化学性质。
17.密度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1)航空器材常采用高强度、   (选填“高”或“低”)密度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
(2)房间里暖气片一般都安装在窗户   (选填“上方”或“下方”).
(3)种子在配置盐水中下沉,说明该种子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盐水的密度.
【答案】(1)低
(2)下方
(3)大于
【解析】解:(1)航空器材需要质量小、强度高,要减小航空器材的质量,在体积一定时,需要减小材料的密度,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或新型合成材料;(2)暖气片对空气进行加热时,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故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所以想要对整个房间加热,暖气片就要装在室内的下方;(3)在质量一定时,饱满种子的体积要比不饱满的种子的体积小,由密度公式ρ= 知:饱满种子的密度大;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知:密度大的饱满种子大于盐水的密度会下沉,而密度小的不饱满种子小于盐水的密度会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故答案为:(1)低;(2)下方;(3)大于.
18.面对流感,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   
【答案】(1)①
(2)汽化吸热
(3)分子间存在空隙
【解析】(1)易燃性是必须通过燃烧这种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选①;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汽化吸热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空隙。
19.点燃两支长度不同的蜡烛,将其固定在桌面上,如图所示.如果用玻璃烧杯将两支蜡烛罩在里面,发现较长的一支蜡烛先熄灭,这是由于燃烧产生的高温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空气密度,从而二氧化碳气体   (填“上升”或“下降”)的缘故.
【答案】小于;上升
【解析】常温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高,所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上升到顶部,较长的蜡烛因缺氧气而熄灭.
故答案为:小于;上升.
20.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留出“白气”。请回答:
(1)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   的气温较高。
(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   图。
(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答案】(1)乙
(2)A
(3)不变
【解析】(1)白气是水壶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物态变化为液化;液化放热,遇冷才容易发生液化,所以房间温度越低,越容易液化,白气越多,所以气温较高的是乙;
(2)水沸腾时,气泡从下向上气泡变大,A是沸腾的图象,B图是沸腾前的;
(3)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壶内开水的温度不变。
21.民间有一种魔术表演:用手从滚烫的油锅中捞出铁链,而表演者皮肤没有一点伤痕.其中的奥秘在于油锅上面是一层油,下面是醋,醋能在油下,是因为油的密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醋的密度;表演者从沸腾的锅中取出铁链而不被烫伤,是因为醋的沸点较   ;油锅中液体沸腾时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答案】小于;低;保持不变
【解析】油锅的下面是醋,上面是一层与醋不相互溶解的油.油在醋的上方是因为它的密度比醋的密度小;
表演者从沸腾的锅中取出硬币而不被烫伤,这是因为醋的沸点比油的小得多;
油锅中液体沸腾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小于;低;保持不变.
22.小明想测量盐水的密度,他将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为50cm3,然后用天平测出了空烧杯的质量为12g,再将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测量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烧杯中盐水的质量为    g,他算出的盐水密度是    g/cm3.用这种方法测得的盐水密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答案】56;1.12;偏小
【解析】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
所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总=50g+10g+5g+3g=68g;
则烧杯中盐水的质量:m=m总﹣m烧杯=68g﹣12g=56g;
盐水的密度:ρ= = =1.12g/cm3;
由题意知,将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量筒的内壁会附着部分盐水,使倒入烧杯中盐水的质量偏少,根据ρ= ,测量的密度偏小.
故答案为:56;1.12;偏小.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小金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反应”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猜想二: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
思路分析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
(2)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发光、发热、   等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因此   (填“能”或“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法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依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   不同,通过实验验证生成物的存在,可间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答案】(1)有新物质生成
(2)产生气体或沉淀;不能
(3)性质
【解析】(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2)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因此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法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判断有新物质生成。
(3)依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不同,通过实验验证生成物的存在,可间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24.学习了《物体的密度》后,小柯决定利用家里厨房中的工具和材料测量冰糖的密度。他找到:电子秤、喝药用的小量筒、水、面粉、冰糖。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把冰糖放电子秤盘上测出它的质量为m;
步骤二;向小量筒中加入适量的 ,将冰糖浸没其中,读出总体积为V1;
步骤三:取出冰糖,读出量筒中剩余物体的体积为V2。
(1)步骤二中,向小量筒中加入适量的物质是    。
(2)步骤二中“适量"的标准是   。
(3)计算冰糖的密度。ρ冰糖=   (用m、V1和V2表示)。
(4)通过以上步骤测得的冰糖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面粉
(2)能浸没冰糖,且放入冰糖后总体积不超过量筒量程
(3)
(4)偏小
【解析】(1)步骤二中,向小量筒中加入适量的物质是面粉。
(2)步骤二中“适量”的标准是:能浸没冰糖,且放入冰糖后总体积不超过量筒量程。
(3)冰糖的体积为V=V1-V2,那么冰糖的密度为: 。
(4)通过以上步骤测得的冰糖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小。
故答案为:(1)面粉(2)能浸没冰糖,且放入冰糖后总体积不超过量筒量程(3)(4)偏小
25.稀有气体的发现,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一: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电火花使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后用碱溶液吸收而除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最终总是残留有1%左右的气体。
材料二:1882年,英国化学家瑞利测得从空气除去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2克/升,而从氨气分解得到的氮气测得密度为1.2508克/升,两者相差0.0064克/升。重复实验,发现两者的密度总是维持相同差值。同时采用卡文迪许的实验方法,得到了一种未知气体。
材料三:受瑞利实验启发,拉姆塞做了如下实验:把已经除掉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最终得到了与瑞利相同的气体。通过合作研究,他们终于在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一种新的气体元素,命名为“氩”。
材料四:拉姆塞分别在1895年和1898年发现了氦气、氮气、氮气和氙气。1898年氧气亦由弗里德里希发现,至此稀有气体全部被人熟知。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仅通过卡文迪许得实验操作,最终残留1%左右气体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
(2)瑞利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否来源于实验误差,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3)在瑞利和拉姆赛得到的那种未知的气体密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氮气密度。
【答案】(1)难溶于水;不与氧气反应(不与碱溶液、氮气、二氧化碳、水反应)
(2)不是,通过重复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维持相同的差值
(3)大于
【解析】(1)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可以看出,最终残留的1%左右的气体的物理性质是难溶于水,化学性质是不与氧气反应(不与碱溶液、氮气、二氧化碳、水反应);
(2)通过重复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维持相同的差值,因此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不是源于实验误差;
(3)瑞利通过实验测得从空气除去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2克/升,而从氨气分解得到的氮气测得密度为1.2508克/升,两者相差0.0064克/升,所以在瑞利和拉姆赛得到的那种未知的气体密度大于氮气的密度。
故答案为:(1)难溶于水;不与氧气反应(不与碱溶液、氮气、二氧化碳、水反应);(2)不是,通过重复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维持相同的差值;(3)大于。
26.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
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
【答案】液体表面积;甲、丙;慢;水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时,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27.小陈通过实验探究“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器材】200毫升烧杯、100毫升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称量其总质量;②将烧杯中的部分水转移至量筒中,称量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③重复步骤②,获得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数据记录】
称量次数 1 2 3 4 5  
向量筒转移水的总体积(毫升) 0 20 40 60 80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克) 202 182 162 142 122  
(1)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为   克。
(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兴趣小组还应如何继续实验:   (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天平
(2)20
(3)换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实验
(4)同种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解析】(1)根据实验目的“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和体积,其中体积可由量筒直接读出,而质量则需要用天平测量;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等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即 m=202g-182g=20g;
(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应换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实验;
(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四、解答题(共5小题,共35分)
28. 下表是空气中部分组成成分的沸点,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沸点/℃ -195.80 -183.00 -186.00 -78.44
(1)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   ;把空气降温加压后,先液化的气体是   ;液化后升高温度,先逸出的气体是   。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液态空气制取大量的氧气,该方法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答案】(1)21%;氮气
(2)低;二氧化碳;氮气;物理
【解析】(1)氧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为2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
(2)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 把空气降温加压后,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最先液化,液化后升高温度,氮气沸点低,则先逸出。 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液态空气制取大量的氧气,该方法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1)21%;氮气;(2)低;二氧化碳;氮气;物理。
29.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衔了很多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水=0.4kg的水(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的密度ρ石=2.6×103kg/m3),求: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答案】(1)由公式
可知,瓶内水的体积为
(2)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为
(3)石块的质量为
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为
答:(1)瓶中水的体积为400cm3;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为100cm3;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为1160g。
【解析】(1)根据瓶中水的质量,利用公式求出瓶中水的体积;
(2)当水面上升到瓶口时,石块的总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减去水的体积,利用求这些石块的质量,进一步计算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
(3)根据密度公式计算2kg水的体积,据此表示桶中冰熔化为水的体积,冰熔化为水后,质量不变,根据m=ρV列方程可得桶的容积。
30.如图所示的冻豆腐是一种传统豆制品,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制作简易。小金将一块质量为1千克的做豆腐放进冰箱冷冻一天,豆腐里的水结冰,体积增大,将豆腐撑开,产生很多孔隙,冻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1)划线部分发生的变化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冰的密度为,其表示的含义是   。
(3)若该做豆腐含水量为,放入冰箱一天,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多少立方厘米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物理
(2)体积是1cm3的冰的质量是0.9g
(3)嫩豆腐中水的质量m水=90%×1000g=900g,
由可得,水的体积,
水全部结冰后质量不变,m冰=m水=900g,
由可得,冰的体积,
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ΔV=V冰-V水=1000cm3-900cm3=100cm3。
【解析】(1)水结冰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的分子组成所以不是化学变化;
(2)冰的密度为0.9g/cm3,表示体积是1cm3的冰的质量是0.9g;
(3)嫩豆腐中水的质量m水=90%×1000g=900g,
由可得,水的体积,
水全部结冰后质量不变,m冰=m水=900g,
由可得,冰的体积,
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ΔV=V冰-V水=1000cm3-900cm3=100cm3。
故答案为:(1)物理;(2)体积是1cm3的冰的质量是0.9g;(3)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100cm3。
31.因研究石墨烯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安德烈 海姆进而研究氧化石墨烯薄膜并获得新进展.为探究氧化石墨烯薄膜的物理特性,他进行了这样一组实验,如图所示:
①将氧化石墨烯薄膜覆盖在有刻度的空烧杯口上,如图①测得总质量m1;
②将薄膜揭开,向烧杯内倒入酒精与水的混合物,盖紧薄膜,如图②测得其总质量m2;
③一个月后,检查发现薄膜覆盖紧密完好,烧杯内液体体积明显减小,如图③测得此时总质量m3;
④以后,烧杯内液体体积保持不变.
已知ρ酒精=0.8×103kg/m3,问
(1)一个月后,烧杯内剩余的液体密度是多少?是何种物质?
(2)实验说明氧化石墨烯薄膜具有怎样的物理特性?(写出一点即可)
(3)混合前原有水的体积是多少?
【答案】(1)解:由图①、②、③可知,m1=20g,m2=50g+5g+2.4g=57.4g,m3=20g+10g+1.4g=31.4g,
剩余液体质量,m=m3﹣m1=31.4g﹣20g=11.4g;
由图②、③可知:V2=38mL,V3=14mL,
剩余液体的体积:V=V3=14mL,
ρ液= = ≈0.8g/cm3,该液体为酒精
(2)解:一个月后,剩余液体成分为酒精,说明水分已挥发,氧化石墨烯薄膜分子间有空隙,氧化石墨烯薄膜具有可以使水分子透过的物理特性
(3)解:混合前水的质量,m水=m2﹣m3=57.4g﹣31.4g=26g
混合前水的体积:V水= = =26cm3
32.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查阅资料
发现: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能
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用作燃料和消毒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酒精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写一点即可)。
(2)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时,手会有冷的感觉。这是人体皮肤中的    组织在起作用。
(3)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盛放酒精的容器,外面应贴的警告标志是    。
(4)若实验室用1份体积的水和3份体积的纯酒精充分混合配成消毒液。已知ρ浓=1×105千克/米’,ρ。m=0.8×103千克/米3,则该消毒液的密度会略微    (选填“大于”或“小于”)0.85×103千克/米3,其理由是    。
【答案】(1)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或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或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2)神经
(3)B
(4)大于;分子间有空隙,导致总体积略微偏小
【解析】(1)由所给资料可知, 酒精的物理性质有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
(2) 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时,手会有冷的感觉 是由于人体皮肤中的神经组织在起作用;
(3)酒精为易燃性液体,故盛放酒精的容器,外面应贴的警告标志是B;
(4)因分子间存在间隔,当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体积和,所以测得消毒液的密度会略微大于 0.85×103千克/米3 。
故答案为:(1) 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或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或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2)神经;(3)B;(4)大于;分子间有空隙,导致总体积略微偏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