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不同的生活探索,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政治认同。2.通过对人文校园的设计探讨,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延续和践行,提升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3.通过活动的深入讨论,让学生能够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作为做人做事的重要底蕴,推己及人,增强文化自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人文精神的内容。2.教学难点:人文精神的影响及价值。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寻精神印记】课前小调查:展示学生的课前困惑。小组汇报:人文精神的时空探寻。学生从不同视角探寻人文精神,感受其深远影响,小组课堂展示分享。人物组:那些影响深远的名言。1.从“光盘行动”追溯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朝朱柏庐《朱子家训》2.从“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追溯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启思导行:除了这里列举的人物,你平时还欣赏哪些诗句或名言?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生活组:我们的人文生活。展示学生生活中的人文熏陶和故事。启思导行:你还有哪些滋养自己、熏陶自己的方式?场景组:有一种美,叫南京地铁。启思导行:南京地铁的美,藏在平凡的生活中。作为一个普通的出行场所,南京地铁为什么要设计这些丰富的人文元素呢?场景组:南京——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小结:跟随小组同学的足迹,由古及今,由小我到城市,我们发现,人文精神一直都在身边,这份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质量。【活动二:燃精神之光】【共创人文校园】每一位同学都是人文校园建设者,请同学们合作创建校园人文设计方案。【设计举例】●人文活动:如15分钟人文课间、艺术节、运动会开幕式、合唱节优化方案等(活动不限)●人文场所:如校内共享书屋、读书亭、1公里艺术空间、树木文化牌等。(场所不限)【设计要求】(1)每个小组用图画或文字展示方案,择取恰当的人文精神指导设计。(2)组内设计与交流时间5分钟,并推选代表分享。现场采访:1.你可以分享你们组的讨论过程吗?比如:第一个同学说,第二个同学说,第三个同学补充……最后是怎么形成这个共识方案的?2.“求同”,是否意味着没有争议,要与他人完全一致?“存异”,是否意味着在争议中选择妥协?还是……3.当你的见解没有被采纳,你们的讨论还有意义吗?共识:和而不同,既寻求共同点,又尊重差异,和谐但不妥协。中和泰和,在包容中不失内核,活出自己的定力和从容。中华人文精神影响着你我,滋养着你我,指导着你我。我们要唤醒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丰富我们的精神底蕴。课后作业:【共创人文校园方案推送】在自己熟悉的社交平台推送人文校园方案,同时将方案完善提交给学校学工处。活动三:续精神文脉。【视频领悟与升华】教师总结:我们何其有幸,生于华夏;我们何其有幸,拥有千年文脉的滋养。中华人文精神,在岁月变迁中沉淀、延续,展现其深远影响。我们要在生活中,真正唤醒、内化这份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滋养,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教学反思:唤醒向内的力量本次市级公开课的顺利收官,凝聚了中心组第1小组全体成员的心血与汗水。当我在市级教研平台上呈现大单元教学的第三课时设计时,不仅深切体会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心组在幕后的深耕细作,更深刻感受到思政课堂的独特魅力。这堂看似普通的公开课,实则蕴含着超越单课时的教育价值:它既让我收获了完成教学方案设计与课堂实践的充实感,更成为推动我教学理念革新与教学实践升级的重要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本节课不仅是大单元教学设计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一环呈现,也是在教学中体现课程育人价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索。通过这节课,我也对从“学理”走向有温度的“道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从“小知识”到“大观念”。在大家共同的研究下,我们明确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的单元大观念,而对应本节课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俭约自守,中和泰和”,这些小知识,是学理。而这一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心底真正地认同,并真正愿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我们如何在“政治认同”上发力?只有认同才能真正形成道理,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深远影响和对我们的价值?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难点。二、从“浅知识”到“深理解”。“浅知识”是所有学习的前沿,在大单元整体设计中,我们的第一课时先导课,就是解决“浅知识”的任务,但讲透知识形成思想也是一个过程,要经历一个“浅认知”到“深理解”的过程,而本课时就是“深理解”的过程。“深理解”不是靠老师讲授就能获得的,需要学生真正的参与获得。在设计《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这一课时时,活动一即让学生以小组探寻的方式,从不同视角探寻人文精神,令人印象深刻的南京地铁之旅、世界文学客厅,都是学生在切实感受中不断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存在和深远影响。三、从“真认同”到“去实践”。学生的思想发展从“浅认识”到“深理解”还是不够的,还要进展到“真认同”。如果学生对知识和学理本身没有认同,没有热爱,只是为了学而学,那就还是灌输式教学。从“浅认识”到“深理解”到“真认同”,到形成闭环,还有关键一步:指导实践。用道理指导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实践,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这一课时中,学生小组活动,共创人文校园,学生讨论生成并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丰富的呈现和讲解以及“现场采访”的环节,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求同存异,中和泰和具象表现,最终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原来生活中就需要运用这些人文精神的智慧。课后的实践作业也很重要,一节课不以课堂为始末,而是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终点。学生课后需要发布人文推送,还要班长将设计方案整合递交给学校,形成闭环,指导实践,真正去努力做人文精神的传承者。四、从“一言堂”到“多评价”。基于教学评的一致性要求,我们要借助过程性、增值性、延续性、表现性等教学评价,不断促进学生的政治认同。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互评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本节课中设计了人文性的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在“共建人文校园”的活动中,设置小组互评环节,学生能理性表达观点,多角度思考,通过课堂实时评价反馈,助力学生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从课前到课后,过程性评价应该都贯穿其中。评价不能成为摆设,我们要真正发挥以评促学的效果。这节浸润人文精神的思政课只是无数思政人探索的微光,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当一群志同道合者以课堂为舟、以教研为桨、以理想为帆,必能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既为当下的课堂注入生命活力,更为未来的教育播种希望火种,让学科之美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魅力。思政人要唤醒自己向内革新的勇气和力量,也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主动求知探索认同的好奇和希望。当个体智慧融入集体力量,当专业执着化作育人担当,我们终将在课程改革的星空中书写属于思政教育的璀璨篇章。教师评课:其一当春天的樱花把热烈写进嫩芽的肌理里,夏日正沉淀着绿荫的清凉哲思向我们走来。《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这节课,如节气更迭般自然流淌,让中华人文精神在时光里熠熠生辉。这节课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春耕与夏耘”。教师以“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与践行”为核心,通过“寻精神印记-燃精神之光-续精神文脉”三个环节,借助情境教学、小组合作、项目设计等方式,以春之匠心培育文化根苗,以夏之激情点燃精神火焰,让中华人文精神如四季常青的古树,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抽枝发芽,文化自信的根脉在学生心中悄然生长,郁郁苍苍。一、春之韵:以情境为犁,深耕文化土壤。当南京地铁壁画与《论语》金句相遇,历史与现实在站台共谱和鸣;当《朱子家训》的千年哲思与“光盘行动”在现实中回响,学生在“一粥一饭”的哲思中触摸到文化基因的温度。教者将抽象的人文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案例,尤其是“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场景展示,巧妙连接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帮助学生从身边的“小文化”窥见中华文脉的“大精神”,此刻,抽象的人文精神如春雨润物,渗透于学生的认知肌理。二、夏之炽:以实践为焰,点燃精神火种。“人文校园设计”如夏日骄阳,让学生在“15分钟人文课间”“共享书屋”的创意中,将“中和泰和”的理念化作可触摸的行动方案;现场思辨环节则似惊雷破空,让“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智慧在辩论与协作中迸发时代光芒。此刻,人文精神具象为具体行动,推动学生从“知”到“行”的实践。三、时空交响:以视频为弦,奏响文脉强音。一段视频将诗意语言与历史画面相结合,如夏末的晚风,将学生从课堂实践带入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中,将千年文脉的厚重与青春担当轻盈交织,让“守护、传承、践行”的使命如夏花绚烂绽放,余韵悠长。当文化基因化作根系深植于文明的岩层,这节课便在历史的时光里抽枝发芽。愿我们师者继续深耕大思政课的沃土,将人文精神酿成月光般的底色,烙在青春少年的骨骼里,永远流淌……其二作为新教材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教学第3课时,《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这一课面临着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人文精神的影响、教学内容跨度较大整合难等挑战。经历多次打磨和修改,诸老师每一次主动求索、积极突破、精心设计,给我们带来一节“精神丰盈”的研究示范课,主要亮点有三。1.在情境探究中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本课教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有机统一,通过课前布置小组从不同视角搜集资料及课堂展示,初步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体会人文精神对人的滋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政治认同。2.在合作探究中增强活动体验的教学框架。课前发动同学分组走访了南京鼓楼、清凉山等地铁站,感受其蕴含的美好。引导思考“作为普通的出行场所,南京地铁为什么要设计这些丰富的人文元素?”,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延续和践行;课上同学们化身人文校园的建设者,合作探究校园人文的设计方案。通过情境体验与任务探究,将“人文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行为准则。3.在多维评价中促进价值内化的实践路径。评价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价值观内化的关键工具。它通过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如讨论参与度、观点深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与改进方向,增强学习动机。小组汇报环节最后,请同学们谈谈最欣赏的小组呈现及理由,在评价中激励参与汇报的同学并进一步感受人文精神在身边,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质量。再如,人文校园创建,小组展示设计方案之后同学们从“方案内容”和“汇报形式”两个方面即时评价,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作为做人做事的重要原则,不仅强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也使同学们在方案设计中践行人文精神,促进情感认同、价值内化、知行合一。其三学习完这节市级公开课,收获很多。每一张幻灯片的清晰展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匠心独运,每一句理答得流畅自如都彰显了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备课中强大的知识储备。而单从教育教学的理念上看,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真正做到了用孩子的视角去讲述、感悟、体验文本内容中的深远意蕴,让孩子用孩子的方式去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旨趣。一、在情境设计中贯穿学生视角。在最终的定稿中,老师使用的教学情境已和第一版相差很大,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基于学生和教材的教学情境优化,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迭代。尽管“生本”思维是所有老师在备课和开课过程中的基本立意,但要真正俯下身来,站在学生和孩子的视角去搭建出适合学生活动的情境确实不易的。大多数老师在备课之初,都还是会用揣摩和推理的方式去猜测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教学情境?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真问题?而在老师的终稿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课堂中的情境生成是学生自我搭建的,是真正意义上基于学习和生活经验的整合,我们才能看到孩子生活中的具体闪光点,这些看似幼稚和普通的生活细节,无形中将复杂深奥的教材文本进行了精巧的解构。当我们可能都在追求课堂情境复杂多样时,那些真挚和朴实的孩童视角中的情境搭建往往独具魅力。二、在环节设计中凸显生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平衡好学生和老师的比重也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为了可以凸显学生主体,反而课堂很不自然,一些生硬的环节设计让学生“无话可说”;而老师的这节课很自然做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设计,而教师的智慧与点拨也让课堂锦上添花。例如,在课堂的评价环节中,我们能看到精巧的评价表是由老师基于专业设计的,这彰显了教师智慧;但学生基于标准展开的讨论和作出的评价,这是学生主体的彰显。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评价环节结束后,自然过渡到了“现场采访”环节,看似是教师在采访学生,但其实是给学生一个“发声”的机会。在传统教学中,这种环节可能被简单处理成“提问-回答”的形式,但老师巧妙地给它一个“采访”的活动名称,让学生一下子产生主体意识,在复盘和表达中往往更有效率。三、在立意引领中尊重学生差异。在初期研讨本课文本时,很多老师都感觉到巨大的困惑和难度,文本复杂、较为抽象是这一课的特点,因而备课过程中可能更多会关注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生成。但老师本节课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课堂的立意引领层面仍然渗透了对学生的尊重。在整堂课中我们看不到老师对“标准答案”的强行统一,也没有对知识的过度讲解,所有关于人文思想的渗透都润物无声般渗透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完美匹配了本节课的终结立意。人文思想对个体的影响可能各不相同,但丰富多彩。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由古至今、意义深远,这种深远的影响需要每一个个体的关注、思考和托举。当我们每个孩子深处其中时,我们真正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大单元教学的难度从来不在于对传统的突破,而在于对“新”的认知和大胆建构。当我们在讲DeepSeek,讲人工智能,讲深远影响时,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的学习主体是学生,那些新兴事物,那些高大上的理论思想都应当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直达人心。这节课为何如此亲切动人,我想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做了一回孩子,用孩子的视角去看了这个世界一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