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康德调研(四)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2025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康德调研(四)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四)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算法”,原指人类解决特定问题的数理路径,今天已成为网络世界内部规则的代名词。一台
计算机以什么方式、什么步骤执行任务,正是依赖算法支配。近年来,新应用层出不穷让网络生活愈发
便利,新问题接二连三也让网络世界问题重重,截然不同的体验都指向了算法这只“翻云覆雨手”。一
些技术人士曾提出,“算法没有价值观”,但现实证明,算法的设计或许可以在逻辑层面做到完美,可
一旦缺少了正确价值观的导航,就会沦为作恶工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流量至上、利益至上被许多平台奉为圭桌,这一价值观的主导下,算法频频作
乱。有的过度采集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大量获取用户隐私;有的明码标价宰客,差别对待新老用户,
“千人千价”坑你没商量:有的炒作这榜那榜,鼓动饭圈互撕、网友对骂,热搜一片无聊狗血:还有的
打造“信息茧房”,隐蔽而高效的“议程设置”,无节制地投其所好,使得公众视野思维愈发偏狭…
不夸张地说,一些平台设定算法的目标就是“留住用户的每一秒”,即使是迎合人性弱点、恶俗趣味,
也在所不惜。正因如此,不少人将新一代网络信息平台的崛起形容为“电线杆式的低俗生意,裹上了算
法的外衣”,话虽刺耳,却点出了症结所在。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种现实,即进入互联网3.0时代后,当代人的生活运行建立在了各种应用之
上。隐含在各种网络服务中的算法,决定了人们每天阅读哪些新闻,购买什么商品,经过哪条街道,光
顾哪家餐厅。算法通过掌握人们接受、传播信息的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与认
知,长此以往,将进一步影响社会與论、形塑主流文化。也就是说,算法已开始脱离了工具范畴,逐渐
演化成了一种引导、影响乃至支配人类社会的权力。未来学家马克·古德受曾预警:“如果你控制了代
码,就可以控制整个世界。”如果任由机器中的“幽灵”狂飙,必然会对整个社会带来不可控的影响。
打击算法“作恶”,不仅是维护公众权益的必要之举,也是守护社会安全的战略部署。但客观而
言,破题算法治理难度不小。推荐算法直接关乎用户活跃度、留存率,平台“内部严抓”明显动力不
足。更何况,不同于商品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带来的直观感受,算法技术专业性、不透明性强,“黑
箱”普遍存在。即便将算法代码“置于阳光下”,算法本身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很难条条句句得以检
验和解释。为此,有关方面曾尝试揭开技术面纱,对算法做到全方位、嵌入式监管。
从已经普及的5G技术,到无处不在的算法应用,再到愈发成熟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眼下科技正
第1页,共8页语文(四)参考答案
1.A。算法的逻辑未必完美,原文表达是“算法的设计或许可以在逻辑层面做到完美”。
2.A。B,并非出于理性理解,原文相关语句是转折而非因果关系:C,“相对主义不可取”错,原文只是指出其
破坏性的一面,并没有彻底否定;D,让人类远离自然不是“人本主义”,而是“人类中心主义”。
3.C。材料二主要是总分式和并列式结构展开的。
4.不矛盾,人本位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本身不同。①“人本位”强调的是技术创新要体现人本主义,算法向
善,要有为人服务的价值观。②“人类中心主义”则指向科技进步带来的人造事物使人远离自然而陷入依赖
技的非健康的生活样式。(每点2分,共4分》
5,①首先是思想启蒙:引导人们加深对科技进步的人文理解,避免相对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困境和误解:
②其次是制度监督:建设有价值观导向的制度,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拒绝平台以科技“绑架”人类生
活:③第三是器物变革:器物的使用要勾连科技背后应用的生活方式和融合整个社会文化,避免生搬硬套式
的滑稻。(每点2分,共6分)
6.D。A,都是旁观者叙述;B,并非“零度写作”,作者在文本中有抒情和议论,文本二也不是侧重表现战争的
残酷,而是战争年代的温情:C,“我”与M有敬意,况且街上围观的人也非漠然与自私,更多是看客的愚味。
7.B.“静”不是麻木与无奈,是接受现实命运以及经过战争锤炼的淡然与坚毅。
8.①反复写我在街上走,强调“我”是近距离观察,更能体现火线外情景的真实可感;②题目为“窗边”,强
调“我”是战争的旁观者和审视者,更有利于对火线外的情况以及自身所处的时代位置做出反思。(每点2
分,共4分)
9.认同:①以“我”为视角,观察和记录火线外真实情景,具有自传体叙事特征;②构思显得随性,记录碎片
化,注重所见所闻的细节刻画,是速写素描式的呈现:③突出自我真实而细致的体验,抒情议论节制,体现
客观记录特点。
不认同:①所谓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只是艺术真实创造的效果:②文本一、二看似随意,其实构思精心,文
本一以“他”和“我”为双视角,既是旁观者,也是审视者,文本二几个兵士的出场,也是安排巧妙:③叙
述融入情感和思考,也有不少修辞的运用,并非纯粹记录,而是匠心独运。
(每点2分,共6分)
10.C、D、G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11.D。D项“籍”在此语境中通“藉”,意为践踏,欺凌。
12.B。苏辙被贬谪至筠州之后,是为官事所累,并非操心于家庭琐事。
13.(1)仰慕圣贤的万分之一,自己觉得有所不足,而想达到颜回那样的快乐,应该是做不到的了!(首尾分句
各1分,第二个分句“自视缺然”1分,“而欲庶几颜氏之乐”1分。漏译、错译不得分,共4分)
(2)如今我坚守仁义的主张,却遭遇乱世的祸患,这怎么能叫穷困呢?(“今丘抱仁义之道”1分,“以遭乱
世之患”1分,“何…之为”1分,“穷”1分。漏译、错译不得分,共4分)
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