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21课)1.2022年课标要求〖导论〗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统治者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内容要求〗1.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2.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3.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雅克萨战争等史事,认识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培养家国情怀。4.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5.知道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增强文化认同。6.了解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期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世界形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2.2022年课标解读内容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传统儒家思想僵化与进步思潮并存;对外交往上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科技文化上传统科技总结与文学艺术繁荣,但近代科技滞后。(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和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密折奏事,皇权达顶峰。(2)经济:农产品商品化,高产作物引进。手工业民营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业繁荣,白银成主币,商帮兴起。(3)思想:官方推崇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兴起,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4)对外交往: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友好交流,到后期海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逐渐落后于世界。(5)科技与文化:传统科技有《本草纲目》等总结性巨著,但发展趋缓。小说繁荣,诞生四大名著;书画艺术流派多样,京剧形成发展。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单元主题: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本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设计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衔接的部分,需要注意承上启下。一方面,明清时期在巩固政权、边疆地区管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另一方面,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清中叶以来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与政治危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明初统治者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的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南海主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单元大概念架构单元结构说明本单元共7课,其中第15课《明朝的统治》,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从明朝政治统治、对外关系、明清鼎革三个方面展现了明朝的兴衰与清朝的兴起。第18课《清朝的边疆治理》、第19课《清朝君主专制强化》,展现了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君主专制强化下潜藏的危机。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介绍了明清时期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4、本单元教材体例(1)单元标题与引言单元标题:明确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简洁地概括了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单元引言: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引入单元内容,介绍辽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调。(2)课文正文子目结构:每个课都包含多个子目,如“明朝的统治”一课有“明朝的建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民族关系”等子目,使内容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内容呈现:以时间为线索,采用叙事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除文字叙述外,还配有大量的历史图片、图表等,如明太祖人物像、《文渊阁》图片、《锦衣卫木印》图片等,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和可读性。(3)史料与史论史料运用:穿插了丰富的史料,如文献记载、古人诗词等,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原始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史论结合: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适时给出一些史论观点,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对明朝强化皇权的评价和分析。(4)辅助栏目栏目1、想一想: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如第15课中想一想: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职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加强皇权)栏目2、相关史事:补充与正文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如第15课中相关史实配合第二段正文介绍丞相制度废除后,明朝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伴随着皇权加强,出现了深远的制度变化。栏目3、材料研读:借原始史料,如文献、书信等,让学生明白史料是认知历史的关键,学会从史料提取信息,基于可靠史料下结论。引导剖析材料,挖掘史料背景、内容及背后的历史。如第15课中材料研读: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首章》借这段史料,助学生理解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确保皇权巩固与政权稳定。栏目4、学史崇德:1.厚植家国情怀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组建“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多次取得大捷,基本解除了倭患,保卫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的海防安全。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康熙帝:清朝皇帝,平定三藩之乱,稳定了国内局势;抗击沙俄侵略,组织雅克萨之战,捍卫了东北边疆;收复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2.传承传统美德(拓展)海瑞:明朝著名清官,一生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致力于打击贪污腐败,推行清丈、平赋税等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体现了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传统美德。于成龙:清朝官员,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他在各地任职期间,关心百姓疾苦,严惩恶霸,兴利除弊,展现了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美德。3.汲取精神力量王阳明:明朝思想家、军事家,创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其思想影响深远,激励人们追求内心的道德良知,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后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倡导经世致用,强调知识分子应关注社会现实,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担当精神为后人所敬仰和传承。张居正:考成治吏:推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与期限,考核官员,提升行政效率。固边强军:重用戚继光等将领,加固长城,操练兵马,强化边防。经济革新:实施一条鞭法,合并赋役杂征,折银征收,推动经济发展,充实国库 。李自成:起义抗明:崇祯年间起义,高迎祥牺牲后称闯王,率起义军与明军长期作战。建立大顺:1644年在西安建大顺政权,完善军政体系。推翻明朝:同年攻破北京,明朝覆灭,后山海关战败,退出北京。(5)课后活动与知识拓展①课后活动:巩固知识:借填空、选择等基础题目,帮学生回顾、强化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锻炼综合能力:通过论文撰写、短剧表演、手抄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团队协作、信息整合等能力。如“明清文化展览”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讨论、探究类活动,如探讨明朝兴衰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使其客观、全面看待历史。②知识拓展:对一些历史概念、事件等进行更深入的介绍,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如张居正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的拓展,让学生明确改革之艰辛,必须顺应时代,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6)单元小结知识梳理:以简洁的文字和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对本单元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整体的历史认知。学习方法指导:对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指导,如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一、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如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阶层变动、思想文化的影响。时空观念:明确明清时期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位置,掌握明清疆域变化、重大事件发生地点,如明朝迁都北京、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范围的变迁,构建清晰时空框架。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的文献、图片、实物等史料,如《明实录》《清圣祖实录》、明朝科举试卷、清朝疆域图等,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表现。历史解释:基于史料对明清历史现象作出合理阐释,如解释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家国情怀:认识明清时期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的成就,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如明朝废除丞相、设立三司和厂卫特务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像对西藏、新疆、台湾地区的管辖;明清时期经济、文化成就,如商品经济发展、小说繁荣。难点: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方面;认识明清时期在世界形势变化下逐渐落后的原因及影响,如与西方近代化进程对比。三.重难点突破方法讲授法与史料分析法结合:讲解重点知识时,展示丰富史料,如讲军机处设立,呈现雍正帝相关谕旨,分析其职责、权力来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君主专制强化程度。小组讨论法: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如探讨明清落后于世界原因,各小组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多方面分析,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加深理解。对比分析法:将明清与唐宋对比,凸显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特点;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对比,如西方工业革命与明清手工业发展对比,清晰呈现中国落后原因。(第5课时)《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设计本课课标 通过了解清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本课定位 本课是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重要内容。清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君主专制强化达到顶峰,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走向。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完整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理解封建社会晚期的政治特征,为后续学习中国近代历史的变革做铺垫。教学目标 知道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深的社会矛盾、闭关政策等基本内容,了解清朝君主专制强化,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了解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并将其置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加以考察,认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3.了解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清朝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故步自封的表现,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严重危机。(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重难点 教学重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教学难点:禁海令的颁布与闭关政策的实行;分析清朝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 1.本课立意:本课通过介绍清朝权力中枢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到军机处的转变过程与原因,以及奏折制度的形成,学生认识君主专制在清朝的极端强化。以文字狱为例介绍清朝文化专制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加强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也同样表现在文化领域对思想言论的禁锢与对学术进步的阻碍。通过介绍清朝官僚系统的腐败、财政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引发白莲教起义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清朝社会矛盾的不断强化与君主专制加强的一个关系。通过介绍禁海令的颁布与闭关政策的推行,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朝中后期不仅面临中国封建王朝传统意义上的统治危机,而且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也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新问题,闭关政策虽然有抵御西方侵略一面,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阻碍西方侵略,反而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为中国近代被侵略埋下了隐患。2.子目间逻辑联系:本课共4目,分别是军机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闭关政策,可归纳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目、第二目从政治和文化角度讲清朝对内的专制统治。第二部分即第三目讲专制统治带来的影响,与前两目为因果关系。第三部分即第四目介绍清朝的对外政策,与第一、第二目为并列关系,都是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第四目也讲讲述了保守的对外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与第三目构成并列关系。3.本课关键词:军机处、文字狱、文化专制、财政危机、土地兼并、白莲教起义、闭关政策、禁海令、广州十三行学习目标一: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一)军机处设立——皇权的极致集中(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思想的禁锢牢笼(三)闭关政策——对外交流的自我封闭学习目标二:君主专制强化之危害 不断加强的社会矛盾——王朝衰落的隐患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较强的阶段,对历史故事和有趣的历史现象有浓厚兴趣。经过之前历史课程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理解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如君主专制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知识点,如军机处设立的背景、职能和影响,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 史料分析法:提供丰富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文字狱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清朝官员向皇帝呈递奏折、在军机处值班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资源 1. 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如军机处内景图、清朝文字狱案例等。2.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历史纪录片片段、历史地图、更多拓展史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3. 网络资源,如历史学术网站、在线博物馆等,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1677年,康熙皇帝说:“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随后,一些翰林被调到乾清宫南书房值班,称为“南书房行走”。他们除陪皇帝写字作诗外,也会按皇帝的意旨草拟诏书,成为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康熙皇帝为什么要设立南书房?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南书房位置示意图提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观看图文,思考问题。 通过图文,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 整体感知: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清朝如何强化君主专制的?提示:学习目标一: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一)军机处设立——皇权的极致集中 副标题:“皇权登顶的关键一步”上联:承旨拟文,皇权至上臻极盛下联:跪书传令,政务中枢助独裁横批:君权巅峰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0页内容,梳理清朝加强皇权的过程。提示:2.展示材料:雍正年间,因与准噶尔部作战,往返战报频繁,而内阁距内廷过远,不能亲授机宜,为紧急处理西北军务,始左隆宗门内设立“军需房”,亦称“军机房”……(军机处)作为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拟定皇帝发布的谕旨,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审办大狱案件,奏补文武官员,考查行军之山川道里与兵马钱粮,查考大典礼旧案与考证历史事件……所谓“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军机处的设立,实质在于分内阁之权,以利于皇帝集权独裁,是为统治者加强君权的一种措施。军机处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其特点为处理政务迅速而机密,但自身无独立性。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先下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者称“明发”;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驿马传递……军机处为办理机务,承写密旨之地,关防严密。军机处虽然地位显赫,但须绝对听命附属于皇帝,没有丝毫独立行动和决策的余地。——摘编自李志敏主编《中国通史卷4》军机处外景和内景军机处位于紫禁城内养心殿南、隆宗门内,内部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教师:根据材料,归纳最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概括军机大臣的实质和职能。提示:原因:紧急处理西北军务。实质:分内阁之权,以利于皇帝集权独裁,加强君权。职能: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教师总结:通过材料,我们可知军机处的特点是简、速、密。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3.图片展示:乾隆御批奏折(局部)。知识拓展:清初文书制度原来基本因袭明代,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而题奏本章都不能直达皇帝,须先送内阁阅览票拟后再进呈皇帝裁夺,既费时又易泄密,不利于皇权的加强。奏折则一扫此弊,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既速且密,有利于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教师:这一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教师过渡:除了从制度上加强君主专制之外,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上加强统治。 学生活动:开展 “军机处一日模拟” 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皇帝、军机大臣、各部官员。模拟场景为皇帝下达处理边疆军务的指令,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迅速传达给各部官员执行。在模拟过程中,设置一些突发状况,如官员对指令有疑问等,让学生思考如何应对。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军机处的运作模式,深刻理解军机处如何帮助皇帝实现对全国政务的直接掌控,体会皇权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极致集中,增强学生对抽象历史概念的感性认识。讲授新课(二) 学习目标一: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思想的禁锢牢笼副标题:“文化浩劫下的思想禁锢”上联:文网森严,士庶寒心遭禁锢下联:儒经倡导,篇章检审入牢笼横批:思想桎梏1.教师:什么是“文字狱”?学生: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2.材料展示:材料一:清朝的第一起文字狱是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人告发浙江湖州的文人庄廷钅龙(lónɡ),私自编辑《明史》,书里不但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用了南明的年号。这件事被揭发时,庄廷钅龙已经死了,可清廷还是下令把庄廷钅龙开棺戮尸,他的儿子,以及编书的、卖书的,乃至刻字的、印刷的都被处死。材料二:雍正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材料三:乾隆即位后,文网更加严密,文字狱更加频繁。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材料四:如表。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兴盛时期、特点)。说说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影响。学生:背景: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兴盛时期:康、雍、乾三代。特点:规模大,次数多。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慌,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3.知识拓展:《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表面上是古籍整理,实际目的是将古代的文化典籍进行篡改,删去不利之处而保留对清朝统治有利的部分。据今学者研究,“在长达十九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三千一百多种,十五万一千多部,销毁书版八万块以上”。合作探究:比较秦朝、西汉、明朝、清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谈谈你对此的看法。提示:学生总结清朝文化专制政策:目的:维护集权统治。措施:(1)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2)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学生活动:组织 “文字狱案例分析研讨会”。教师提前收集清朝典型的文字狱案例,如庄廷鑨《明史》案、胡中藻案等,分发给学生。学生分组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文字狱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对当时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深入了解文字狱的残酷性和文化专制政策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思想控制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讲授新课(三) 学习目标一: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三)闭关政策——对外交流的自我封闭副标题:“锁国之殇与时代的背离”上联:锁港闭疆,自恃天朝上国梦下联:拒洋排外,渐疏世界大潮流横批:固步自封1.漫画展示: 角色扮演:你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吗?学生自由发挥。2.合作探究:阅读课本,归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过程及其表现。《广州十三行》提示:时间过程表现顺治海禁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片帆出海”康熙设关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乾隆闭关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3.展示材料:材料一:乾隆皇帝曾表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材料二:嘉庆皇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材料三: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帆舶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二十二材料四: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三十教师: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学生: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担心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4.展示材料:自清朝中期开始,实行了限制贸易的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地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来华的外商只许与由清政府指定的公行联系贸易事宜,并对外商的活动和进出口货物的数量进行限制。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摘编自杨俊明《论发展中国发展问题的探索》教师:依据材料,概括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带来的影响。提示: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抑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学生活动:举办 “假如我是清朝官员” 主题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 “闭关政策有利于清朝统治”,反方观点为 “闭关政策阻碍清朝发展”。学生在辩论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论据,深入了解闭关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围绕论点展开激烈辩论,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辩论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开放交流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讲授新课(四) 学习目标二:君主专制强化之危害 不断加强的社会矛盾——王朝衰落的隐患 副标题:“盛世表象下的危机四伏”上联:官腐民贫,兼并成风生隐患下联:税增赋重,抗争四起动摇邦横批:危机四伏1.展示材料:材料一:清代的贪污贿赂例子同样不胜枚举。兹以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而论,乾隆死后,嘉庆查抄和珅家产,共抄金33 500余两,银百万余两,大量的珍宝、珠玉手串2万余件,大宝石无计其数,此外还有外借的高利贷、开设的当铺、房产、土地,大量的书画,工艺品等。据估算,和珅家产总值折银22 300万两,相当于乾隆朝五十六年国家财政收入4 359万两的五倍,民间盛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实不夸张!——摘编自夏兴园主编《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材料二: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军饷现象十分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嘉庆皇帝南巡杭州,目睹了旗兵表演骑射的尴尬场面:“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八旗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不是嗜酒赌博,就是养鸟斗鸡,十分颓废。材料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时国库有存银7 000万两;乾隆好大喜功,开销巨大,到了嘉庆十九年,存银仅为1 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时期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教师:阅读材料,展示“清代地契”和“清代农民卖儿卖女图”,分析归纳清朝中期出现社会矛盾的表现及影响。清朝《流民图》(局部)学生:官场腐败 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财政危机 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土地兼并 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民众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2.材料展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王伦起义、嘉庆元年(1796年)川楚陕农民大起义、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鲁豫交界地区的反清起义……这些起义都给了清统治者以沉重打击。……特别是嘉庆十八年的起义,起义者以不足百人的队伍,竟冲进了统治阶级的神经中枢——紫禁城,使清仁宗惊呼“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起义“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这是清朝统治中国170年来,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对自己的统治权力产生巨大危机感的反映。教师: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影响。提示: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学生活动:开展 “绘制清朝社会矛盾关系图”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清朝政治腐败、土地兼并、赋税繁重、农民起义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社会矛盾关系图,展示各矛盾之间的因果联系。各小组展示并讲解自己绘制的关系图,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清朝社会矛盾的脉络,理解君主专制强化如何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进而引发王朝的衰落,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课堂小结 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起到巩固清朝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减少了官员之间的推扯、渎职,保证了政府机构的高速运转,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文字狱的盛行,又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精神,使广大的知识分子远离政治,逃避现实,埋首故纸堆中,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和进步。清代中期以来的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国力虚弱,社会危机重重。“闭关自守”这种背离世界发展潮流的对外政策,使当时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同时也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进程。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课堂延伸 开展历史辩论会:设置辩题“闭关锁国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论据,进行辩论。这既能加深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举办历史手抄报活动:要求学生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影响等。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课堂练习 1.(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答案】A2.(2023·四川绵阳·中考真题)乾隆宠臣和珅被抄家时,其家产价值2.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收入的5倍。当时社会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和珅能贪污巨额财富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皇权空前强化 B.清朝疆域幅员辽阔C.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D.中国推行闭关锁国【答案】A3.(24-25九年级上·云南楚雄·期末)清代,广州成为海内外商业贸易的大本营,各地商人纷纷涌向广东贩销货物,俗称“走广”。“走广”热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清政府(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鼓励对外贸易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大兴“文字狱”【答案】C4.(2025七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嘉庆朝《巴县档案》载:四川某县‘佃农占户七成,自耕农不及二成,其余皆赤贫’。”这反映土地兼并加剧的哪一后果( )A.自耕农阶层消亡 B.手工业迅速崛起C.边疆移民潮兴起 D.货币经济崩溃【答案】A 学生小组内互评答案,教师巡视并解答疑问。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指导。此外,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需更加精准,确保各教学环节的顺利完成。对于教学拓展活动,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以提高活动的效果。【设计理念】**设计理念**: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融合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通过情境创设与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历史脉络中理解现实。附1:板书设计第19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读解标课元单壹析分材教元单贰标目习学元单叁懋勤殿 附房懋勤殿批本处内奏 事处 御茶房端凝殿自鸣 钟处御药房南书房 敬事房 上书房弘德殿 昭仁殿老虎洞乾清宫乾清门月华门日精门祀孔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