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6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2.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习目标漫漫遣唐行——遣使入长安壹一、遣隋使和遣唐使1.遣唐使遣唐使是隋唐时期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国学习交流的使节团。跟随遣唐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2)概念:(1)背景: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非常频繁。(3)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4)特点: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3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开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时间长次数多素质高规模大“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注:法式:法律、制度、文化等《弘法大师行状绘词》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遣唐使来华路线(5)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698—770),日本入唐留学生,入唐后改名晁衡。717年,仲麻吕到达长安。后来参加科考,一举考中进士。他和唐代许多名士有密切交往,如李白、王维等。《哭晁卿衡》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吉备真备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影响:建筑政治货币文字唐大明宫大角观建筑推测复原图日本宇治平等院凤凰堂日本在5世纪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使用的是汉字。8世纪中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仿照汉字偏旁创立“片假名”。9世纪初,来到中国的日本僧人空海依据中国草书,创立“平假名”。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日)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陕西西安市城东南。日本空海(号弘法大师),在此寺拜密宗大师惠果为师,学习密宗真谛;后回日本创立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青龙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青龙寺迢迢传法途——鉴真赴东瀛贰唐高僧鉴真(688—763年),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二、鉴真东渡(1)东渡目的:次数概 况1未出海便夭折。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2被风浪所阻。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3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4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5遭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6东渡成功753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鉴真六次东渡弘扬佛法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2)概况:唐玄宗时精神: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勇于开拓。唐招提寺是著名古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公元759年由中国唐朝高僧鉴真主持修建,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7世纪中叶建,鉴真到日本后,曾在此传播佛教。)日本东大寺大佛殿佛学建筑鉴真所传“奇效丸”医学(3)影响: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鉴真东渡纪念碑孝谦天皇仿二王字体所写的门额攘攘交流路——唐与新罗叁1.隋唐和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往来频繁。新罗统治朝鲜半岛部分地区后,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据史书记载,至少有数十人参加了科举考试,及第后还有人留在长安做官。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双方陆上和海上贸易往来都非常活跃。三、唐朝与新罗的关系朝鲜乾元重宝(始铸于998年)形制仿唐乾元重宝韩国首尔景福宫勤政殿新罗佛国寺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学技术,建筑、艺术、服饰多受唐朝的影响。朝鲜平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兼收并蓄。4.代表人物:崔致远,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十二岁时,即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任期届满,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其二十八岁时,即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他在唐朝做官,写下大量诗文。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思考:以阿倍仲麻吕、崔志远为代表的外国留学生可以在唐朝求学、参加科举考试、乃至做官,这说明唐朝的对外政策具有怎样的特点?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桂苑笔耕集》是新罗人崔致远的诗文集,收录了他在中国期间写下的大量诗文,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朝鲜半岛汉文典籍。这部诗文集代表了朝鲜半岛文人较高的创作水平。遣使入朝……并献方物,前后相属……所输物产,为诸蕃之最。——《唐会要·新罗》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旧唐书·新罗传》说说唐朝与新罗的交往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材料研读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茫茫取经路——玄奘往天竺肆唐代高僧,姓陈名祎,法号玄奘,因精通佛教经典“三藏经”,人称“三藏法师”。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后20年间从事佛经翻译工作,与弟子根据西行旅途见闻编成:《大唐西域记》。四、玄奘西行1.天竺与玄奘你知道中国古代史上的玄奘西行被哪一小说取材吗 玄奘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2.玄奘西行(1)目的:(2)概况:①时间:②路线:贞观初年从 出发,经 到西域,跨 经中亚往南最终到达天竺。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长安河西走廊葱岭随着佛教在中土传播,由于对原始佛典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学说。为了进一步了解佛学原著,贞观年间,玄奘决定亲自去西行取经,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探求佛理。1.玄奘西行路线: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2.玄奘回程路线:从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流沙(塔克拉玛干沙漠)——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长安;3.途经国家: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玄奘西行途径区域的自然景观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fàn]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玄奘取经回长安图》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精神: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追求真理。材料一: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贡献。材料二:《大唐西域记》书影《大唐西域记》共12卷,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撰文。书中记述了玄奘西行亲历138个地区和国家的见闻与概况,成为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慈恩寺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玄奘圆寂后先葬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后迁葬在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南原畔,并修寺建塔以作纪念。唐肃宗题塔额“兴教”二字,故名兴教寺。兴教寺玄奘墓塔在印度很多教科书中就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课文《佛的影子》,讲的就是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强盗的故事。“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那烂陀遗址(英国考古学家根据玄奘的记载发现)印度玄奘大师纪念馆玄奘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被誉为“民族的脊梁”。 ——毛泽东悠悠唐新史——万国拜冕旒伍东罗马帝国与唐朝交往频繁。贞观年间,东罗马帝国的使臣到长安。开元时,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唐朝称古代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为大食。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史书记载的就有40多次。中国的造纸术还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唐朝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五、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非洲思考:材料反映唐朝与哪些国家、地区有交流?这说明唐朝对外交流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归纳唐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国家 新罗 大食 波斯 天竺 日本 东罗马次数 104 37 26 25 15 7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次数统计——根据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特点:①反映出唐朝与阿拉伯地区、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②交流范围广。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波斯凸纹玻璃杯非洲黑人俑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比较项目 事件 在位皇帝 方向 国家 目的 贡献不同点 鉴真东渡 东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 西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相同点 日本天竺弘扬佛法求取佛经唐玄宗唐太宗1.精神相同: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2.意义相同:都是大唐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2.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较发达,为中外互相往来创造了条件。1.结合教材所学,归纳唐朝中外交流空前繁荣的原因。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要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唐太宗时外国使节携带各种供品朝拜唐朝皇帝的情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课堂小结玄奘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日本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唐朝对外交往的方式②引进来①传出去鉴真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真题演练1 . 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 )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2. 下图为两枚古钱币,分别是唐朝的“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日本的“和同开珎”(始铸于708年)。从中得出的错误结论是( )A.两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两者上面都有汉字C.说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 D.说明新罗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3. 下图邮票所示人物曾西行十七载,一心只为到天竺求取真经,探求佛法的真谛,“宁可西行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生”。他是( )A.鉴真 B.玄奘 C.杜甫 D.黄巢4.唐朝时,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主要原因是 ( )①对外交通非常便利 ②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③唐朝对外侵略扩张 ④采取鼓励交往的政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DBB5 . 江苏苏州的“张家港黄泗浦遗址”中发现的唐代寺院建筑遗存,其布局与日本唐招提寺极为相似。这可佐证下列哪一事件(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戚继光抗倭6 . 据考证,马球运动发源于古代波斯,唐初从西域直接传入中国内地后,历经唐、宋、元、明而不衰,而古代日本、高丽等国的马球之戏则传自于中国。这说明中国古代( )A.对外交流繁荣 B.娱乐活动匮乏 C.善于发明创造 D.文艺灿烂辉煌7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唐代的两位高僧不忘初心,在历史上各自留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二人“东渡”和“西行”的壮举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8 .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唐朝时,日本派出的使节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日本多次派遣使节的目的是(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的友谊 D.求取佛经9. 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蕴含唐朝中外交往盛况信息的是(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C.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10 . 玄奘西行天竺游学的佛学最高学府是( )A.白马寺 B.唐招提寺 C.大昭寺 D.那烂陀寺BACABD11.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A.唐蕃和亲B.中外交往C.北人南迁D.边界贸易12.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材料体现了法师( )A.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 B.意志坚定、东渡传法的精神C.披荆斩棘、开拓丝路的精神 D.不辱使命、传播文明的精神13.下列古代的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岳飞B.文成公主C.安禄山D.鉴真14.诗歌能够体现社会风貌。以下能够体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BADC15.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传播了佛教与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16. 地图可以证史。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促进了大西洋沿岸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B.为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D.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研究中外交流史有重要作用D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