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孤勇者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历史上敢于挑战旧法,力图变革的人,如战国时期的商鞅,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谭嗣同……无论结局是好是坏,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勇士。而那个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王安石是真正的孤勇者,即使众叛亲离也动摇不了他要实行变法的决心。苏辙曾说:“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可放眼整个北宋,谁人能懂王安石的“千钧重”?人物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文学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集》。王安石的主要事迹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他曾随父亲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劳苦阶层,对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有所了解,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议事敢于坚持已见,不随声附和。他身居宰相高位,仍清廉自守。就连他的政敌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王安石道德品行高。因其极为固执,不允许任何人反对他,人称“拗相公”。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变法精神“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迁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实行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力图通过整军理财来实现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熙宁三年(1070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解题答司马谏议书“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即司马光。“谏议”:即“谏议大夫”这个官职。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个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书”:文体名,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信题有“报……书”、“上……书”、“答……书”等。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面对好友司马光的三千三百多字的反对变法的长文,王安石以三百五十余字进行了回应。他被好友打动了吗?请同学们齐读全文。一、孤勇者心不动第1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我的陈述承蒙赐教。指收到司马光的信。谦词,私下,代“我”。认为交往常常方法、主张强作解说,啰嗦持被理解简单、简略古:敬辞,给您回信;今:向上级汇报。通“辩”,辩解。宾前。“见”用法小结:1.和“看”有关;2.通“现”,如“风吹草低现牛羊”;3.表示被动,如:“是以见放”;和“于”连用表被动,如“见笑于大方之家”;4.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如何”,译为“我”,如:“慈父见背”、“见笑”、“见恕”。又考虑到看待、对待古:书信往返;今:重复再三,变化无常。“卤”通“鲁”,粗鲁草率。详细地……的原因或许原谅我,“见”:“我”。2.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措辞上有何特点?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政见不合)原因目的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蒙受厚待)昨日蒙教(昨日收到来信)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措辞特点措辞 特点蒙教、上报、蒙君实、见恕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措辞彬彬有礼语调含蓄委婉3.王安石在信中把姿态放得很低,用最客气的方式说着最狠的话,表达他那绝不动摇的变法之心。请你找出第一段中暗藏锋芒的一句话。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意思是“你尽管说,我不想回答,不管你是否理解我,变法我是一定要做的!王安石是大宋历史长卷中浓墨重彩的“孤勇者”,变法之路,他的心如磐石一样坚硬,无论他人说什么,他自岿然不动。第2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二、此间自有千钧重句首语气词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读书人。名和实(是否相符)明确表凭借,用来……的指教我认为侵官: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怨谤:怨恨和诽谤。古:因而招致;今:表结果的连词。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认为状后主管官吏,有关部门不是,不算。施行来形作名,有利的事业判断句批驳不正确的言论形作动,排斥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佞人。定后本来预先1.在本段中,你能看出司马光针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意见?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2.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是如何辩驳的?司马光的指责 王安石的辩驳侵官 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征利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 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天下怨谤 怨谤很多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固前知,无须驳驳论文一般有“先破后立”和“先立后破”两种策略。王安石采用的是哪种策略?3.请齐读第二段,梳理本段的论证思路,并思考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先立后破论证思路:(1)提观点:辨别是非的原则——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与实须相符。(2)树靶子:摆出对方的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只要能够证明对方强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名实”不符,就可以驳倒对方。(3)打靶子:逐一批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方面。(4)四个方面已批驳之后,再指出无须驳“致天下怨谤”。辩驳特点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4.第二段中提到王安石“致天下怨谤”,他为什么会招致大家的“怨谤”?是因为变法改革确实不好吗?请齐读第三段。第3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习惯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把……作为顾虑、忧虑附和世俗、流于世俗献媚讨好形作名,上策才这种情况估算、估量政敌,反对者多少抵抗那么宾前声势甚大或凶猛的样子盘庚迁都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的人不仅wèi,因为原因dù,计划duó,估计,揣测适宜认为正确值得反悔的地方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因为作为来名作动,施恩泽现在应当名作动,办,做墨守罢了那么知道,领教招致“天下怨谤”的原因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皇上:“欲变此”改革不一定不好,但却真的很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什么最难?创业艰难,但敢打敢拼,不怕犯错,不怕牺牲,顾虑较少。守成艰难,但家底殷实,手有余粮,励精图治,尚可中兴。末世艰难,但至暗将终,曙光乍现,浴火重生,又是光明。最难的是改革。因为改革要触动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要难的多。承平日久,在上位者,安于富贵,贪图享乐,不恤国事,同俗媚众。积重难返,尾大不掉,握权柄者,不劳而获,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拥有的权力,砸烂他们手中的铁饭碗,捣碎他们沉迷的温柔富贵乡……他们何为而不汹汹然?5.既然改革如此艰难,王安石为什么还要选择站出来?王荆公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叶梦得《石林燕话》衣不求华,食不厌蔬。——宋·王安石《长安县太君墓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林觉民: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以天下为己任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王安石身居高位,却常年都是一件脏旧官服,自己又不以为然;他不贪财不好色,临近老年还彻底来了个“裸捐”,自己在江宁租房住到去世。6.为了表明自己改革变法的决心,王安石举了“盘庚迁都”的例子,请分析并思考:除了表明决心,还有其他作用吗?仔细一分析,就可以发现盘庚和王安石面临指责的区别。“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民也”“非特……而已”的强调,突出了指责王安石的都是些什么人,朝廷士大夫罢了,不是“民”。王安石真是松了一口气,“以民为贵”的他,顿时觉得难度小了不少,当然要继续做对的事啦。王安石似乎有意将之与其他人区分开来,而司马光也确实值得王安石这么做。王安石说,您如果是因为我这么长时间没有做出业绩,施惠给人民而指责我,那我认罪;如果是像其他人一样,认为无所作为、继续苟且才好,那我可不敢领教。很显然,司马光绝不是后一种人,他只是因为改革的阵痛而忧心忡忡,而不吐不快罢了。7.王安石遭受朝廷士大夫的“怨谤”,那司马光是不是“怨谤”者中的一员呢?第4段: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缘由见面不胜小,用作自称的谦辞8.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虽然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但字里行间却能读出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惺惺相惜。是政敌亦是知己——宋神宗曾问王安石:“司马光如何?”答曰:“国之栋梁,忠直无双。”神宗转问司马光,司马光亦道:“安石文采政才,当世罕有。”即便在变法白热化阶段,王安石在给司马光的回信中写道:“与君实(司马光字)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掌权时,司马光主动请求外放洛阳编修《资治通鉴》,远离权力漩涡。司马光执政后废除新法,却保留“农田水利法”等合理政策。司马光执政仅一年便病逝,临终前叹:“新法虽弊,然尽废恐生乱象。”课堂总结“孤勇者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王安石心中只有变法图强的千钧使命,没有瞻前顾后的私人算计。从古至今,做与不做是衡量一个官员称职与否的标准,是评价一个人物行为优劣与否的准则。这些“做”是作者的责任与担当;那些“不做”是作者对反对派有力的抨击。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诚挚的情意为挚友辩答;以睿智的思维为变法正名;以拳拳之心为君王分忧;以赤诚之思为国保太平。课后作业王安石的变法到最后虽然失败了,但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请你以“王安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小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