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 5 月期中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七、第八课、第八单元第十五课。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森林的枢纽戎可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林中某处,黑啄木鸟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潮。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少,整个系统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生态学家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 keystonespecies,其中 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 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 1963年,他在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被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3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中潮间带的藤壶,竟然占据了样地 60%~80%的空间。随后的 9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他生物无处附着。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第 1页/共 9页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 15种迅速降到了 8种,甚至更少。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赖。但到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世界要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想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也许会告诉我们答案。也许,这就是荒野精神。(有删改)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键种在英文里的含义与枢纽的含义相近,二者的作用也类似,关键种缺失会导致整个系统发生重大改变。B. 在马考海湾做的去除实验,在去除样地“关键种”海星后,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迅速减少。C. 只要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这个生态系统就能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较长久地生存下去。D. 由于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因此要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但保护一个关键种更难。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是为了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B. 在提出“关键种”的概念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关于“枢纽”的解释,再用英文的构成,准确而形第 2页/共 9页象地说明其作用,这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C. 文章写去除实验的部分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实验的意义。D. 作者在马考海湾做的海星去除实验,证明了海星在维护海滩生态系统多样性上的不可或缺,海星是海滩生态系统的关键种。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去除实验中,当海星被取走后,贻贝立刻侵占了所有岩石,让其他生物无处附着。B. 啄木鸟在树上凿出的洞为其他生物提供了便利和空间,啄木鸟可以被称为某个生态环境中的“关键种”。C. 如果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可能会告诉我们有关关键种的答案。D. 本文行文活泼,语言生动,如“四两拨千斤”之类的词语贴切、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4.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由自然万物的地位和重要性引出关键种概念。B. 文章以去除实验为例阐释佩因教授提出的关键种概念。C. 文章将老虎与食蜜鸟作比较来说明关键种的不同形式。D. 文章最后从做法角度说明关键种的研究需要荒野精神。5. 文中提到了关键种的三种可能形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看菜白金科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走了。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不仅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第 3页/共 9页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了岔子。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木匠赶紧制止,又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木匠体谅她们母女,告诉她这条鱼不需要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母女俩迷惑不解。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时,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第 4页/共 9页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有些郁闷。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一开吃,后生就看上了那条咸鱼。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却是怎么也夹不动。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节选自《小小说月刊》)文本二:“小小说”是小说的样式之一。它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在艺术处理上,对情节、环境不做精雕细刻,只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节奏变化紧凑,构思结构精巧,具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在我国,“小小说”古已有之,《山海经》《世说新语》《笑林》中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小小说”。与其他小说相比,“小小说”更能及时地把握时代变革及其在人们心理上的反响,准确捕捉现实生活中美的闪光,使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某种有益的感悟和启发,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节选自“百度百科”)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开篇交代了徒弟的来历,徒弟“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体现徒弟对木匠强烈的感激之情。B. 文本一中“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了岔子”,这个“岔子”指徒弟起初不懂饭桌上的规矩,破了鱼身。C. 文本一中新木匠对梅用的家具“有些不屑”,是因为梅经济拮据,看不上也做不起新式样的家具。D.“小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小说的样式之一,相比于其他小说,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衣衫褴褛”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展现了木匠初遇徒弟时,徒弟穷困、可怜的形象。B. 文本一详细介绍了“看菜”这一规矩的具体内涵,既照应标题,又暗示当时的条件艰苦。C. 结尾“这是一条木头鱼”出人意料,但实际上前文已有伏笔,如“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第 5页/共 9页D.“后生 脸腾地红了”运用神态描写,体现出后生的羞愧,也包含着后生对木匠的仰敬。8. 文本一是如何塑造木匠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请结合文本二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小小说”的特征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唐俭)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节选自《新唐书·唐俭传》)材料二:圣宗即位,皇太后称制,(马得臣)兼侍读学士。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杀,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诏从之。俄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时上击鞠无度,上书谏曰:“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季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臣虽不才,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今又得侍圣读,未有裨补圣明。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陛下嗣祖考之祚,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二帝莫不乐从。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言之:窃以君臣同戏,不免分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跃马挥杖,纵横驰骛,不顾上下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迂少赐省览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也。”书奏,帝嘉叹良久。(节选自《辽史·马得臣传》)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傥陛下 A不以臣言 B为迂 C少赐 D省览 E天下 F之福 G群臣 H之愿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惧之甚”与《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两句中“何”字的含义不相同。第 6页/共 9页B. 季,指一个朝代(时代)的末期,或同辈中最年幼者,等等。“隋季书生”指隋末的书生。C. 祚,本意指福、赐福,帝位,还指保佑。“陛下嗣祖考之祚”中的“祚”指帝位。D.“数引公卿讲学”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两句中“数”字的含义不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俭认为唐太宗不应对斩杀一头野兽感到快意,唐太宗听从了唐俭的劝谏,停止狩猎。B. 讨伐宋朝时马得臣建议对投降的、逃走的、反复无常的采取不同措施,皇帝对此表示赞同。C. 马得臣劝谏辽圣宗效仿唐玄宗,也全用家人之礼与兄弟们欢饮,亲睦六亲,增加敬爱。D. 唐太宗、唐玄宗耽玩经史,当时读书之风盛行,马得臣希望辽圣宗也能够潜心钻研典籍。13. 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2)陛下尝问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14. 马得臣认 “陛下以球马为乐”有哪“三不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二首(其二)①陈与义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②后,日落君山③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④,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注】①靖康之变,陈与义当时被贬陈留,随着难民南下,至岳阳楼时作了此诗。②杪秋:晚秋。③君山: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④白首:白色枯草。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洞庭湖的天空、湖面、夕阳等多种景物,“晴不风”即晴空万里,表现了洞庭湖的风平浪静。B. 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晚秋落日美景,写景亦写人,晚秋、落日等意象寄寓着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C. 诗人从颈联起开始写归途,往北看去可见白色 草,往南望去可见枫叶红红,此联对仗工整,别有韵味。D. 诗人随难民南下,一路行至洞庭,在这里欣赏了美景,但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诗来,至岳阳楼时才作了此诗。16.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第 7页/共 9页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不要懈怠,要虚心纳谏才不致被蒙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愿表达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为了打消曾皙的顾虑,回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各类文学刊物都面临着“订户消失”的困境,文学需要从 ① 中寻找“相爱相知的陌生亲人”,文学离不开人民群众,头部直播间无疑是扩大声量的流量池。评论区里有网友写下留言:“老牌杂志走进当红直播间,纯文学期刊携手知名主播,妥妥的双向奔赴!”还有网友对梁晓声与董宇辉互动的暖心细节 ② ,热度犹如活水涟漪,绵延数日。一本杂志,一部好书,不是单一化商品,更蕴含了知识价值与人文情怀。“青春岁月里我们曾以文学的名义相聚,后来我们都感受到了文学的恩惠,生命得以被照亮。”董宇辉的这句总结道出了不少网友的心声。梁晓声打了个比方,作家就像采蜜的蜜蜂或蝴蝶,把文学的花蜜传播给更多的人,“这是文学 ③ 的生命力”。近年来,作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卖书已不新鲜,文学消费生态格局正在重塑。新媒介为文学传播敞开新窗口,更具网感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吸引着更多人感受文学世界的温度与深度。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19. 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C.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D.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20. 下列句子中的“深度”与文中加点的“深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这次工作例会上,他的发言缺乏深度。B. 深度近视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C. 他们拿出仪器来测量河水 深度。D. 没有人能够说出这些炭层的深度。第 8页/共 9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有辽阔的海域, ① ,且风格多样。例如,分布在舟山群岛一带的东海渔歌,旋律简洁,曲调奔放,音域高亢,类似劳动号子。汕尾渔歌则与其他地区的渔歌不同,它旋律柔美,曲调婉转,以缠绵抒情见长,美妙动人。不少现当代音乐名家创作的歌曲, ② 。20世纪 80年代,一首《军港之夜》一夜之间风靡全国,其旋律就来源于汕尾渔歌。早期的渔歌, ③ ,只在疍家渔民中靠口传心授、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一位专业音乐人为了搜集和记录渔歌来到汕尾,某日夜晚,他偶然遇到一户人家娶亲。祖母、母亲等家中的成年女性,倚门送嫁,为女儿唱“叮咛歌”,教导女儿出嫁后要勤劳贤德。前来接亲的男方把听到这缠绵悱恻的歌曲而大为感动并躲在船下偷听偷记的音乐人当成了偷鱼贼。误会很快解除,渔哥渔女们没想到,他们世代传唱的渔歌,竟然是了不起的音乐“活化石”。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2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材料二:所谓忧患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与进取意识于一身的综合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第 9页/共 9页1. D2. B3. A4. C5.①通过捕食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的关键种,如海星、老虎、老鹰等。②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如澳大利亚西部的橡子山龙眼。③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的关键种,如啄木鸟。6. C7. D8.①正面描写。如直接介绍木匠技艺高超“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收徒弟时“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突出木匠心地善良;做完活儿时嘱咐徒弟“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突出木匠心细。②对比衬托,如新木匠“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从侧面衬托出老木匠的谦虚高超的技艺。9.①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文本一篇幅短小,主要人物只有木匠,故事情节集中围绕着“看菜”展开。②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文本一集中笔墨塑造木匠这一技艺高超、善良谦虚、细心周到的丰富形象。③节奏紧凑,构思结构精巧,小中见大。文本一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在平淡的叙事中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揭示了传统的工匠技艺受到冷落的现实,呼唤人们守护传统手艺,弘扬传统美德。10. CEG11. D12. C13. (1)皇上阅览唐高祖、太宗、玄宗三位皇帝的《本纪》,马得臣便摘录这三位皇帝的有可效法的行为处世记载进呈。(2)陛下曾经拿贞观、开元之事询问我,请允许我简略地陈述。14.①君主臣下共同游乐,难免会有争夺,会影响君臣情谊。②君臣不宜不顾尊卑等级,争先求胜,不合君臣之间应恪守的礼仪。③君主轻君王之尊、贪一时之乐,可能会遇到意外和危险,有害于亲人、社稷。15. C16.①本诗使用了以乐景写哀情 艺术手法:诗人到了洞庭湖,看见这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湖面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但实则诗人一路逃亡,靖康之变后家国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②诗人借此乐景加倍地反衬出宋朝遭难之后的沉痛哀情,加倍地表达诗人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17. ①.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②.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③.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④. 以授之于有司 ⑤. 何伤乎 ⑥. 亦各言其志也18.①. 示例:人山人海 ②. 津津乐道 ③. 生生不息19. D20. A21.①渔歌也有广泛的分布 ②都曾从渔歌中汲取养分 ③并没有文字记录22. 音乐人听到这缠绵悱恻的歌曲,大为感动,躲在船下偷听偷记,却被前来接亲的男方当成了偷鱼贼。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