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课题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册第一章第五节。本节主要介绍了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作为动量守恒定律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也为下一节继续学习反冲现象和火箭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探究实验开始,围绕着如何区分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类型展开,理解其本质,并使学生能在具体的问题中加以应用。2.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初步知识,并学会了相关表达式的推导,基本掌握了动量守恒的条件,能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会通过计算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但由于本章知识内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台阶。3.学习目标确定物理观念:了解碰撞的分类,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区别以及特点。2.科学思维: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分析,能够选择对应的碰撞模型解决问题。3.科学探究: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4.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受不同碰撞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用守恒定律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4.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用能量的观点分析碰撞问题,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并解决相关问题。难点:会用动量、能量的观点解决生产生活中与一维碰撞相关的实际问题。5.学习条件支持《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一》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一教学参考资料》6.学习活动设计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1任务一、知识回顾教师寻找个别同学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问题2: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任务二:各种碰撞情况引入新课播放一系列碰撞现象:击打台球、车辆相撞、球员对抗、星球撞击等。引导学生观察碰撞中的时间特点、作用力特点。问题1:有些碰撞碰后分开且恢复原状;有些碰撞碰后分开但形状却发生改变;有些碰撞碰后粘在一起;那么,碰撞有哪些分类呢?问题2:通过分析可知在各种碰撞中系统的动量守恒,那碰撞中的能量又是如何变化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研究一下上述问题。【教师板书:1.5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1.回顾第三节所学知识。积极回答问题2.观察视频中碰撞的特点,结合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判断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思考碰撞前后的机械能关系。回顾之前所学内容,为接下来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问题提供思路。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碰撞现象学生可直观的观察到碰撞时时间短、作用力极大的特点。很容易很据动量守恒的条件总结出碰撞中的动量关系。环节2任务三、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通过数据发现系统的动能的变化?问题2:在各种碰撞中,是否存在碰撞前后系统总动能不变的情况呢?问题3:仔细观察该实验的碰撞装置及碰撞过程,想一想, 总动能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4: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减少碰撞中总动能的损失?问题5:非弹性碰撞中系统损失的动能到哪里去了?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问题串形式层层推进,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环节3任务四、总结碰撞的分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碰撞的分类【教师板书:一、碰撞的分类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 例:钢球、玻璃球非弹性碰撞:机械能不守恒 例:木制品球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多 例:橡皮泥球】任务五、用课件演示碰撞过程的“慢镜头”1、参照课本,积极整理总结。2、观看课件,深入理解1、回归教材,让学生养成仔细阅读教材的习惯和培养对教材重视的意识。2、用课件形象展现碰撞过程中能量与形变量的演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了解碰撞的规律。环节4任务六、弹性碰撞的实例分析补充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引入情境,分析弹性碰撞实例情景---动碰静:物体以速度与原来静止的物体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后它们的速度分别为和 。用、、表示和 的公式。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①=时:质量相等,速度交换 例:台球定杆、弹硬币。②当>时,’ >0 , ’>0(大碰小,一起跑)③当 时:′= ,′=2(极大碰极小,大不变,小加倍)④当<时: <0 , ′>0(小碰大,要反弹)⑤当 时:′=-,′=0(极小碰极大,小等速率反弹,大不变)【教师板书:二、动碰静模型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任务七、总结碰撞原则通过对物理情景的分析得出碰撞的条件,总结提炼出碰撞的三大原则:【教师板书:三、碰撞的原则1.物理情景可行2.动量守恒3.动能不增加】例题巩固碰撞原则【典例】质量相等的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条直线、在同一方向上运动,A球的动量pA=9 kg·m/s,B球的动量pB=3 kg·m/s。A球追上B球时发生碰撞,则A、B两球碰撞后的动量可能是( )A.pA′=6 kg·m/s,pB′=6 kg·m/sB.pA′=8 kg·m/s,pB′=4 kg·m/sC.pA′=-2 kg·m/s,pB′=14 kg·m/sD.pA′=-4 kg·m/s,pB′=17 kg·m/s答案:A任务八、整理各种类碰撞模型将碰撞规律应用于各种实际情境,与学生一起整理各种类碰撞模型【教师板书;四、类碰撞模型弹簧模型圆弧轨道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与教师一起分析弹性碰撞的实例,对各种弹性碰撞情况整理分类记忆。认真思考,并进行总结。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对弹性碰撞的实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推导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以致用,学会用碰撞的规律解决各种类碰撞的问题。环节5任务九、课堂巩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巩固知识,回顾重难点。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碰撞的分类,补充了一维碰撞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一种特殊的弹性碰撞实例---动碰静模型,整理了相关的碰撞情况,总结了碰撞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最后将碰撞的规律应用各种类碰撞模型。7、板书设计1.5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一、碰撞的分类1.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 例:钢球、玻璃球2.非弹性碰撞:机械能不守恒 例:木制品球3.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多 例:橡皮泥球二、动碰静模型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三、碰撞的原则1.物理情景可行 2.动量守恒 3.动能不增加四、类碰撞模型1.弹簧模型 2.圆弧轨道模型 3.子弹打木块模型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知识回顾回顾课堂所学内容,总结归纳类碰撞的模型,可以用碰撞的规律解决各种类碰撞问题。实践应用完成导学案对应习题3、创新思考应用碰撞的相关知识向同学或者爸爸妈妈解释说明在打台球时有一种叫定杆的技巧,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小实验中为什么第一枚硬币碰后会立即停住,不飞出桌面?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利用动画形式展现碰撞过程的慢镜头以及各种类碰撞模型的作用过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还可以使过程特别清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过程中的各种细节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