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提分精准练专题12: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一、单项选择题1.(2024·江苏扬州广陵区二模)纪录片《初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里的“新局面”主要是指A.工人运动高涨 B.北伐胜利进军C.开展土地革命 D.全民族抗战开始2.(2023·江苏无锡)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该会议召开的地点是下图中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A.① B.② C.③ D.④3.(2023·江苏镇江)英雄的红军将士在短短一年内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红军将士用鲜血与生命诠释了A.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长征精神4.(2023·江苏苏州)下表反映了1923—1926年江苏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发展情况。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时间 组织情况 党员人数1923年下半年 仅有2个中共小组(后发展为2个独立支部) 约20人1925年12月 中共南京地方委员会,下辖4个支部 共53人1926年初 中共南京地委、徐州特支、无锡独支、苏州特支、南通独支、丹阳特支、江阴支部等组织 100人左右1926年底 全省已有18个市、县建立了中共组织 共525名(数据来自《中共江苏地方简史(1921—2021)》)A.国民革命推动了地方党组织的发展 B.北伐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社会安定促进了人民政治觉悟提高 D.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5.(2023·江苏南京三模)“3月21日夜,中央红军以突然行动闪电式四渡赤水,突出重围。”该行动发生在A.南昌起义时 B.长征途中 C.淞沪会战时 D.百团大战中6.(2023·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一模)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主张消除内乱,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以“平民政权”取代军阀政权的政治构想。上述变化表明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 B.中共成为革命领导核心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理论创新成为首要工作7.(2023·江苏常州模拟)以下是一位党员参加某会议时记下的手稿:“毛泽东同志当选为常委;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常委中再进行分工;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下列结论与该会议相关的是A.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B.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C.标志着中共从幼年走向了成熟 D.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8.(2023·江苏泰州一模)广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标志是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C.孙中山与中共研究改组国民党 D.中共三大的召开9.(2022·江苏盐城)1927 年,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里”指的是A.上海 B.南昌 C.长沙 D.井冈山10.(2022·江苏连云港)“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 B.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保证红军胜利结束长征 D.指明中共战后奋斗方向11.(2022·江苏常州)“从实践意义说,这次转移是由城市到农村的历史转折点,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端。”材料中的“这次转移”是指A.进军井冈山 B.红军长征 C.挺进大别山 D.转战陕北12.(2022·江苏镇江)1926年,湖南省农民协会的会员达到107万人,到1927年1月,会员又增加到200万人。湖北省农民协会会员在1926年7月是3万多人,到同年11月就增加到了20万人左右。两湖地区农会组织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五四运动扩大 B.北伐胜利进军 C.红军战略转移 D.七七事变爆发13.(2022·江苏南通海安二模卷)毛泽东说“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①需要革命阵地,必需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②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即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③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进行武装斗争④大搞生产运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4.(2024·江苏扬州广陵区二模)民谣亦能证史。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吴起镇会师 B.井冈山会师 C.会宁会师 D.遵义会师15.(2024·江苏扬州广陵区二模)下面是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A.工农红军长征 B.工农武装割据 C.根据地建设 D.统一战线建立16.(2024·江苏盐城大丰实验一模)1924年,有革命党人称:新三民主义当作纲领与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在其主要的基本的口号与要求上没有冲突,而是一般的一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B.国共两党革命纲领完全一致C.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D.新三民主义指明中国革命方向17.(2024·江苏盐城大丰实验一模)“铁指轻扳第一枪,寒空响彻醒天狼。人间骀荡纷纷扰,自此工农有武装。”材料中“第一枪”的打响A.标志着工农革命运动已经达到高潮 B.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C.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D.书写了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18.(2023·江苏南通启东二模)“它是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在战略上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范例。”这里的“范例”指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红军实现战略转移的长征19.(2023·江苏宿迁沭阳县二模)法国学者吉耶马说,长征“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美国学者迪克威尔逊也说,“长征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也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A.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政权 D.推动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20.(2023·江苏泰州一模)“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歌反映的历史是A.北伐战争 B.宁汉合流 C.五四运动 D.东北易帜二、非选择题21.(2024·江苏扬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材料1935—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的标语等宣传材料:“建立遵义的工农政权!”“遵义工农解放万岁!”“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格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摘编自袁馗《红军长征中的标语口号:长征精神的生动载体》等(1)据材料,指出与上述宣传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3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对“红军长征”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22.(2023·江苏镇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材料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里,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地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先后聚焦于仿照西方船坚炮利、取法民主制度以及进行思想启蒙等方面,希望通过向西方寻找真理发现救国救民的出路。但是,一切努力都失败了。——摘编自齐卫平《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材料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十分英勇的,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摆脱失败的厄运,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实践活动。(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从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中得出什么科学结论?23.(2023·江苏盐城亭湖区二模·21)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0分)图1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 图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3 1929—1933农村革命根据地 图4 1945.9.3《新华日报》刊登的毛泽东题词 图5 1949.4毛泽东诗《七律》(1)图1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何重大意义?(2分)(2)从图1到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结合图3和所学,到30年代初,形成了怎样的局面?(3分)(3)图4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图5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重大意义。(3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学习实践,说明获取史料、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哪些?(2分)24.(2023·江苏连云港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 红军长征路线图 材料二 转战陕北路线图(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4分)材料三早期陕北革命就是因为革命环境的恶劣才使陕北的革命者不得已改变革命的战略,以此类比,在苏维埃时期、长征时期、内战爆发初期,革命环境问题在革命的爆发、进程、结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塞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2)据材料一、二,指出其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二者的共同作用。(4分)(3)据上述材料,阐述中国革命史上战略转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略转移的历史启示。(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