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知人论世
活动一
课堂导入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上说:“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意思是,敌方动向明白,友方态度暖昧,就千方百计诱导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可以避免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中《损》卦推演而得。”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的谋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利用此计而成功的一个典范。
郑国士人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间矛盾,说退秦军,逼退晋军,从而解除了郑国灭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是怎样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进而达到保卫郑国的目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家作品
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整体感知
活动二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因为

动词,从属二主
驻扎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进言
危急
如果
军队
听从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推辞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尚且

同“矣”
任用
表转折
这,代词
国君自称
然而
答应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名词作状语,夜里
表修饰
已经
使动用法,使···灭亡
表顺承
胆敢,表谦虚

办事的官吏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
目的连词,

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名作动,远方的国家
哪里,怎么
目的连词,来
增加
得到的多
得到的少
以(之)为,当做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出行的使者
同“供”
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恩惠
答应
早晨
渡过黄河
表顺承
建筑军事堡垒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表判断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满足
名作动,吞并
扩张
边境
侵损
哪里,疑问代词
目的连词,来
使动用法
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考虑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请求
代秦军
没有
借助
损害
结交
同“智”
符合武德
祈使语气,还是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
合作探究
活动三
1.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①无礼于晋:晋公子重耳流亡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对重耳不礼。
②贰于楚:郑先与楚结盟。晋楚争霸中原,郑国背晋助楚,郑文公曾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2.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
一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发动对郑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二是秦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秦晋联合就是必然的了。
3.开篇交待秦晋围郑的原因,这样写有何作用?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4、佚之狐的献言中,“危”“必”两个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起到什么作用?
“危”字写出了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战争形势,“必”字突出了烛之武在化解这场危机中所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这里运用侧面描写,通过之狐的献言,从侧面烘托出烛之武的形象同时也制造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6、郑文公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郑文公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承认没有早早重用烛之武是自己的过错;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郑文公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表现了其过人的胸怀和谋略。
7.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理解?
“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晋文公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人物形象
1.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
辩士
烛之武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人,说服了秦君,是一个能说会道、巧言善辩的辩士
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ト;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缝而出”,勇入秦营,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志士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分析郑伯形象
一位即将亡国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现主要是“一从”“一日”。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当佚之狐推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动之以情,很好地抚慰了烛之武;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终使烛之武“许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展现了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形象。
3、分析秦伯形象
他在这场危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作者用了“说”“盟”“使”“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写出了秦伯决策过程之迅速。他先与晋围郑,后与郑结盟,这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
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护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这样做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而秦国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结盟。最后“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2.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3.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课堂小结
春秋是一个战乱纷纷、动乱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为了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他们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秋,烛之武是一位英雄,一位在危难之时心里有国家、一位在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的英雄。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