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受迫振动 共振》教学设计课题 受迫振动 共振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受迫振动 共振》是普通高中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机械振动》中第6节的内容。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是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本节在简谐运动内容之后,既是对前几节知识的巩固,也是加强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本节以问题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类比的方法,给出了阻尼振动与受迫振动是外力作用下的振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深化了对振动的理解。然后从振动图像和能量的角度分析阻尼振动的特点,引出受迫振动的概念,以及共振现象和共振曲线,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最后在利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知识在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2.学习者分析通过类比分析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的概念和特点,能够加深学生给振动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构建运动的完整体系。对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相互作用观,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学习目标确定1.知道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的概念和特点。2.会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阻尼振动的振幅减小和受迫振动的共振现象。3.通过实验认识固有频率、驱动力频率与振动频率的区别和联系。4.了解产生共振的条件,认识共振是受迫振动的一种特殊情况。5.能够应用振动的规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关于振动的相关问题。4.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发生共振的条件以及用相关知识解释实例。难点:认识固有频率、驱动力频率和振动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认识生活中相关现象的振动特点。5.学习条件支持1.生活中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的视频。2.现场演示共振现象。3.人教版教材重点正文材料。6.学习活动设计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1创设情境:“洗”是古代盥洗用的脸盆,多用青铜铸成,现代亦有许多仿制的工艺品。倒些清水在其中,用手掌慢慢摩擦盆耳,盆就会发出嗡嗡声,到一定节奏时还会溅起层层水花。引领性问题:盆中的水为什么会振动起来?教师活动:PPT展示和视频展示生活中振动现象。学生活动:观察水花溅起的现象。体会振动的运动特点。学生活动: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到的振动现象。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们常见的现象,简单的分析其运动规律,引出本节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唤起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本节内容的意识。环节2教师活动:回顾简谐运动:通过对弹簧振子和单摆的研究,我们知道弹簧振子和单摆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做简谐运动,周期和频率与振幅无关,仅由系统自身的性质决定。 引出固有频率的定义。我们把简谐振动称为固有振动,其振动频率称为固有频率。引领性问题:如果振动系统受外力作用时,系统将做何种运动?教师活动:振幅随时间逐渐减小的振动称为阻尼振动。 ( 阻尼振动的位移时间图像.swf )引领性问题:如何从能量的角度解释该现象?教师活动:从能量的角度解释阻尼振动的规律。一方面由于振动系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使振动系统的机械能逐渐转化为内能。另一方面由于振动系统引起邻近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使能量向四周辐射出去,从而自身机械能减少。学生活动:复习简谐运动的特点和周期公式。弹簧振子的周期:单摆的周期:学生活动: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总结阻尼振动的特点。学生活动:根据阻尼振动的能量特点,联系实际现象。例如单摆运动时受到空气的阻力。叉发声时,一部分机械能随声波辐射到周围空间。设计意图: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顾知识,夯实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对阻尼振动的研究,深化对振动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环节3引领性问题:阻尼振动最终都要停下来,那么怎么才能产生持续的振动呢? 教师活动:展示受迫振动的实验,引出驱动力和受迫振动的概念。作用在振动系统上的周期性外力叫作驱动力,系统在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受迫振动。引领性问题:受迫振动的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活动:展示探究受迫振动频率的实验。教师活动:三种振动的比较学生活动:最简单的方法是周期性的外力作用在振动系统中,即外力对系统做功,补偿系统能量的消耗,使系统的振动持续下去。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物体做受迫振动达到稳定后,物体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总结简谐运动、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的区别与联系。设计意图:通过研究受迫振动使学生进一步完善振动运动的规律和方法。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根本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振动模型。环节4引领性问题: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受迫振动,振动幅度是否也跟它的固有频率无关呢?教师活动:演示共振实验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共振。教师活动:在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可以观察到共振现象,并且应用共振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驱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差越少,受迫振动的振幅越大;相差越多,振幅越小; 相等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共振的应用和科学漫步。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结论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共振现象在许多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环节5教师活动:课后巩固和习题。学生活动:完成课后习题,整理知识点。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习题,让学生加深对这节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振幅随时间逐渐减小的振动为阻尼振动。从能量的角度分析阻尼振动。系统受到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叫作受迫振动。物体做受迫振动达到稳定后,物体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共振。7、板书设计阻尼振动:振幅随时间逐渐减小的振动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受迫振动:系统受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共振: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课后习题,拓展学习:利用共振曲线,解决受迫振动的综合性问题。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主要运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图像、视频、动画巧妙结合并呈现,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快速建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