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教学设计《波的形成》教学设计课题 波的形成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研究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定性认识波的基本特征,先引导学生观察绳波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初步建立波动的观念。然后根据波的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关系给出横波与纵波的概念,最后得出机械波的概念。2.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机械振动的运动规律和特点,为波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过去学习的知识是单一物体的运动,研究对象是做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的“某一个质点 ”。机械波是一种新的运动形式,涉及多个质点在时间、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3.学习目标确定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知道波在传播振动形式的同时也传播能量和信息, 能对波动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认识波的形成过程。 能区别横波和纵波,知道什么是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知道机械波的概念和形成机械波的条件。4.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机械波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机械波不随波迁移5.学习条件支持ppt、绳子、6.学习活动设计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1通过视频播放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带操表演思考:彩带上的每个点也在向前运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2通过视频观察绳波的产生和传播。提出问题:1开始运动时的方向与手开始运动方向的关系? 2绳波的小布条是否随波前进?小组讨论,并得出结果1.波源带动后续质点振动2.后续质点的起振方向都与波源起振方向一致。3.后一质点受相邻质点弹性力而发生受迫振动。4.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绳波产生和传播的演示、视频观看),再通过问题条的提问让学生逐渐认识波产生和传播过程中的规律, 形成物理观念, 达成教学目标。环节3描绘某时刻波的形状设波的振动周期为 T,以波源开始振动的时刻为零时刻,根据质点振动规律, 再根据绳波的形状观察, 利用描点作图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零时刻起依次画出T/4时刻、T/2、 T时刻波的形状尝试在纸上画出各时刻的波形图让学生清楚波峰和波谷, 理解绳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清楚波的波形图有重复性环节4 横波和纵波 观察弹簧形成的波 将一根长而软的弹簧水平放置, 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沿弹簧轴线方向不断推、拉弹簧,观察实验现象。 分组协作,进行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试验,并对波观察,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 环节5总结机械波的概念,确定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完成辅导资料的知识填空梳理机械波的知识,以便学生快速掌握课堂小结:说出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传播规律7、板书设计机械波产生条件 波源、介质 波传播的特点 波的分类 横波和纵波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做课本61页课后习题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演示PPT、演示实验10、教学反思与改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