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第1课时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光第1课时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课题 光的折射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对光的反射知识作了简单的回顾,教材首先以射水鱼为情境,引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接着通过折射实验,观察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和动态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构建物理模型。通过对数据的定量研究,得到折射定律并介绍折射率这个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最后,教材通过落实折射率公式的应用,加深对折射率公式的理解。
2.学习者分析
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本节的重点是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测定,教学中要给予充分重视。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在折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定性结论;再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实验数据,发现特点和规律,得出定量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知道法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折射率的概念和光的折射定律。 3.会测量玻璃等材料的折射率,通过实验体会光线模型的建构过程。
4.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折射定律的应用。折射率的测量。 2.教学难点:折射定律与光路可逆原理相结合的应用
5.学习条件支持
射水鱼在水中能准确射中水面上不远处的小昆虫视频。 演示光从空气到水在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实验。
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1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观察以下视频,你知道射水鱼在水中能准确射中水面上不远处的小昆虫。水中的鱼看到小昆虫在什么位置?是在昆虫的上方还是下方? 然后提问:为什么泳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呢? 海市蜃楼是怎么形成的? 光的折射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答:光的折射。 利用学生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环节2 新课教学 一、折射定律 (一)光的反射 提问:阳光照射水面时,我们能够看到水中的鱼和草,同时也能看到太阳的倒影,这说明什么?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光从第 1 种介质射到该介质与第 2 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返回到第1种介质,这个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然后提问: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实验,光从玻璃中入射到空气中,发生了什么现象? 一部分反射了反射,一部分传播到空气中 然后提问: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 (三)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然后提问:入射角与折射角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然后展示:以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为例,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然后提问:如果将玻璃换成其它介质,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是否具有相同的结论? 然后展示以下图片: 折射定律: 1621 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在分析了大量实验数据后,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把它总结为光的折射定律。 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 学生回答光的反射, 学生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阅读归纳折射定律 回顾光的反射,让学生学习回顾,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实验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 利用数据让学生观察,锻炼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环节3 二、折射率 思考与讨论 展示以下图片。然后提问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常数与介质有关系,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常数越大,光线以相同入射角从真空斜射入这种介质时偏折的角度越大。 (二)折射率 1.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符号 n 表示。 2.定义式: 说明:(1)n的大小与θ1和θ2无关,与介质和入射光的频率有关,对于确定的介质,n是定值,不能说n∝sinθ1或n∝1/sinθ2 (2)折射率无单位,任何介质的折射率皆大于1。 (3)折射率反映介质对光的偏折作用,n越大光线偏折越厉害。 (4)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不要一概而论,要视两种介质的折射率大小而定。 (5)当光从折射率小的介质斜射入折射率大的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折射率大的介质斜射入折射率小的介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课堂练习1,2. 【例题】如图一个储油桶的底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某点B。当桶内油的深度等于桶高的一半时,仍沿AB方向看去,恰好看到桶低上的点C,CB两点距离d/4.求油的折射率和光在油中传播的速度。 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学生总结归纳折射定律内容,以及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求解方法。 讲解分析例题,总结做题步骤。做课本练习与应用的题目。 锻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能力 让学生学会应用折射率的内容。 通过题目来加深对光的折射的认识,以及折射率的求解。环节4 拓展提升 三、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一)实验思路 玻璃是一种透明介质,光从空气入射到玻璃的界面上会发生折射,如何把玻璃的折射率测出来? 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回答实验思路:选取一块玻璃砖按在白纸上,作出玻璃砖的轮廓,然后作出入射玻璃砖的光线和出射玻璃砖的光线,最后连接入射点和出射点的光线,这就是折射光线。最后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出答案。 如何作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 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aa′,并取aa′上的一点O为入射点,作过O的法线NN′,画出线段AO作为入射光线,并在AO上插上P1、P2两根大头针,在白纸上放上玻璃砖,使玻璃砖的一条长边与直线aa′对齐,并画出另一条长边的对齐线bb′,再在另一侧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3、P4,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P2、P1的像,记下P3、P4位置; (二)实验步骤 请设计出实验方案,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总结分享,在学生分享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规范视频。 (三)数据分析 如何进行数据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1.平均值法 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比值 ,最后求出在几次实验中所测的 平均值,即为玻璃砖的折射率。 2.图象法 以sin θ1值为横坐标、以sinθ2值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1所示。描数据点,过数据点连线得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求解图线斜率k,则,故玻璃砖折射率 。 3.作图法 在找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以后,以入射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圆,分别与AO交于C点、OO′(或OO′的延长线)交于D点,过C、D两点分别向NN′作垂线,交NN′于C′、D′,用直尺量出CC′和DD′的长,如图 2所示。由于 , ,且CO=DO,所以折射率 。 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思路,在分享与交流中完善实验思路。 学生设计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做法并与其他人交流。 完善实验思路并与其他同学交流,然后观看视频。 学会提出自己数据分析方案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体现与学生交流与分享中优化实验思路,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验证。 体现与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不断优化实验设计,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学会分析实验数据 环节5 实验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四)注意事项 做该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事项? (1)实验时,尽可能将大头针竖直插在纸上,且P1和P2之间,P2与O点之间,P3与P4之间,P3与O′点之间距离要稍大一些。 (2)入射角θ1应适当大一些,以减小测量角度的误差,但入射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 (3)在操作时,手不能触摸玻璃砖的光洁面。更不能把玻璃砖界面当尺子画界线。(4)在实验过程中,玻璃砖与白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 (5)玻璃砖应选用宽度较大的,宜在5 cm以上。若宽度太小,则测量误差较大。 哪些原因会导致实验有误差? (1)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确定得不够精确,因此要求插大头针时,两大头针间距应适当大一些。(2)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测量造成误差,故入射角应适当大些,以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学生回答注意事项 学生进行误差分析 加深学生对实验规范操作的理解。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详细讲解了光的折射原理,包括光线在不同介质间传播时发生的方向改变现象,以及折射定律的应用。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折射率, 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符号 n 表示。 实验: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课后作业1,2。课本89页:练习与应用1,2,3,4,5,6题。
7、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 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折射率 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符号 n 表示。 公式: 实验: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发现问题——观察猜想——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思维拓展——实际应用的方式,得出光反射和折射时的规律并加以初步应用。在探究过程中,重点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实验目的明确,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性;较好地突破了探究过程中“怎样显示光路 ” “如何设计并进行实验 ”两个难点,最后又设计了如何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到一定张扬,同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尝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绝大部分同学完成了实验,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光的折射特色学习资源 1.教材与学术文献:涵盖了光的折射的基本原理、数学描述以及实验证等内容。 2.网络与视频:通过动画、实验演示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光的折射现象。 3.实验器材与操作指南:提供了实验所需的器材、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 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构建虚拟实验环境,模拟光的折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2.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工具:利用这些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生成图表曲线等可视化结果。 3.互动式教学平台: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实时发布课程资料、布置作业、组织讨论等。师生实时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把较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得到较好体现,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 “三线共面”的探究略显欠缺,光的反射应用课件展示不够形象丰富,更多学生的表现欲望没有时间满足,以后要在关注全体,保持学生兴趣和热情,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引导调控方面多下功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