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三节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第1课时 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形成及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学习目标] 1.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的形成。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一、自然选择导致生物适应的形成1.种群内的变异(1)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________生物的全部个体。一个种群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彼此可以相互交配进行生殖。(2)种群内的变异: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是______________的前提,也是形成适应的前提。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生物通过突变可以产生__________,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形形色色的__________。(3)基因座位:一个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________。如果n是具有2个等位基因的座位数,那么可以产生________种基因型。2.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1)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但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导致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__________。(2)具有____________的个体更容易获得食物和空间,获得更多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3.自然选择导致生物适应的形成(1)适应:生命的______________、行为、生活方式使该生物适合在一定____________下生存和延续。(2)选择是进化的动力①人工选择:生物普遍存在变异→人们根据______________→挑选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淘汰其他变异个体→连续数代选择,人类所需要的变异被保存→培育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然选择:生物普遍存在变异→影响________与繁殖→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数代选择,有利变异被__________并不断__________→新类型、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判断正误(1)生物通过变异产生新的基因,这里的变异包括基因重组(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3)环境改变诱导生物产生变异,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的变异并保存,因此变异是定向的,选择是不定向的( )(4)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任务一:分析自然选择和适应的形成在某一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绿色和灰色两种体色的蚱蜢,如表为该物种在该地区建立工厂以前、不久以后和很久以后,不同体色蚱蜢的数量。据此分析:时期 建厂前 建厂不久 建厂很久后绿色个体/只 3 000 2 500 500灰色个体/只 750 200 2 8001.建厂前该地是一片草地,在这样的环境中哪种体色更能适应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建厂很久后,灰色个体数量占了优势,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进行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适应是如何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述实例说明适应不是绝对的,请分析适应具有相对性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对适应的理解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生物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交配的机会并能繁衍后代,表明它在生存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即适应了环境。2.进化中的“定向”与“不定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2)自然选择是定向的。(3)生物进化是定向的。1.下列关于生物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适应可以理解为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但是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D.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只要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就能长期生存和繁衍2.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1.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1)种群基因频率相关概念①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②基因频率=×100%。③基因型频率=×100%。(2)种群基因频率相关计算①若在一个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p+q=______。②若基因型AA、Aa、aa的频率分别为D、H、R,由这些基因型构成的种群总个体数为N,则p=________,q=____________。2.遗传平衡定律(1)遗传平衡定律①内容:在一个大的__________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②计算: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基因型频率如下:项目 雄配子A(p) a(q)雌配子 A(p) AA(p2) Aa(pq)a(q) Aa(pq) aa(q2)即基因型频率:AA=______,Aa=______,aa=________。(2)打破平衡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动的因素:①________:假设基因A突变为基因a,就会使基因A频率__________,基因a频率______。研究表明,大多数突变是________的,突变基因不会在种群中扩展而会被删除。但也有少数突变基因是________的,则可能被保留和扩增,从而引起____________发生较大的变化。②基因迁移:随着某些个体单向的迁入或迁出,种群将会______________一些等位基因,于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一些变动。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即种群间互有迁入和迁出,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__________,种群内变异量________。③____________:在一个__________的种群中,一起偶然的事件往往可以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较大的变化。④非随机交配:种群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往往不是随机的,或者说,种群中所有雄性个体和所有雌性个体交配的机会并不是相等的。⑤自然选择: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控制的________对个体的存活和繁殖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有利的或不利的),那么,某些基因型将比其他基因型有更多个体能存活到性成熟,并成功地进行繁殖。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①进步意义:能够科学地解释____________的原因,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都是____________的结果,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界具有重要意义。②局限性: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2)20世纪30年代,关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_______是进化的单位;由于存在____________、基因重组和____________等因素,种群的____________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进化实质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正误(1)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数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2)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3)若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4)干燥的气候环境会直接选择保留耐旱性基因(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基因迁移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任务二: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某桦尺蠖种群中,黑色体色的基因为S,灰色体色的基因为s,抽样调查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SS、Ss、ss的个体数分别为10个、20个、70个。假设该桦尺蠖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体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S和s都不产生突变。1.请完成下表,根据计算结果思考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吗?亲代基因型的比值 SS(10%) Ss(20%) ss(70%)配子的比值 S(10%) S(10%) s(10%) s(70%)子一代基因型频率 SS(____) Ss(______) ss(____)子一代基因频率 S(________) s(______)子二代基因型频率 SS(____) Ss(______) ss(____)子二代基因频率 S(______)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工业污染后,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灰色个体的数量吗?为什么?基因S和s频率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工业污染后桦尺蠖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上述分析,决定桦尺蠖进化方向的是什么?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进化的解释项目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模型建构选择的对象 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原材料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变异与选择的关系 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生物性状的差异是变异的结果,选择只是对差异进行淘汰或保留,并实现差异的积累和放大3.(2023·台州高一联考)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18%、82% B.57%、43%C.36%、64% D.92%、8%4.人工将某细菌接种在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里,将存活的细菌接种到逐渐提高浓度的培养基中,可得到生长在青霉素浓度为250单位/cm3的品系,图1和图2分别表示在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和250单位/cm3的培养基里的接种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青霉素诱导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B.本实验中有利变异积累起来了C.培养基中的细菌发生了适应性进化D.本实验模拟了自然选择的过程答案精析一、梳理教材新知1.(1)同种 (2)自然选择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畸变 新基因 基因型 (3)位置 3n2.(1)斗争 (2)优势性状3.(1)结构及功能 环境条件 (2)①自己的需要 新品种 ②存活 保存 积累 新物种 自然选择判断正误(1)× (2)√ (3)× (4)√提示 (1)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3)生物产生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环境改变不能诱导生物产生变异,只能对变异进行选择。探究核心知识1.建厂前绿色是保护色,更能适应环境。2.受工厂的影响,该地区的草地面积减少,污染加重,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灰色个体更能适应环境,绿色个体被逐渐淘汰;说明适应是相对的。3.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4.由于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具有相对性的主要原因。落实思维方法1.D [每种生物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但不一定能长期生存和繁衍,D错误。]2.A [由图可知,蟹的中间体色数量最多,应是该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生存概率较高,A合理;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虽然数量少,但不能说明它们的繁殖能力弱,也不能说明它们的食物来源少,B、C不合理;中间体色是原本就存在的性状,不是新形成的,D不合理。]二、梳理教材新知1.(1)①全部等位基因 (2)①1 ②D+1/2H R+1/2H 2.(1)①随机交配 迁移、突变、选择 ②p2 2pq q2(2)①突变 变小 增大 有害 有利 基因库 ②获得或丢失 减少 增大 ③遗传漂变 比较小 ⑤表型3.(1)①生物进化 自然选择 ②本质 自然选择 (3)种群基因突变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判断正误(1)× (2)× (3)× (4)× (5)×提示 (1)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2)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突变、基因迁移等也能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可能改变,如杂合子(Aa)自交,子代基因频率不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4)干燥的气候环境会直接选择保留耐旱性生物。(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能够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探究核心知识1.4% 32% 64% 20% 80% 4% 32% 64% 20% 80% 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与子一代一样。2.会影响;因为树干变黑后,许多灰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导致其个体数减少;灰色个体数不断减少,导致基因S频率增大,基因s频率减小。3.发生了进化;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4.自然选择;因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保留下来的机会少,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落实思维方法3.B [该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B的基因频率=18%+1/2×78%=57%,b的基因频率=4%+1/2×78%=43%,B正确。]4.A [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抗药性的细菌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就已存在,青霉素只是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由图可知,经过青霉素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细菌个体保留下来,淘汰不抗药的细菌,使抗药性这一有利变异积累起来,种群中抗药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种群发生适应性的进化,其中使用青霉素相当于自然选择的过程,B、C、D正确。](共74张PPT)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第1课时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形成及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学习目标1.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的形成。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内容索引一、自然选择导致生物适应的形成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课时对点练自然选择导致生物适应的形成一1.种群内的变异(1)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 生物的全部个体。一个种群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彼此可以相互交配进行生殖。(2)种群内的变异: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是 的前提,也是形成适应的前提。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 、 和 。生物通过突变可以产生 ,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形形色色的 。(3)基因座位:一个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 。如果n是具有2个等位基因的座位数,那么可以产生 种基因型。梳理 教材新知同种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新基因基因型位置3n2.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1)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但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导致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 。(2)具有 的个体更容易获得食物和空间,获得更多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斗争优势性状3.自然选择导致生物适应的形成(1)适应:生命的 、行为、生活方式使该生物适合在一定_________下生存和延续。(2)选择是进化的动力①人工选择:生物普遍存在变异→人们根据 →挑选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淘汰其他变异个体→连续数代选择,人类所需要的变异被保存→培育出 。②自然选择:生物普遍存在变异→影响 与繁殖→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数代选择,有利变异被 并不断 →新类型、 产生。_________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结构及功能环境条件自己的需要新品种存活保存积累新物种自然选择(1)生物通过变异产生新的基因,这里的变异包括基因重组(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3)环境改变诱导生物产生变异,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的变异并保存,因此变异是定向的,选择是不定向的( )(4)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提示 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提示 生物产生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环境改变不能诱导生物产生变异,只能对变异进行选择。任务一:分析自然选择和适应的形成在某一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绿色和灰色两种体色的蚱蜢,如表为该物种在该地区建立工厂以前、不久以后和很久以后,不同体色蚱蜢的数量。据此分析:探究 核心知识时期 建厂前 建厂不久 建厂很久后绿色个体/只 3 000 2 500 500灰色个体/只 750 200 2 8001.建厂前该地是一片草地,在这样的环境中哪种体色更能适应环境?提示 建厂前绿色是保护色,更能适应环境。2.建厂很久后,灰色个体数量占了优势,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提示 受工厂的影响,该地区的草地面积减少,污染加重,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灰色个体更能适应环境,绿色个体被逐渐淘汰;说明适应是相对的。时期 建厂前 建厂不久 建厂很久后绿色个体/只 3 000 2 500 500灰色个体/只 750 200 2 8003.在进行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适应是如何形成的。提示 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时期 建厂前 建厂不久 建厂很久后绿色个体/只 3 000 2 500 500灰色个体/只 750 200 2 8004.上述实例说明适应不是绝对的,请分析适应具有相对性的主要原因。提示 由于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具有相对性的主要原因。时期 建厂前 建厂不久 建厂很久后绿色个体/只 3 000 2 500 500灰色个体/只 750 200 2 800核心归纳1.对适应的理解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生物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交配的机会并能繁衍后代,表明它在生存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即适应了环境。2.进化中的“定向”与“不定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2)自然选择是定向的。(3)生物进化是定向的。1.下列关于生物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的适应可以理解为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但是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D.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只要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就能长期生存和繁衍√落实 思维方法每种生物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但不一定能长期生存和繁衍,D错误。2.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由图可知,蟹的中间体色数量最多,应是该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生存概率较高,A合理;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虽然数量少,但不能说明它们的繁殖能力弱,也不能说明它们的食物来源少,B、C不合理;中间体色是原本就存在的性状,不是新形成的,D不合理。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1.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1)种群基因频率相关概念①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的 的总和。梳理 教材新知全部等位基因(2)种群基因频率相关计算①若在一个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p+q= 。②若基因型AA、Aa、aa的频率分别为D、H、R,由这些基因型构成的种群总个体数为N,则p= ,q= 。1D+1/2HR+1/2H2.遗传平衡定律(1)遗传平衡定律①内容:在一个大的 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随机交配迁移、突变、选择②计算: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基因型频率如下:项目 雄配子 A(p) a(q)雌配子 A(p) AA(p2) Aa(pq)a(q) Aa(pq) aa(q2)即基因型频率:AA= ,Aa= ,aa= 。p22pqq2(2)打破平衡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动的因素:① :假设基因A突变为基因a,就会使基因A频率 ,基因a频率_____。研究表明,大多数突变是 的,突变基因不会在种群中扩展而会被删除。但也有少数突变基因是 的,则可能被保留和扩增,从而引起 发生较大的变化。②基因迁移:随着某些个体单向的迁入或迁出,种群将会 一些等位基因,于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一些变动。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即种群间互有迁入和迁出,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 ,种群内变异量 。突变变小增大有害有利基因库获得或丢失减少增大③ :在一个 的种群中,一起偶然的事件往往可以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较大的变化。④非随机交配:种群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往往不是随机的,或者说,种群中所有雄性个体和所有雌性个体交配的机会并不是相等的。⑤自然选择: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控制的 对个体的存活和繁殖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有利的或不利的),那么,某些基因型将比其他基因型有更多个体能存活到性成熟,并成功地进行繁殖。遗传漂变比较小表型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①进步意义:能够科学地解释 的原因,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都是 的结果,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界具有重要意义。②局限性: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 以及 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2)20世纪30年代,关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生物进化自然选择本质自然选择(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是进化的单位;由于存在 、基因重组和 等因素,种群的 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进化实质上就是 。种群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基因频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1)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数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2)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提示 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提示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突变、基因迁移等也能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若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4)干燥的气候环境会直接选择保留耐旱性基因(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基因迁移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提示 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可能改变,如杂合子(Aa)自交,子代基因频率不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提示 干燥的气候环境会直接选择保留耐旱性生物。提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能够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任务二: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某桦尺蠖种群中,黑色体色的基因为S,灰色体色的基因为s,抽样调查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SS、Ss、ss的个体数分别为10个、20个、70个。假设该桦尺蠖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体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S和s都不产生突变。探究 核心知识1.请完成下表,根据计算结果思考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吗?提示 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与子一代一样。亲代基因型的比值 SS(10%) Ss(20%) ss(70%)配子的比值 S(10%) S(10%) s(10%) s(70%)子一代基因型频率 SS( ) Ss( ) ss( )子一代基因频率 S( ) s( ) 子二代基因型频率 SS( ) Ss( ) ss( )子二代基因频率 S( ) s( ) 4%32%64%20%80%4%32%64%20%80%2.工业污染后,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灰色个体的数量吗?为什么?基因S和s频率将如何变化?提示 会影响;因为树干变黑后,许多灰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导致其个体数减少;灰色个体数不断减少,导致基因S频率增大,基因s频率减小。3.工业污染后桦尺蠖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为什么?提示 发生了进化;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4.根据上述分析,决定桦尺蠖进化方向的是什么?为什么?提示 自然选择;因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保留下来的机会少,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核心归纳项目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模型建构 选择的对象 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原材料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核心归纳项目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变异与选 择的关系 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生物性状的差异是变异的结果,选择只是对差异进行淘汰或保留,并实现差异的积累和放大3.(2023·台州高一联考)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18%、82% B.57%、43%C.36%、64% D.92%、8%√落实 思维方法该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B的基因频率=18%+1/2×78%=57%,b的基因频率=4%+1/2×78%=43%,B正确。4.人工将某细菌接种在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里,将存活的细菌接种到逐渐提高浓度的培养基中,可得到生长在青霉素浓度为250单位/cm3的品系,图1和图2分别表示在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和250单位/cm3的培养基里的接种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青霉素诱导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B.本实验中有利变异积累起来了C.培养基中的细菌发生了适应性进化D.本实验模拟了自然选择的过程√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抗药性的细菌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就已存在,青霉素只是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由图可知,经过青霉素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细菌个体保留下来,淘汰不抗药的细菌,使抗药性这一有利变异积累起来,种群中抗药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种群发生适应性的进化,其中使用青霉素相当于自然选择的过程,B、C、D正确。网络构建课时对点练三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D C C D C C C题号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B D D A A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题号 15答案 (1)基因突变 (2)97% (3)不使用杀虫剂 低(或弱)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题号 16答案 (1)多方向性 自然选择 是 (2)21% 没有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题组一 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形成1.祖国宝岛台湾蝴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变异是岛上蝶类新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变异中不能成为蝶类进化内因的是A.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B.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C.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D.生物间杂交引起的变异√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生物进化的内因是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单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16答案2.以下不是适应现象的是A.香蕉在南方种植,苹果生长于北方B.鱼类洄游,鸟类迁徙C.鱼类与鸟类身体都呈纺锤形D.抗虫棉的后代仍具有抗虫性状√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A、B、C三项分别是生物体在生活方式、行为、结构与功能方面对环境的适应,D项描述的是遗传现象。3.利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A.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B.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C.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D.病菌中原来没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产生了抗药性强的个体√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等,本身就存在能够抵抗抗生素的可遗传变异,当人们使用抗生素后,抗生素对病菌起到选择作用,绝大多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少数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将抗药性这一性状遗传给了后代。经过多次用药后,病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题组二 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4.(2023·金华高一检测)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库是指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基因库是指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个体中不可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基因库中只要有一个基因发生变化,基因库组成就一定会发生变化;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基因库随繁殖的进行而不断延续。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5.下列各项中,不会直接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是A.遗传漂变 B.基因突变C.自然选择 D.基因重组√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6.(2024·舟山高一月考)某地区在发展工业前,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发展工业的一年后,树干变黑,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减少,此时桦尺蛾群体中基因型AA占16%,Aa占30%,aa占54%,则该桦尺蛾种群中A、a基因频率分别为A.46%、54% B.16%、84%C.31%、69% D.32%、68%√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桦尺蛾群体中基因型AA占16%,Aa占30%,aa占54%,则该桦尺蛾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频率+1/2Aa基因频率=16%+1/2×30%=31%,a的基因频率=1-31%=69%。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7.(2024·金华高一期末)形态多样的金鱼品系是由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金鱼与野生鲫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B.人工选择使鲫鱼产生多种变异C.人工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人工选择使种群内个体保持随机交配√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表明金鱼与野生鲫鱼是同一物种,A错误;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只对鲫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不能使鲫鱼发生变异,B错误;人工选择具有主观因素,不能使种群内个体保持随机交配,D错误。16答案8.(2024·杭州高一联考)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A错误,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但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改变基因不一定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进化,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9.(2024·宁波高一联考)青霉素(由青霉菌产生)长期大量使用,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细菌耐药性增强说明变异是定向的B.一个青霉菌中的全部基因总和为基因库C.耐药性增强过程中细菌不断进化D.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细菌耐药性增强说明药物的定向选择,而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一个青霉菌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总和为基因库,B错误;耐药性增强过程是耐药基因频率变大的过程,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正确;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的选择,细菌耐药性在人工使用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0.(2023·宁波高一检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发展和完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对有利变异的定向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应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对有利变异的定向选择,可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使生物进化,C正确;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多样性和适应性是不同的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1.(2023·温州高一月考)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这种虫在树干的深度分布如图乙。有四位同学围绕“下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如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A.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B.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因为在树干浅处就很容易捕捉到虫C.下一代鸟的喙一定比亲本长,因为变异是定向的,进化是不定向的D.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据图甲可知,鸟的喙长在3~4 cm的较多,据图乙可知,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在6~8 cm的较多,因此鸟喙长的才能吃到虫子,所以啄木鸟进化的趋势是喙长的容易得到较多食物而生存下来,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且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综上所述,D合理。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2023·嘉兴高一期末)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是敏感的,在0.1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绝大多数死亡。现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多代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原野生型菌群中可能存在抗药性的变异个体B.逐代提高青霉素含量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C.抗药性菌群的形成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进化D.甲组野生型菌群在培养过程中发生定向变异√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野生型菌群在0.1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绝大多数死亡,也有很少一部分存活下来,说明原野生型菌群中也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但其数量很少,A正确;菌群的抗药性通过青霉素的选择作用而使其基因频率增大,逐代提高青霉素含量能筛选出抗药性强的个体,B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抗药性菌群的形成是青霉素选择的结果,是该菌适应青霉素含量增加的一种适应性进化,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变异起选择作用,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3.(2024·浙江强基联盟高一期中)某一遗传平衡的二倍体动物种群,某性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1、A2、A3控制。该种群中A1、A2、A3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0%、30%、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A1、A2、A3的突变不是自然选择导致B.该种群全部的A1、A2、A3构成其基因库C.该种群中A3基因频率会不断增加D.该种群中A2A3的基因型的个体占有的比例为15%√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复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形成的,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复等位基因A1、A2、A3的突变不是自然选择导致,A正确;基因库是一个生物种群中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B错误;由于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因此该种群中A3的基因频率不会改变,C错误;该种群中A2A3的基因型的个体占有的比例为30%×50%×2=30%,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4.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大约为30%B.美洲黑人中a基因频率的下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非洲疟疾流行地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携带者的比例可能会增加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A错误;非洲疟疾流行地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更高,更适应环境,所以其所占比例可能会增加,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5.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如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_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141516基因突变野生敏感型基因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杀虫剂抗性基因。答案(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97%由题意可知,基因型RS=4%,SS=1%,则RR=95%,故R基因的频率为95%+1/2×4%=97%。答案(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不使用杀虫剂低(或弱)SS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答案16.马鹿生活在草原上,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鹿种群中有许多不同的相对性状,说明变异具有________。经研究发现,马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________的结果,该过程___(填“是”或“不是”)定向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多方向性自然选择是马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性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该过程是定向的。答案(2)马鹿的尾有钝圆和细长两种表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已知钝圆尾马鹿和细长尾马鹿交配,其后代全为钝圆尾个体。某马鹿种群中的雌雄比例为1∶1,纯合钝圆尾、细长尾马鹿分别占50%、10%,则该马鹿种群随机交配,后代中杂合钝圆尾雄马鹿出现的概率是____。若在一定时期内,细长尾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说明该种群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进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21%没有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钝圆尾马鹿和细长尾马鹿交配,其后代全为钝圆尾个体,说明钝圆尾对细长尾为显性。若相关的基因用A和a表示,则依题意可知:在雌雄比例为1∶1的某马鹿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为50%、40%和10%,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2种,均为70%A和30%a。该马鹿种群随机交配,后代中杂合钝圆尾(Aa)雄马鹿(XY)出现的概率是2×70%×30%×1/2=21%。若在一定时期内,细长尾基因(a)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答案第2课时 物种的形成、生物多样性[学习目标] 1.构建物种形成的两种模型。2.概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3.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一、物种的形成1.异地的物种形成(1)原因:一个初始种群,因______________而分隔成两个种群。由于新种群形成时可能发生的遗传漂变,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所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基因型不同,两个种群的____________出现差异。(2)过程:由于两个种群彼此处于________而不能进行___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间的________________,最后达到种群间完全的____________。(3)过程图示(4)特点:经过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时间长,形成能够适应新环境的新物种,是一个________过程。(5)实例: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形成过程。2.同地的物种形成(以二倍体形成四倍体植物为例)(1)原因:二倍体植物经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如果减数分裂失败,代之以一次________分裂,染色体数目没有减半,形成了__________配子。(2)过程①二倍体植物在异常情况下形成的雌雄二倍体配子融合后形成____________,能发育为成熟植株,并借助__________来繁殖。②四倍体植物和二倍体植物交配,产生的是三倍体植物,三倍体植物____________,所以形成的新的四倍体植物相对于二倍体亲本,已是____________。(3)特点:不经过地理障碍的隔离,时间短,是一个骤变过程。判断正误(1)新物种形成一定是经过长期地理障碍的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 )(2)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两个种群的遗传差异因基因交流而增大( )(4)同地的物种形成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任务一:分析异地的物种形成过程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某种生物a的演化过程模型,请据图分析:1.自然状态下,b、c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c进化的方向相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表明,某基因在b、d之间的频率有很大差别,是否说明二者不是同一物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期进化后,b、c形成了两个物种,这反映出物种形成的一般途径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黄河北岸的b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可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若在黄河南岸,由于某种原因,二倍体的c加倍成了四倍体的e,那么c、e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吗?并说明理由。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种群与物种的比较项目 种群 物种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判断标准 种群必须具有“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联系 ①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②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标志 出现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的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物种二者联系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后才能形成新物种; ②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产生新物种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1.(2023·绍兴高一检测)某地东海岸与西海岸分布着两种形态差异明显的海龟。经DNA检测,发现它们曾经是同一物种,火山爆发导致该地形成后,它们被分隔成两个地区的不同种群,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东、西海岸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2.(2024·杭州高一期末)人类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气候寒冷的瑞典栽培,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白三叶草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保存B.瑞典的寒冷环境对白三叶草进行定向选择C.遗传漂变容易引起小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较大的变化D.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二、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1)概念: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______物种和它们所拥有的________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____________的总和。(2)层次①______________(核心)a.概念:指地球上动物、植物、________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b.测量指标:物种总数、____________、特有种比例。②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③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等。(3)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①遗传多样性________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当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丧失稳态时,必然影响生物的生存,进而引发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丧失。2.人类生存和发展受益于生物多样性(1)直接价值: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得到了所需的食品、药物和工业原料;是____________和科学发明的源泉;物种多样性对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或缺的,甚至_________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2)________价值:在维系自然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改良________、涵养水源及调节________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________价值:有些物种现在看来毫无用途,但也许将来某一天能帮助人类免于饥荒,祛除疾病。3.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会影响人类生存(1)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①当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时,其活动会________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当人类片面追求____________的效益,并且利用一切手段来强化这种效益时,其结果会损害生物多样性并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个方面①对面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绝对保护。②对数量较大的可以开发的________进行可持续的合理利用。(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①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____________的保护。②________保护: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最充分、最________的保护。判断正误(1)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2)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3)栖息地的减少及栖息地多样性的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对维系生态平衡、涵养水源和调节小气候等具有重要作用( )任务二:分析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过程绵羊属目前一般分为8个种,920个品种。如表为主要几个绵羊种的染色体情况,请思考以下问题:项目 分布地区 染色体数/条盘羊 中亚 56东方盘羊 西亚 58摩弗伦羊 西亚、欧洲 54加拿大盘羊 北美洲 52大角羊 阿拉斯加 54家绵羊 两河流域 541.绵羊属共含有920个品种,这组数据体现的生物多样性的类型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中的6个绵羊种中,摩弗伦羊、大角羊、家绵羊有时可以互相交配产生后代,但是后代往往不育,请解释后代不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根据表中信息及所学现代进化理论,解释8个绵羊类群形成的可能原因与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2.协同进化、趋异进化、趋同进化、平行进化的综合比较项目 协同进化 趋异进化 趋同进化 平行进化主要影响因素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 源自同一祖先,生存环境不同 源自不同祖先,生存环境相似 源自同一祖先,且互有亲缘关系进化的结果 生物体形成精巧的相互适应 生物体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生物体的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 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描述与其所属层次不相符的是( )选项 生物多样性的描述 层次A 班上同学中,有人是双眼皮,有人是单眼皮 遗传多样性B 某市的居民中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 物种多样性C 江苏境内除有平原外,还有丘陵、湖泊和沼泽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D 校园里既有开白花的菊花,也有开红花的玫瑰花等 物种多样性4.下列各项中,符合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B.为美化城市环境,可以根据观赏需要从国外引进多种植物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答案精析一、梳理教材新知1.(1)环境隔离因素 保留 淘汰 遗传组成 (2)隔离状态基因交流 遗传差异积累 生殖隔离 (4)渐变2.(1)有丝 二倍体 (2)①四倍体合子 自花授粉 ②高度不育 新的物种判断正误(1)× (2)√ (3)× (4)×提示 (1)同地的新物种形成不需要经过长期地理障碍的隔离,通过一次有性生殖就能形成。(3)两个种群的遗传差异因基因交流而减小。(4)异地的物种形成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探究核心知识1.不能;因为自然状态下,b、c之间存在地理障碍。2.不同;因为b、c两地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3.不一定;是否为同一物种要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4.长期的地理障碍的隔离,导致遗传差异积累,进而达到完全的生殖隔离。5.二者之间已经形成生殖隔离。6.存在;二倍体的c与四倍体的e杂交,其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所以二者存在生殖隔离。这说明了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长期地理障碍的隔离。落实思维方法1.C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的物种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即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D正确。]2.A [白三叶草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二、梳理教材新知1.(1)微生物 全部基因 生态环境 (2)①物种多样性a.微生物 b.物种密度 ②全部遗传信息 ③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类型 (3)①决定 生态系统 ②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2.(1)艺术创造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生态 土壤 小气候 (3)潜在3.(1)①促进 ②单一因子 (2)②资源 (3)①人工辅助 ②就地 有效判断正误(1)× (2)√ (3)√ (4)√探究核心知识1.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2.后代体细胞中的2组染色体为异源染色体,基因也不完全相同,减数分裂时会出现联会紊乱。3.绵羊种群内存在普遍的变异,长期地理障碍的隔离等,造成基因交流阻断,不同的种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最终在持续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之间形成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物种的绵羊。落实思维方法3.B4.D [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应该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杀死所有有害生物,A错误;引进生物不当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不能只根据观赏需要引进植物,B错误;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其天敌又会因为缺乏天敌而数量大增,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危及整个生态系统,C错误;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这是对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D正确。](共70张PPT)第2课时物种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学习目标1.构建物种形成的两种模型。2.概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3.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内容索引一、物种的形成二、生物多样性课时对点练物种的形成一1.异地的物种形成(1)原因:一个初始种群,因 而分隔成两个种群。由于新种群形成时可能发生的遗传漂变,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所_____的和 的基因型不同,两个种群的 出现差异。(2)过程:由于两个种群彼此处于 而不能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间的 ,最后达到种群间完全的 。梳理 教材新知环境隔离因素保留淘汰遗传组成隔离状态基因交流遗传差异积累生殖隔离(3)过程图示(4)特点:经过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时间长,形成能够适应新环境的新物种,是一个 过程。(5)实例: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形成过程。渐变2.同地的物种形成(以二倍体形成四倍体植物为例)(1)原因:二倍体植物经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如果减数分裂失败,代之以一次 分裂,染色体数目没有减半,形成了 配子。(2)过程①二倍体植物在异常情况下形成的雌雄二倍体配子融合后形成______________,能发育为成熟植株,并借助 来繁殖。②四倍体植物和二倍体植物交配,产生的是三倍体植物,三倍体植物________,所以形成的新的四倍体植物相对于二倍体亲本,已是________。(3)特点:不经过地理障碍的隔离,时间短,是一个骤变过程。有丝二倍体四倍体合子自花授粉高度不育新的物种(1)新物种形成一定是经过长期地理障碍的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 )(2)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两个种群的遗传差异因基因交流而增大( )××√提示 同地的新物种形成不需要经过长期地理障碍的隔离,通过一次有性生殖就能形成。提示 两个种群的遗传差异因基因交流而减小。(4)同地的物种形成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提示 异地的物种形成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任务一:分析异地的物种形成过程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某种生物a的演化过程模型,请据图分析:1.自然状态下,b、c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吗?为什么?探究 核心知识提示 不能;因为自然状态下,b、c之间存在地理障碍。2.b、c进化的方向相同吗?为什么?提示 不同;因为b、c两地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3.研究表明,某基因在b、d之间的频率有很大差别,是否说明二者不是同一物种了?提示 不一定;是否为同一物种要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4.长期进化后,b、c形成了两个物种,这反映出物种形成的一般途径是怎样的?提示 长期的地理障碍的隔离,导致遗传差异积累,进而达到完全的生殖隔离。5.黄河北岸的b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可能是什么?提示 二者之间已经形成生殖隔离。6.若在黄河南岸,由于某种原因,二倍体的c加倍成了四倍体的e,那么c、e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吗?并说明理由。这说明了什么?提示 存在;二倍体的c与四倍体的e杂交,其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所以二者存在生殖隔离。这说明了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长期地理障碍的隔离。核心归纳1.种群与物种的比较项目 种群 物种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判断标准 种群必须具有“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核心归纳项目 种群 物种联系 ①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②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核心归纳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标志 出现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的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物种二者联系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后才能形成新物种; ②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产生新物种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 1.(2023·绍兴高一检测)某地东海岸与西海岸分布着两种形态差异明显的海龟。经DNA检测,发现它们曾经是同一物种,火山爆发导致该地形成后,它们被分隔成两个地区的不同种群,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东、西海岸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落实 思维方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的物种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即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D正确。2.(2024·杭州高一期末)人类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气候寒冷的瑞典栽培,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白三叶草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保存B.瑞典的寒冷环境对白三叶草进行定向选择C.遗传漂变容易引起小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较大的变化D.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白三叶草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二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1)概念: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 物种和它们所拥有的 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 的总和。(2)层次① (核心)a.概念:指地球上动物、植物、 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b.测量指标:物种总数、 、特有种比例。梳理 教材新知微生物全部基因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微生物物种密度②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_____________的总和。③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_________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等。(3)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①遗传多样性 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__________。②当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丧失稳态时,必然影响生物的生存,进而引发___________和 的丧失。全部遗传信息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类型决定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2.人类生存和发展受益于生物多样性(1)直接价值: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得到了所需的食品、药物和工业原料;是 和科学发明的源泉;物种多样性对 是不可或缺的,甚至 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2) 价值:在维系自然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改良 、涵养水源及调节 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价值:有些物种现在看来毫无用途,但也许将来某一天能帮助人类免于饥荒,祛除疾病。艺术创造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生态土壤小气候潜在3.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会影响人类生存(1)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①当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时,其活动会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当人类片面追求 的效益,并且利用一切手段来强化这种效益时,其结果会损害生物多样性并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个方面①对面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绝对保护。②对数量较大的可以开发的 进行可持续的合理利用。促进单一因子资源(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①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_________的保护。② 保护: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最充分、最 的保护。人工辅助就地有效(1)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2)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3)栖息地的减少及栖息地多样性的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对维系生态平衡、涵养水源和调节小气候等具有重要作用( )×√√√任务二:分析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过程绵羊属目前一般分为8个种,920个品种。如表为主要几个绵羊种的染色体情况,请思考以下问题:探究 核心知识项目 分布地区 染色体数/条盘羊 中亚 56东方盘羊 西亚 58摩弗伦羊 西亚、欧洲 54加拿大盘羊 北美洲 52大角羊 阿拉斯加 54家绵羊 两河流域 541.绵羊属共含有920个品种,这组数据体现的生物多样性的类型是什么?提示 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2.表中的6个绵羊种中,摩弗伦羊、大角羊、家绵羊有时可以互相交配产生后代,但是后代往往不育,请解释后代不育的原因。提示 后代体细胞中的2组染色体为异源染色体,基因也不完全相同,减数分裂时会出现联会紊乱。项目 分布地区 染色体数/条盘羊 中亚 56东方盘羊 西亚 58摩弗伦羊 西亚、欧洲 54加拿大盘羊 北美洲 52大角羊 阿拉斯加 54家绵羊 两河流域 543.请根据表中信息及所学现代进化理论,解释8个绵羊类群形成的可能原因与机制。提示 绵羊种群内存在普遍的变异,长期地理障碍的隔离等,造成基因交流阻断,不同的种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最终在持续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之间形成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物种的绵羊。项目 分布地区 染色体数/条盘羊 中亚 56东方盘羊 西亚 58摩弗伦羊 西亚、欧洲 54加拿大盘羊 北美洲 52大角羊 阿拉斯加 54家绵羊 两河流域 54核心归纳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核心归纳2.协同进化、趋异进化、趋同进化、平行进化的综合比较项目 协同进化 趋异进化 趋同进化 平行进化主要影响因素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 源自同一祖先,生存环境不同 源自不同祖先,生存环境相似 源自同一祖先,且互有亲缘关系进化的结果 生物体形成精巧的相互适应 生物体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生物体的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 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描述与其所属层次不相符的是落实 思维方法选项 生物多样性的描述 层次A 班上同学中,有人是双眼皮,有人是单眼皮 遗传多样性B 某市的居民中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 物种多样性C 江苏境内除有平原外,还有丘陵、湖泊和沼泽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D 校园里既有开白花的菊花,也有开红花的玫瑰花等 物种多样性√双眼皮和单眼皮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遗传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属于同一物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物种多样性,B符合题意;江苏境内有平原、丘陵、湖泊和沼泽等,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开白花的菊花和开红花的玫瑰花属于不同物种,属于物种多样性,D不符合题意。4.下列各项中,符合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B.为美化城市环境,可以根据观赏需要从国外引进多种植物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应该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杀死所有有害生物,A错误;引进生物不当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不能只根据观赏需要引进植物,B错误;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其天敌又会因为缺乏天敌而数量大增,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危及整个生态系统,C错误;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这是对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D正确。网络构建课时对点练三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C A D D A B C题号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B D B C B A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题号 15答案 (1)c 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2)a 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最相似 (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题号 16答案 (1)种群 基本单位 (2)基因库 生存斗争 (3)M 自然选择 (4)遗传题组一 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1.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同一种群一般不存在地理隔离B.同一物种可包括多个种群C.同一物种不存在隔离D.不同物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同一物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但可能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2.下列关于新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结果就是形成新物种B.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C.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D.基因突变一定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如东北虎和华南虎,二者打破地理隔离可以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3.下列能形成新物种的是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D.克隆羊多莉√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4.(2024·嘉兴高一联考)如图是隔离与物种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B.亚种甲和亚种乙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基因频率的变化不受环境的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亚种甲和亚种乙是地理隔离的产物,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亚种甲和亚种乙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基因频率的变化受环境选择的影响,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5.(2024·杭州高一期中)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生活环境不发生改变,种群就不会进化B.种群1和种群2因生活环境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异C.干燥的气候环境会直接选择保留耐旱性基因D.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便是环境稳定,基因频率仍可能发生变化,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与生活环境无关,B错误;干燥的气候环境会直接选择保留耐旱性生物,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种群1、2来自同一个亲本种群,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1、2的基因库可能会存在部分不相同的基因,所以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题组二 生物多样性6.某花农栽种的一株琼花开出了花瓣为双层的花朵,极为少见。运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 D.个体多样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琼花花瓣为双层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体现了遗传多样性。7.(2024·温州高一调研)进化树可用来表示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科学家比对了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的相应DNA序列(百分比表示与人类相比,二者DNA的相似度),得出四种生物之间的进化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B.图中相应DNA序列的相似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C.从图中数值可看出,黑猩猩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D.DNA序列的差异性体现了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属于不同的物种,A错误;DNA是有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相应DNA序列相似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B正确;从图中数值可看出,黑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C错误;DNA序列的差异性体现了遗传多样性,但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物种多样性,D错误。16答案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物种多样性C.种间互助可以通过影响协同进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也是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断形成的过程,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9.(2024·宁波高一期末)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B.该植物为抵御昆虫的取食,叶片变异产生了有毒的香豆素C.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A正确;昆虫的取食对叶片的变异进行选择,其中产生了有毒的香豆素的变异被选择下来,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0.我国已在秦岭建立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几十处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这些保护区分属不同地区和部门管理,不利于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例如,由于受到道路、农田及村民砍柴等的干扰,秦岭地区的大熊猫被分割成几个局域种群,个别局域种群极小。有关部门决定统筹规划,建设秦岭国家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建立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属于迁地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大熊猫喂食、拍照C.对大熊猫而言建立了繁育研究基地,就不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D.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可促进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保护遗传多样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建立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A错误;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通过人工的方法,将部分大熊猫种群迁移到适当地方,施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繁衍扩大,利用这种方式保护的大熊猫,其物种延续和复壮需要借助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且生存能力比较差,不适应原生环境,因此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1.(2024·杭州高一期中)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C.乙种群和丙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D.长期的地理障碍可能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必然源于地理障碍√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河道的改变使一个种群被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形成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乙、丙两种群的生物成为两个物种,A错误,B正确;乙、丙两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还与基因突变等有关,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长期的地理障碍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是生殖隔离不一定源于地理障碍,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2022·浙江1月选考,16)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合理;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B合理;某高山两侧间存在的“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不合理;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合理。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3.(2023·浙江舟山中学高一检测)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常有三种类型(甲、乙、丙),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是自然选择和形成适应的前提B.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C.新物种的形成,其实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会阻碍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使个体间出现差异,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A正确;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种群在选择压力作用下最终形成了新的物种,其实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由于地理隔离会阻碍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新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B.饲养金鱼过程中的人工选择会使金鱼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D.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和发展,形成生物多样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新物种一般是经过长期地理隔离最后达到生殖隔离,有些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达到生殖隔离,A错误;人工选择淘汰具有不需要性状的个体,保留具有需要性状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野生物种灭绝后,相关遗传基因消失,本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5.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的值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的值用S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c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a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最相似基因频率自然选择16.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过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原来的物种a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种群基本单位(2)物种b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物种b的_______。种群b的过度繁殖,将会导致_________加剧。(3)a1种群中某一性状由等位基因M和m控制,当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后,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加大,而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减小,那么该种群具有基因____的个体容易在当时的环境中生存,基因M和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基因库生存斗争M自然选择(4)以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来分析,物种c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的多样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遗传作业27 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形成及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分值:100分)第1~3题,每题4分;第4~14题,每题5分,共67分。题组一 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形成1.祖国宝岛台湾蝴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变异是岛上蝶类新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变异中不能成为蝶类进化内因的是( )A.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B.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C.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D.生物间杂交引起的变异2.以下不是适应现象的是( )A.香蕉在南方种植,苹果生长于北方B.鱼类洄游,鸟类迁徙C.鱼类与鸟类身体都呈纺锤形D.抗虫棉的后代仍具有抗虫性状3.利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A.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B.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C.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D.病菌中原来没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产生了抗药性强的个体题组二 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4.(2023·金华高一检测)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基因库是指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5.下列各项中,不会直接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是( )A.遗传漂变 B.基因突变C.自然选择 D.基因重组6.(2024·舟山高一月考)某地区在发展工业前,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发展工业的一年后,树干变黑,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减少,此时桦尺蛾群体中基因型AA占16%,Aa占30%,aa占54%,则该桦尺蛾种群中A、a基因频率分别为( )A.46%、54% B.16%、84%C.31%、69% D.32%、68%7.(2024·金华高一期末)形态多样的金鱼品系是由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鱼与野生鲫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B.人工选择使鲫鱼产生多种变异C.人工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人工选择使种群内个体保持随机交配8.(2024·杭州高一联考)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9.(2024·宁波高一联考)青霉素(由青霉菌产生)长期大量使用,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细菌耐药性增强说明变异是定向的B.一个青霉菌中的全部基因总和为基因库C.耐药性增强过程中细菌不断进化D.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10.(2023·宁波高一检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发展和完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对有利变异的定向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应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1.(2023·温州高一月考)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这种虫在树干的深度分布如图乙。有四位同学围绕“下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如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 )A.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B.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因为在树干浅处就很容易捕捉到虫C.下一代鸟的喙一定比亲本长,因为变异是定向的,进化是不定向的D.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12.(2023·嘉兴高一期末)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是敏感的,在0.1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绝大多数死亡。现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多代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原野生型菌群中可能存在抗药性的变异个体B.逐代提高青霉素含量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C.抗药性菌群的形成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进化D.甲组野生型菌群在培养过程中发生定向变异13.(2024·浙江强基联盟高一期中)某一遗传平衡的二倍体动物种群,某性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1、A2、A3控制。该种群中A1、A2、A3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0%、30%、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A1、A2、A3的突变不是自然选择导致B.该种群全部的A1、A2、A3构成其基因库C.该种群中A3基因频率会不断增加D.该种群中A2A3的基因型的个体占有的比例为15%14.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大约为30%B.美洲黑人中a基因频率的下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非洲疟疾流行地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携带者的比例可能会增加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15.(每空3分,共18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如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___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每空3分,共15分)马鹿生活在草原上,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鹿种群中有许多不同的相对性状,说明变异具有________________。经研究发现,马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该过程________(填“是”或“不是”)定向的。(2)马鹿的尾有钝圆和细长两种表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已知钝圆尾马鹿和细长尾马鹿交配,其后代全为钝圆尾个体。某马鹿种群中的雌雄比例为1∶1,纯合钝圆尾、细长尾马鹿分别占50%、10%,则该马鹿种群随机交配,后代中杂合钝圆尾雄马鹿出现的概率是________。若在一定时期内,细长尾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说明该种群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进化。答案精析1.C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单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2.D [A、B、C三项分别是生物体在生活方式、行为、结构与功能方面对环境的适应,D项描述的是遗传现象。]3.C [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等,本身就存在能够抵抗抗生素的可遗传变异,当人们使用抗生素后,抗生素对病菌起到选择作用,绝大多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少数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将抗药性这一性状遗传给了后代。经过多次用药后,病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4.C 5.D6.C [桦尺蛾群体中基因型AA占16%,Aa占30%,aa占54%,则该桦尺蛾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频率+1/2Aa基因频率=16%+1/2×30%=31%,a的基因频率=1-31%=69%。]7.C [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表明金鱼与野生鲫鱼是同一物种,A错误;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只对鲫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不能使鲫鱼发生变异,B错误;人工选择具有主观因素,不能使种群内个体保持随机交配,D错误。]8.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A错误,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但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改变基因不一定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进化,D错误。]9.C [细菌耐药性增强说明药物的定向选择,而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一个青霉菌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总和为基因库,B错误;耐药性增强过程是耐药基因频率变大的过程,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正确;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的选择,细菌耐药性在人工使用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D错误。]10.B11.D [据图甲可知,鸟的喙长在3~4 cm的较多,据图乙可知,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在6~8 cm的较多,因此鸟喙长的才能吃到虫子,所以啄木鸟进化的趋势是喙长的容易得到较多食物而生存下来,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且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综上所述,D合理。]12.D [野生型菌群在0.1单位青霉素/cm3的培养基上绝大多数死亡,也有很少一部分存活下来,说明原野生型菌群中也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但其数量很少,A正确;菌群的抗药性通过青霉素的选择作用而使其基因频率增大,逐代提高青霉素含量能筛选出抗药性强的个体,B正确;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抗药性菌群的形成是青霉素选择的结果,是该菌适应青霉素含量增加的一种适应性进化,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变异起选择作用,D错误。]13.A14.A [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A错误;非洲疟疾流行地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更高,更适应环境,所以其所占比例可能会增加,C正确。]15.(1)基因突变 (2)97% (3)不使用杀虫剂 低(或弱)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解析 (1)野生敏感型基因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杀虫剂抗性基因。(2)由题意可知,基因型RS=4%,SS=1%,则RR=95%,故R基因的频率为95%+1/2×4%=97%。16.(1)多方向性 自然选择 是 (2)21% 没有解析 (1)马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性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该过程是定向的。(2)钝圆尾马鹿和细长尾马鹿交配,其后代全为钝圆尾个体,说明钝圆尾对细长尾为显性。若相关的基因用A和a表示,则依题意可知:在雌雄比例为1∶1的某马鹿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为50%、40%和10%,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2种,均为70%A和30%a。该马鹿种群随机交配,后代中杂合钝圆尾(Aa)雄马鹿(XY)出现的概率是2×70%×30%×1/2=21%。若在一定时期内,细长尾基因(a)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作业28 物种的形成、生物多样性(分值:100分)第1~10题,每题5分;第11~14题,每题6分,共74分。题组一 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1.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同一种群一般不存在地理隔离B.同一物种可包括多个种群C.同一物种不存在隔离D.不同物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2.下列关于新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结果就是形成新物种B.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C.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D.基因突变一定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3.下列能形成新物种的是( )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D.克隆羊多莉4.(2024·嘉兴高一联考)如图是隔离与物种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B.亚种甲和亚种乙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基因频率的变化不受环境的影响5.(2024·杭州高一期中)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生活环境不发生改变,种群就不会进化B.种群1和种群2因生活环境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异C.干燥的气候环境会直接选择保留耐旱性基因D.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题组二 生物多样性6.某花农栽种的一株琼花开出了花瓣为双层的花朵,极为少见。运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 D.个体多样性7.(2024·温州高一调研)进化树可用来表示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科学家比对了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的相应DNA序列(百分比表示与人类相比,二者DNA的相似度),得出四种生物之间的进化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B.图中相应DNA序列的相似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C.从图中数值可看出,黑猩猩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D.DNA序列的差异性体现了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物种多样性C.种间互助可以通过影响协同进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9.(2024·宁波高一期末)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B.该植物为抵御昆虫的取食,叶片变异产生了有毒的香豆素C.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10.我国已在秦岭建立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几十处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这些保护区分属不同地区和部门管理,不利于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例如,由于受到道路、农田及村民砍柴等的干扰,秦岭地区的大熊猫被分割成几个局域种群,个别局域种群极小。有关部门决定统筹规划,建设秦岭国家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建立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属于迁地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大熊猫喂食、拍照C.对大熊猫而言建立了繁育研究基地,就不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D.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可促进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保护遗传多样性11.(2024·杭州高一期中)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C.乙种群和丙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D.长期的地理障碍可能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必然源于地理障碍12.(2022·浙江1月选考,16)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13.(2023·浙江舟山中学高一检测)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常有三种类型(甲、乙、丙),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是自然选择和形成适应的前提B.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C.新物种的形成,其实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会阻碍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1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B.饲养金鱼过程中的人工选择会使金鱼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D.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和发展,形成生物多样性15.(12分)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的值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的值用S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16.(14分)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过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原来的物种a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__。(2)物种b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物种b的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b的过度繁殖,将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加剧。(3)a1种群中某一性状由等位基因M和m控制,当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后,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加大,而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减小,那么该种群具有基因______的个体容易在当时的环境中生存,基因M和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4)以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来分析,物种c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答案精析1.C [同一物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但可能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2.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如东北虎和华南虎,二者打破地理隔离可以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错误。]3.A4.D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亚种甲和亚种乙是地理隔离的产物,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亚种甲和亚种乙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基因频率的变化受环境选择的影响,D错误。]5.D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便是环境稳定,基因频率仍可能发生变化,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与生活环境无关,B错误;干燥的气候环境会直接选择保留耐旱性生物,C错误;种群1、2来自同一个亲本种群,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1、2的基因库可能会存在部分不相同的基因,所以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D正确。]6.A [琼花花瓣为双层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体现了遗传多样性。]7.B8.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也是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断形成的过程,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9.B [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A正确;昆虫的取食对叶片的变异进行选择,其中产生了有毒的香豆素的变异被选择下来,B错误。]10.D [建立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A错误;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通过人工的方法,将部分大熊猫种群迁移到适当地方,施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繁衍扩大,利用这种方式保护的大熊猫,其物种延续和复壮需要借助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且生存能力比较差,不适应原生环境,因此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C错误。]11.B [河道的改变使一个种群被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形成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乙、丙两种群的生物成为两个物种,A错误,B正确;乙、丙两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还与基因突变等有关,C错误;长期的地理障碍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是生殖隔离不一定源于地理障碍,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12.C13.B [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使个体间出现差异,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A正确;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种群在选择压力作用下最终形成了新的物种,其实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由于地理隔离会阻碍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D正确。]14.A [新物种一般是经过长期地理隔离最后达到生殖隔离,有些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达到生殖隔离,A错误;人工选择淘汰具有不需要性状的个体,保留具有需要性状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野生物种灭绝后,相关遗传基因消失,本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C正确。]15.(1)c 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2)a 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最相似(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16.(1)种群 基本单位 (2)基因库 生存斗争 (3)M 自然选择 (4)遗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五章 作业27 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形成及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ocx 第五章 作业28 物种的形成、生物多样性.docx 第五章 第二、三节 第1课时 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形成及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ocx 第五章 第二、三节 第1课时 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形成及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pptx 第五章 第二、三节 第2课时 物种的形成、生物多样性.docx 第五章 第二、三节 第2课时 物种的形成、生物多样性.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