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马克思在此强调的是( )。A.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本质B.全球物资运输的情况C.欧洲资源较其他地区匮乏D.西方文学流派的演变2.(原创)不少拉美国家政府多次颁布移民法鼓励欧洲人来拉美国家定居。他们喜欢北欧的移民(尽管事实上大部分移民来自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希望自力更生的特性和开创精神能在拉美地区得到加强,因为这种特性和精神是19世纪自由主义理想的标志。这种现象说明拉美各国( )。A.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B.受到西方人文精神影响C.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D.经济发展需要补充劳动力3.英国学者莱斯利·贝瑟尔在《剑桥拉丁美洲史》中写道:单是巴西一国就占有葡萄牙从殖民地进口货物总值的83%,占葡萄牙对殖民地出口货物的78.5%。更为惊人的是,葡萄牙向外国出口总值中葡萄牙帝国各部分所占的相应百分比是:宗主国产品占27.33%;巴西产品占60.76%;其他殖民地的产品占2.95%;再出口产品占8.96%。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葡萄牙外贸逐渐走向了衰落B.巴西与葡萄牙民族矛盾尖锐C.巴西对葡萄牙贸易优势明显D.巴西具备了独立的经济基础4.“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次民族主义运动。”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统治( )。A.客观上促进印度文化的重构B.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C.有利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5.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越南、老挝等地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由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的)”。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A.越南等地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特点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6.下图所示为画作《杜桑将军将两封信交给英军将领》,其刻画了1798年海地领导人杜桑将军把信递给在海地统率英国军队的一位将军的情景。信中指出法国政府特派员要求杜桑抓住英国将军,而杜桑拒绝执行命令,原因是他不能因食言而使自己蒙受耻辱。画的下面,有海地的图画,铭文是“自由、平等!”这幅画反映了海地( )。A.民族民主意识增强B.摆脱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C.联合英军反抗法国D.拥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7.一幅创作于1904年的漫画中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右肩扛着大棒,左手牵着美国军舰,腰间配着枪和刀,光着脚在加勒比海巡游,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环绕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和城市是墨西哥、巴拿马、委内瑞拉、古巴和圣多明各(多米尼加首都)。该漫画意在表明( )。A.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统治宣告结束B.独立运动浪潮席卷整个加勒比海地区C.拉丁美洲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美国利用武力干涉拉丁美洲国家事务8.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拉美独立运动的代表人物米兰达认为民权、主权这些权利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是由贵族政权所赋予的。他否定卢梭的“公共意志”,摒弃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念,将自己视为人民主权的化身。米兰达意在( )。A.构建民主共和框架下的政体B.消弭广大民众的反抗情绪C.对启蒙思想进行本土化改造D.强化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9.1856年,面对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从此,“拉丁美洲”的概念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A.是民族战争胜利的体现B.有利于缓和南北美洲关系C.遏制了美国的南扩运动D.加强了拉美人民的凝聚力10.1911年12月8日,法国驻华公使在致法国外交部部长的信中说道:“实际上,(中国)将逃不过这种必然的后果,即本来是一场反对清政府的运动,突然变成反对外国人的行动……甚至引起我国殖民地内部的混乱。”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这场“运动”( )。A.开启了亚洲的解放运动B.成为亚洲觉醒的标志C.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D.具有重大的世界性意义11.提拉克把印度历史上一个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西瓦杰作为“司瓦拉吉”(自主、自治)的象征,使得这个口号含有争取民族独立之意。他还主张未来印度实行代议制,采取联邦共和政体。提拉克的主张( )。A.要求在独立后恢复原有的封建统治B.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色彩C.说明了联合欧洲无产阶级的重要性D.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趋向成熟12.20世纪初,印尼学者提出:“知识使美国、欧洲和日本赢得了在世界上的强权地位,而缺乏知识造成了东方各民族的落后。穆斯林民族必须以此为目标,即通过掌握现代知识,使自己摆脱落后的状态。”该学者意在( )。A.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B.抵制西方文化侵略C.推动印尼的近代化 D.促进民族意识觉醒13.《伊朗史》指出,伊朗立宪革命支持者“来自一群极端折中主义的政府官员、新闻工作者、知识分子、宗教界不同政见者、教士、批发商、零售商群体。他们有着非常不同的目的,徘徊在真诚的爱国主义和十足的个人利己主义之间,并且经常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立场”。这说明,伊朗立宪革命( )。A.内部争权夺利 B.缺乏政党领导C.基础不够稳固 D.遭到联合镇压14.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政客认为,欧洲人出现在非洲是对“幼稚”“尚未成熟”的非洲人担负“责任”,进行“托管”,利用“原住民当局”对非洲实行间接管理,使非洲“劣等”种族“文明化”。这种认识意在( )。A.解释非洲落后的原因B.压抑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C.掩盖西方侵略的本质D.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5.20世纪,非洲本土史学家撰写了一系列本国、本民族的史书。他们从非洲的角度来看待非洲历史,大书殖民入侵前的非洲历史,大量使用口述史料、考古材料等。这些做法( )。A.恢复了非洲的古老历史传统B.否定了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C.消除了殖民主义在非洲的影响D.增强了非洲人的自信和自豪感16.19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普遍建立“土著教会”,他们要求摆脱白人神职人员的控制,建立独立的黑人教会。土著教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并逐渐领导人民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非洲宗教斗争( )。A.促使基督教成为民众的普遍信仰B.成为民族解放的主要斗争形式C.推动了民族独立思想的广泛传播D.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二、非选择题(52分)17.反思资本主义扩张史,侵略与经营有如两翼,如影随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一场统一的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某种扩张性体制形成的产物。作为整体的西欧是如何通过向世界扩张来获取利益的呢 ……(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16世纪和17世纪初是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阶段。——摘编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 材料二 “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全球进一步展开了扩张活动,世界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对这一时代有经典的描述:“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决的矛盾。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 它的真实内容便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不外乎是西方列强对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资本主义贪婪性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曾经“良好的锚地”戈雷岛却成了扩张者的跳板,并在历史岁月中见证了扩张者的诸多恶行,请结合所学予以概述。(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境遇。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是如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的。(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实现其“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决的矛盾”。(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欧洲白人在美洲又被称为“半岛人”,因其主要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而得名。克列奥人是出生于美洲而双亲是西班牙人或者葡萄牙人的土生白种人。为了鼓励定居,西班牙王室坚持主张所有征服者与委托监护主必须结婚,这项政策使移居拉美的女性数量增多,她们的后代土生白人自然也逐渐发展起来,到1825年克列奥人在拉美人口总数中的占比可达到20%。17世纪后期,西班牙王室财政拮据,采取变卖殖民地法庭官职的办法收敛钱财,购买这些官职的人就是富裕起来的克列奥人。他们同殖民地官府、总督和检审庭法官建立了牢固的姻亲和结盟关系。具有实力的克列奥集团的地区意识日益增强。材料二 波旁王朝的卡洛斯三世为加强王室对拉美殖民地的控制,实行了一套改革整顿措施。他采取“半岛人”优先获得官职的原则,减少克列奥人参与教会和国家事务的机会。这项措施扩大了克列奥人和“半岛人”之间的意识差异。到1760年前后,一些克列奥人不再认为自己是原有种族的后裔,开始把自己看作居住地的子女。他们从感情上脱离了自己的同胞,否认西班牙白人是自己的父辈和兄弟,而把这种称呼赠给了拉美的原住民。他们自称“美洲人”。——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家唐《论拉美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克列奥人族群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列奥人族群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拉丁美洲的影响。(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千米,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又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了2 569万平方千米土地。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欧洲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某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大,对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争夺。材料二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占领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于1415年占领的休达港。该港原属摩洛哥(非洲西北部),为控制经休达港中转的西非黄金及象牙的进口,葡萄牙经过周密部署占领了休达港,随后为直接与出产黄金的西非黑人帝国建立联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佛得角等群岛。……工业革命后,非洲以生产蔗糖、烟草和贩卖黑奴为主的殖民贸易已经因机器的出现而不再令殖民国家赚取相当的利润。工业国家对棉花、羊毛、铜、锡、煤炭等工业原料的急切需求取代了原本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这些国家的本地市场已经饱和,因此急切需要在本国之外开辟市场,以销售这些国家所生产的大量工业制品,从而赚取丰厚利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前后,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2)19世纪晚期,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非洲人民掀起反抗斗争的高潮,列举出其中的两个突出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现代意义的“文明”一词最早在1756年出版的米拉波所著的《人类之友》中被提及,之后“文明”一词得到广泛使用。米拉波表示,他创造“文明”这个概念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殖民相遇及其带来的社会秩序和人口改变问题。19世纪中叶以前,“文明”概念解释了资本主义领导者如何需要被视为世界每个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合法领导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明”概念被热情地采用,在国外按照种族和族裔对各民族划分等级。19世纪中叶至二战结束,这一时期“文明”概念继续强调自由与进步,更是作为欧洲意识形态的代名词。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越来越多的人对“文明”进行反思,“文明”概念的不足日益凸显。需要将倡导社会平等、重视平民和地方的作用、反思种族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批评文明等级观等因素考虑进当今“文明”概念的解释之中。——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1756年以来的“文明”概念:世界历史框架下的反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8世纪以来世界‘文明’概念”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参考答案1.A 2.B 3.D 4.A 5.D6.A 这幅画表现的是1798年海地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关系,由画中的铭文“自由、平等”可得,此时海地为争取民族独立积极反抗殖民统治者,这体现了海地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A项;1804年海地才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杜桑将军不食言,属于个人行为,题干无法体现海地拥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排除D项。7.D 据材料“1904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美国跻身帝国主义列强之列,对拉丁美洲进行武力干涉,材料中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肩扛大棒,在加勒比海地区炫耀武力,反映了美国利用武力干涉拉丁美洲国家事务,故选D项;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基本实现了独立,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统治宣告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大棒政策”,而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排除B项;拉丁美洲早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就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项。8.D 米兰达是拉美独立运动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民权、主权这些权利应该自上而下,由贵族政权所赋予,所以他否定卢梭和孟德斯鸠的理念,将自己视为人民主权的化身,这体现了米兰达对启蒙思想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其意在强化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故选D项;米兰达认为民权、主权是由贵族政权赋予的,由此可知,他并不主张构建民主共和政体,排除A项;此时拉丁美洲正在进行独立运动,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米兰达的目的并不是“消弭广大民众的反抗情绪”,排除B项;“对启蒙思想进行本土化改造”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米兰达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9.D 材料提及在“美国的南扩”的背景下,哥伦比亚学者提出的“拉丁美洲”一词“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结合所学可知,“拉丁美洲”一词的迅速传播表明拉美人民对美国的扩张有所警惕,并以整体的形式来抵御美国的南扩,故选D项;“民族战争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1826年拉丁美洲国家就基本独立,排除A项;“有利于缓和南北美洲关系”不符合逻辑,应为“有利于集体抵御美国侵略”,排除B项;“遏制了”不符合史实,1823年门罗主义提出后美国积极对拉美进行经济侵略和武力干涉,排除C项。10.D 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11年,结合“是一场反对清政府的运动”及所学可知,该运动是辛亥革命,再结合“突然变成反对外国人的行动”“甚至引起我国殖民地内部的混乱”等内容可知,该法国驻华公使认为辛亥革命并不仅仅是一场反清运动,更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即强调其世界性意义,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解放运动的高涨,而不是“开启”,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亚洲觉醒表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发生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而并不仅仅指辛亥革命,排除B项;题干中该法国驻华公使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世界性意义,而不是其国内意义,排除C项。11.B 材料“含有争取民族独立之意”说明提拉克的主张具有反帝色彩,“未来印度实行代议制”说明提拉克的主张具有反封建色彩,即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色彩,故选B项;“实行代议制”说明提拉克主张印度独立后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而非恢复封建统治,排除A项;提拉克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不会提出联合欧洲无产阶级的主张,排除C项;只有理想和目标,没有具体的措施,不能发动广大民众进行革命斗争,这体现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不成熟,排除D项。12.C 据材料“即通过掌握现代知识,使自己摆脱落后的状态”可知,该学者主张印尼应该学习现代化知识,运用知识的力量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发展,故选C项;“穆斯林民族必须以此为目标”说明该学者主要针对的是穆斯林,并非全体民众,排除A项;“知识使美国、欧洲和日本赢得了在世界上的强权地位”说明该学者主张通过全面学习先进知识,实现像西方国家一样的发展,所以该学者主要立足于本民族国家的复兴与发展,排除B项;“使自己摆脱落后的状态”说明当时印尼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所以该学者希望国家能够重视现代化知识的学习,以此来实现民族振兴,排除D项。13.C 据材料信息可知,伊朗立宪革命的支持者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目的,经常改变自己的立场,这说明伊朗立宪革命的基础并不稳固,故选C项;材料强调伊朗立宪革命者的目的不同,经常改变立场,并无争权夺利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伊朗立宪革命的支持者来源多元化,与政党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伊朗立宪革命支持者来源多元化,经常变更立场,并无遭到联合镇压的信息,排除D项。14.C 题干所示为西方帝国主义对非洲的认知逻辑,非洲“幼稚”“尚未成熟”,欧洲人要担负起使非洲走向“文明”的“责任”,这种认识意在掩盖西方侵略的本质,C项正确;西方帝国主义的逻辑,并不是非洲落后的原因,也不是推动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原因,排除A、D两项;列强的侵略扩张无法压抑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说法错误,排除。15.D 根据材料可知,非洲本土史学家撰写的史书有利于宣传非洲文化和增强非洲人民的自信和自豪感,故选D项;“恢复了”非洲的古老历史传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未否定任何历史文献,而是在创造历史文献,且非洲本土史学家撰写的史书也可作为研究非洲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6.C 据材料“他们要求摆脱白人神职人员的控制,建立独立的黑人教会”“土著教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领导人民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可知,19世纪80年代后,非洲的土著教会领导人民进行反殖民主义斗争,且逐步得到人民的支持,体现其推动了民族独立思想的广泛传播,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北非地区大多数民众信仰伊斯兰教,且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知基督教成为民众普遍信仰,只能说土著教会领导的反殖民斗争得到民众的支持,排除A项;19世纪下半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并非宗教斗争,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7.【答案】(1)表现:野蛮掠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概述:贩卖奴隶活动的中转站(或“最有代表性的奴隶贸易枢纽”;或“奴隶贸易集散地”);亲历殖民时代的种种罪恶;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5分)(2)境遇: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或“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或“原料掠夺地”)和劳动力供应地。做法:真实再现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5分)(3)手段: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结果:把世界连成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难以解决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6分)18.【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欧洲白人来到美洲;西班牙王室殖民政策的变动。(4分)(2)变化:族群不断壮大;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明显提升;从认同自身为欧洲人变为认同自身为美洲人。影响:改变了拉美的族群结构;导致拉美殖民地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动;加强了拉美多元族群的交融;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8分)19.【答案】(1)工业革命前: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在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商站,控制商路(或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没有大片开拓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攫取巨额利润。工业革命后:殖民者转而对非洲进行全面的殖民入侵,甚至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逐渐放弃了奴隶贸易,要把非洲变成商品市场、原料产地。(6分)(2)历史事件: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2分,任举两例即可)历史作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促进了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宣传。(4分)20.【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世界“文明”概念的演变折射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历程。(2分)阐述:现代意义的“文明”一词是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进程中产生的,受到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和种族色彩。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为了凸显殖民行为的“正义性”与“正当性”,殖民者往往以“文明”的概念来证明其优越性和统治其他民族的合法性,而被殖民者变成了“落后”与“野蛮”的代名词。如殖民者以传播代表“先进文明”的基督教文化为借口,进行殖民掠夺,因此这一时期的“文明”概念具有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随着资本主义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竞争和冲突加剧,“文明”一词被广泛运用,成为宣扬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合法性的工具。总之,近代世界“文明”内涵的演变,折射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场手工业和工业革命时期对外扩张的发展历程,其本质是殖民扩张及统治的工具。(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