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化学3月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核潜艇的动力来源于核能,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能是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该变化是化学变化B. 核能是可再生能源,属于清洁能源C. 太阳能、氢能、核能、天然气都属于新能源D. 为了环境保护,可以大幅增加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利用2. 生物固氮和高能固氮都属于自然固氮的途径,下列固氮过程属于生物固氮的是A. 闪电作用下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B. 豆科植物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氨化合物C. 利用电能在常温常压下将氮气转化为氨气D. 工业上利用和在高温、高压和使用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3. 下列关于反应热说法正确的是A. 将煤气化和液化,减少了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B. 时,和的热值相等C. 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外加热源才能发生D. 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4. 为了探究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如图),当将A、B两试剂混合时,现象为:看到U形管中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装置中的试剂:A为稀硫酸,B为锌粒B. 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和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的和具有的总能量C. 根据现象判断,该反应为吸热反应D. 反应物化学键断裂所需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5. 在一定条件下,某可逆反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A. B.C. D.6. 下列各组气体在常温下能共存且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A. NO和O2 B. HCl和NH3 C. H2和CO D. SO2和CO27. 高纯度晶体硅是典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又称“半导体”材料。它的发现和使用曾引起计算机的一场“革命”。可以按下列方法制备:SiO2Si(粗) SiHCl3Si(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CSi+CO2↑B. 步骤①中每生成1 mol Si,转移4 mol电子C. 高纯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常用材料,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D. SiHCl3(沸点33.0 ℃)中含有少量的SiCl4(沸点67.6 ℃),通过蒸馏可提纯SiHCl38. 中国不少古诗词清晰描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下列有关本诗中蕴含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A. “沙中浪底来”指的是金的氧化物 B. 淘金原理与化学上的萃取一致C. 雾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是1-100nm D. 沙子的主要成分是Si9. 下列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古代青铜器表面的铜锈是铜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的氧化物,可溶于盐酸B. 往少量水润湿的蔗糖中注入浓硫酸后,白色固体变为黑色,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C. 将产品溶于足量稀硫酸后,再滴入溶液,若溶液褪色,则证明产品中含有D. 铵根离子在溶液中水解产生,则所有铵盐溶液都呈酸性10. 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如图所示(G、H均为正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可用稀盐酸和溶液检验G中的阴离子B. D能使溴水褪色,体现了D的漂白性C. F的浓溶液能干燥气体BD. 自然界中没有A单质11. 碳、硅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碳和硅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B. 在硅酸盐中,Si和O构成了硅氧四面体的结构C. 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均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D. 高温下,能分别与C、、发生反应12. 制备单质硅时,主要发生化学反应:①;②;③。下列对这三个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①③为置换反应B. ①②③均为氧化还原反应C. ②为化合反应D. 三个反应的反应物中硅元素均被氧化13. 一种从某混合物(主要成分为、、)中提取钒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已知:P2O4能够萃取溶液中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酸浸”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 试剂a的作用是氧化C. 操作Ⅱ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D. 水层中可能含有14. 下列关于如图所示实验说法中正确的是A. 若甲中烧瓶内是氨,要产生喷泉,则烧杯中的液体一定是水B. 若乙中烧瓶内是二氧化碳,烧杯中是碱溶液,用热毛巾捂热烧瓶片刻即可产生喷泉C. 若向丙装置中通入的气体X为HCl,则烧瓶内可产生白雾D. 若向丙装置中通入的气体X为,则烧瓶内一定无喷泉产生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15. 硅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用途非常广泛。一种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Si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请写出Si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2)石英砂和焦炭在电弧炉中高温反应可以得到硅,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写化学式);在电弧炉中已经得到硅,但还要进行后续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___。(3)得到的硅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中,在250~300℃条件下反应得到SiHCl3,SiHCl3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4)整个工艺流程都要隔绝空气,目的是___________。(5)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H2和HCl,X为________(填化学式)。16. 已知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部分元素的结构或性质的信息如表所示:元素 结构或性质信息a 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两倍c 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d 在短周期元素中,金属性最强e 常温下,其单质为黄色粉末请回答下列问题:(1)d、e、f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大的离子为__________(写离子符号)。(2)用电子式表示f的简单氢化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3)向b的简单氢化物的水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请用电离方程式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4)将少量由c和d构成的淡黄色固体化合物投入含有的溶液中,反应完毕后,溶液中上述离子数目几乎不变的有_________(填离子符号,下同),新增加的离子种类有___________。(5)若元素m与d同主族,位于第五周期,其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根据m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m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填标号)。A.熔点: B.能与水剧烈反应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D.能与氧形成离子化合物17. 合成氨在农业增产、工业基石、能源转型、经济拉动起了重要作用,结合目前各种合成氨的方法,回答以下问题:(1)植物的根瘤菌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此过程可简单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请配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2)我国科研团队借助一种固体催化剂(LDH),在常温、常压和可见光条件下合成了氨,显著提高了在温和条件下合成氨的效率,其过程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反应每生成,转移___________。(3)某实验小组拟在实验室模拟工业合成氨(下图)。已知:I.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Ⅱ.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且得到的溶液显碱性。①写出用饱和亚硝酸钠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制取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②锥形瓶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并滴有几滴酚酞试剂,反应一段时间后,锥形瓶中溶液变红,则气体X的成分为、水蒸气、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该装置没有用防倒吸的原因是___________。③该装置的不足之处___________。18. 治理氮氧化物(NOx)的污染是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I.NO能被灼热的铁粉还原为N2,同时生成FeO,利用下列装置模拟该反应。已知:①浓硝酸可将NO氧化为NO2;②NaOH溶液能与NO2反应,不与NO反应。(1)打开A装置分液漏斗活塞,烧瓶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铜片表面出现无色气泡,铜片逐渐变小、___、烧瓶中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2)上述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__→g→h→b→c→d(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___。(3)装置B的作用是___。(4)装置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II.已知:(NOx)能与Na2O2反应;NO2和Na2O2都有较强氧化性。为探究NO2与Na2O2反应产物,提出如下假设:假设①NO2氧化Na2O2;假设②Na2O2氧化NO2甲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5)甲乙两同学对假设分别进行了验证: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甲同学 待试管G中收集满气体,向其中加入适量Na2O2粉末,塞紧塞子,轻轻振荡试管,观察现象;并将带火星的木条迅速伸进试管,观察。 红棕色气体迅速消失;木条复燃 假设①正确乙同学 在F、G之间增加一个M洗气瓶,目的是___,重复甲同学的实验操作。 红棕色气体迅速消失,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 假设②正确请做出正确判断,写出NO2和Na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6)图中单向阀在实现气体单向流通的同时,还有一个作用是___。DBBBC DACBA ADDB15(1) ①. 第三周期第ⅣA族 ②. 芯片(或太阳能电池,或半导体材料)(2) ①. SiO2+2CSi(粗硅)+2CO↑ ②. SiO2 ③. 提纯硅,得到高纯硅(3) (4)防止SiHCl3发生水解,防止硅被氧化、防止可燃性气体与氧气反应而发生爆炸(5)HCl161)(2) (3) ①. 变红 ②.(4) ①. ②. 、、(5) ①. 37 ②. BD17 (1)(2) ①. ②. 3(3) ①. ②. ③. ④. 有大量的氮气和氢气未能转化为氨,这样会缓解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的气压差,不会倒吸 ⑤. 无氢气的尾气处理装置18 ①. 烧瓶上部空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红棕色,随着反应的进行又逐渐变为无色 ②. feji ③. 将NO氧化为NO2,进而被NaOH溶液吸收,防止污染环境 ④. 2NO+2Fe2FcO+N2 ⑤. 干燥NO2气体 ⑥. 2NO2+2Na2O2=2NaNO3 ⑦. 防止NaOH溶液倒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