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新高考卷)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针对武汉市老年人轨道交通出行特征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轨道交通出行时长与小学和幼儿园的距离并无关联。工作日和周末,武汉老年人轨道交通出行的主要目的地不同,这与他们在不同时段的需求差异紧密相连。从出行时间分布来看,工作日全类别乘客的出行早高峰在7:00—8:00,而老年乘客的早高峰则为8:00—9:00,老年乘客出行时间呈现独特的“单峰”且错峰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老年人轨道交通出行时长与距小学和幼儿园距离无关,主要原因是( )
A 选择驾车接送孩童 B. 校园周边交通拥堵
C. 附近缺少轨道站点 D. 通常步行接送孩童
2. 工作日与周末老年人轨道交通出行的主要目的地及原因分别是( )
①工作日前往三甲医院,看病就医需求较高 ②工作日前往城市公园,休闲锻炼时间较多
③周末前往三甲医院,体检看病更为便利 ④周末前往城市公园,陪伴家人出游需求较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在工作日,老年乘客轨道交通出行时间呈现“单峰”且错峰的原因是( )
A. 老年遵循生物钟,习惯早起赶早高峰 B. 非高峰车速缓慢,老年乘客被迫错峰
C. 老人时间较灵活,选择舒适出行环境 D. 为节省出行费用,避开高峰时段票价
“去工业化”表现为制造业就业或产值占比下降,“过早去工业化”指某地区未充分工业化就出现制造业就业或产值占比下降的现象。下图示意我国过早去工业化城市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过早去工业化城市最多的地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A. 东部地区 科技创新 B. 中部地区 科技创新
C. 西部地区 资源枯竭 D. 东北地区 资源枯竭
5. 东部地区过早去工业化城市占比低,主要原因是( )
A. 产业结构优化快 B. 资源禀赋条件差
C. 制造业基础薄弱 D. 城市规模等级高
6.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为防过早去工业化应( )
A.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B. 全面承接各类产业
C. 大力推进资源开发 D. 加强产业梳理筛选
泰尔指数是一种用于测度就近城镇化及其来源地构成区域差异程度的指标。泰尔指数越大,就近城镇化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则越小。下图示意2000—2020年本省城镇化、本县城镇化和本镇城镇化的泰尔指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相较于本县和本镇城镇化,本省城镇化泰尔指数最大,主要是因为( )
A. 本省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B. 本省范围内的人口迁移规模最大
C. 农村人口倾向于向本省大城市迁移 D. 各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差异显著
8. 结合图示和城镇化发展规律,推测本镇城镇化泰尔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大城市虹吸效应导致资源外流 B. 县域崛起带动小城镇均衡发展
C. 户籍制度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 D. 农业规模化生产加速人口流失
9. 推测未来本省城镇化发展可能的趋势是( )
A. 省内城市发展差距会持续扩大 B. 省会城市人口吸引力大幅下滑
C. 中小城市人口集聚力有所提升 D. 不再是就近城镇化的主要来源
多沙河流水库排沙期会排放大量低温水与泥沙,改变下游河道水温分布,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环境有潜在影响。黄河泥沙含量世界最高,小浪底水库每年汛期集中向下游排沙。小浪底大坝设有底孔、中孔、表孔三种排水孔,排沙期出库含沙量增加会加速下游水温回升。下图为小浪底大坝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小浪底水库排沙期,排水孔洞位置并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 底孔,排出低温水 B. 中孔,排出清水
C. 表孔,排出高含沙水 D. 表孔,溢流泄洪
11. 小浪底水库排沙期,下泄流量增大,加剧下游水温下降,其原因是下游( )
A. 蒸发增强,削弱太阳辐射作用增强 B. 流速提升,水—气热量交换时间缩短
C. 河道变浅,河水热量散失速度加快 D. 泥沙增多,水体吸收太阳辐射减少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发现,福建极端降水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东部沿海和西北内陆极端降水较多,中部内陆较少。下图示意1961—2022年福建年平均极端降水量,西北内陆发生罕见极端降水的频次较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福建西北内陆发生罕见极端降水频次较高,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地形地貌 C. 距海远近 D. 大气环流
13. 福建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极端降水对应的季节分别是( )
A. 春夏季、夏秋季 B. 夏秋季、春夏季 C. 春夏季、春夏季 D. 夏秋季、夏秋季
14. 福建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地区极端降水可能引发的灾害分别是( )
A. 山洪、风暴潮 B. 地震、洪涝 C. 泥石流、海啸 D. 滑坡、洪涝
雷州半岛灯楼角海岸是典型的珊瑚礁砂质海岸,目前侵蚀严重。研究人员将其分为4个断面:断面I西岸多岩滩和珊瑚礁,侵蚀相对缓和;断面Ⅱ位于岬角最南端,直面海域,侵蚀严重;断面Ⅲ、Ⅳ在东岸,珊瑚礁覆盖率低。各断面侵蚀状况不同,影响因素也有差别。下左图示意灯楼角区位,右图示意灯楼角海岸的四个断面划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针对各断面的侵蚀情况,应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是( )
①断面Ⅰ:保护珊瑚礁 ②断面Ⅱ:设置防浪固沙障
③断面Ⅲ:围填海造陆 ④断面Ⅳ:铺设人工沙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 与其它断面相比,断面Ⅱ侵蚀更为严重,其影响因素是( )
①台风活动 ②砂质岸线 ③海陆轮廓 ④狭管效应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最早的猕猴桃种子源自湖北宜昌,经改良培育出“奇异果”。猕猴桃怕旱怕风,忌水涝,偏好湿润、疏松、深厚且pH在5—6.5的肥沃土壤。进入果期,需充足光照,常借助棚架固定枝条并定期修剪。此外,新西兰果园多选址在丘陵、山地的东坡,果农还会在猕猴桃果园的上风向密植高大的杉木或松树。下图示意新西兰地形图。
(1)与南岛相比,简析北岛引种猕猴桃的有利气候条件。
(2)简析新西兰在丘陵缓坡种植猕猴桃的土壤条件。
(3)说明当地果农为减轻风害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地理原理。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高寒灌丛区域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不同坡位与坡向生态环境差异大。由于水流的运移作用,不同坡位的水土条件存在显著差异,上坡位植被生长困难,中坡位植被呈斑块状分布,下坡位植被生长状况良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恢复祁连山高寒灌丛地区的生态环境,目前正在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下图示意祁连山东段海拔3000—3800m不同坡向和坡位光照强度及土壤物理特征。
(1)与上坡位相比,分析下坡位植被生长状况良好的原因。
(2)从水流的运移角度,简析中坡位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形成机制。
(3)推进该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请为上坡位提出合理措施建议。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萨河谷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雅鲁藏布江中游重要支流谷地,直孔至曲水段呈东北—西南向宽谷形态,地势开阔平坦。该区域地质历史时期演变复杂,受冰期气候影响大,下图为冰川作用下拉萨河谷地貌的演化模式图(图中O、P、Q为不同时期的流水、风力沉积物),通过对该图的分析,可探究河谷地貌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1)据图推测自冰期以来拉萨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2)有观点认为冰期前拉萨河谷为V形谷地貌,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表明态度并给出依据。
(3)简析现今拉萨河谷地貌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绝密★启用前(新高考卷)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题答案】
【答案】1. D 2. B 3. C
【4~6题答案】
【答案】4. C 5. A 6. D
【7~9题答案】
【答案】7. A 8. B 9. C
【10~11题答案】
【答案】10 A 11. B
【12~14题答案】
【答案】12. B 13. A 14. D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北岛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受西风影响时间更短,风力相对更小;阴雨天气相对较少,光照时间更长。
(2)丘陵缓坡地区排水条件好,不易积水;缓坡土壤不易侵蚀,土层厚,火山灰土肥沃;新西兰降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呈酸性。
(3)选址背风坡:利用丘陵、山地阻挡盛行西风,降低风速;
密植防风林:在果园上风向密植高大树木,形成防风屏障,削弱风力;
加固棚架:棚架可固定枝条,增强植株稳定性,抵御风力冲击;
修剪枝蔓:减少枝条受风面积,降低风阻,降低风害风险。
【18题答案】
【答案】(1)雨水冲刷使土壤养分从高处向低处富集,下坡位能积累更多养分;下坡位能汇集上坡位的地表径流,且土壤保水能力较强,能储存更多水分;下坡位光照和温度条件好,满足植被生长需求,促进植被生长。
(2)中坡位因坡度导致流水侵蚀,冲刷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难以生长;微地形或障碍物拦截使流速减缓,局部养分集聚、水分增多,促进植被生长;侵蚀与沉积状况不均匀,导致植被在中坡位呈斑块状分布。
(3)在上坡位种植耐旱、耐贫瘠的植物;修建鱼鳞坑、水平沟等坡面工程,降低坡面径流流速,减少对土壤的冲刷,促进生态修复;设立封禁区域,禁止放牧、樵采等人为破坏行为,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
【19题答案】
【答案】(1)冰期时,山谷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奠定谷地基础;冰川退缩消融后,谷地堆积了侧碛、底碛、终碛等冰碛物;后有流水、风力沉积物填埋谷地;现今,在地壳间歇性抬升与河流侵蚀作用下形成河流阶地,多种地质营力共同塑造出如今的河谷地貌。
(2)赞成。在冰期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降水较为丰富,拉萨河水量较大;河流在中上游地区,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受板块挤压,地壳不断抬升,河谷不断下蚀,形成V形谷。
不赞成。现今没有V形谷形态痕迹;现今河床没有这一时期特定的谷底流水沉积物、河流阶地特征;本次冰期之前,河谷可能已经经历了冰川的侵蚀和塑造。(或当时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地势起伏较小,没有形成典型的V形谷地貌)
(3)拉萨河谷地形平坦开阔,便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与农田管理;河谷堆积作用显著,土层深厚肥沃,为农作物提供充足养分;拉萨河作为丰富的灌溉水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河谷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高、热量较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