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地理试卷: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近年来,随着中国中医药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开发, 日本某知名汉方药企业在中国布局了研发机构,并申请了多项专利。该药企以附近山区农户分散种植的中药材为主要原料,随着研发的深入,发现部分中药材的质量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图1为2000—2022年该药企申请中国专利技术主题及申请年份分布(数代表专利数量)。据此完成1~3题。1.该药企在中国布局研发机构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市场 B.技术 C.原料 D.政策2.2000-2022年该药企在中国专利申请的主要领域及影响因素是A.产品 产品生产技术较领先 B.产品 产品研发技术水平高C.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技术水平高 D.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标准要求高3.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稳定,短期内该药企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规范种植标准 ②技术指导与合作 ③建立溯源体系 ④培育优良品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年5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首批七家数据标注试点基地。数据标注是指为文本、语音、 图片、视频等各种数据“打标签”,如将图片标注为“猫”或者“狗”,使其能够被机器识别、理解并应用。伴随自动化和人工智的崛起,数据标注将推向AI辅助标注、 自动标注时代,数据标注领域也将不断细分。据此完成4~6题。4.现阶段我国数据标注产业属于A.原材料密集型 B.劳动力密集型 C.资本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5.以下城市可能入选首批数据标注试点基地的是A.哈尔滨 B.合肥 C.上海 D.广州6.在目前“大模型”时代,我国数据标注产业的发展应A.完全用自动化,减少依赖人力资源 B.以低成本优势,扩大国际市场份额C.强化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标注精度 D.专注简单重复任务,降低技术投入气温和降水是影响积雪深度和日数的主要因子,但其作用随季节而不同。大兴安岭北部冻土区是中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是东北地区的雪深最深、积雪时长最长的区域。图2示意1974—2020年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积雪深度及日数年内分布。据此完成7~8题。7.根据材料可知1974—2020年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LA.月均温越低,积雪深度越厚 B.月均降水量越多,积雪天数越多C.秋季积雪速度小于春季融雪速度 D.2月份降雪量达到最大8.每年10月一次年1月,影响该地区积雪深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为A.最低气温 B.最高气温 C.降水天数 D.降水总量2024年7月15日以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相继出现洪水过程。洪水漫延至公路, 水流激增甚至漫出河道涌入沙漠,使沙漠中的部分区域变成“一片汪洋”。据此完成9~10题。9.导致此次沙漠洪水的原因可能是①降水异常增多 ②气温异常升高 ③蒸发量减少 ④下渗量减少A.①② B. ②④ C.①④ D.①③10.塔里木河下游暴发的洪水,水流四散溢流到周围的河漫滩。最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是A.水土流失 B.盐渍化 C.石漠化 D.沙漠化复理石是在板块俯冲等汇聚型板块运动过程中,由于地壳快速沉降,在深海环境下由浊流等沉积作用形成的,浊流是沿着水下斜坡,携带大量泥砂的高密度、高流速的一种偶发性流体,其中的悬移物质主要为砂、粉砂、泥质物,有时还夹带砾石。图3是西班牙北部苏玛伊阿的复理石海滩。据此完成11~12题。11.以下有关该区域复理石形成时期地质环境的推测较为合理的是A.地势平缓,河流众多 B.火山活动频繁,地形起伏大C.处于浅海大陆架,生物繁盛 D.靠近深海海沟,构造活动强烈12.复理石沉积岩组合中,不同岩性的频繁互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沉积过程A.稳定的浊流持续沉积 B.间歇性的火山喷发与浊流沉积交替C.周期性的浊流活动强度变化 D.海平面的频繁升降泥炭由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质地疏松多孔,而背景土壤经过长期的成土过程,结构相对紧实,质地差异明显。在研究某湿地生态系统时,发现随深度增加,泥炭层向背景土壤过渡,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面。泥炭在农业、工业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市场需求和生态价值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据此完成13~14题。13.以下关于泥炭层与其背景土壤分界面的描述,正确的是A.分界面上下土壤的酸碱度不同,泥炭常呈碱性,背景土壤呈酸性B.该分界面的深度在不同区域相对稳定,主要受全球统一的地质构造控制C.随着深度从泥炭层向背景土壤过渡,\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幅度先大后小D.由下至上经过分界面,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通常逐渐减小14. 泥炭应用价值广泛,一些地区泥炭开采活动较为活跃,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土壤中加入适量的泥炭,使土壤更加松软透气,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B.泥炭常常被认为是煤炭最原始的状态,因此其为不可再生资源C.泥炭和背景土壤的电磁特性不同,据此可提取泥炭厚度和埋藏深度等信息D.泥炭无病菌、无虫卵、无草籽,是天然、健康的农业投入品高山苔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极其敏感。在全球范围内,高山区已出现低海拔植物上移至高海拔的生物入侵现象。尖被藜芦是近年来新出现在长白山区高山苔原带的一种上侵草本植物,2014年自苔原下缘林线附近侵入,至2017 年扩张至苔原带上限。尖被藜芦的迅速扩张引起了苔原带地理要素的迅速变化。图4为长白山地理位置及垂直带谱分布示意。据此完成15~16题。15.尖被藜芦能够从苔原下缘林线附近迅速扩张至苔原带上限,主要得益于A.高山苔原生态系统脆弱,对入侵缺少抵抗力B.苔原带植被稀疏,上侵植被生存空间大C.全球气候变暖使高海拔地区变得适宜其生长D.长白山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干扰较少16.尖被藜芦的入侵,导致苔原带最先发生显著变化的地理要素是A.温度和湿度 B.光照和水分 C.地形和风向 D.植物和土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勒拿河是俄罗斯东北部河流,其径流量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大,图5示意勒拿河径流量与主要气候因子多年平均值的季节变化。研究表明,气温升高使该河年径流量增大,但径流增幅存在季节差异。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河口海冰面积的大小。(1)据图描述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征。(4分)(2)说明勒拿河径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并阐述理由。(6分)(3)分析气温升高情况下,春季及秋季勒拿河径流增幅的差异。(4分)18.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8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上游的龙滩水利枢纽,地处广西丘陵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国第二大水电站,其大坝高度为219米,是“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龙滩特大桥屹立于龙滩大坝上游6千米处,是世界首座跨径超600米的拱桥,被誉为广西、贵州两省区交通“大动脉”。红水河是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但因多种原因,龙滩大坝建成后,并未配套建设相应通航设施,导致航运状况发生变化。图6为珠江流域局部示意。(1)简述龙滩水利枢纽对珠江下游地区生态功能的影响×6分,(2)简要说明龙滩特大桥建设可能面临的困难。(6分)(3)请说明航运状况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腾冲位于滇西边陲,是中国三大地热区之一。在该地可见一种奇形怪状的岩石——浮石,徐霞客描述其为:“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腾冲人常用浮石修筑房屋或铺路。腾冲地貌多样,高山峡谷中生物多样性丰富,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腾冲的北海湿地是在火山堰塞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草甸湿地,其在蓄洪抗旱、减缓径流、调节气候、防治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1)说明浮石形成“状如蜂房”特性的原因,并指出该特性用来修筑房屋或铺路可实现的作用。(8分)(2)分析高山峡谷中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6分)(3)推测北海草甸湿地的形成过程。(6分)哈尔滨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5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参考答案及解析【答案】1. A 2. C 3. A 4. B 5. B 6. C 7. C 8. D9. A 10. B 11. D 12. C 13. D 14. B 15. C 16. D17. (14分)(1)①冬春季节(11月—次年4月)径流量较小,②夏秋季节(5月—10月)径流量大,③初夏(6月)达到最高值。(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4分)(或答出春末夏初(5月—6月)迅速增加;初夏5月—6月增长速度大于下降速度;可酌情给分)(2)(季节性)积雪融水。(2分)春季随着温度迅速上升(2分),雪覆盖面积迅速下降(2分),径流量迅速增加可判断为积雪融水补给。(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3)气温升高,融雪期提前,增加积雪融化,春季径流量增加,且增幅最大;(2分)气温升高,使夏秋季节蒸发增加,进而导致秋季径流增幅小于春季,甚至可能导致径流量减少。(2分)18. (18分)(1)①提高枯水期河流水位,防止海水倒灌,防止土壤盐碱化;②维持下珠江下游水量,维护生物多样性;③减少下游地区营养盐数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存;④减少入海泥沙量,海岸侵蚀加剧。(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2)雨季降水量大,不利于施工;地形崎岖,施工困难;河流宽度大,拱桥跨度大,技术要求高;岩体破碎,地质条件复杂;位于红水河上游,生态保护压力大。(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3)影响:①珠江上游地区与下游航运中断,资源海运通道受阻,区域经济发展迟缓;②珠江上下游水运交通不畅,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所需资源供给稳定性受影响;③影响珠江沿线旅游资源价值发挥。'(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4分)措施:①珠三角经济反哺珠江上游地区;②尽快建设龙滩大坝通航设施;③大力发展公路、铁路运输。(答出任意1点即可得2分)19. (20分)(1)原因:腾冲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使得岩浆活动剧烈。(2分)岩浆喷出时,由于压力的急剧减小,岩浆内部溶解的气体迅速膨胀逸出,形成了大量气孔,导致岩石变得疏松多孔(2分)。作用:用带着气孔的浮石修筑房屋不但隔潮保温,还可装饰(2分);浮石铺路,其粗糙多孔的表面能防滑(2分)。(2)纬度低,热量丰富;(2分)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水热条件充足;(2分)海拔高,地形多变,垂直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故生物多样性丰富。(2分)(3)火山活动强烈时,喷溢出的岩浆流堵塞河谷,河谷积水形成火山堰塞湖。(2分)火山喷发后带来的火山灰及其丰富的有机物质漂浮在湖面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基础;(2分)水草经过漫长时期的生长,根系交错,结成厚实的水上草甸。(2分)北海湿地由此形成。【选择题解析】1.中国人口总量大,药品消费潜在市场广阔,并且中国的百姓对中药有普遍的认可,所以该药企在中国布局研发机构,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趋势以及竞争状况等,有利于针对性地研发产品,从而更好地开拓和占据中国市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A正确。而原材料不是研发机构布局的促进因素,并且材料中并未提及政策因素的扶持,所以C、D错误。题干中并未给出中国在汉方药研发技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专利数量和领域看,日本在汉方药研发技术领域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水平,通常情况下,企业不会选择在技术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布局研发机构,所以排除 B。2.根据图中的专利数据,可以确定该药企申请的“质量控制”方面的专利数量最多。而“质量控制”方面较高的专利授权率表明该药企的质量控制技术创新水平较高、专利质量较高,也反映出该药企对于质量控制专利的重视。同时,提示我国中药企业应警惕该药企可能对中国相关中药市场的侵占,与该药企相同技术领域的国内企业应注意避免专利侵权。故选C。3.中药材来源于附近山区的农户分散种植,种植过程中可能存在农药使用不规范、种植技术差异大等问题,所以造成中药材质量时好时坏,质量不稳定,而非中药品种不佳所致,并且中药品种短期内难以培育并优化所以④错误。应该规范种植标准:由企业或相关机构制定统一的中药材种植标准和规范,包括农药的使用种类、剂量、时间等,向农户进行宣传和培训,确保农户按照标准进行种植操作,减少农药残留等质量问题。提供技术指导与合作: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山区,对农户进行种植技术指导,推广科学的种植方法,如合理的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提高农户的种植水平,缩小种植技术差异,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一致性。建立溯源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中药材种植溯源体系,对每一批次的中药材从种植源头开始记录其种植过程、产地环境↓农药使用等信息,以便在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追溯到问题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故选A。4.现阶段数据标注需要太量的人工操作,主要依赖人工完成,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伴随自动化和人工智的崛起,以及数据细分,数据标注将从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5.从产业基础、人力资源优势、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考虑,合肥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距离上海、杭州等数字经济活跃地近,可实现区域联动。我国确定四川省成都市、辽宁省沈阳市、安徽省合肥市、湖南省长沙市、海南省海口市、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大同8城市为首批数据标注试点基地。6.选项A具有迷惑性,虽然自动化是趋势之一,但完全自动化并不现实,当数据标注领域不断细分,特别是在需要复杂判断和专业知识的领域,人力资源仍然不可或缺。选项B看似合理,因为低成本优势确实是我国数据标注产业的一个竞争力,但材料中强调的是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而不仅仅是低成本竞争。选项C正确,根据新闻内容,大模型时代下,我国数据标注产业将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AI 辅助标注和自动化标注技术提升标注的精准度和效率。选项D具有迷惑性,虽然简单重复性任务在数据标注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新闻中明确指出产业正在向技能密集型升级,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技术投入和高技能人才,而不是降低技术投入。7.由图可知,大兴安岭北部的积雪深度在 9 月至 2 月缓慢增加,2——5月其减小速率较前期增长速率快,因此可以得出秋季积雪速度小于春季融雪速度,C选项正确。对于积雪天数而言春、秋季气温是关键因子,冬季因为气温较低且稳定,因此降水量是关键因子,B选项错误。2月份虽然积雪深度达到最大值,但由于温度较低,几乎所有降雪都会增加积雪深度,因此不能推出2月份是降雪量最大的月份,D选项错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而言,其大陆性气候的多年平均最低温出现在 1月份,而积雪深度2月份达到最大值,而因此A错误。8.在10月到次年1月期间,大兴安岭北部气温逐渐下降,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出现。降水的数量和强度直接决定了积雪的累积程度。尤其在这个季节,由于气温较低,降雪不易融化,因此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积雪的厚度,D选项正确。虽然最低气温对积雪的形成和保持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影响积雪是否能够保持或融化。但在此阶段的作用,即便最低气温较低,如果降水不足,积雪的深度也不会显著增加。所以,最低气温不是这个阶段积雪深度增加的主要因素。A错误。同理,在此阶段,最高气温在冰点以下,因此最高气温不是积雪深度增加的主导因素。B错误。降水天数确实与积雪的形成有关,但它并不直接决定积雪的深度。即便降水天数较多,如果每次降水量很小,积雪的深度也不会显著增加。积雪深度的增加更依赖于降水的总量,而非单纯的降水天数。因此C错误。9.沙漠地区通常降水稀少,但若出现降水异常增多的情况,可能导致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无法被干旱的地表吸收,从而形成洪水。此外,气温异常升高会加速高山冰雪融化,增加河流水量,进一步加剧洪水风险。因此,选项A(①②)正确。选项B(②④)错误,因为下渗量减少通常与地表硬化或土壤结构变化有关,而非直接导致洪水;选项 C(①④)错误,蒸发量减少与洪水形成关系不大;选项D(①③)错误,蒸发量减少不会直接引发洪水,反而可能增加地表积水。10.塔里木河流域地处干旱区,蒸发旺盛。洪水泛滥后,水分蒸发会留下大量盐分,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平衡。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错误,因为河流下游发生洪水的地区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水土流失问题相对较轻:选项C错误,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与沙漠洪水无关;选项D错误,洪水短期内不会导致沙漠化,反而可能暂时改善局部水分条件,但长期来看,盐渍化问题更为突出。11.材料提到复理石是在板块俯冲等汇聚型板玻运动过程中,由于地壳快速沉降,在深海环境下由浊流等沉积作用形成的。这表明形成时期并非地势平缓、河流众多的环境。因为如果是地势平缓、河流众多的环境,不符合在深海环境下由浊流沉积的条件,所以 A 选项错误。题干未提及火山活动相关信息,没有证据显示在复理石形成时期火山活动频繁,所以B 选项不合理。根据材料复理石是在深海环境下形成的,而不是浅海大陆架环境。浅海大陆架的生物繁盛等特征与题干中复理石形成的深海环境不符,所以 C 选项错误。在板块俯冲等汇聚型板块运动过程中,靠近深海海沟的地方构造活动强烈,地壳快速沉降,符合复理石形成的条件。深海海沟附近的板块运动能够导致浊流的产生,为复理石的沉积提供了动力和物质来源,所以 D 选项正确。12.如果是稳定的浊流持续沉积,那么不会出现不同岩性的频繁互层。因为稳定的沉积会形成相对单一的岩性结构,所以 A 选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火山喷发相关内容,没有证据显示有间歇性的火山喷发与浊流沉积交替,所以 B 选项不符合题意。周期性的浊流活动强度变化可以导致不同岩性的频繁互层。当浊流活动强度大时,可能会沉积较粗的颗粒,如砂、砾石;当浊流活动强度较小时,可能沉积粉砂、泥质物。这种周期性的强度变化使得不同岩性交替沉积,形成频繁互层的现象,所以 C 选项正确。频繁升降对复理石沉积岩组合中不同岩性频繁互层的解释不够直接。虽然海平面升降可能会对沉积环境有一定影响,但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浊流沉积作用,所以 D 选项不如 C 选项合理。13.泥炭是由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过程产生酸性物质,一般呈酸性,而不是碱性,受多种因素影响,背景土壤酸碱不定,所以 A 选项错误。分界面的深度在不同区域是不稳定的。因为它会受到当地的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以及沉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受全球统一的地质构造控制,所以 B 选项错误。泥炭质地疏松多孔,其对温度的调节作用较好,能减小温度日变化幅度。随着深度从泥炭层向背景土壤过渡,土壤结构相对紧实,保温性能会变差,温度日变化幅度应该是先小后大,所以C 选项错误。从分界面往上,即朝着泥炭层方向,泥炭质地疏松多孔,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土壤容重)通常逐渐减小,这是由泥炭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所以 D 选项正确。14.泥炭质地疏松多孔,土壤中加入适量的泥炭后,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让土壤更加松软透气,这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所以 A 选项正确。泥炭是可再生资源。因为它是由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只要有植物残体不断堆积并且处于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就可以持续形成泥炭,所以 B 选项错误。由于泥炭和背景土壤的电磁特性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如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提取泥炭厚度和埋藏深度等信息,所以 C 选项正确。泥炭本身是由植物残体堆积形成的,相对纯净,无病菌、无虫卵、无草籽,是一种天然、健康的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有一定的优势,所以 D 选项正确。本题选择B。15.高山苔原生态系统虽然相对脆弱,但并不意味着对所有入侵都缺少抵抗力。苔原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了自身的生态平衡和适应机制,对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尖被藜芦能够迅速扩张主要不是因为苔原生态系统缺少抵抗力,而是有其他更直接的原因。A选项错误;苔原带植被稀疏,确实为上侵植被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但这只是一个基础条件,并非尖被藜芦能够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适宜的生长环境变化,仅仅有生存空间并不能促使其如此快速地扩张。B选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尖被藜芦扩张的关键因素。随着气候变暖,高海拔地区的气温升高,热量条件得到改善,变得更适宜尖被藜芦的生长。其原本生长在苔原下缘林线附近,随着气候变暖,其适宜生长的范围向高海拔的苔原带上限扩展,使得它能够迅速扩张到新的区域。C选项符合题意;长白山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干扰较少,这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但不是尖被藜芦从苔原下缘迅速扩张至苔原带上限的主要推动因素。即使人类活动干拢少,如果没有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尖被藜芦也不会轻易改变其分布范围。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16.尖被藜芦作为外来入侵物种,会迅速在苔原带扎根生长,与本地植物竞争空间、阳光、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从而使苔原带的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等在短期内就发生明显变化,植物群落结构也随之改变。尖被藜芦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会与土壤紧密结合,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如使土壤孔隙度发生变化,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它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方式和量与本地植物不同、会改变土壤养分的循环和分布,其枯枝落叶分解后归还到土壤中的物质也与本地植物不同,会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状况。所以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会随着尖被藜芦的入侵迅速发生改变。因而尖被藜芦的入侵导致苔原带最先发生显著变化的地理要素是植物和土壤,答案是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