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及其影响因素。⑵分析运输需求、资金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解释典型案例。⑶运用地理图表(如高铁站点分布、枢纽示意图)提取信息并解决问题。2.思想方法目标⑴建立 “区域发展→交通需求→布局优化” 的逻辑链,培养综合思维。⑵通过案例对比,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化区域认知。3.素养成长目标(地理核心素养)⑴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区域分析交通布局的合理性。⑵综合思维: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要素归纳交通布局原则。⑶地理实践力:通过 “设计铁路线” 等活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⑷人地协调观:理解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二、课标教材分析1.课标依据:运用资料,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教材内容:⑴核心问题:区域发展如何影响交通运输布局?⑵三大逻辑层次:原则→需求→资金→案例(含中国高铁、非洲铁路等)。三、学情分析1.已有基础:学生已掌握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对区域发展有初步认知。2.学习难点:⑴抽象原则(如 “适度超前”)的具象化理解。⑵多因素综合分析(如京沪高铁站点选择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3.兴趣点:对 “中国高铁成就”“一带一路” 等热点话题兴趣浓厚。四、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情景引入(5 分钟)素材:展示 “义乌机场航站楼扩建前后对比图” 及新闻报道。问题链:⑴义乌作为县级市为何需要扩建机场?⑵机场布局需考虑哪些因素?⑶区域发展如何推动交通设施升级?设计意图:以 “小商品之都” 的真实案例切入,激发学生探究欲。环节二:问题导学(10 分钟)任务 1:阅读教材 P82-P83,总结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趣味案例:播放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 纪录片片段,提问:“为何大桥要采用‘桥 - 岛 - 隧’组合设计?体现了哪些布局原则?”归纳板书:布局原则:1. 适应发展需求(如义乌机场)2. 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如港珠澳大桥)3. 适度超前(如高铁规划)4. 其他(技术、经济、生态等)环节三:新知探究 1—— 运输需求与布局(15 分钟)案例 1:分析 “京沪高铁站点分布示意图”。问题链:⑴京沪高铁为何连接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城市?⑵徐州、蚌埠等非省会城市为何设站?⑶部分路段为何选择绕开城区?活动设计:小组合作标注站点等级(省会 / 非省会),讨论运输需求与站点密度的关系。案例 2:“上海虹桥综合枢纽平面示意图”。问题链:⑴虹桥枢纽为何整合高铁、机场、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⑵枢纽布局如何体现 “以人为本” 的理念?环节四:思政教育活动(10 分钟)案例 3:“非洲铁路分布示意图”。活动设计:对比非洲与中国铁路密度差异,分析原因。展示 “蒙内铁路(肯尼亚)” 建设资料:蒙内铁路全称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全长480公里,沿线共开通了33个站点,设计运力2500万吨,为内燃机系统,设计客运时速120公里、货运时速80公里,是肯尼亚百年来建设的首条新铁路,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思考:“中国帮助非洲建设铁路体现了哪些发展理念?对当地经济有何影响?”思政渗透:结合 “一带一路” 倡议,强调国际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环节五:新知探究 2—— 资金与布局(15 分钟)案例 4:教材 P85 “活动”(川藏铁路建设)。研究讨论:⑴川藏铁路为何被称为 “天路”?面临哪些自然挑战?⑵国家为何投入巨资修建这条铁路?⑶如何平衡建设成本与生态保护?⑷铁路建成后对西藏经济、国防的意义?对比川藏铁路与青藏铁路,分析技术进步对交通布局的影响。环节六:深度学习 ——“把路修在最需要的地方”(15 分钟)案例 5:“吐鲁番附近的铁路线”。递进问题链:⑴兰新线在经过吐鲁番时火车站为什么修在距离市区50公里的大河沿?⑵兰心高铁为什么在经过吐鲁番时没有与既有的兰新铁路完全重合?⑶如何通过交通布局促进吐鲁番旅游业发展?学生活动:绘制简易示意图,标注地形、城镇、景区等要素,说明设计理由。环节七:当堂训练(10 分钟)1.交通运输布局的首要原则是?(适应区域发展需求)2.京沪高铁站点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经济需求)3.分析川藏铁路建设的 “成本 - 效益” 关系。4.为家乡设计一条连接景区的公路,需考虑哪些因素?环节八:归纳小结(5 分钟)思维导图总结:区域发展 → 运输需求 → 布局原则 → 案例分析(高铁/枢纽/国际合作)学生复述:随机邀请学生用 “因为… 所以…” 句式总结某一案例。环节九:拓展提升(5 分钟)辩论活动:“为发展经济,是否应优先建设高等级公路而非维护乡村道路?”评价标准:逻辑清晰、论据充分、体现人地协调观。五、教学板书设计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一、布局原则:需·地·超·技·生二、运输需求 → 站点密度、枢纽整合三、资金投入 → 技术突破、战略意义四、案例深化:京沪高铁、川藏铁路、非洲铁路六、分层作业设计基础层:绘制 “本地某交通线路布局图”,标注影响因素。提升层:对比 “京九铁路” 与 “京广铁路” 的站点分布差异,分析原因。拓展层:撰写短文:《如果我是交通规划师 —— 从 “要想富,先修路” 到 “精准修路”》。七、教学反思预设问题:学生对 “适度超前” 原则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字面。非洲铁路案例的思政教育需避免说教。改进措施:补充 “中国高铁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 的动态规划图,直观展示 “超前性”。结合 “中国铁路技术输出” 的具体数据,增强思政说服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