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新课标新教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票。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单元导言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1115年
1127年
1206年
1271年
1276年
1368年
契丹建国
北宋建立
西夏建立

建立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蒙古政权建立
元朝
建立
南宋
灭亡
元朝
灭亡
辽、北宋、西夏并立
金与 南宋对峙
元朝 统一
分裂
统一
陈桥驿位于今河南新乡封丘,那里的一个院落里有棵古槐树,被称为“系
马槐”。据说它是赵匡胤用来系战马的。槐树旁竖立着一块石碑,写有“宋太祖黄袍加身处”。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统帅,又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怎么当上北宋皇帝的?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北宋的政治》。
新课标新教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新课导入
陈桥驿系马槐
●新课标新教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程标准】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CONTENTS
新课标新教材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1.通过北宋的建立与统一等史实,认识到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3..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辩证分析其利弊。
4.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王安石变法
CONTENTS
教学目标
PART 01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新课标新教材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陈桥兵变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 人物: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
● 时间:960年,
● 经过: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东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准备好的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拥护他当上皇帝。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 北宋的建立的经过:
·兵变后,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
·国号:宋;都城:开封为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3.北宋的局部统一
● 人物:北宋建立后,宋太祖
● 方针:依照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
● 经过:宋太祖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
● 结果: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观察地图,如果你是宋太祖,你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北方辽国
南方割据政权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3.北宋的局部统一
北宋疆域图
相关史事
在北宋军队的强大攻势面前,后蜀、南汉相继灭亡。接着,北宋十万大军征讨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派人求和,赵匡胤厉声说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宋军攻破金陵,俘李后主,南唐灭亡。几年后,宋军征讨北汉,包围太原数十天,城中粮尽援绝,北汉投降。
·北宋建立后将怎样解决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
PART 02
中央集权的加强
新课标新教材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
● 背景(目的):解决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
● 方针: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 作用(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 措施:①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酣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被部下黄袍加身,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劝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中央集权的加强
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
● 措施:
②他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中央:强化君权
● 目的:宋太祖加强君权,削弱相权
● 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中央集权的加强
3.地方上:中央集权
● 背景: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吸取五代武将控制地方的教训,
● 措施: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
②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宋太祖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作用: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材料研读
材料一 上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中央集权的加强
4.注重文教,发展科举
● 宋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 措施:①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进士成为“天子门生”。
②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宋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材料研读
两宋十八朝枢密长贰(枢密副使)中,文资659,占91%;武资65,占9%。
——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

中央集权的加强
4.注重文教,发展科举
● 宋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 作用:
①科举制度的发展,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②同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材料研读
状元登第,虽将
兵数十万,恢复幽蓟,
逐强虏于穷漠,凯歌
劳还,献捷太庙,其
荣亦不可及也。
—《儒林公议》卷上
● 这段话反映了当
时社会怎样的价值
取向?

中央集权的加强
5.宋朝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
● 积极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针,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经济的安定。
材料研读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汪洙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北宋谚语

中央集权的加强
5.宋朝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
● 积极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 局限性:
①但文臣掌兵,大多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②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这些导致北宋统治出现危机。
材料研读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研读
赵宋王朝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PART 03
王安石变法
新课标新教材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
● 危机表现:
①北宋中期,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次战败,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不断膨胀,财政入不敷出。
②与此同时,土地高度集中,赋役不均,弊端丛生。
③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相关史事
北宋初期,四川地区的土地多被官僚、豪强霸占,百姓生活艰难。政府在这里设置专管茶、盐、布帛的机构,垄断经营,严重损害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宋太宗即位后,四川地区天灾频仍,民不聊生。993年,茶农王小波发动起义,宣告“我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很快发展到几万人。后来,王小波战死,他的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995年,起义军占领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后来,起义军被镇压。

王安石变法
2.王安石变法
● 变法代表:
范仲淹、王安石等相继进行改革变法,以挽救社会危机。
学史崇德
范仲淹为官兴国利民,颇有政绩。他在泰州西溪任职时,率众筑数百里捍海长堤,人称“范公堤”。在江淮大旱时,他出使安抚东南,开仓赈灾。宋夏开战后,他负责防御西夏,边防得以巩固。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又在宋仁宗支持下,积极推行新政。范仲淹晚年所著《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表达了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怀,影响深远。
苏州天平山先忧后乐牌坊

王安石变法
2.王安石变法的概况
● 时间:1069年
● 人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 目的:希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 内容: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

王安石变法
3.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 积极性: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 局限性:但是,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贫苦人民的负担,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
● 结果: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人物扫描
王安石,江西临川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宋仁宗朝中进士,后历任知县、知州等官职,政绩显著。面对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力主改革政治,曾上万言书。在变法推行过程中,王安石遭到种种非议,他说:“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新法推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辞官隐居,后病卒。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
1.活动与探究
·
探究学习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
知识拓展
《百家姓》的由来
北宋初年成书的《百家姓》,据说是当时还未灭亡的吴越政权的一个书生编撰的。他将常见的姓氏进行排列,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朗朗上口。他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据南宋学者考证,《百家姓》前四个姓氏“赵钱孙李”的排列颇有讲究:因吴越尊奉宋朝,赵是宋朝皇帝的姓,放在首位;其次是钱姓,钱是吴越君主的姓;孙为当时吴越君主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君主的姓。后来《百家姓》成为我国古代幼童的启蒙教材,影响深远。
<< 知识拓展 >>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课堂小结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
方镇太重
武将专权
君弱臣强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藩镇割据问题
改革应对
北宋中期危机
积贫
积弱
改革
王安石变法
·重文轻武
·科举制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1.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D
课后活动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2.重文轻武是宋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下列对此政策的解读正确的是
A.文官的权力不受任何牵制
B.该政策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C.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C
课后活动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3.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B
课后活动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4.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推行募役法与保甲法。百姓依照“募役法”免服差役且缴纳免役钱;保甲法下的农民成为保丁,但因其受到的训练不专业,在实际战争时仅能负责搬运粮草,平时依旧要服役。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这些措施(   )
A.强化了对社会的管控
B.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
C.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意在改善军队的待遇
B
课后活动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新课标新教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程标准】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