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文言文阅读 突破练3 史论类文章阅读(命题点 文言特殊句式)--2026全国版高中语文第一轮教考衔接复习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突破练3 史论类文章阅读(命题点 文言特殊句式)--2026全国版高中语文第一轮教考衔接复习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中语文第一轮
突破练3 史论类文章阅读
(命题点 文言特殊句式)
一、(2024·黑龙江吉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公子翚请杀桓公,以求太宰。隐公[注]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翚惧,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
苏子曰: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矣。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之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尔,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乎 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翚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
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优施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虐,皆无足哀者。吾独表而出之,以为世戒。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李斯听赵高之谋非其本意独畏蒙氏之夺其位故勉而听高。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 何蒙氏之足忧 释此不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
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 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以也夫!
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王允之,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
(节选自苏轼《鲁隐公论》)
注鲁隐公:惠公之庶子。惠公死时太子允(桓公)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3分)
李斯听A赵高之谋B非C其本意D独畏蒙氏之E夺其位F故G勉H而听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拟,比画,与《苏武传》“复举剑拟之,武不动”中的“拟”意思相同。
B.虽,即使,与《种树郭橐驼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中的“虽”意思相同。
C.表,表述,揭示,与《陈情表》“谨拜表以闻”中的“表”意思不同。
D.五刑,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的统称,文中“具五刑”指犯人受遍五种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隐公因为当初桓公年少而暂代国君,现在想把国君之位交还他,自己去菟裘养老。
B.苏轼认为,君子在实施仁义时不会顾及利害得失,小人做事时不能做到义和利兼顾。
C.王允之听闻王敦与钱凤的密语,借呕吐弄脏了脸和衣服,躲过了王敦对自己的怀疑。
D.苏轼感慨于这四人的遭遇,并为他们设想了更好的应对策略,让后世君子引以为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4分)
(2)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 (4分)
5.苏轼在文章最后“感其所遇祸福”,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这四个人所遇“祸福”的原因。(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材料一 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尉佗称号南越,帝复其坟墓,召贵其兄弟。佗去帝号,俯伏称臣。匈奴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遣书,厚以缯絮。虽未能调伏然兵革之祸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吴王濞包藏祸心,称病不朝。帝赐之几杖,濞无所发怒,乱以不作。使文帝尚在,不出十年,濞亦已老死,则东南之乱,无由起矣。至景帝不能忍,用晁错之计,削诸侯地。濞因之号召七国,西向入关。汉遣三十六将军,竭天下之力,仅乃破之。
错言:诸侯强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疾而祸小,不削,反迟而祸大。世皆以其言为信,吾以为不然。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濞必未反。迁延数岁之后,变故不一,徐因其变而为之备,所以制之者,固多术矣。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则虎毙;不幸则人死,其为害亟矣。晁错之计,何以异此 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阱,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 此则文帝之所以备吴也。
呜呼!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为晁错者鲜矣!
(节选自苏辙《汉文帝论》)
材料二 三王以降,论君德者,必首汉文,非其治功有不可及也;自晋、魏及五季,虽乱臣盗贼暗奸天位,皆泰然自任而不疑,故用天下以恣睢而无所畏忌;文帝则幽隐之中,常若不足以当此,而惧于不终,此即大禹“一夫胜予”、成汤“慄慄危惧”之心也。世徒见其奉身之俭,接下之恭,临民之简,以为黄、老之学则然,不知正自视缺然之心之所发耳。
然文帝用此治术,亦安于浅近,苟可以为而止。其闻张季之论,犹曰“卑之毋高”,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非己所能任也。孔子曰:“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书》曰:“周公师保万民。”若文帝者,能保之而不能师也。夫是,乃杂于黄、老之病矣夫!
(节选自方苞《汉文帝论》)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3分)
虽A未能B调伏C然D兵革之E祸F比武帝G世H十一二耳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刚强者皆乘风而靡”与“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靡”意思不同。
B.“濞因之号召七国”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
C.“非其治功有不可及也”与“此必及我”(《苏武传》)两句中的“及”意思不同。
D.“皆泰然自任而不疑”与“否泰如天地”(《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泰”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文帝修复了尉佗在中原的祖坟,召唤他的兄弟,赐予显贵的身份。结果尉佗去掉帝号,俯首跪拜表示臣服汉朝。
B.晁错认为,无论中央政权是否要“削藩”,诸侯国都是要谋反的。他还认为早削藩比晚削藩的结果要好。
C.方苞在论证中将魏晋南北朝以来专横统治的帝王与汉文帝进行对比论证,还引用孔子及《尚书》中的话展开论证。
D.方苞在评论汉文帝时,认为汉文帝既没有“君德”,也缺少“治功”,原因是其信奉黄老之道,有“缺然之心”。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幸则人死,其为害亟矣。晁错之计,何以异此 (4分)
(2)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非己所能任也。(4分)
10.苏辙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 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一、1.BDF “李斯”是主语,“听赵高之谋”是谓语部分,“李斯听赵高之谋”语意完整,B处停顿;“非”是对“其本意”作的否定判断,连起来是一句话,D处停顿;“故”,所以,常用在句子开头,领起结果,F处停顿。
2.B B项中“意思相同”错误。文中加点的“虽”意思为“即使”。“虽曰爱之”中的“虽”意思为“虽然”。
3.D D项中“并为他们设想了更好的应对策略”错误,根据“使隐公诛翚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可知,苏轼只为四人中的鲁隐公和李斯设想了应对的策略,对里克和王允之没有。
4.(1)道路上的人与强盗并非有仇,但他们认为不杀强盗,那强盗将要杀他们自己。(2)倘使李斯听到赵高废立的计谋,马上召集百官、召集全军而将赵高杀掉,对扶苏有这种恩德,哪里会被罢相呢
5.①鲁隐公对公子翚的野心未采取应对措施。②里克、李斯利令智昏,没能义利常兼。③王允之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参考译文
公子翚(向鲁隐公)请求杀害鲁桓公,想借此机会获得太宰之位。鲁隐公说:“因为鲁桓公年幼的缘故(我才暂时摄政,如今他长大了),我就要把国政交还给他了。现在已经派人到菟裘修建城邑,我准备迁居到那里养老。”公子翚听了很害怕(担心事情败露而受到责罚),于是就反过来到鲁桓公那里去诬陷鲁隐公进而把鲁隐公杀害了。
苏子说:盗贼拿着兵器在别人面前比画,别人一定杀死他。这哪里只是被盗贼比画的人会这样做,路上的行人也都会捉拿攻击他。道路上的人与强盗并非有仇,但他们认为不杀强盗,那强盗将要杀他们自己。这鲁隐公的智慧,竟然还不及这些路人,真是悲哀啊!鲁隐公,是鲁惠公继室所生的儿子。他虽然并非嫡子,但与鲁桓公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比鲁桓公年长。鲁隐公追念先君的遗志而把君位让给桓公,难道这还不能称他是一个仁义的人吗 可惜他在智慧上不敏捷。假使鲁隐公诛杀了公子翚而把君位让给鲁桓公,即使是伯夷、叔齐德行如此高尚的人,又哪里能超越他
(晋国的)骊姬想杀害申生,但知道困难来自里克,所以优施便来了。秦二世想杀害扶苏,但知道困难来自李斯,所以赵高便来了。这两个人的智慧就像出自一个人一样,而他们遭受的灾祸也没有多少差别。里克最后不免被晋惠公诛杀,李斯最后也不免被秦二世杀戮,这都是没什么可悲哀的。我特别将它揭示出来,让它作为世人的鉴戒。君子实行仁义,并非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然而君子的行为,通常都是仁义和利益兼顾的,而小人则相反。李斯听从赵高的谋议,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害怕蒙恬夺去他丞相的位子,所以勉强听从了赵高。倘使李斯听到赵高废立的计谋,马上召集百官、召集全军而将赵高杀掉,对扶苏有这种恩德,哪里会被罢相呢 蒙恬哪里值得担忧呢 放弃这种行为不做,而遭五刑被斩于市上,这不是最愚蠢的人又是什么呢
唉!乱臣贼子,就像蝮蛇一样,它所螫过的草木,还完全可以毒杀死人,更何况被它直接咬上了呢 王允之与王敦在夜间饮酒。王允之酒醉就先告辞去睡觉了,当王敦与钱凤密谋造反时,王允之已经醒来,全部听到了他们的言论。王允之担心王敦怀疑自己,于是大肆呕吐起来,衣服、脸上都沾上了污秽之物。王敦果然拿灯来探看他,看见王允之躺在呕吐的污秽之物中,这才作罢。危险啊,差一点就完了的王允之呀!孔子说:“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可居住。”看来是自有他的理由啊!
我读史书,看到鲁隐公、晋国的里克、秦国的李斯、王允之四个人的事,感慨他们所遇到的祸福竟是这样的,所以特别写出他们的事实来,后来的君子们,可以对之观看了。
二、6.CFH 关联词串联起的转折复句“虽……,然……”,故在中间C处断开;“然兵革之祸”作主语,单独断开,表示强调,故F处断开;“比武帝世”是状语,单独成句,表示强调,后面的H处断开。
7.B A项,正确。“靡”在材料中的意思是“倒下”,“靡不毕见”中“靡”的意思是“没有”“无”。B项,错误。“因”,在材料中是介词,“趁机”;“因遗策”中“因”是动词,“沿袭”。C项,正确。“及”,在材料中是“比得上”,“此必及我”中“及”是“牵连”。D项,正确。“泰”,在材料中是“从容自如”,“否泰如天地”中“泰”是“好运气”。
8.D D项,“认为汉文帝既没有‘君德’”错误,由“论君德者,必首汉文”可知,方苞认为汉文帝有“君德”。
9.(1)如果不幸,那么人就被老虎咬死了,那样作为损失就太大了。晁错的计策,与此相比有什么差别呢 (2)大概意思就是复兴先王的治国策略来使百姓明达,不是自己所能够胜任的。
解析 (1)“则”,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矣”,用来表示判断句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何以异此”中,“何以”在句子中作谓语“异”的宾语,此处是宾语前置句。(2)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引用老子的话来赞许汉文帝的怀柔政策,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老子说:“柔韧能够战胜刚硬,弱小能够战胜强大。”汉文帝采用怀柔的策略治理天下,那些刚硬强大的人全都顺风归服了。尉佗自封为南越王,文帝修复了他在中原的祖坟,召唤他的兄弟,赐予显贵的身份。尉佗就主动去掉了南越王的称号,俯首跪拜表示臣服。匈奴不顺服,侵扰中原。文帝屈尊给匈奴写信,并且送去丰厚的丝绵衣物。虽然没有能够调教驯服他们,但是汉匈战争,与汉武帝时代相比,不过仅占十分之一二。吴王刘濞暗藏谋反之心,谎称有病,不上朝。文帝赏赐他坐几和手杖(表达对兄长的尊敬),刘濞就没有逞威发怒的由头,叛乱也因此没能发动。假如汉文帝还活着,不会超过十年,刘濞也就已经老死了,那么来自东南地区的七王之乱,就没有可能发动起来。到汉景帝即位后,不能容忍地方诸侯势力,采用晁错的计策,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刘濞趁这样的时机号召七个诸侯国,向西进攻函谷关。大汉王朝派遣了三十六位将军,竭尽全国的力量,才勉强战胜了他们。
晁错的理论是:诸侯国已经强大了,中央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会谋反,不削弱他们的封地,他们也会造反;中央主动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发动叛乱迅速并且损害相对小,如果不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发动叛乱会延迟但是损害巨大。世人都认为晁错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却不能认同。果真像文帝那样采用隐忍怀柔的政策,刘濞一定不会发动叛乱。拖延几年之后,诸侯国的发展变化情况就会不同了,慢慢地顺着他们各自势力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用来控制诸侯国的办法,本来就是有多种策略的。猛虎盘踞在山野,每天会捕食牛羊,百姓不能容忍,扛着长矛前去刺杀老虎,如果幸运,那么就将老虎杀死;如果不幸,那么人就被老虎咬死了,那样作为损失就太大了。晁错的计策,与此相比有什么差别呢 如果能够筑高那些墙垣,挖深那些陷阱,时时观察,谨慎地防备它,老虎哪里能成为祸害呢 这就是文帝用来防备刘濞的策略。
唉!为国家思虑祸患,却让好名贪利而又缺乏节操能力和心胸的人来施行,大概不重蹈晁错覆辙的,就很难了。
材料二 夏禹、商汤、周武王以来,品评帝王的品德,一定以汉文帝刘恒为首位,而不是他治理国家的功绩是其他帝王所比不上的;自晋魏五代十国以来,虽然都是叛乱的臣子和外族入侵者阴谋篡夺的天子之位,全都从容自如地享有帝王宝座却没有半点犹疑,所以采用放纵专横的手段统治天下却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汉文帝则是从来不张扬,常常像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担此大任,因而害怕不能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大禹“别人比我强”、商汤“自感恐惧危险,浑身发抖”这类的心理。世人只是认识到汉文帝自己生活的俭朴,对待大臣的恭敬,治理百姓的简约,认为是他的道家思想导致如此,没有认识到正是他自认为有所不足导致的。
可是汉文帝因为这样治理国家的方略,也只能在浅显切近的层面苟安,如果可以维持下去就行了。他听到张释之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就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大概意思就是复兴先王的治国策略来使百姓明达,不是自己所能够胜任的。孔子说:“子产好像是百姓的慈母,他能让百姓吃饱,却不知道怎样教育他们。”《尚书》说:“周公教养老百姓。”像文帝这样的帝王,能养活百姓却不能教化他们。这就是文帝治国理政思想中掺杂道家思想的弊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