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十九)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及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十九)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及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十九)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及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时空观念
二、考点梳理
【考点1】钢铁长城
1.陆、海、空军的建设
(1)陆军: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海军。
①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0世纪70年代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交付使用,接着,海军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20世纪90年代 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012年9月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3)空军。
①建立: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
②发展:早期主要从国外购买飞机→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
2.导弹部队的发展
(1)建立: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2)任务: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3)发展: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
3.新时代强军之路
(1)强军目标:2013年,习近平正式提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
(2)政治保证: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国防和军队改革。
①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②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4)新格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考点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形势。
①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②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求同存异”的方针
(1)提出: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2)影响: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考点3】外交事业的发展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
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美、中日建交
(1)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演变。
(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全方位外交
(1)外交策略。
①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②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④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2)外交布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3)外交成果。
①截至2023年3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4)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考点4】科技文化成就
1.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成就。
核弹 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代表 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
(2)意义。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载人航天技术。
1999年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1年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2015年,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文化事业的发展
(1)改革开放前: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改革开放后: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考点5】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课堂训练
1.近期某外国媒体刊文称:“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规则,别国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的。”上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  )
A.独立自主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全方位外交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解决领土纠纷问题
B.推动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消除美国的地区影响力
3.建国后,我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形成了“朋友遍天下”的局面。以下外交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美建交
②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4.如图是1949﹣2008年新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观察该曲线图,分析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49﹣2008年新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加深
5.如图是摄于1971年参加联合国大会的珍贵照片《乔的笑》。照片中的乔冠华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6.1955年非裔美国作家理查德 赖特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一次会议,借用他形象的说法,这次会议是“遭鄙视的、受侮辱的、受伤害的、一无所有的——简而言之,受压迫的——人种聚集到了一起”。该会议是(  )
A.华盛顿会议 B.开罗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7.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一枚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并且准确落入预定海域。而我们的东风导弹之所以如此厉害,是因为它采用了独特的弹道设计,能够完美地避开雷达的检测,至今都无法拦截。为此作出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著名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钱学森 D.屠呦呦
8.1970年4月25日新华社电评:“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美帝国主义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报评论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七号实现太空行走
9.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展现的精神内涵是(  )
A.助人为乐 B.艰苦奋斗 C.平等友爱 D.勤俭节约
10.“西北大沙漠条件非常艰苦,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粮食短缺。大家使用算盘演算原子理论数据;一日三班倒,研究人员常常是每天工作到天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最终制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致力创新,崇尚劳动 B.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C.助人为乐,团结协作 D.亲民爱民,迎难而上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40年代,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1846年,美国在上海设立领事馆,成为美国在华利益的重要据点。美国商人通过上海向中国出口棉花、烟草等商品,同时从中国进口茶叶、丝绸和瓷器。……面朝太平洋的上海,在中美关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公报》的签署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此后,上海也成为美国企业和侨民的聚集之地,政要名流访华的必经之地。中美建交45年来,无数在美国的上海人,在上海的美国人,或以上海为起点,或以上海为彼岸,跨越太平洋追逐个人梦想的同时,也架起了一座座中美友好的桥梁。
——据《跨越大洋的双向奔赴:上海是起点也是彼岸》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的背景。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中美关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表现。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结束20多年的对抗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12.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围绕“新时代中国发展之路”这一主题,江西某中学学生展开了探究。请你也来参与。
材料一:【走近人物——感受家国情怀】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
——屠呦呦
(1)上述两位科学家有哪些科研成果?请各举一例。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精神品质是什么?
材料二:【聚焦现实——体会科技发展】
1956年中国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1960年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3年中国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2018﹣2020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球背面影像图,嫦娥五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20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人生百态——感悟社会变迁】
(3)根据材料三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两组图片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发展之路”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0 BCCCB DCCBB
11.(1)背景:《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开埠通商。表现:上海是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上海成为美国企业和侨民的聚集之地,上海成为美国政要名流访华的必经之地。
(2)主要因素:《上海公报》的签署,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改变,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等。历史影响: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热潮的出现,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
12.(1)成果: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精神: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怕困难;等等。
(2)特点: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国家之列;发展过程曲折。
(3)变化:由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随意挑选;从现金支付到多种支付方式并行。
原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4)认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