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名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实验活动9 乙醇 乙酸的主要性质 授课类型 新授课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课时 1课时教材 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加深对乙醇、乙酸主要性质的认识。 2.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深对乙醇、乙酸主要性质的认识。 难点: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乙醇结构的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由于乙醇的结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的性质;让后通过观察乙醇和乙酸的状态、气味,真实的观察。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来掌握乙醇乙酸的化学性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对乙醇和乙酸物理和化学性质实验操作,建立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促进理论进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紧密联系,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对乙醇和乙酸的实际观察和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要对学生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激发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兴趣,尊重科学,认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培养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分析能力。为化学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方法和手段PPT 演示、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导入 新课 乙醇、乙酸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两者的主要性质有哪些 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两者的性质实验。 明确学习任务。讲授 新课 【过渡】】首先,我们进行第一部分的实验活动——认识乙醇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忆乙醇的物理性质。 【学生】乙醇是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具有特殊的香味,密度比水小,能与水任意比互溶。 【讲授】乙醇是无色液体,由于乙醇的沸点较高,所以常温下呈液态。由于乙醇具有挥发性,所以我们能闻到乙醇具有的特殊香味,乙醇极易溶于水,因为乙醇具有官能团羟基,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下面,我们来设计实验验证乙醇、乙酸具有的性质 【PPT展示】 实验一 乙醇的性质 1.实验药品 乙醇、铜丝、澄清石灰水 2.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烧杯、玻璃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 实验方案 实验1:探究乙醇的物理性质 实验操作: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乙醇,观察其状态,闻其气味 实验结论:乙醇是无色液体,有特殊香味 【讲授】乙醇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完全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检验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 【PPT展示】实验2:探究乙醇的燃烧产物 实验操作:用一个干燥的小烧杯1倒置在酒精灯火焰上方,观察实验现象。另取一个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小烧杯2倒置在酒精灯火焰上方,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干燥的小烧杯1内壁有水珠生成;小烧杯2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乙醇燃烧生成CO2和H2O C2H5OH + 3O2 2CO2 +3H2O 【过渡】我们接着复习乙醇的催化氧化。 【PPT展示】实验3:乙醇的催化氧化 实验操作:在试管中加入少量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CuO,立即将其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小心地闻生成物的气味,并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 铜丝红色→黑色→红色反复变化 在试管口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 【学生】结合实验现象,书写反应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PPT展示】反应原理。 【思考】为什么俗话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蒸鱼时会加醋和酒,这样鱼会更香醇鲜美,你知道为什么吗? 【过渡】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部分的实验活动 ——认识乙酸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忆乙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乙酸的物理性质 :乙酸是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熔点 16.6 摄氏度,纯净的乙酸低温时凝固为冰状晶体,(又称冰醋酸),密度略大于水,易溶于水。 【讲授】乙酸是无色液体,由于乙酸的沸点较高,所以常温下呈液态。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乙酸具有酸的通性。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PPT展示】实验二、乙酸的性质 实验药品 乙酸、乙醇、饱和碳酸钠溶液、浓硫酸、石蕊溶液、碳酸钠、镁条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烧杯、碎瓷片、玻璃导管、乳胶管、橡胶塞、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实验方案 实验1:探究乙酸的物理性质 实验操作:向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乙酸,观察其状态,闻其气味。 实验结论:乙酸无色透明、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实验2:设计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并比较乙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 【思考】乙酸具有酸的哪些通性? 【学生】思考酸的通性,回答问题。 ①使指示剂变色 ②与金属反应(如Mg)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如CuO) ④与碱反应(如NaOH) ⑤与盐反应(如Na2CO3) 【提问】怎样比较酸性的强弱? 【讲解】可以通过强酸制弱酸来进行比较。 【PPT展示】实验操作: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乙酸,分别滴加石蕊溶液、锌片、氧化铜、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酯化反应 实验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0.5ml浓硫酸和2ml乙酸,再加入几片碎瓷片。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ml饱和Na2CO3溶液,按图7-22所示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小心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方约0.5cm处,注意观察试管内的变化。取下盛有饱和Na2CO3溶液的试管,并停止加热。振荡盛有饱和Na2CO3溶液的试管,静置,待溶液分层后,观察上层的油状液体,注意闻气味。 【实验现象】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两者分层,并可闻到香味。 【实验结论】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的作用下生成了一种不易溶于水的,具有香味的物质。 【问题讨论】 在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实验中,加热铜丝及将它插入乙醇里的操作为什么反复几次?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并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肯定并对学生的答案做出点评。 【讲解】此反应的实质是氧化铜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醛,每次产生的乙醛量较少,不易闻到乙醛的气味,当反复操作若干次后,可以生成较多量的乙醛。 【问题讨论】 2.在制乙酸乙酯的实验中,浓H2SO4和饱和Na2CO3溶液各是什么作用?盛有饱和Na2CO3溶液的试管内发生哪些变化? 提示 浓H2SO4在反应中作催化剂和吸水剂,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为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利于液体分层;饱和Na2CO3溶液分层,上层是无色油状液体,在溶液内,有无色气泡产生,因为挥发出的CH3COOH有酸性,能和饱和Na2CO3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Na2CO3―→ 2CH3COONa+CO2↑+H2O。 【师生共同总结】浓硫酸的作用:①催化剂——增大反应速率; ②吸水剂——提高CH3COOH、CH3CH2OH的转化率。 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 ①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 ②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 ③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 盛有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油状液体生成,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乙酸乙酯。 3.写出实验过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认真书写方程式。 【总结】 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得出合理结论。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该反应的过程,铜作为催化剂的作用,以及加深对乙醇断键位 置的理解。 复习乙酸的物理性质,提醒醋酸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尤其要小心地扇闻。 帮助学生复习酸的通性,并学习设计验证酸性强弱的方法。 通过实验,学生体会到有机物制备的方法与无机物制备是不同的。课堂练习 1.有关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溶于水 B.乙醇易挥发 C.医用酒精含乙醇体积分数95% D.用工业酒精与生石灰通过加热蒸馏的方法制无水酒精 【答案】C 2.下列能说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的是 ( ) A.乙醇能燃烧 B.1molCH3CH2OH与Na完全反应只生成0.5molH2 C.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 D.乙醇能溶于水 【答案】C 3.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产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下层得到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B.反应中乙酸分子中的羟基被—O—CH2CH3取代 C.反应中乙醇分子的氢原子被取代 D.酯化反应中,浓硫酸作用为催化剂和吸水剂 【答案】A 4.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向a试管中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冰醋酸 B.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下的原因是防止实验过程中发生倒吸现象 C.实验时为增大反应速率,可大火加热 D.实验中,饱和Na2CO3溶液作用为吸收乙酸、溶解乙醇,并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答案】C 课堂归纳整理,完成课堂检测,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展示。板书提纲实验一、乙醇的性质 实验二、乙酸的性质课堂小结一、乙醇的化学性质 1.设计实验,验证乙醇的燃烧产物 2.乙醇催化氧化反应原理 二、乙酸的化学性质 1.设计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并比较乙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 2.酯化反应反应机理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教学,较少涉及具体知识的讲解,也不涉及实验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应该以活动表现性评价为主,纸笔测试评价为辅,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