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虽然歌德很早就有了接触中国文化的各种条件,但这种机会都没有引起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甚至在很多时候是批判的态度。在歌德自传中,他提到了童年时代参观蜡布工厂时,对蜡布上的中国画发表的议论:“在后一种蜡布上头是由熟练的工匠以毛笔绘画中国的怪诞的花卉。”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歌德当时的审美趣味,他对中国花卉用“怪诞的”来形容,对中国制的壁衣加以讥评,他追求自然的审美观,反对矫揉造作。18世纪70年代,德国文坛出现了“狂飙运动”的浪潮,而歌德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狂飙运动”在德国出现的时候,正是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学者对中国表现出极大热情的时候,也是中国风最盛行的时候,而文化民族主义是德国“狂飙运动”参与者们主张“去法国化”的思想基础,既然法国在那时是“中国风”的“风眼”,那么受文化民族主义支配的狂飙学者,在否定洛可可艺术,摒弃法国文化影响的同时,连同“中国风”也一同抨击,就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了。歌德正式接触中国文学大概开始于1776年,在这一年的1月12日的日记中,歌德写道:“清晨读小说,话题是中国小说……。”此后的数十年时间,没有查阅到歌德接触中国文学的相关记录。直到1827年,歌德在2月3日的日记中两次提到了英译《花笺记》,这本书中另收有若干中国古籍《百美新咏》中的诗篇,歌德为这首诗写了引言,在引言里他称《花笺记》为“一部伟大的诗篇”。歌德在魏玛图书馆借阅《花笺记》后发表了他的感言,他认为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他们一样,能感到中国人是他们的同类人,甚至比起西方人,在中国的一切都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描写,他感到在中国人与大自然是和谐共生的。歌德还发现其中很多的典故涉及道德与礼仪。他由此发表感慨说:“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歌德通过《花笺记》洞察到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他把中国人视为同类人,而且觉得他们生活得更纯洁和明朗,没有强烈的情绪和无穷的渴望。他还赞赏了中国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引文最后他还指出了道德和礼仪是中国封建社会维持长久的重要原因。从这些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歌德对他接触的中国文学都流露出褒扬之意。歌德不仅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品味其中的闲适意境,更是从汉诗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他从托姆斯英译的《花笺记》所附的《百美新咏》中选了9首诗重新翻译,并发表了其中的四首。《百美新咏》触发了歌德的创作灵感,甚至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自觉地使用中国题材,最著名的当属1827年所作的《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人们把这首诗看作取材于中国的作品,并不是指其内容,而是他所创造的意境,他创造了歌德心目中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意境,在这首组诗中,歌德将他这一时期的个人心境与他所体会到的中国文学的美妙境界作了很好的艺术融合。(摘编自吴悦茜《歌德的中国缘与中国观的变迁》)材料二:那么对于下列问题:“歌德小说与中国小说究竟有无共同之处 ”我们还是摘录歌德本人的言论来作答。歌德曾对爱克曼谈到:“那里的人们思考,行动与感受几乎完全同我们一样,人们立即就可感觉出两者间的相同。只是在他们那儿发生的一切被反映得更清晰,纯洁,更具道德风范;一切都表现得很理智、市俗,没有巨大的激情与诗一般的高潮,这与我的小说《海尔曼与多罗特》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很像英国理查逊的小说。”另外卡塔琳娜·蒙姆逊指出歌德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浮士德》第二部创作之灵感。歌德通过对中国诗歌的研究认识到,自然在中国诗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在1827年1月31日对爱克曼说:“区别又在于在他们那儿外界自然是与人共存的。人们总是可听见池塘里的金鱼噼啪跳跃,树梢上的鸟儿吱喳不停。白天总是温暖明亮,阳光普照,夜晚总是宁静清朗,对月亮有很多描写,它并不改变环境,但它的光芒被想像的如同白昼一样明亮。”歌德以他诗人的洞察力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文学中“人与自然共存”这一特点。除了小说、诗歌内容上的影响,我们同样要谈及形式上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瓦格那·底特玛提出的论点。她认为,歌德与中国诗的接触曾对他短诗形式的完美形成起过重要作用。在研究这个论点时,我们首先要问:歌德在与中国诗歌接触之前是否就已经运用了简洁的短诗形式 回答是肯定的。诗人年轻时就写过许多短诗。特别是写给朋友与个人的诗善用短诗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擅长“即兴表达”。一个最好的例子是《漫游者夜歌》,这首歌德在1780年创作的诗,短小精悍,情景并茂,言简意赅,是他诗中之精品,实可谓德语诗歌之绝唱。在歌德暮年的抒情诗中,短诗形式重新成为诗人之所爱。例如《威廉·梯施释恩的风景画》《西东合集》等等。因此,就歌德运用短诗形式进行诗歌创作而言,我们见到的是一种从青年直至老年的持续发展状态。中,德诗歌各因文化基因不同,传统不同,语言不同,而形成独自的风格特征。我们若再考虑这样一个事实:歌德当时尚未完全了解到中国古诗的形式、格律以及声韵,歌德凭他诗人的直觉发现了中国诗的某些特征,中国诗人侧重于自然主题的描写,表达精练,诗式短洁,歌德从中受到了启迪。以此便言中国诗歌对他的短诗形式有过重要影响,未免言过其实。东方诗歌的某些创作方法正好与歌德老年诗风相吻合。这也正是他试图用自己象征性的诗歌语言来模仿中国诗人和阿拉伯诗人的原因之一。歌德这最后一次“转向东方”的创作不仅表明了他对短诗固有的偏爱,也反映出各国诗人在某些方面的神通意合。这也恰恰给我们一个启示,即我们在寻找相同之处时,即便是形式上的,也往往要从诗人的审美观及他们对艺术的根本理解这一层面上去剖析。(摘编自唐际虹《歌德与中国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德早年追求自然的审美观,反对矫揉造作,他认为蜡布上头由熟练的工匠以毛笔绘画的中国花卉是怪诞的,可见他并不欣赏。B.歌德后来把中国人视为同类人,赞赏了中国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还认为道德和礼仪是中国封建社会维持长久的重要原因。C.歌德认识到自然在中国诗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这与他的自然审美观是有区别的,中国诗歌里的自然是与人共存的。D.歌德发现了中国诗的某些特征,从中受到了启迪,这对他的暮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始模仿用短诗形式进行诗歌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德国文坛“狂飙运动”浪潮的代表人物的歌德抨击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风的盛行对德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B.歌德能够对中国文学有比较深刻和独到的理解,并汲取了创作灵感,得益于他能够接触、阅读甚至转译中国文学作品。C.歌德认为自己的小说《海尔曼与多罗特》,和中国的小说以及英国理查逊的小说都有相似之处,可见当时中国小说的影响力很大。D.中国诗人侧重于自然主题的描写,表达精练,诗式短洁,正好与歌德老年诗风相吻合,可见东西方诗人的审美观及对艺术的根本理解是一致的。3.下列表述最适合证明歌德的文学创作已经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A.1789年,歌德在他的诗歌《威尼斯警句》中提到中国,在诗中的一节他写道:“连中国人也用颤抖的手,把维特和绿蒂画上了镜屏 ”B.赫尔德谈及中国时说:“它是一具奇怪的满身涂满香膏,画满象形文字符,并用丝绸包裹着的木乃伊……”当时歌德受赫尔德的影响。C.中国戏剧《赵氏孤儿》的题材涉及复仇的故事。歌德的戏剧《爱尔奔诺》虽然也有复仇的情节,但两部戏剧的思想背景却截然不同。D.歌德晚年随着对中国文学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文化持褒扬态度,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这样著名的诗作。4.两则材料都介绍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阅读下面歌德《迷娘》这首诗的节选部分,你认为它与中国诗歌有哪些相似特征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子熟了陈年喜邻居家的李子熟了。邻居举家去了远方。只留一棵李子树在竹园边。竹林茂盛,好多年,没有人再使用竹子,也没有人掰竹笋,它一下铺盖了方圆左右的地盘,要不了几年,恐怕就没李子树什么事了。①李子树正年轻,花开得繁,果子也结得繁,不像老了的树,雷大雨小,只有开头的气势。李子这种果子品种很杂,单论颜色,有五六种,但这一棵是黄色的。黄色也杂,这一棵果子颜色呈绿黄色,黄里掺着绿,绿里拌着黄,黄绿匀称得赛似天工,那色彩配方人根本无法造出,但黄稍稍占了点上风。它们结得实在是太繁了,雀鸟从早忙到晚,果子还是那么稠密,蒜瓣子似的垂下来。有一些掉在了地上,像谁随手撒了一把豆子。这是外来的品种,说起来,有关这棵李子的来历的事还挺长。那一年天旱,从三月到五月没下一滴雨。没下雨也就算了,天还非常热。一旱一热,庄稼就遭了殃,连菜也长不成一棵。村里年轻人没事干,除了喝酒就是打牌,电线杆子底下,整夜整夜地摔扑克,抽烟把嘴都抽木了,摔纸片把手臂都摔酸了,天还是不下雨。眼看着一年收成无望,大家商量出门挣钱,没几天,人跑得天南海北都有。我和亮子到渭南塬上。亮子就是我的邻居,小学到初中的同学。渭南塬广阔无边,到底有多大,地图上说多少多少平方公里,对我们来说,那永远只是一个数字,一个概念,像没说一样。我们到的那个地方,离华山不远,远远能望见华山西峰,白花花的岩石,拔地竖在半空,白天晚上都泛着光。往身后看,是山西芮城,黄河把两省分隔得明明白白。我们从一个塬到另一个塬地找活,找了七八天也没有找到,有的人家信不过我们,有的确实没有需要干的活。有些塬和塬之间隔着深深的大沟,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看山跑死马,看塬也差不多。沟帮子上一律长满了酸枣刺,高的高,矮的矮,一丛一丛的。②酸枣正开花,花像一粒粒煮开了花的小米粒子,上面飞飞停停着野蜂野虫子。我们跑得饿了,捋一把放在嘴里嚼,枣花闻着很香,却没有味,也不知道顶不顶饥,因为也没有那么多可填在肚子里。天快要黑了,塬底的公路上,汽车和行人奔突来往,因天晚而更加紧急。火车有时直行,有时绕弯,速度一直是均匀的,不急不躁,老到自信得很。③陇海铁路把许多村庄隔开,炊烟却不分你我,它们越过路基,在天空扭打纠缠。我发现,塬顶人家几乎都住着窑洞,到了塬腰,大多数人家住的是一半窑洞一半房子,到了塬底,窑洞就很少了,都变成了小平房。村里在唱戏,唱的是秦腔,也不知道什么戏,戏腔掺和着锣鼓弦钹,轰轰烈烈,像比赛,像打斗,一会儿你压住我,一会儿我压住你。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老人和孩子多,年轻人也在看戏,但心事不在戏上。我俩看了一会儿,听不太懂,都没一点心思。没心思也不是戏不好看,是我俩都想到了晚上的住宿问题。眼看天黑透了,住处还没着落。我和亮子开始找废弃的窑洞。听老家出过门的人说,世上有三大可靠,废窑洞是其中之一,不但暖和,能避风雨,还安全舒适,又不花钱。窑洞不像房子,更新得快,按说这儿找个破窑洞不难,我俩却怎么也找不到。找到半夜,月亮快下去了,星光满天,找到一个半坡上,找到了一片果园,一半李子一半枣的园子,一圈土夯的围墙。园里有一间小屋,亮着灯。主人是一对母女,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晚还没睡。她们在喝汤,小米子加了李子煮的汤。母亲四五十岁,女儿二十多的样子,尘蒙日烤,塬上的人都比实际年龄要显老。女儿给我俩舀了两碗汤,灯光和李子在汤里打晃。真好喝,有一股说不出的酸甜味道。李子这个季节正熟,是最甜的时候,因为久煮,味道已经变淡,只保持着果的原形,味道都跑到汤里去了。我和亮子掏出馍,就着汤大口大口吃。母女看着我俩狼吞虎咽,一句话不说。每人喝完了一大碗汤,两个馍也下了肚,感觉浑身又充满了力气,又像个男子汉了。女人对女儿说:“惠,带他们俩去家里住。”我俩知道了这个女孩儿的名字叫惠。惠答应一声:“好嘞!”去墙上取钥匙。女人又对我俩说:“娃,要是愿意,就在我家园子干,李子正下树上市,枣也要人操心了,就是工钱不高。”我俩连连答应:“好,好好!”园子真大,晚上没看清楚,白天才看清它的规模,怕有十来亩。李子树只占三分之一的面积,其余全是枣林。混搭的果园在渭南塬上并不新鲜,新鲜的是李子和枣的混搭。不过,似乎这样也很科学,李子结束了,枣才开始,至少活路上两不相撞。李子熟得快,昨天看着还是梆硬的,早上起来就变软了,一变软就会往地上掉,就卖不上价钱。我们四个人每天天不亮起来摘李子,一筐一筐的,中午拉到集上零卖加批发。渭南李子有名,价钱好,不愁卖,每天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母女俩高兴,我和亮子也跟着高兴。李子树完成了一年的使命,枝条和叶子都停下了,等着老去,枣树在自顾自力,它们的事业自己完成。我和亮子就帮着种地,除草,打药,浇水。比较起来,平原上的庄稼比山里的庄稼好伺候多了。一天早上,惠来到我们的房间,对我俩说:“你俩也该回去看看了,出来好几个月了吧 ”我俩说:“是啊,好几个月了!”惠说:“那明天就动身吧,我妈把你们的工钱都准备妥当了。”惠和她妈开着三轮车,把我们送到了公路边,310国道连接东西,跨省跨县的大巴从早到晚打这儿经过。惠的母亲从车斗里拿出两棵尺余高的树苗,说:“渭南的李子好吃,树也好栽,拿回去栽上,年年吃李子,就当回了渭南。”说得我们都有些伤感,仿佛生离死别似的。亮子有些愣,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我伸手接了过来。上了大巴,亮子眼泪汪汪的。他递给我一张小字条,上面两行铅笔字,一行是:我是别人的人了。另一行是:一辈子都是好日子!两棵李子苗,一人一棵,亮子栽活了,我没有栽活。2013年1月,我和几个人过风陵渡,去太原北边的灵丘处理亮子的后事。所谓后事,一是经济赔偿谈判,二是取回亮子的衣物。在矿上,点燃最后一根导火索的一瞬,亮子未来得及转身,化成了一缕血雾。他再无尸骨还乡的可能,家里亲人将为亮子建一座衣冠冢。天空下起了雪,铺天盖地,越下越大。虽然季节已进入初春,空气依然十分寒冷,真正的冬天仍在。黄河在风陵渡东折,地理豁然打开,陕山两省的风在宽阔的河面上厮杀,不分胜负,雪花被吹起吹落。④雪落黄河静无声,成股成股的雪花落在水波里,像没落一样,像一个人的彻底消失。过了大桥回头看,华山影影绰绰连着天际,陇海线穿山过涧无尽绵延,大雪笼罩了整个渭南塬,华山下某个微不足道的村庄,那些炊烟和欢笑、生活自带的悲欣愁苦也被风和雪涂抹得了无痕迹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李子树引出了“我”与亮子的外出打工经历;在荒旱之年,李子树为“我”和亮子提供了谋生的机会,点燃了困境中的希望。B.作者与亮子在渭南塬上打工的经历,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同时也通过母女俩的善良与慷慨,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互助。C.文章通过亮子在矿难中丧生的悲剧结局,揭示了生活的无常与残酷,同时以大雪覆盖的渭南塬为背景,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与憧憬。D.文章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铺陈,展现了生活的悲欣苦乐,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通过对比李子树“年轻”与“老树”的状态,暗示生命力的盛衰,呼应文中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B.句②将酸枣花比作“煮开了花的小米粒子”,用视觉描写和生活化的比喻,生动刻画塬上荒凉环境中细微的生命力。C.句③赋予“炊烟”以拟人化的动作“扭打纠缠”,既展现铁路带来的活力,又暗示人间烟火气蓬勃交融的盛景。D.句④以雪花“像没落一样”的比喻,暗喻亮子生命的消逝,借自然景象的静默无声,深化对死亡与无常的哀思。8.本文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渭南塬,此地的自然和人文各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评论家说,陈年喜的文章“呈现出平凡生命的意志与深情”,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有哪些方面的体现。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还,见狼乳之,又乌衔肉翔其旁,以为神,遂持归匈奴,单于爱养之。及壮,以其父民众与昆莫,使将兵,数有功。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会单于死,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遣兵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钜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语在《西域传》。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译道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节选自《汉书·张骞传》)材料二:乌孙使者见汉广大,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匈奴闻乌孙与汉通,怒,欲击之;又其旁大宛月氏之属皆事汉乌孙于是恐使使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天子与群臣议,许之。乌孙以千匹马往聘汉女。汉以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往妻乌孙,赠送甚盛;乌孙王昆莫以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以为左夫人。公主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愁思归。天子而怜之,间岁遣使者以帷帐锦绣给遗焉。昆莫曰:“我老。”欲使其孙岑娶尚公主。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天子报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岑娶遂妻公主。昆莫死,岑娶代立,为昆弥。(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又其旁A大宛月氏之属B皆事汉C乌孙D于是恐E使使F愿得尚汉G公主H为昆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侍奉,听命,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事”意思不相同。B.使使,使者出使,与《苏武传》中“单于使使晓武”的“使使”意思相同。C.以为,以……为,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以为”用法相同。D.听,听从,同意,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听”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孙王昆莫曾经被大月氏攻击,土地被侵占,于是逃往投奔匈奴,后来在单于的帮助下,昆莫带兵西征打败了大月氏。B.昆莫的兵力有所增强,加上单于去世,就不肯再听命于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不能取胜,便以为昆莫是神避而远之。C.张骞虽然出使乌苏国一年之后去世,但是因为他此次出使取得了很大的功绩,原本失去的博望侯的爵位得到恢复。D.汉朝的公主原本嫁给了乌孙王昆莫,但乌孙王觉得自己年老,又让公主嫁给孙子岑要,这是符合乌孙国的风俗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2)天子而怜之,间岁遣使者以帷帐锦绣给遗焉。14.张骞出使西域乌孙诸国,取得哪些积极有利的成果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决狐疑”总领全篇,用占卜工具“钻龟”“祝蓍”作反衬,突出诗人提出的方法更具理性价值。B.颔联通过“试玉”“辨材”两个具体事例,既暗合首联“决疑”之法,又自然引出下文的历史典故。C.颈联使用周公、王莽这两个史实作为正面之例,与颔联形成虚实相生之势,增强对“辨伪”主题的论证。D.尾联以假设性追问收束全诗,在历史回望中强化了“时间检验真伪”的哲理,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16.本诗与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一句都强调时间对认知的重要性,但表意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年回家,村口一群十一二岁的孩童聚在一起玩耍,说说笑笑非常快乐,让你不禁想到了《诗经·卫风·氓》中的句子“ , ”。(2)开学第一堂课,王老师引用《离骚》中的“ , ”重申光阴飞逝,时不我待的道理。(3)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古诗中就有以鸟自喻来表情达意的句子,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西方,剧本成为供人阅读的文学作品,是跟现代出版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分不开的。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作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使得剧作家可以摆脱对某个剧团的依赖而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和更多回报。为争取读者,作者想法设法提高剧本的含量。曹禺曾在《日出·跋》里表示,剧本不仅要经得起演, 甲 。所以他才不惜笔墨,详细释述每一个角色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但这又带来一个新的难题,即剧作家如何在文学性和舞台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曹禺是做得比较好的,因为他上中学时,曾经是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有很丰富的舞台经验,懂得舞台和观众心理,所以他的剧本既经演,又耐看。①不仅曹剧是优美的文学作品,而且是表导演创作的教科书。②许多话剧艺术家都是在它的熏陶和滋养下成长起来的。然而,③关于一个成熟的导演或演员,④曹剧里那些详细的舞台提示和环境、人物描写,⑤又可能成为二度创作的障碍。⑥欧阳山尊就把“过多的描绘”作为《日出》的一个主要缺点之一。“剧作者在剧本中写了很多‘舞台提示’,其中有一些对于演员和导演是有帮助的,但很大部分会妨碍演员和导演的创造”,所以需要大加删削才能搬演。欧阳予倩、焦菊隐等也认为, 乙 ,只要构思完整、动作性强就可以了。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章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雀东南飞》是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代表着汉乐府的最高艺术成就。《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将其收入,题为《焦仲卿妻》,后人常以此诗的首句“孔雀东南飞”作为篇名。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思想意义与悲剧成因,历代评论者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两位主人公的悲剧是爱情悲剧,也有人认为是婚姻悲剧,也有人认为是性格悲剧等。不管是哪个观点,把《孔雀东南飞》看作是典型的古典悲剧是毋庸质疑的。《孔雀东南飞》以其凄清悲凉的情怀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20.选文第二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乐府双璧”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不到半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B.《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后人将其艺术精神概称为“风骚”。C.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D.《迷娘》(之一)中反复出现“前往”,犹如一声声急切的呼唤,拨动着读者的心弦。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由于人文学科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双双偏低,“文科不受青睐”是公开的秘密,那么未来文科是不是应该从学校中取消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D 2.B 3.D 4.①材料一主要从纵向来写歌德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先是对中国文化的某些风格持批判态度;随着他对中国文学的不断深入了解,后来对中国文学大加赞赏;②材料二则是从横向具体写中国文学对歌德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针对小说和诗歌两种文体,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文学对歌德创作的影响。 5.①《迷娘》中“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意象构造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意境,这与中国诗歌的意境创作特点相似;②《迷娘》中女主人公在优美、令人神往的自然环境中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两者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这与中国诗歌表达的人与自然共存、和谐相处的特点相似。【答案】6.C 7.C 8.自然特点:①广阔而又荒凉;②贫瘠与生机并存;③季节对比鲜明。人文特点:①传统与现代交织;②农耕生活的缩影;③文化生活的质朴。 9.①对生活的坚韧态度:文章中描述了主人公和亮子在面对干旱和失业的困境时,选择外出打工,展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即使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遇困难,他们也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寻找机会,体现了平凡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毅力;②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主人公对家乡的李子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李子树不仅是家乡的象征,也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文章中通过对李子树细致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③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渭南塬上,主人公和亮子遇到了惠和她的母亲,她们不仅提供了食物和住所,还给予了工作机会。这种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行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温情;④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文章结尾处,亮子的意外去世和主人公对他的怀念,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通过对亮子生命的缅怀,文章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去亲友的深情。【答案】10.CEH 11.B 12.C 13.(1)张骞到了乌孙,就交付了朝廷的赏赐并把皇帝的意旨明白地告诉了他们,可是却没有得到乌孙方面确切的答复。(2)汉武帝听说后很可怜她,每隔一年派使臣将锦帐、绸缎等物送给她。 14.①使乌孙使臣了解汉朝幅员广阔,物产丰富,于是更加重视同汉朝的关系;②西北各国开始与汉朝通使交往,并且信任汉朝的使者;③乌苏与汉朝实现了联姻,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参考译文:材料一:天子多次问张骞关于大夏等国的情况。张骞已被免去侯爵,就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王的称号叫昆莫。昆莫的父亲叫难兜靡,乌孙和大月氏本来都是祁连与敦煌之间的小国。大月氏攻击乌孙,杀死难兜靡,侵占了他们的土地,乌孙人就都逃往匈奴去了。那时昆莫刚出生,昆莫的傅父布就翕侯抱着他逃走,把他放置到草地里,独自去为昆莫寻找食物,回来时看见一头母狼在给昆莫喂奶,又见一只乌鸦叼着肉在他旁边飞翔,傅父认为他是神,立即抱着他去投奔匈奴,单于很喜欢他,就将他收养了下来。等到昆莫长大,单于就把昆莫父亲的民众交还给他,让他带兵打仗,结果屡建战功。当时,月氏已被匈奴打败,他们就向西去攻击塞王。塞王被迫南徙,迁往远方,月氏于是占领了塞王的国土。昆莫长大以后,自己向单于请求报杀父之仇,于是带兵西征,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再次西迁,占据了大夏。昆莫把大月氏的民众掠为己有,就在那里屯扎下来,昆莫的兵力有所增强,又遇上单于去世,昆莫就不肯再听命于匈奴了。匈奴派兵攻打昆莫,不能取胜,更认为昆莫是神而远远地避开他。现在单于刚被我汉朝击败,昆莫原先的驻地空了出来。蛮夷之人都依恋故土,又贪爱我汉朝的财物,如果能乘此时机拿厚礼馈送乌孙,用他们在东边居住过的老地方来招引他们,并遣送公主为其夫人,与乌孙结为兄弟,乌孙一定乐于听从,这样就切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了乌孙之后,那么在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就都可以招来成为汉朝的外臣了。”天子认为张骞的建议很好,就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配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携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和缯帛,还配置了多名持节的副使,如果道路可以通行,就灵活派遣这些副使到附近的国家去。张骞到了乌孙,就交付了朝廷的赏赐并把皇帝的意旨明白地告诉了他们,可是却没有得到乌孙方面确切的答复。关于这件事的详情,记载在《西域传》中。张骞便分别派出了副使者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和大夏等国。乌孙派遣译员和向导护送张骞回国,同时乌孙还派遣使者几十人相随同行,带着良马几十匹答谢汉朝,并让他们窥探汉朝的虚实,乌孙使者到达后才知道汉朝果然幅员广阔,物产丰富。张骞回国后,被任命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就去世了。又过了一年,张骞派往大夏等国去的那些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返回,于是西北各国开始与汉朝通使交往。因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来许多使者出使国外也都称作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外国人因此也很信任他们。后来,乌孙终于与汉朝结成了姻亲。材料二:乌孙使臣看到汉朝地域广大,回国后报告给了他的国王,乌孙于是更加重视同汉朝的关系。匈奴听说乌孙与汉朝建立联系,非常生气,准备出兵攻打乌孙;而匈奴周边的大宛、月氏等国也都服从汉朝,乌孙国王害怕匈奴对其发动攻击,便派使臣出使汉朝表示愿意娶汉朝公主为妻,与汉结为兄弟之好。汉武帝与群臣商议,同意了乌孙王的请求。于是,乌孙王以一千匹马作为聘礼,派人前去迎接汉朝公主。汉武帝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封为公主,嫁给乌孙王,还赠以十分丰盛的陪嫁;乌孙王昆莫把汉公主封为右夫人。匈奴也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乌孙王,被封为左夫人。汉朝公主自建宫室居住,一年见公孙王一两次,一起饮酒吃饭。由于乌孙王年老,语言又不通,所以公主悲伤忧愁,十分想念自己的家乡。汉武帝听说后觉得公主非常可怜,每隔一年派使臣给她送去锦帐、绸缎等物。乌孙王对汉公主说:“我的岁数已经老了。”想让公主嫁给他的孙子岑娶。汉公主没有听从,并上书汉武帝说明此事。汉武帝回复她说:“你应当遵从乌孙国的风俗,因为我国希望与乌孙一起灭掉匈奴。”汉公主最终嫁给了岑娶。昆莫去世后,其孙岑娶即位,号为昆弥王。【答案】15.C 16.①白居易通过“试玉辨材”的物象比喻,阐释时间检验对于解决疑问的必要性;再以周公王莽的正反史例,强化唯有时间能揭示本质的观点,具有思辨色彩;②陆游用“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强调认知需要长期积累,是实践经验的凝练,要不留余力刻苦学习,语言平实却蕴含治学真谛。17.【答案】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答案】18.甲:还要经得起读乙:剧本无需过多舞台提示 19.①修改为:曹剧不仅是优美的文学作品。③修改为:对于(一个成熟的导演或演员)”。⑥ 修改为:作为《日出》的主要缺点之一(或删去“一个”) 。【答案】20.“毋庸质疑”的“质”应该为“置”。 21.B 22.①《孔雀东南飞》的情怀凄清悲凉,②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③这体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