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个小题。
材料一:
延安时期,以美国记者斯诺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友人深入解放区,写作了《红星照耀中国》等一系列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作品,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在毛泽东看来,对外文化传播由“别人讲”固然是重要的,但最懂得中国文化的还是中国人自己,应该要由中国人自己来掌握对外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一开始,由于新中国的外文出版和国际发行能力有限,《毛泽东选集》英语版采取由中国国际书店与英国共产党领导的劳伦斯出版公司签订出版协议的方式在英国出版发行。1954年3月,英国共产党总书记波立特来信提出,他们准备将《毛泽东选集》第2卷中《战争和战略问题》第一节的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删去,理由是这两段主张武装革命,不符合他们的“英国到社会主义之路”纲领。中共中央宣传部拟答复同意波立特意见,但毛泽东认为“这样答复,似不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的否定性答复经毛泽东审阅后于8月23日发出。此后,毛泽东又于次年与波立特当面探讨过这一问题。但最终劳伦斯出版公司仍然在英文版《毛泽东选集》中删除了这两段话,中方最终决定不再授权给劳伦斯出版公司。这一事件留下的重要经验和教训是:对外文化传播固然可以由“别人讲”,但一定要有“自己讲”,否则,就有可能丧失话语权。
作为博览群书并且擅长诗文创作的政治家,毛泽东深谙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毛泽东历来主张,宣传文章要“好好地说理”,不能写成“党八股”;要有的放矢,不能“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对外文化传播和宣传更要适合外国人的接受习惯。在毛泽东看来,“国家不同,做法也不能一样”。相对于语言和形式上的问题,他更加看重文化传播中的平等精神。而面对外国受众,更需要这种平等精神。面对中国对外文化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过度政治化和“自说自话”等问题,毛泽东一直致力于制止和解决。针对当时所谓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的说法,毛泽东强调:“这种话不应由中国人口中说出,这就是所谓‘以我为核心’的错误思想。”他一再主张,无论人与人、政党与政党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都必须是互利的而不能是以一方为中心的,“不能使任何一方受到损害”,否则合作就不能维持下去。在他看来,文化活动中的这种“平等心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传播的成效。
毛泽东特别强调,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一穷二白”的底子也使其暂时不可能迅速改变相对落后的面貌,因此“在我们自己方面,对外宣传不要夸大。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把尾巴夹紧一些”。他称赞《中国建设》“用事实说话”的做法,指示“对外宣传就应该这样”。“大跃进”时期,对外文化工作中一度出现了“浮夸风”。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在对外关系中切实纠正骄傲现象的指示》中指出,“在一切对外往来、对外宣传、对外接触中,都必须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坚决纠正浮夸和轻率的现象”,对外宣传必须有根据有分析,“宁可做得多说得少,决不要做得少说得多。凡是没有把握办到的事和还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的事,一律不要对外宣传”;当然,也要“反对民族自卑感,决不容许对于我们自己正确的东西发生任何动摇”。总之,既要客观介绍新中国和中国文化,反对浮夸作风;又要坚定文化自信,反对民族文化虚无论。
(摘编自罗嗣亮《毛泽东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初步探索》)
材料二:
当前,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最大障碍就是西方国家鼓吹的“中国威胁论”。这一错误言论的出现,使其他一些不了解中国的国家开始产生质疑,这些质疑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改变这种质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要想打破西方文化霸权现象,消除文化隔阂,就需要我们加快提升国家软实力,着实推动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全球化发展势不可挡,我国应该持续保持对外开放状态,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文化必会和其他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注重保持国家文化安全,始终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着重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提升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的能力。
应对文化霸权主义需要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话语权问题关乎一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面对这个问题,我国应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国际交往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向世界展示中国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还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向世界各国表达和谐发展的善意,主动担负起负责任大国的职责,阐释合作共赢的想法,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加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我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磨合,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有利于打破国际上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偏见,为我国抵御文化霸权主义,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摘编自许婕、李瑞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挑战及优化对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星照耀中国》等外国友人的作品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明对外文化传播可以由“别人讲”。
B.毛泽东认为宣传文章要好好说理、有的放矢,这种主张旨在使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契合外国人的接受习惯。
C.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对习近平“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响应。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都有助于向全世界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选集》英文版在英国出版被删节,证明对外文化传播没有“自己讲”,可能会丧失话语权。
B.毛泽东认为对外宣传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谨慎,因此既要反对浮夸风,又要坚定文化自信。
C.中国文化走出去急需改变某些国家的质疑,这种质疑来源于部分西方国家鼓吹的“中国威胁论”。
D.不断加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助于发挥文化的巨大力量,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3.两则材料提供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策略,下列说法与文中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国产游戏“原神”,不仅有突出的中国元素,也有中外文明的融通,唤起了不同受众的共鸣。
B.《国乐乐典》将近些年整理收集、重新高清录制的中国传统音乐推送到全球各大主流音乐App。
C.介绍中医药的纪录片《本草中国》向世界宣扬中医药文化,塑造了正面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
D.海尔集团在海外坚持“高端创牌”战略,在制冷、厨电、洗护等多个业务上实现了高端化出海。
4.毛泽东读《琵琶行》一诗的感受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这种“平等心情”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强调掌握话语权有何必要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个小题。
一竿冷
简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①
①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
②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③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嚎,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嘶蝉、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雨打;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④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含义。至于漂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⑤水比山深谙随机应变的道理,烈雨只会丰沛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有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是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道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
⑥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是一群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
⑦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当山以洪钟型的绿意召唤,水回应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⑧“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项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会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
⑨“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山万江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片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么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子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它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唯有幻灭能洗尽它们脸上的油脂,教它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水答。
⑩“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狂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辰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生烟。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阴,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愿意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就算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位置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之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释你啊!”
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下的人泪属于水。
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披蓑戴笠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直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
[注]此处引用的是柳宗元的《江雪》,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一竿冷”暗寓柳宗元独钓寒江的孤寂清寒的氛围,山水无言,寒江独钓,柳宗元在山水的领悟方面独有心得。
B.作者在文中充分阐明了山水所隐喻的人生态度方面的区别,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表达对两者不可兼得的喟叹。
C.第⑥段把两岸桃李比作挥泪的宫女,把河中游鱼比成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用它们对水的深情不舍反衬水不恋过往、一往无前的特点。
D.水以辽阔的海洋启示生灵不可捉摸的生之奥秘,以幻灭教导生灵保持谦卑缄默。与山庇佑生灵的慈悲仁厚相比,水看似无情,实则有大智慧。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①段以两个问句开头,表现作者对山水特质的思索,奠定了全文沉思凝想的叙述基调,引出后文对山水形象的描写。
B.⑥⑦两段承上启下,过渡巧妙,用“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一路循声对答”提示山水即将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C.本文开篇由柳诗引入,再以山水形象铺垫,接着进一步展开山水对话,最后以老叟独钓画面直接点明主旨。
D.文章结尾写“不丝之竿”的钓叟,紧扣题目,呼应开篇引用柳宗元《江雪》的诗句,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圆合。
8.文章采用了山水对话的形式,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9.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一竿冷》也是一篇盈满诗意的优美散文,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诗意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初,鲁肃常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权尝为其子求昏于羽,羽骂其使,不许昏,权由是怒。及羽攻契,权乃露撒召蒙还,阴与图计。权乃召逊,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
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魏王操之出汉中也,使平寇将军徐晃屯宛,以助曹仁以攻羽。孙权为笺与魏王操,请以讨羽自效。及晃击败羽,羽遂撤围退。
吕蒙至寻阳,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开门出降。蒙入江陵,释于禁之囚,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
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孙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
材料二:
吴、蜀之好不终,关羽以死,荆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国之离,无忌而急于篡,关羽安能逃其责哉?羽守江陵数与鲁肃生疑贰于是而诸葛之志不宣而肃亦苦矣。肃以欢好抚羽,岂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并力以抗操,而羽不谅,故以知肃心之独苦也。昭烈之败于长坂,羽军独全,曹操临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两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羽守江陵A数与B鲁肃C生疑贰D于是E而诸葛之志F不宣G而肃H亦苦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要领,关键,与《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的“要”意思不相同。
B.“羽之出军”与《氓》“女之耽兮”的“之”用法相同。
C.南,向南,名词用作状语,与《赤壁赋》 “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相同。
D.私,偏私,偏爱,与《鸿门宴》“私见张良”的“私”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鲁肃的劝说下,孙权同意安抚结交关羽,和他共同对抗曹军,等到吕蒙代替鲁肃,觉察出关羽有吞并东吴的野心,于是与孙权暗中谋划消灭关羽。
B.替代吕蒙的陆逊表面上极力巴结关羽,使其失去戒备心理,暗地里寻求消灭关羽的办法,关羽擅自取用孙权的粮食是孙权下决心消灭关羽的导火索。
C.等到关羽把防守东吴的军队派往樊城与曹兵作战,吕蒙让士兵装扮成商人来到江陵,利用关羽与其把守江陵的将领的矛盾,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江陵。
D.孙刘联盟关系的破灭,以致曹操无所顾忌地加紧篡汉,王夫之认为关羽罪责难逃,关羽因在破曹之战中没有立功而嫉恨有功的吴国,进而嫉妒诸葛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
(2)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
14.关羽是《三国演义》极力推崇的忠臣,王夫之却说关羽的作为有助于曹操篡汉,那么他得出此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①。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②,疏凿控三巴③。
【注】①龙蛇:指墙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②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③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开门见山,描写禹庙坐落在寂寞的空山中,萧瑟的秋风、落日的余晖使禹庙更添荒凉,显出禹庙的庄严肃穆。
B.颔联写庙内之景,庭中橘柚树上垂满了硕大的果实,屋宇的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为原本凄清冷落的荒庭古庙增添了一点生机。
C.诗歌前三联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描写了禹庙内外的景象;尾联以景结情,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后世的丰功伟绩。
D.本诗借参谒古代圣贤祠庙表达诗人的敬仰之情,同时暗含讽今之意。这与诗人的另一首律诗《蜀相》有异曲同工之妙。
16.颈联写庙外之景,你认为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每天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两句诗是“ , ”。
(2)姜夔《扬州慢》中“ , ”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
(3)李白在《蜀道难》中,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激浪冲撞岩石倒流形成回旋的急流;“_____________”一句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
(4)春景代表希望,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景象,但古人常反其意而用之,在古典诗词中以乐景写哀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11分)。
中国古代文人,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的思考。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却 A ,在古池边,在石 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面……青苔是大地的衣裳,是阴面的使者:它将身子俯在古池碎石上,触碰池塘幽深古朴的叹息;它攀 森森的古槎,包裹一段经年累月的秘密。苔痕历历,似有若无,欲显还藏,诗人咀嚼青苔,就是为了抒发欲把捉而不能实握的惘然,欲知晓而 B 的困惑。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就包含了这个意思。
把玩青苔,和诗人欣赏残花的心态是一样的。凋零的残花并不美,( 甲 ),如欧阳修《玉楼春》“蝶飞芳草花飞路,把酒已嗟春色暮。当时枝上落残花,今日水流何处去”和李商隐《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竟都 C 地写到了“残花”。诗人们为什么对残花有特别的情感呢?首先,或许是因为残花( 乙 ),从而引发诗人的亲近之感,残花的现时的“零落”可以让人联系到彼时的“鲜活”,而这又自然勾引出了人们的历历往事。其次,是残花常常会牵动诗人的情缘,从而触发他们的诗兴。残花过去的繁盛,反衬现在的衰败;而现在的衰败,又引发诗人对往事的眷恋之情,由此想要情不自禁地抒发年华老去、繁华不在、物是人非等种种感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残花虽衰败,但它仍是花,是就要消逝在永恒寂寞之中的花,诗人之所以愿意吟诵它,是因为残花引发了他们对逝去的时间和美好事物尽力挽留之情。
18.文中面波浪线句子运用拟人和通感手法描写青苔,请以“残花”为对象写一个句子。
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合理使用拟人、通感修辞。(4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个小题(7分)。
写作者与家乡之间,有一组隐秘的暗码。当我们摊开稿纸,开始为家乡书写的时候,其实是在进行一层层的解码。将每一个景象从我们的血液里面提炼出来,就像让盐从海水里面结晶出来那样,让漂泊的情结呈现出完整的原貌,也让柔软的情感找到坚实的依靠。
当面对一座山、一片湖、一丛金灿灿的胡杨,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高歌起来、舞蹈起来,这是内心生发的情感,也是眷恋酿出的粗犷。当秋天遇到了新疆,就找到了生命应有的绚烂。
①秋日的新疆大地,到处都是舌尖的故事,到处都是艺术的景象。②想要展现它全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在是一种奢望。③所以,只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打开一扇小窗,④让凉爽的秋风吹进来。⑤那风里会有一缕淡淡的苹果香,你仿佛好像置身在果园里,⑥在轻轻歌唱的时候,那些童年的时光,就慢慢穿过了你的胸膛。
对家乡的叙述,其实就是把散落一地的情节串联起来,在诉说一个人与一个地方的相遇。这种诉说,是一条河流的表达,也是一行露珠的牵挂。无论激荡还是舒缓,无论春风还是秋雨,这片土地都能听懂。毕竟,我们与之经历了所有的芳华。
21.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暗码”一词构成形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解码 B.明说 C.笔谈 D.高山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鲁迅《论睁了眼看》
材料二:面对人无可奈何的生存困境,那就不如超脱一下,放弃现实的满足追求而寻求精神上的自我愉悦,在痛苦和无可奈何中给自己找一个自圆其说的借口,用心造的虚拟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好让自己坚强而达观地活下去。
——鲁迅研究学者邹永常《阿Q·精神胜利法·认知重建》
材料三:一般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五种形式: 以过去胜人、以谩骂胜人、以联想胜人、以自欺胜人、以欺负弱者胜人。
当今社会,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看待“精神胜利法”?请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给友人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D 2.B 3.D 4.①在文化传播内容上,要客观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与成就,不夸大、不虚假,如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有成就但仍有不足,应如实传播。②在文化交流态度上,要尊重外国受众,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政治化,与外国受众平等相待,像人与人、政党与政党、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合作应互利平等,以促进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 5.①避免话语权丧失:若仅依靠他人传播中国文化,可能会出现如《毛泽东选集》英文版被删节的情况,只有掌握话语权,才能确保传播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②契合外国受众习惯:掌握话语权能使传播者按照外国人的接受习惯进行文化传播,如宣传文章做到好好说理、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传播效果。②打破西方文化霸权:当前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阻碍中国文化发展,掌握话语权可打破这种霸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的能力,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6.B 7.C
8.①对话形式将山水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灵动,使读者感到亲切。②对话使用第二人称,创设一种辩论的情景,让山水互相诘问,引人入胜。③对话形成对比效果,凸显山和水的不同追求,更好地凸显主题,引发读者对希望与幻灭、生与死问题的深入思考。
9.(1)诗意的语言。本文语言典雅、清丽、含蓄,充满诗意。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形象生动。语言整散结合,长短交错,音韵和谐,有节奏感。(结合文本分析其中一点即可)(2)意境如诗。文中描绘山的沉稳宽厚、水的灵动洒脱,以及二者对生灵慈悲的襁褓和幻灭的警示,营造出一种深沉空灵的意境,充满诗的韵味。最后以钓叟抛出不丝之杆,在寂寥的冰雪地“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作结,既有深沉的意味,又轻盈空灵,余韵无穷。(3)精巧的构思。文章由《江雪》一诗化出,借山水对话的形式展开,结尾借钓叟的形象,把山和水联合起来,首尾呼应,浑然圆合。(4)充满哲思,意蕴丰富。文章通过描绘山水的不同特点与追求,表达了对仁与智、静与动、坚守与应变、希望与幻灭、生与死、热心关怀与冷眼旁观等诸多范畴的深沉思考,将诗意的形象与深沉的思考结合起来,意蕴丰富而深刻。
10.ADG
11.C
12.D
13.(1)(陆逊)写信给关羽,称颂关羽的功劳美德,表现得十分谦恭,表示愿意尽忠修好,托付自己的前程。
(2)于是吕蒙命令原骑都尉虞翻写信游说傅士仁,为他指明利害失,傅士仁得到书信后,便投降了。
14.①孙刘两家订立了联合抗曹的策略,关羽却想兼并东吴,对东吴构成威胁。
②关羽因孙权为其子求婚一事而辱骂孙权,还擅自取用东吴的粮米,东吴为泄愤及解除关羽的威胁,趁关羽出兵之机夺取了江陵。
③孙权为消除关羽这个隐患而投靠了曹操,孙刘两家因此陷入敌对状态,这为曹操篡汉提供了方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初,鲁肃经常劝说孙权,由于曹操势力仍然存在,应该暂且安抚结交关羽,和他共同对敌,不能失去睦邻友好。等到吕蒙代替鲁肃驻军陆口,认为关羽素来勇猛雄武,怀有兼并江南的野心,况且他的军队驻扎在孙权势力的上游,这种形势难以持久,于是秘密告诉孙权。孙权曾经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大骂孙权的使者,拒绝通婚,孙权因此很恼怒。等到关羽进攻樊城,孙权则公开发布命令召吕蒙返回,暗中与他进行策划。孙权于是召来陆逊,来接替吕蒙。陆逊到达陆口,写信给关羽,称颂关羽的功劳美德,表现得十分谦恭,表示愿意尽忠修好,托付自己的前程。关羽因此感到很安心,不再有怀疑,便逐渐撤出防守的军队赶赴樊城。陆逊把全部情况向孙权进行汇报,陈述可以擒拿关羽的战略要点。
关羽得到于禁等人的军队数万人,粮食不足,军队供应断绝,便擅自取用孙权存放在湘关的粮米。孙权闻知此事,便派兵袭击关羽。魏王曹操出兵汉中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驻宛城,援助曹仁以进攻关羽。孙权写信给魏王曹操,请求允许他讨伐关羽,为朝廷效力。等到徐晃击败关羽,关羽于是撤围退走。
吕蒙到达寻阳,让百姓摇橹,士兵穿上商人的衣服作掩护,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设置在江边守望守望的官兵全抓起来,所以关羽对吕蒙的行动一无所知。麋芳、傅士仁一向都不满意关羽轻视自己,关羽率兵在外,麋芳、傅士仁供应军用物资不能全部送到,关羽放言“回去后,应当治罪”,所以麋芳、傅士仁都感到非常恐惧。于是吕蒙命令原骑都尉虞翻写信游说傅士仁,为他指明利害得失,傅士仁得到书信后,便投降了。麋芳守城,吕蒙让傅士仁出来与他相见,麋芳于是开城门出来投降。吕蒙到达江陵,把被囚的于禁释放,俘虏关羽手下将士及其家属,对他们都予以抚慰,同时向军中下令,不得骚扰百姓和向百姓索取财物。吕蒙还在早晨和晚间派亲信去慰问和抚恤老人,询问他们生活有什么困难,给病人送去医药,对饥寒的人赐予衣服和粮食。关羽库存的财物和珍宝,全部封存起来,等候孙权前来处理。
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向南撤回。关羽自知孤立困穷,便向西退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伪装投降,把幡旗做成人像立在城墙上,逃跑,士兵都解散溃逃,跟随他的只有十余名骑兵。孙权事先命令朱然、潘璋切断关羽的去路。十二月,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擒获关羽及其子关平,将他们斩首,孙权占据荆州。
材料二:
吴、蜀之间的友好关系没能始终维持下去,关羽因此而死去,荆州因此而丢失,曹操趁着吴、蜀两国之间离心离德,无所顾忌而加快了篡位的步伐,关羽又哪里能逃避他的罪责呢?关羽驻守江陵时,数次对鲁肃产生猜忌心理,诸葛亮的志向因此不能够实现,而鲁肃也因此吃尽了苦头。鲁肃用友好的态度安抚关羽,难道是对关羽有所偏私而畏惧刘备吗?他只是想与刘备并力抗曹罢了,而关羽却不能体谅他的苦衷,因此可以知道鲁肃的内心独自受够了煎熬。刘备在长坂坡战败,唯独关羽的军队没受损失,曹操兵临长江,关羽军却根本没与曹军作战。而诸葛亮向东出使东吴,鲁肃向西与刘备结盟,两国的盟交由此确立下来,刘备帮助孙吴击破曹军,关羽没能建立功劳,而功劳全都出自诸葛亮。关羽于是因为忌妒诸葛亮而忌妒鲁肃,并因此而嫉恨孙吴;而诸葛亮、鲁肃共同制定的联合抗曹的谋划,最终因为关羽破裂,以至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15.C 16.“嘘”和“走”两字最生动传神。
① “嘘”是“慢慢地呼气”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云雾在空旷的山壁缭绕的景致。
②“走”是“跑”的意思,将江水拟人化,描写出白浪淘沙、滚滚奔流的画面。
③“嘘”和“走”生动传神地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叠合到一起,抒发了诗人对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的崇敬之情。
17.①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②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③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砖石万壑雷 ④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8.残花在暮色中轻轻低语,褪色的花瓣仿佛在叹息,将最后一缕幽香化作月光下的呢喃。
19.A. 无处不在 B. 若即若离 C. 不约而同
20.甲:但诗人却从中发现了别样的诗意 乙:与诗人自身的境遇相契合
21.D 22.②句;修改为:想要全面展现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⑤句;修改为:那风里会有一缕淡淡的苹果香,你仿佛(好像)置身在果园里。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