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诸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
春节从历史深处走来,其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相关。在不同年代,年有不同的称谓,据《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本意味着庄稼丰收,甲骨文中,年的写法为上“禾”下“人”,禾是成熟的谷子,人背谷子,意味着好的收成。人们将谷物成熟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年。“履端于始,序则不愆。”夏、商、周三代分别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和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作为自己的“年始”,为过年习俗的形成奠定了时间基础。由于缺乏文献,夏商以前人们过年的情形难以确知。可以确定的是,周代已形成丰富的过年习俗,并以夏历十一月为年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重新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为正月,由此夏历一月一日成为岁首之日,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公
更新是春节的独特内涵。“随时之义大矣哉。”中国人讲求顺天应时,在旧年过去、新年来临时,人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春节就处在年度时间循环的更新点上。祈福也是春节内涵的一部分,古人在正月元日吃鸡子、五辛盘等,其意在于此。“春,蠢也,蠢动而生也。”迎春是春节的内涵之一。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既是一年的第一天,又是春季和孟春之月的第一天,虽然“春节”的专名历史不久,但过年很早就与春联系起来,至今不断。过年的团圆也是如此。这不仅指生者之间的团圆,也指生者与逝者的团圆。许多地方有接家堂、摆供祭祖的习俗,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体现,反映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和人文关怀。另外,“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和谐是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在“一元复始”之时,力争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们的美好诉求。春节期间的祭神、祭祖仪式,拜年守岁仪式,走亲戚看朋友的社会交往,以及对各种娱乐活动的参与,都包含着对“和”的追求,也都是达致和谐的方法和手段。
海外华侨华人既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又熟悉当地民众的接受方式,在春节文化对外传播推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在海外因地制宜传播春节符号,推动了春节文化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正如春节的自身价值:在新的周期里,带着新的希望前行。
(摘编自张勃《为何说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重要标志?》)
材料二:
相对于其他濒临灭绝、后继无人的非遗而言,春节的生命力显得尤为旺盛。这并非偶然,而是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的不断重构与传承的结果。
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阖家团圆围坐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初一清晨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尾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不仅是个体回忆,更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体现了集体记忆的社会性、客观性和建构性。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内形成,如家庭、仪式等,每个框架都有其特定的记忆内容和形式。春节的习俗和活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框架内得以再现和传承,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亲情和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可见,春节是历史跨度最长、民俗涵盖面最广、非遗涉及地域最多的集体记忆。
春节集体记忆在拜年走亲访友、春运城乡流动的氛围中广为传播。只要到这一年终岁首的时刻,春节的氛围感就以各种方式弥漫开来,浸润着不同的人群。过新年的集体记忆的信息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被群体成员共享,群体成员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信息,并获知其他成员也获得了相同的信息,从而产生共同感,不断地强化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超然客公众号
春节集体记忆在阖家团圆、祭祀祈福的节日仪式中实现代际传承。一方面,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家庭团圆节日,而家庭是发生代际传承的有利场域。除夕夜守岁,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仪式之一。在“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这样的场景中,长辈们将家族的故事、传统习俗以及对新年的美好祈愿传递给晚辈,晚辈们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家族文化的魅力与力量,从而使得春节的集体记忆在代际之间得以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亲情在这个节日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无论人们身在何处,每逢春节都会让他们“倍思亲”。这种对亲情的温暖回忆和牵挂之情,是春节集体记忆中最为动人的情感纽带。此外,在春节祭祀先祖、悼念亡者也是一种典型的获取“对集体起到促成作用”的记忆。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先祖的缅怀,更是对家族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正如“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体现了人们在思念中寄托着对先祖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而“香烟缭绕处,祈福报平安”,则体现了人们在祭祀活动中,祈求先祖的庇佑,希望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摘编自许诺《春节集体记忆里的家国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分别确立的“年始”,奠定了年俗形成的时间基础,但当时人们过年的情形还难以确知。
B.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是对逝者的尊重,体现感恩之心;也是达致和谐的方法,包含着对“和”的追求。
C.春节的习俗和活动并非个体的回忆,而是历史跨度最长、民俗涵盖面最广、非遗涉及地域最多的集体记忆。
D.在春节最具代表性仪式的除夕夜守岁场景中,晚辈们会在长辈的教导下感受着家族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的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变化过程,“年始”之日直到汉武帝时才最终确定下来。
B.“春节”这一名称由来时间不长,但过年与春关联的时间很早,迎春习俗至今不断。
C.正是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不断地重构与传承,才使得春节的生命力显得尤为旺盛。
D.春节祭祀祈福是对先祖的缅怀,是独有的典型的获取“对集体起到促成作用”的记忆。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春节内涵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腊月二十九开始,贾府上下,里外洒扫,换门神,挂灯笼,贴对联。
C.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中的好运气。
D.篝火燃起,鞭炮声响彻年夜天空,乡亲们围着火堆跳着,叫着,跑着。
4.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画线处引用句的含意和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曾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集体记忆在传承过程中有属于自己的演述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主角
程建华
今晚的场面稍微有点儿乱,一张仅容五人的小圆桌,硬生生坐了七个人。
坐在正中、鬓角隐隐有几丝白发的梅朵起身说:“当初,是魏老师将我们聚合在一起,来,这第一碗酥油茶,我盛给魏老师。”说着,一手拎勺,一手去拿报社副刊部主任魏老师面前的空碗。魏老师身材高大、手臂长,伸手挡住梅朵说:“瞎扯,也不看看今晚的主角是哪个。”
见魏老师眼睛瞪得像张飞似的,梅朵抿嘴嘿嘿两声,回身去抢左边陈斌的碗,说:“对,第一碗茶应该盛给陈主任。”陈斌是市医院的儿科主任,寸头,生得壮实。陈斌出手如风,一把夺过碗,双手抱在胸前,斩钉截铁道:“老纪大雪天好不容易来一趟,先给老纪。”
窗外街灯下,铜钱大的雪花赶场子似的,密密匝匝地往下坠,外面早成了玉砌冰雕的世界。雪夜灯火里的这家乡间土菜馆,越发显得接地气儿。
刘大毛神情严肃:“今天不是个普通的日子。益西措小朋友从甘孜草原千里迢迢来到安庆,一是看望梅朵妈妈,主要还是想感谢曾经帮助过她的人。我说陈主任,你就不要客气了,今晚,你就是我们的主角。” 超 然 客 公 众 号
益西措低着头,身着藏袍,款款走到陈斌身边,轻声道:“陈叔叔,前天,登珍翁姆听说我要来这儿,特地渡过金沙江,跑了四十里山路,送来一条哈达,让我献给您。”
“来,这第一碗酥油茶,就盛给陈叔叔吧!”梅朵不给陈斌缓神的机会,从他手里夺过空碗,盛了满满一碗,恭恭敬敬用双手端给他。“下午,益西措将带来的酥油茶煮了一个多小时。她说一定要让大家尝到纯正的草原味道。”梅朵说着,转身又给魏老师盛了一碗。魏老师这回没拒绝,捧碗啜了一口,啧了啧嘴,说:“香!”他又盯着梅朵的眼睛说:“其实和你比起来,我们都不值一提。”
二十年前,江觉觉是安庆一家公司的白领,短发齐耳,英姿飒爽。一个晚上,她正看着电视,眼睛忽然就挪不开了:蓝天下,葱绿的草原一望无垠,一只雄鹰自由自在翱翔着,发出一声锐利的尖叫,那叫声清澈、干脆,像一把利剑。她恨不能张臂拥抱草原,让自己成为草原上的一株草、一缕风。第二天一早,她便独自踏上了去往甘孜草原的绿皮火车。
经过一座寺庙时,她和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迎面相逢,小女孩光着脚丫,枯黄的头发打着卷儿,漆黑的眼睛怯生生地盯着,像根针,刺了她一下。
江觉觉正在迟疑,一个穿着绛红袈裟的喇嘛走过说:女孩叫益西措,是个孤儿,寄宿在此。
“寺里想办一所学校,让草原上的孤儿有地方学习、生活、成长,可牧民识字的不多,找不着一位合适的老师。”
江觉觉不禁脱口而出:“师父,你看我当她们的老师行吗?”喇嘛将一张手绘地图递给她,让她带着孩子们去往学校。
江觉觉兴冲冲上了汽车,草原的风撩起她漆黑的短发,她想着每天能像鹰一样,和孩子们在草原上读书游戏,心里美得像刚喝了一碗滚烫的酥油茶。
很快,柏油路到了尽头。司机将几件单薄的行李递下车,让她和孩子们搭乘拖拉机。草原渐渐被抛在身后,前面是一片戈壁,只有一条遍布碎石的羊肠小道,拖拉机冒着一串串黑烟,吭哧吭哧地又停下了。他们换乘摩托车,半天后,摩托车也跑不动了,又改骑马。天灰蒙蒙的,沙尘一阵阵扬起,马皆成了土马,人皆成了土人。悬崖峭壁出现在前方,一条巨蟒一样的盘山石子路,蜿蜒到天边去了,下面是万丈深渊,马儿战战兢兢迈不开蹄子,一行人只好手拉着手徒步攀爬。爬了大半天,鞋子磨破了,脚指头像笋一样钻出来,可算是到了学校。
说是学校,其实是一座废弃已久的土坯碉楼,经年的风雨已将墙体侵蚀过半,墙面随处皆是沙石剥落后的累累伤痕,角落里,油麻藤密布如网。江觉觉想起行前,喇嘛双手合十对她说:“去碉楼吧,那里适合教书。”碉楼,就是此地。
江觉觉为自己取了个藏名:梅朵。日子久了,碉楼里的孩子皆喊江觉觉为梅朵妈妈。十多年里,梅朵只做了两件事:到安庆筹钱,回甘孜教书。
见窗外雪如飞絮,老纪忽然想起了什么,说:“益西措,上大学后,还得多和梅朵妈妈联系呀!”说着,从椅背上取下一个礼盒,递给益西措。原来,是一部智能手机。
“老纪,你有点过分了,有备而来呀!”魏老师笑骂道。来,我们共同敬老纪。老纪抿着嘴,笑得脸上像涂了层油彩。超然客公众号
众人吃得酣畅,陈斌忽然说:“梅朵,辛辛苦苦十多年,孩子们都毕业了,现在有什么打算?”
“这批孩子是毕业了,可是,草原上还有不少这样的孩子,我想据此写部长篇作品,为了寻找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说着,梅朵若有心思地低下了头。
火锅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众人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大雪下得嘶嘶地叫出了声,魏老师忽说:“咦,刘大毛呢?”大家这才发现,刘大毛的座位是空着的。
正说话间,刘大毛抖了抖满头雪花,拎个纸袋进来了,径直走到梅朵身边,说:“梅朵,这是十万块钱,拿去吧,安心写,争取早日出版。”
魏老师双手颤抖地捧起碗来,说:“你还是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那条汉子。来,一起致敬刘大毛。”众人齐刷刷将碗举到头顶。超 然 客 公 众 号
我也高高举起了碗,望着狠命咬着嘴唇的梅朵,想说的话仍没机会说出口。
窗外的雪像是下定了决心,下得毫无顾忌,旁若无人。我吃了一晚上的饭,快结束了,还不晓得今晚的主角究竟是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对魏老师的肖像、语言、神态的描写,虽寥寥数笔,却表现出其人外表粗犷、性格直爽、处事周全的特点。
B.登珍翁姆“特地渡过金沙江”“跑了四十里山路”,请益西措代敬哈达表达谢意,这是从侧面交待陈斌的情怀和事迹。
C.梅朵讲完自己下一步的打算后“低下了头”,在场的人非常惊讶,一时无话可说,只有刘大毛明白她内心的困惑。
D.“我”是聚会的参与者,借助“我”的见闻,展现了聚会的场面和其他人物的形象,使小说更具真实性和代入感。
7.关于文中梅朵去甘孜教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天晚上,在电视里看到的情景,让梅朵心生向往,自己的命运也从此改变。
B.梅朵确定去当老师,缘于与小女孩和喇嘛的不期而遇,是她心有善念的体现。
C.从交通工具不断更换,可感受到环境的艰苦,也暗示了支教的意义和价值。
D.由“江觉觉”到“梅朵妈妈”,表明长久的支教生活使梅朵的形貌有了明显变化。
8.文中反复描写雪景,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9.小说结尾说“还不晓得今晚的主角究竟是谁”,你认为主角是谁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①,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楚人伐宋以救郑。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②。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③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动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耉④,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儳魔⑤可也。”
材料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桓文之师,存亡继绝,犹不齿于仲尼之门,况用人于夷鬼以求霸,而谓王者之师!可乎?使鄫子有罪而讨之,虽声于诸侯而戮于社,天下不以为过。若以喜怒兴师,则秦穆公获晋侯,且犹释之,而况敢用诸淫昏之鬼乎?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①意思是杀死鄫子用于祭祀次睢的社神。次睢,在今山东临沂市东北。②二毛,斑白的头发,这里指敌军中的老年人。③勍敌,强敌。④胡耉,年纪很大的人。⑤儳,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⑥紾,扭,拧。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陈而后A击B之C宋师D败绩E公伤F股G门官H歼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使……归属,与《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祖”用法不同。
B.己巳朔,己巳日初一,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使用的纪日方式相同。
C.与,结交、交好,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相同。
D.乃,竟然,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襄公让邾文公杀死鄫子来祭祀次睢的社神,子鱼依据古代的做法,强烈反对用人做祭品,认为这违背天理人心。
B.子鱼认为:楚国君主不懂军事,凭借险势却不会陈列军阵,这本来是上天对宋军的帮助,而宋襄公白白错失了战机。
C.苏轼认为齐宣王对一头牛的死都不忍心,宋襄公杀鄫子却像屠宰猪狗一般,还用不捉拿白发敌人为借口来欺骗诸侯。
D.苏轼赞同孟子对齐宣王的评价,又列举了桓文、秦穆公的事例,这些都是为了揭露宋襄公假仁义、真残暴的面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 (4分)

(2)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4分)
14.对宋襄公的评价,子鱼和苏轼的着眼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龙门道中作
邵雍
物理人情自可明,何尝戚戚向平生。
卷舒在我有成筭①,用舍随时无定名。
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
侯门见说深如海,三十年来掉臂行②。
[注]①成筭(suàn):筹划,打算。②掉臂:甩动胳膊走开,自在行游貌。超 然 客 公 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可”与“何尝”使前后两句衔接自然连贯,在逻辑上构成了因果关系。
B.颔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让人领会到他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C.诗人将目光投向自然,认为云山美景能够带来快乐,表现对出自然的欣赏。
D.全诗虽然语言简洁平易,却富有理趣,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16.诗人为什么能“三十年来掉臂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 , 。
(2)《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写的“ , ”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经·氓》中以桑叶枯黄比喻女子年老色衰的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今天,老舍这个名字早已和北京话以及深具审美风格、为广大读者( A )的《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茶馆》等作品连接在一起了。老舍以他的作品为北京话建造了文学的城堡。这里的北京话洪亮、清脆、好听,有迷人的节奏感,①同时也有强烈的平民特征和民间气息。为什么话剧《茶馆》演出( B )、热度不减?为什么《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读者众多、好评如潮?因为它们表现了平民的内在精神,( 甲 ),让人们一想到北京话,就会想到老舍,想到他笔下的祥子、虎妞、小福子、祁老太爷等现代文学长廊里的人物,就会想到独属于他们的声音和腔调。换言之,老舍及其京味作品的魅力在于,②他发掘出一种百姓语言与广阔的平民生活紧密相连;他使北京话深具文学意义与文学光泽。新文学史上的老舍所使用的语言平实、质朴和乐观,他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地标。
说起北京人,我们还会想到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小说写的是北京四合院里最普通的百姓生活,乐活,自在,知足。刘恒挖据出北京人生活中的“贫”,这是速度和密度都极高的对话。刘恒加快了北京话的速度,重现了一种“贫”,张大民的“贫”具有逗乐、质朴、诚恳和实在劲儿,而正是在通篇的“耍贫”中,③张大民和他的家人们战胜了生活中的一个个困难而不断向前奔。“贫嘴”是张大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态度。他以“贫嘴”为乐,也以“贫嘴”表达爱恨,( 乙 ),从而度过人生困境。《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之所以成为当代文学史中重要的中篇小说,④是因为它挖掘出了张大民身上独有的属于民间百姓的精气神儿的原因。
18.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段中加点的“城堡”“地标”两个词语,分别表达什么内容?(4分)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4分)

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6分)

四、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AI 工具 DeepSeek掀起了一股热潮,越来越多的人言必称 DeepSeek,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每每借 DeepSeek寻找依据,求得答案,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话:“DeepSeek是这样说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月考参考答案
1.B
2.D(“独有的”错,原文是说春节祭祀祈福也是一种典型的获取“对集体起到促成作用”的记忆)
3.A(“春节内涵特点”主要有“更新”“祈福”“迎春”“团圆”“和谐”五个方面。A项为三月“莫春”时节的活动,不属于此范畴)
4.①此句描述了春天万物复苏之时,春虫开始蠕动、慢慢爬行的景象,象征着生机和希望。②此处的引用,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迎春”的内涵与意义,也兼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此题一是考查学生通过联想、推断理解句意的能力,可由“蠢”联想到成语“蠢蠢欲动”中的“蠢蠢”二字的本义——冬眠的虫蛇春天苏醒、蠕动,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二是考查学生对句间关系的判断能力,引用句处于“祈福”和“迎春”两段论述之间,究竟是上句的收束,还是下句的引领,需要作出判断,如果答案中提到“祈福”,就完全错啦,需扣掉2分)超 然 客 公 众 号
5.①在拜年走亲访友、春运城乡流动等氛围中,春节的集体记忆被群体成员分享。②在阖家团圆、祭祀祈福等节日仪式中,家族文化和亲情在家庭场域中实现代际传递。③海外华侨华人在海外因地制宜传播春节符号,助推春节文化不断更新。(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概述能力。“演述”含义应是“延展转述”的意思,答案的前两点是演述的主要方式,源自材料二;答案的第三点是相对次要的,源自材料一;一、二两点和第二点有主次关系,如果颠倒顺序可扣1分)
6.C(“只有刘大毛明白她内心的困惑”错。从“众人面面相觑,一时语塞”、我“想说的话仍没机会说出口”等语句可以看出,明白梅朵“心思”的不只是刘大毛)
7.D(“表明长久的支教生活使梅朵的形貌有了明显变化”错)
8.①交代了聚会的自然环境,借以烘托出聚会热烈、温暖的氛围。②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下雪天聚会、益西措代送哈达,刘大毛冒雪取钱,反衬出大家支教助教的热情和高洁的爱心,颂扬了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③推动情节发展。雪从“密密匝匝地往下坠”,到“嘶嘶地叫出了声”,再到“像是下定了决心”,故事随之展开,多个人物得以表现。(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超 然 客 公 众 号
9.(1)观点一:主角是梅朵。理由:介绍梅朵支教经历的篇幅最长,人物贯穿全文,描写最多;她的行为最能体现奉献精神和小说主题;聚会时梅朵“坐在正中”,主动给大家盛酥油茶,其他人物与她都有呼应。
(2)观点二:主角是陈斌。理由:德高望重的魏老师提出主角是陈斌,并且得到了梅朵和刘大毛的认可;益西措千里迢迢来代登珍翁姆感谢陈斌,大家由此聚到一起;陈斌无私帮助西藏儿童的行为彰显了大爱无疆的主题。超 然 客 公 众 号
(3)观点三:主角是参与支教和助教的所有人,是一个群体形象。理由:大家都为西藏儿童献出了爱心,梅朵自愿支教,魏老师召集大家助教,陈斌帮助藏区学生,老纪资助手机,刘大毛资助梅朵写书;小说主题歌颂的是一种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小说中虽有对“主角”认定的交待,但作者依然在最后提出了“还不晓得今晚的主角究竟是谁”的疑问,这是对大家都是主角的一种暗示。(6分。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合理给4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10.CEG(3分。原文为:“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11.C(3分。与,赞同、赞许,二者意思不同)
12.B(3分。“楚国君主不懂军事,凭借险势却不会陈列军阵”错)
13.(1)祭祀是为了人的福祉,民众是神的主宰,用人祭祀,还有谁敢享用呢?
(4分。“为”“主”“飨”各1分,句意整体通顺1分。句意有不通顺之处可以酌情扣分;关于句意,可以重点关注判断句式和反问句式。)
(2)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同意。 (造为:制定,属:撰写,编写,夺:强取,与:给。每个点1分)
14.①子鱼着眼于祭祀原则与军事战术。②苏轼着眼于道德操守和政治意图。
(3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果不是概括,或者概括的不是“着眼点”,只要含有相关类似意思,可以一个要点给1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 夏季,宋襄公让邾文公杀死鄫子并用他来祭祀次睢的社神,想以此使东夷归附。司马子鱼说:“古时候六种畜牲不能交互用来祭祀,小的祭祀不杀大的牲口,何况敢于用人作牺牲呢?祭祀是为了人的福祉,民众是神的主宰,用人祭祀,还有谁敢享用呢?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冬季十一月初一日,宋襄公与楚国人在泓水边上作战。宋军已经摆好战斗的阵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河,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列,子鱼再次报告请战。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列后宋军才发起攻击,宋军打了败仗,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老人。古人作战,不在险隘的地方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然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并不懂得战争。强大的敌人,因为地形的险隘而摆不开阵列,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这时候对其加以拦截然后一鼓作气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算是这样)我们依然还担心不能取胜呢!况且今天这些强悍的楚兵,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碰到老人,擒获了就把他押回来,对两鬓斑白的人有什么不可以伤害的呢?对士兵讲明耻辱,让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了伤但还没有死,怎么就不能重复攻击?如果心怀怜悯而不再次伤害他们,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那些头发花白的敌人,那就如同向敌人屈服一样。统帅三军是为了借助有利时机(取胜),鸣金击鼓是为了用声音来振作士气。有了有利条件就要使用,阻击敌人于险要之地是可以的;声势盛大以提振斗志,击鼓进攻阵列不整齐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材料二:
宋襄公并非只是践行仁义却没能坚持到底的人。他凭借不仁的天性,窃取了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到哪里去啊 ”牵牛人回答说:“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它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对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减损或提升,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这就是所说的凭借不忍别人受伤害的慈悲心,施行不忍心百姓受苦的仁政,是夏、商、周三代君主共同践行的王道。但宋襄公却杀害鄫子用来祭祀次睢的社神。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残害一国国君就如同屠宰猪狗一般。这都能忍心去干,天下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事情呢!泓水之战,宋襄公战败,宋国受到重创,他竟然想用不二次伤害敌人、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诸侯。一个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的人,却能够对着水壶和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符合情理。宋襄公能忍心杀害鄫子,却对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忍心再次伤害,这难道可以说符合情理吗?齐桓公、晋文公的军队,使濒临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使将断绝的后代得以延续,尚且还被孔子不屑一顾,更何况他是用活人祭祀外族的鬼神来谋求霸业,还说这是王者之师!这是可以的吗?如果因为鄫子有罪而去讨伐他,即使向诸侯宣告并在神社将他处死,天下人也不会认为错了。如果是凭借个人的喜怒而发动战争,那么秦穆公俘获了晋侯(指晋惠公),尚且还释放了他,更何况宋襄公敢把鄫子的冤魂用于祭祀那些不合礼义、昏乱的鬼神呢?
15.B(“含蓄地表达”错)
16.①诗人对世间万物和人情世故有着清晰的理解,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会感到忧虑不安,②面对人生的进退与取舍,诗人有自己的计划和打算,能够淡然处之。③面对美景,乐在其中,表现出热爱自然、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④虽说侯门深如海,自己无视无睹,表达了对权贵豪门的不屑一顾。(共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超 然 客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6分。每空1分,错1字该处不得分)
18.(2 分)A 耳熟能详/津津乐道(1 分) B 经久不衰/历久弥新(1 分)
19.(4 分)①“城堡”说明老舍以自成一体的创作风格和实力不凡的创作实绩,显示了北京话的文学价值与独特魅力;②“地标”说明老舍的文学创作语言富于地域色彩,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 分)② 他发掘出一种百姓语言并使之与广阔的平民生活紧密相连/他发掘出一种与广阔的平民生活紧密相连的百姓语言 ④ 是因为它挖掘出了张大民身上独有的属于民间百姓的精气神儿(每改对一处给 2 分)
21.(4 分)甲 彰显了北京话的独特风味 乙 更以“贫嘴”化解生活难题(写出一处给 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6分)①逗号使画波浪线部分成为三个独立短句,更具强调性,突出表现北京四合院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②逗号延长了停顿,舒缓了语气,使读者可以更充分、更深入地去体味这种生活。(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