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模拟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日本怪谈可追溯至江户时代的文学与戏剧传统,作为灵异传说与社会事件的融合产物,它对部分日本电影起到了奠基和塑形的作用。传统的怪谈改编电影并不都属于恐怖类型片,它们基于相似的故事模板展现出不同作者导演的美学诉求。而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日本恐怖片类型明显地受到怪谈的影响,体现在其怨灵复仇式的叙事方式,具有其独到的日本本土类型特征。
1964年,小林正树导演的《怪谈》在日本本土上映。海内外批评界对这部充满异色的电影赞赏有加,影片得到多个国家地区的院线与碟片发行并数度再版、重映。然而尽管得到批评界的广泛赞誉,《怪谈》却曾在部分西方观众中遭到冷遇。对于不通晓日语的西方观众来说,“怪谈”这一古音译的片名难以传达具体的含义,而另一个意译的片名“鬼的故事”则似乎能将电影的类型交代清楚。给出差评的观众反馈称,他们本期待的是《哥斯拉》式的有着巨型怪物、快节奏、多特效的日本恐怖电影,而这部作品风格化、艺术化的处理方式,恰恰违背了部分观众对类型电影固有的期待。在电影方的宣传、观众普遍的认知及部分研究者的论述中,怪谈大多被认作一种日本恐怖片中的亚类型。马克斯·泰西埃在《日本电影导论》中将“怪谈”解释为“一些鬼故事,怪诞,一般起源于中国,被西方作家小泉八云推广开来”。与其他的恐怖片亚类型不同,怪谈首先应被看作一种故事模型,它与文学和戏剧作品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
怪谈文学兴盛于江户时代,由日本传统民间故事改编,与日本妖怪文化紧密相关,同时也受到中国志怪小说的影响。《东海道四谷怪谈》、《皿屋敷》、《牡丹灯笼》被并称为日本三大怪谈。后世诸多戏剧形式的表演作品,也脱胎于这些经典怪谈故事。《日本戏剧》一书中记载道,继近松门左卫门之后,在歌舞伎剧作家中最有文学成就的是鹤屋南北和河竹默阿弥。他们创造了新的歌舞伎剧目“新世话物”(写实世态剧)、“怪谈物”(鬼怪剧)、“白浪物”(盗贼剧),拓宽了歌舞伎剧艺术的道路。以单口相声形式表演的日本落语中,也存在有怪谈落语这样一个种类。它在江户时期逐渐形成表演体系,到了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开始发展壮大。和以日常生活中的幽默趣闻、笑话为主的传统落语节目不同的是,怪谈落语所讲的内容以幽灵鬼怪、死神等灵异怪谈故事为主,演出剧本大多改编自神话小说、民间故事集、灵异事件等。因而,在成为一种电影类型之前,怪谈首先是一种文学类型、戏剧类型,怪谈应该被视为一种从文学和戏剧处引入电影的词汇。早期以怪谈为名的电影,都是对于经典故事的改编。
一个经典文本,被不同时代的电影作者津津乐道地不断进行影视化或引用,怪谈片已经不仅是出于类型考量的制片厂策略,更是对于故事改编蓝本的导演选择。木下惠介导演的作品大多反映当下社会问题,显然无法把他视为一位恐怖类型片导演。 在木下惠介版的《四谷怪谈》中,他所突出表现的也是女主角的伦理悲剧,着重描绘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鬼怪等超现实元素出现得非常少,所使用的电影技法也非恐怖类型片惯用。它的目的并非惊悚与恐吓,宽而更在意传达故事所带来的教化与反思。西方对小林正树《怪谈》的相关评论中,观众亦指出它与其说是恐怖片骇人的案例,不如说是趣对日本民间传说的沉思致敬。正因怪谈起于文学与戏剧,是一种故事模型,传统以“怪谈”为名的电影作品,基本都遵照着这种模异型来进行创作。尽管不同导演的风格不同,但这一故首事模型却是基本稳定的,它强调善恶因果报应的价值观。在这一故事模型的基础上,不同导演用影像创作出不同的调子和风格,如木下惠介的社会批判、如小林正树的梦幻离奇、如沟口健二的壮丽凄婉。简而言之,怪谈首先是“谈”,尽管它是鬼的故事,却不能与类型电影表述里常用的鬼故事、鬼片等说法混为一谈。
(摘编自朱君《传说、怨灵与妖怪——“怪谈”在日本电影中的类型演变》,有删改)
材料二:
作为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聊斋志异》凭借其丰厚蕴藉的审美魅力产生了不绝如缕的深远影响。这不仅表现在《阅微草堂笔记》《新齐谐》等诸多的续书和仿写行为上,还存在于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而生成的影像改编中。自1992年任彭年把聊斋小说《劳山道士》改编为电影《清虚梦》以来,聊斋题材电影的改编就长盛不衰,已经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多元生成气象,也彰显出《聊斋志异》独特深厚的艺术个性和文化价值。
《聊斋志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以短篇文言的集束形式展现了一个鬼狐仙魅与人间众生跨界共存的审美空间。它上到天庭仙苑,下至地域幽冥,中连现世凡俗,设置了一个供众多形象往来奔走、演绎自我人生的复杂世界;来自于多个角落、分属于不同类别的生命个体并没有因为出身的差异和界域的阻隔,而产生交流的障碍,反而因为通灵的特性抵达了互通有无、天人合一的奇幻境界。蒲松龄通过小说创作,在一个相对广袤自由的神秘天地里,来完成对自己生命境况和人生理想的传达与情感寄寓,溢出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书写传统,所以说郭沫若后来曾评价为“写人写妖高人一等”,这种人、鬼、仙、妖跨界互通的奇幻书写就是聊斋小说鲜明独特的审美亮点,也成为后来者改编放大的重要关注点。与胡金铨的《侠女》过多地指涉历史和吴佩蓉等人的《胭脂》重在现实隐喻的改编策略不同,新近的这几部聊斋题材网络电影更加凸显改编中的奇幻元素,卸掉过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重负,转向尚奇重怪的幻境营造,从而去拉动大众化、浅思维娱乐的审美接受消费,这成为了诸多改编者不约而同地采用的呈现方式。概而言之,网络电影在改编聊斋小说时重奇重幻已经成为一个鲜明的话语症候,奇特的异类形象的出现和诡异的审美幻境的构建成为影片的重要呈现亮点。与聊斋原著相比,它们“写鬼写妖”的描绘能力增强了,“刺贪刺虐”的现实指涉在萎缩,这些影片虽然也重在指涉现实,但不再指向过于沉重的现实讽喻,而多偏向于编织多角男女之间的复杂情缘或唯美浪漫的爱情,设奇造梦成为电影制作的重要预设内容。由于指向网络平台的传播输送和中小成本的造价预算,也使得它们在编造奇幻元素时难免粗制草率(如诸多运用特技赶制出来的妖怪符号),难掩人工刻意雕琢的复制印痕,使得这些奇幻常常格局受限,绚丽有余而底蕴不足,反而成为弘扬聊斋文化时的艺术短板,应该值得警惕。
(摘编自赵庆超、蒲建工《新近出现的聊斋题材网络电影中的审美症候探讨》,有删改)
1.关于日本怪谈电影的特点,以下哪一项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3分)
A.怪谈电影起源于文学与戏剧传统,其故事模型强调善恶因果报应的价值观。
B.小林正树的《怪谈》因艺术化处理方式,与西方观众对日本恐怖片的固有期待不符。
C.木下惠介的《四谷怪谈》通过大量超现实元素和恐怖技法强化了伦理悲剧的冲击力。
D.怪谈落语以幽默性和灵异故事为主,演出剧本多改编自神话小说和民间传说。
2.根据材料二,关于《聊斋志异》改编电影的现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3分)
A.新近网络电影在奇幻元素营造上刻意削弱了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隐喻。
B.《聊斋志异》的改编电影始终以“刺贪刺虐”为核心,忠实于原著精神。
C.胡金铨的《侠女》与吴佩蓉的《胭脂》均以奇幻元素为改编重点。
D.网络电影因技术限制,导致奇幻元素呈现粗糙,但文化底蕴深厚。
3.以下论据最适合补充到材料一的哪一段(3分)
“《牡丹灯笼》作为日本三大怪谈之一,其改编电影《怪谈百物语》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古典配乐,营造出凄美诡异的氛围,但并未依赖现代特效,反而更注重对人性贪欲的批判。”
A.第一段 B.第二段
C.第三段 D.第四段
4.材料一提及小林正树的《怪谈》在西方观众中遭遇冷遇,而材料二指出《聊斋志异》改编电影转向“奇幻元素”以拉动大众消费。请结合文化传播与受众期待理论,分析两类电影在跨文化接受中面临的挑战。(4分)
5.材料一强调怪谈是“故事模型”,材料二指出《聊斋》改编电影“重奇重幻”。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学传统与影像改编”的角度,评析中日古典奇幻题材电影改编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孤独 李娟
大部分时候我妈独自一人生活。在阿克哈拉村,她的日常安保措施如下:在房子后墙上多挖一个后门,一旦有坏人闯入,就从后门撤退;若坏人追了上来,就顺着预先靠在后门外的梯子爬上屋顶;若是坏人也跟着爬上来,就用预先放在屋顶上的榔头敲他的头……此外,还有椅垫下藏刀子,门背后放石灰等诸多细节。
她说:“能不害怕吗?就我一个人。”
说来也奇怪,像我妈这么胆小的人,到了荒野里,一个人守着一大块地,生活全面敞开。再也没有墙壁了,也没有后门、梯子和榔头……却再也不提害怕的事了。
她说:“怕什么怕?这么大的地方,就我一个人。”
真的再没有人了。在戈壁滩上,走一个小时也没遇到一个人。如同走了千百万年也没遇到一个人。不但没有人,路过的帐篷或地窝子也没有炊烟,眼前的土路上也没有脚印。四面八方空空荡荡。站在大地上,仿佛千万年后独自重返地球。
关于地球的全部秘密都在风中。风声呼啸,激动又急迫。可我一句也听不懂。它拼命推我攘我,我还是什么都不明白。它转身撞向另一场大风,在我对面不远处卷起旋风,先指天,后指地。我目瞪口呆,仿佛真的离开地球太久。
风势渐渐平息。古老的地球稳稳当当悬于宇宙中央。站在地球上,像站在全世界的至高点,像垫着整颗星球探身宇宙。日月擦肩而过。地球另一侧的海洋,呼吸般一起一伏。
眼下唯一的人的痕迹是向日葵地。秧苗横平竖直,整齐茁壮。我走进去寻找我妈。又寻找赛虎和丑丑。地球上真的只剩我一人。
我回到家,绕着蒙古包走一圈。突然看到一只鸡在附近的土堆旁踱步,并偏头看我。这才暗舒一口气。
我妈说:“我有时候想唱歌,却一首也想不起来。有时候突然想起来了,就赶紧唱。有时候给赛虎唱,有时候给兔子唱。”
赛虎静静地听,卧在她脚边抬头看她。眼睛美丽明亮,流转万千语言。兔子却心不在焉,跳跳走走,三瓣嘴不停蠕动。
兔子尾随她走向葵花地深处。兔子的道路更窄,兔子的视野更低。世界再大,在兔子那里也只剩一条深不见底的洞穴。而我妈高高在上,引领兔子走在幽深曲折的洞穴世界里。我妈不唱歌的时候,洞穴前不见头,后不见底。我妈唱歌的时候,洞穴全部消失。兔子第一次看到天空和海洋。
劳动纯洁而寂静。我妈心里惦记着该锄草的那块地,惦记着几天后的灌溉,惦记着还没买到的化肥。所有这些将她的荒野生活填得满满当当。她扛着铁锨从地东头走到地西头,心里一件一件盘算。突然一抬头,看到了世上最美丽的一朵云。她满满当当的荒野生活瞬间裂开巨大的空白。她一时间激动又茫然。她想向世上所有人倾诉这朵云的美丽。她想:在倾诉之前,得先想好该怎么说。于是她就站在那里想啊想啊。云慢慢变化,渐渐平凡。她心中的措辞却愈加华美。她又想唱歌。仍旧想不起一首。这时她发现兔子不见了。她想,兔子和云之间肯定有某种神秘的联系。至少它们都是白的。
赛虎也是白的。但它是不安之白,退避之白。它有无限心事。它总是不被允许进入葵花地。因为它的腿受过重伤,我妈不忍心它走动太多。她对它说:“不许跟着我,就在这里自己玩。我一会就回来接你。”它似乎听懂了,原地卧下。我妈边走边回头望。它一动不动凝视她,乖巧得近乎悲哀。它是黑暗之白,破碎之白。我妈无数次离它远去,也无数次转身重新走向它,抱起它,一同深入葵花地深处。
我做好了饭,在蒙古包里等我妈回家。等着等着就睡着了。哪怕睡着了,也能清晰感觉到置身睡眠中的自己是何等微弱渺小。睡眠是地球上第二巨大的事物。第一巨大的是安静。我在梦中起身,推开门,走向远处的葵花地。走了千百万年也没能抵达。千百万年后我独自醒来。饭菜凉了,我妈仍然没有回家。
吃饭的时候我妈再一次称赞:“这里真好!一个人也没有!”
(有删改)
文本二:
羊道 李娟
我脚下的路恰从这世界正中间通过,像是天地大梦中清醒的事物。我稳当当的走在路上,这里是大陆的腹心,是地球上离大海较遥远的地方。亚洲和欧洲在这里相遇,这是西方的东方。
但是在这里真正属于我的世界只有脚下的小路那么宽,我一步也不会离开这条路。我从不曾需要多么宽阔的通道,能侧身而过就足够了。像鸟在天空侧身飞翔,鱼在大海里侧身遨游。我从来不曾渴望过全部的世界,我只是经过这个世界去向的一个小小的所在。我只依赖熟知的事物而生活,我心有牵挂,不想迷路,不想回不了家。我在山野里游荡,在节制之中,但已经感到足够的自由。
我的红的马是一匹老马,老实巴交,壮实稳妥。……我们一起出门时,总是商量着走路。遇到在草地中平行前进的两条路时,我提议说:“走左边吧?”它稍微估摸一下也就同意了。但是如果它记起左边小道上的石头比右边多的话,会客气地说:“还是右边好。”于是,我们出门时从来都顺顺当当。
当孩子们都不在的时候,秋千以群山为背景,深深地静止,分外孤独。当穿红衣的加依娜高高地荡起秋千,在林海上空来回穿梭时,那情景却更为孤独。
我在最细微的差异里、最深暗的裂隙中无边坠落。我的相机留不住任何一处路过的情景,而路过的情景也没什么能挽留得住我。我无法停止坠落。
携着这样的影子走在这样光明万里的天地间,就像是举着火把走在茫茫深夜里。 “目标太大”。世界永远只在我对面,行星永远遥远而孤独。
唉,看来生活再艰辛也不能将就着过日子啊……漂漂亮亮、从从容容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不仅是虚荣的事,更是庄重与自信的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在阿克哈拉村设置多重安保措施,折射出独居者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与脆弱。
B.荒野中的“敞开式生活”让母亲获得精神自由,暗示物理空间与心理安全的反向关系。
C.“地球悬于宇宙中央”的描写,通过宏阔视角凸显人类在永恒时空中的渺小与孤独。
D.母亲反复强调“一个人也没有”,既表达对荒野的满足,也暗含对人际关系的逃避。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通过“后门/梯子”与“荒野敞开”的对比,构建城市与自然的隐喻性空间。
B.“风指天指地”运用拟人手法,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具有启示意义的超现实叙事场景。
C.文本二以“秋千”为意象,通过动静态对比呈现孤独的不同维度,富有哲学思辨色彩。
D.两文本均采用“行走”作为核心动作,象征现代人在精神原野上永无止境的自我追寻。
8.文本一中“洞穴”与“云”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文本二提出“生活再艰辛也不能将就”,这与文本一中母亲的荒野生活态度形成怎样的话语互文?请结合两则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青莲阁记 汤显祖
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腌映,止此长江一带耳。风流遂远,八百年而后,乃始有广陵李季宣焉。
季宣生有奇质,就傅之龄,《骚》《雅》千篇,殆欲上口。弱冠,能为文章。云霞风霆,藻神逸气。拜贤学书,名在河岳。公车数上,尊人惜之,曰:“古昔闻人雅好鸣琴①之理,子无意乎?”
季宣奉命筮仕,授山以东济阳长。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只招残之檄矣。君慨然出神武门,登泰山吴观而啸曰:“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则归而从太公。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
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江南诸山,翠微泡晔几席,欣言外之。望远可以赋诗,居清可以读书。书非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皆所不取。然季宣为人伟朗横绝,喜宾客。而芜城真州,故天下之轴也,四方游人,车盖帆影无绝,通江不见季宣,即色沮而神懊。以是季宣日与天下游士通从,相与浮拍跳踉②,淋漓顿挫,以极其致。时时挟金、焦而临北固,为寨裳蹈海之谈③。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相与颜其阁曰“青莲”。
季宣叹曰:“未敢然也。吾有友,江西清远道人④,试尝问之。”道人闻而嘻曰:“有是哉!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岂足道哉!”
海风江月,千古如斯。吾以为《青莲阁记》。
(有删节)
【注】①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②浮拍:诗酒娱情。跳踉:跳跃。③襄裳蹈海之谈:谓谈论方外神仙之事。④清远道人:汤显祖的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
B.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
C.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
D.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粟如来后身,良是”与“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中的“良”含义不同。
B.筮仕,古人将做官时必先卜问吉凶,后亦指初出做官。文中的“筮仕”指初出做官。
C.“相与颜其阁曰‘青莲’”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颜”含义不同。
D.“故季宣低眉而在此”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中的“低眉”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的是李季宣,但从李白开始写,体现了季宣与李白在为人处世上的相近,文末又将两人的命运做比较,抒发了作者的感悟。
B.李季宣风神韵秀,生而有奇质,二十岁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他拜圣贤之人读书,深受启发,便立志要游历山河。
C.李季宣居住的地方,景色优美,可以望远赋诗,可以闲居读书。他也喜爱宾客,与天下游士来往,饮酒赋诗,纵情娱乐,每每达到极致。
D.李季宣常常在金山、焦山、北固山之间穿梭,谈论方外神仙之事,常常和他一起游历的人,没有不惊讶相看,感叹说他或许是青莲的后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
(2)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
14.李季宣辞官归乡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玉京秋·烟水阔》
周密
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
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①。翠扇恩疏②,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注】①琼壶暗缺:用晋王敦击壶咏典,暗喻壮志难酬。②翠扇恩疏:化用班婕妤《团扇诗》,喻恩宠断绝。
15.下列对词中意象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碧砧度韵”以捣衣砧声入词,借声传情,暗藏思妇闺怨。
B.“银床飘叶”将井栏与落叶并置,强化繁华逝去的时空错位感。
C.“砌蛩能说”赋予蟋蟀人性,以虫鸣反衬词人无人倾诉的孤寂。
D.“红衣香褪”借荷花凋残,暗示南宋士人精神气节的集体沦丧。
16.近代词学家陈廷焯评此词“托物寄兴,无字不咽”,请结合下阕用典与景物描写,分析词中三重“断裂”如何构建遗民悲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 , ”。
(3)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 ”一句描写百姓的戏玩之乐,“ ”一句描写杭州官员的宴酣之乐,从而展现出杭州的安乐和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材料一: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 ① 。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层层渲染,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② ,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否则作品就会缺少韵味。如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雄奇奔放、雪莱《致云雀》的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都是协调一致的。在写作时,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
意象、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①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含蓄,②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③使人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些词句能让人眼前一亮,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材料二:
自爱
你没有理由沮丧/为了你是秋日/你也没有理由骄矜/为了你是春天/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有删改)
18.请在材料一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20.材料二诗歌《自爱》的末句“春光也不比秋色强”能否替换为“春光更比秋色强”?请结合诗歌主旨与结构分析。(4分)
21.材料一指出诗歌需通过意象“婉转曲折地表达”,请分析《自爱》中“秋日”“春光”的意象是运用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5分)
22.若以“梅花”为核心意象创作一首哲理短诗,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从意象运用、韵律设计、语言特点三方面中任选两点提出创作建议。(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5年2月,某科技公司发布“神经接口”技术,人类可通过脑电波直接与AI对话。反对者认为,这将导致人类语言能力退化,情感表达沦为数据流;支持者则宣称,这是打破沟通壁垒、实现“思维互联”的终极进化。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用AI复原壁画时发现,算法生成的“完美线条”虽符合黄金比例,却失去了唐代画工运笔时的呼吸节奏。技术团队最终选择保留残缺的原始笔触,称“裂缝中藏着千年前的虔诚心跳”。
材料三:
《庄子·天地》载,子贡见老者抱瓮灌园,问为何不用机械。答曰:“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数千年后,瑞士小镇立法禁止游客使用手机导航,要求“用星辰与路标寻找方向”,镇长说:“真正的归宿不在云端,而在脚步丈量过的土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C:材料一明确指出,木下惠介的《四谷怪谈》“鬼怪等超现实元素出现得非常少,所使用的电影技法也非恐怖类型片惯用”,其目的是“传达故事所带来的教化与反思”,而非通过恐怖元素强化冲击力。)
2.A (B:因新近电影“刺贪刺虐”已弱化;C:《侠女》指涉历史,《胭脂》侧重现实隐喻;D:材料指出网络电影“绚丽有余而底蕴不足”,文化底蕴并不深厚。)
3.B (B:该论据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导演如何通过影像风格表达主题“人性贪欲的批判”,与材料一第二段讨论“不同导演用影像创作出不同的调子和风格”的内容契合)
4.①文化隔阂与类型期待:小林正树的《怪谈》因艺术化风格违背西方观众对日本恐怖片(如《哥斯拉》)的“快节奏、多特效”期待,导致接受障碍;《聊斋》网络电影则因过度迎合大众奇幻娱乐,削弱原著的社会批判性,陷入“文化折扣”。
②本土性与普适性冲突:怪谈电影根植于日本文学与戏剧传统,其因果报应价值观需文化背景支撑;《聊斋》改编若仅追求视觉奇观,忽略“刺贪刺虐”内核,易使作品流于浅薄,丧失跨文化深度。
③传播策略差异:日本怪谈电影依赖艺术表达,需观众主动理解文化语境;中国网络电影通过降低叙事门槛吸引观众,但可能牺牲艺术完整性。
5.相同点:①均以古典文学为根基(怪谈文学与《聊斋志异》),强调跨界共存的世界观(人鬼仙妖互通)。
②改编中均面临“忠实原著”与“创新表达”的张力,需平衡艺术追求与大众接受。
不同点:①日本:怪谈电影更注重“故事模型”的稳定性(如善恶因果),导演风格差异体现在影像调性(社会批判、梦幻离奇),改编侧重文化内核的延续。
②中国:《聊斋》网络电影转向“奇幻消费”,弱化现实讽喻,追求视觉奇观,反映市场化对文学改编的挤压。
6.D (D:“暗含对人际关系的逃避”属于过度解读。文本中母亲对“无人”状态的赞叹源于自然给予的精神自由,而非社会性逃避。)
7.D (D:“现代人自我追寻”偏离文本主旨。两文中的“行走”更多指向生存体验而非现代性隐喻。)
8.①“洞穴”象征封闭的精神世界:兔子受限的视野暗示个体认知的局限性,母亲通过歌唱打破洞穴,展现艺术对精神疆域的拓展;
②“云”象征超越性审美体验:云的“美丽-平凡”变化过程,揭示现实与理想的永恒张力,空白与华美措辞的对照彰显审美救赎功能;
③二者共同构成“劳动-诗意”的生存辩证法,体现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存在。
9.①生存美学层面:母亲用锄草、灌溉等劳动填满生活,文本二强调“漂漂亮亮”的庄重感,共同构建物质困顿中的诗意栖居;
②孤独认知层面:母亲在绝对孤独中创造与动植物的对话,文本二在“最细微的裂隙”保持坠落,均体现孤独作为存在本质的坦然接纳;
③生命哲学层面:二者都将“将就”定义为对生命尊严的妥协,通过葵花地的“横平竖直”与山野游荡的“节制自由”,展现困境中的主体性建构(2分)
10.C
11.D (D.“‘低眉’含义相同”错误,低眉:低着头,表示谦卑。/形容顺从或和善的样子。句意:因此季宣谦卑地屈居于此。/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两个“低眉”含义不同。)
12.B (B.“便立志要游历山河”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弱冠,能为文章。云霞风霆,藻神逸气。拜贤学书,名在河岳”,意思是李季宣二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好的文章。其文章有云霞之资,风雨之态,神气轩逸。于是拜圣贤之人读书,在河岳一带很有名气。并没有介绍他立志要游历山河。)
13.(1)人们议论纷纷,他平静的就如同听到江水之声的皋地一样,听任自己田间饮酒,说的都是世外田园之事,总是像这样恭顺。
(“从”,议论;“骚牢”,指人们言论众多;“江皋”,江边的皋地;“壶觞”名词作动词,用酒壶饮酒;“颓”,恭顺。)
(2)唐人受陈和隋的风流遗风,皇帝和臣子可以一起游览观光,都能用才情来约束自己,所以能够共同在华清池沐浴。
(“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率”,都;“胜”,克制,约束;“华清”,华清池。)
14.①李季宣对朝廷的忠心和他的才华招来了攻击他的檄文。
②李季宣后悔出来做官。
③李季宣想辞官回家好好侍奉父亲,尽一个孝子的责任。
【参考译文】
青莲阁记 汤显祖
李白是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是维摩诘大士转世,确实是这样的啊。察看他一生的经历,游览峨眉山和洞庭湖,醉卧于浔阳青山之中,孤高放纵的情怀和长江一带山水景物彼此掩映衬托,只是在长江一带啊。其流风馀韵渐渐远了,八百年之后,才有了广陵的李季宣。
季宣天生有奇异的资质,到了上学的时候,《离骚》和《诗经》的《大雅》《小雅》等千篇文章,他几乎都能背诵下来了。二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好的文章。其文章有云霞之资,风雨之态,神气轩逸。于是拜圣贤之人读书,在河岳一带很有名气。公车多次征召,他的父亲怜惜他,说:“听说古人喜好做简政清刑,无为而治的地方官,你难道没有这个意向吗?”
季宣于是奉命出仕,朝廷任命他为山东济阳的长吏。他用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国君,也可以说是用侍奉国君的态度来侍奉父亲。三年,在这里获得了很好的声誉,简政清刑,百姓安乐。然而他的雄心还没有被遮蔽,侠气还很高涨,处世如同海鸟一般穿梭其间,世俗之人都惊叹他的风采。于是他的风度品格成为了招致祸患的媒介,在朝廷上招来了攻击自己的檄文。于是他愤然走出神武门,登上泰山的吴观峰长啸说:“如果当初我只喝扬子江中泠泉的泉水(即不做官),又怎么会有被人追逐,如同围绕华不注山逃跑的样子啊。况且父亲还健在,我一定要辞官,好好去尽为人子的责任。”于是回到家里侍奉父亲。人们议论纷纷,他平静的就如同听到江水之声的皋地一样,听任自己田间饮酒,说的都是世外田园之事,总是像这样恭顺。
观察他的住处,有最美的景致。江南的山,满山翠绿,烟雨迷蒙,光明灿烂,让人欣喜如同世外桃源。在楼阁之上远眺,可以赋诗吟咏,平时可以在这里读书。不是那些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的书,都不拿来阅读。然而季宣为人伟岸俊朗,横绝当世,喜好宾客。而且芜城真州,本来就是天下的重镇,来自四方的游学之人,其马车和船帆络绎不绝,如果在江上见不到季宣,就会神色沮丧神情懊恼。因此季宣就每天都和这些游学之人来往,一起诗酒相娱,尽兴吟咏,每每达到极致。在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之间穿梭,谈论方外神仙之事。所以经常和他交往的人,没有人不惊讶地互相看,并感叹道:“李季宣大概是李白的转世。”一起称他的楼阁为“青莲”。
季宣感叹说:“不敢这样啊。我有一个朋友,在长江西边,称为清远道人,我曾经向他就教。”道人听到之后嬉笑着说:“有这样的事。古人和今人不能相提并论,也是他们的时运不同罢了。世事有有情的天下,有法治的天下。唐人受陈和隋的风流遗风,皇帝和臣子可以一起游览观光,都能用才情来约束自己,所以能够共同在华清池沐浴。如果让李白生于今世,以他的放荡的性格,一定会零落潦倒,连一个中等县都不能够治理,他实在是遇到了一个有情的天下啊。如今天下人大都熄灭了才情而尊崇法令,因此季宣谦卑地屈居于此。如果让季宣生于李白的朝代,他的才情会一世显现,倒骑毛驴,又哪里值得说起呢。
海风江月,千年来就是这样的啊。我写成了这篇《青莲阁记》。
15.D (D:过度引申政治隐喻。“红衣香褪”化用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原意指向美好事物消逝,结合上下文“翠扇恩疏”“翻成消歇”,应解读为个人理想破灭与时代繁华终结的双重哀叹,而非直接指向“气节沦丧”。)
16.① 器物断裂:“琼壶暗缺”运用典故,壶口残缺喻指抗元志士的壮怀激烈与最终挫败;
② 情感断裂:“翠扇恩疏”借团扇见弃,暗示君臣离心、故国旧恩断绝;
③ 时空断裂:“玉骨西风”以人体感知写季节错位,凸显遗民在新时代的格格不入。
17.(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3)嬉嬉钓叟莲娃 乘醉听箫鼓
18.①就形成意象 ②写诗要安排好韵律和节奏
19.③;删去“使人”二字。
20.① 不能。原句通过否定比较(“不比……强”)消解春秋优劣的二元对立,呼应“没有理由骄矜/沮丧”的辩证哲思;
②替换后违背对称结构:前文“秋色不如春光美”已否定秋日,若末句再肯定春日,会破坏“秋-春”平等互释的平衡,削弱“自爱”主题的超越性。
21.①隐喻化表达:以春秋代指人生境遇,即顺境与逆境),避免直接说教,将抽象哲理具象为自然意象;
②矛盾性构建:通过“秋色不如春光美”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的悖论式对比,暗示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引导读者反思“自爱”的本质;
③留白空间:意象并置未点明具体情感,需读者结合“没有理由骄矜/沮丧”自行体悟克制与平衡的生命态度。
22.① 意象运用:避免直接赞美梅花,可将其与风雪、孤月等意象并置,通过环境烘托其坚韧品格。如“雪压枝头低,香凝月下骨”;
②韵律设计:根据哲理沉思的主题,采用舒缓的押韵节奏,配合短句与留白;
③语言特点:使用凝练的文言词汇,如“虬枝”“暗香”,与矛盾修辞,如“寒极方知暖”,强化含蓄性与多义性。
23.(1)1.技术与人性的博弈:材料一“神经接口”指向技术对人类本真的冲击,材料二AI修复壁画体现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冲突,材料三“机心”寓言与瑞士小镇的实践形成古今呼应,共同探讨“文明应以何种尺度衡量进步”。
2.文明的多元维度:效率、精确性、便利性是否是唯一尺度?残缺美、劳动尊严、身体经验等“非理性”价值能否构成更本质的文明标尺?
3.时间纵深中的辩证:从庄子时代到AI时代,人类始终在“工具使用”与“精神持守”之间摇摆,需在历史脉络中定位当下困境。
(2)立意:
1.以敬畏为尺,丈量技术的边界
2.在互联时代重建“在地性”文明
3.文明尺度的动态平衡——修补裂缝,而非弥合裂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