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一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湘一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湘一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电影和文学虽然都致力于讲故事,但由于各自的媒介特性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故事表现形式。在文学中,叙事结构通常更侧重于内部世界的展现,强调角色发展、内部独白和创造生动的心理图像。文学叙事可以深入表现人物的想法和背景故事,从而对主题进行更细致的探索。相比之下,电影叙事往往更受外部驱动,依靠视觉和听觉元素来传达故事内容。电影的结构通常取决于以视觉元素讲故事的特点,包括使用摄影、剪辑和声音设计来传达情绪、制造节奏和紧张感,更注重直接的感官体验。电影中的叙事也受到时间的限制,通常需要更线性和更简洁的故事结构。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将文字转换为图像,更是对原著故事进行创造性的重新诠释,旨在适应电影的独特形式。改编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如何有效地浓缩和重组叙事,以契合电影的时间限制和视觉特性。改编还涉及将文学的叙事技巧翻译成电影的视觉等价物。例如,对于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在电影中可以通过画外音或与角色视角一致的特定拍摄角度来表现以传达一种身临其境的叙述体验。此外,文学中丰富的象征主义及深刻的主题表达,也可以通过电影中的调色技巧、图像隐喻等方式呈现出来,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原著中隐含的深意与情感。
改编过程中,保真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它衡量着改编作品相对于原始材料“真实”程度。有些改编作品致力于追求高真实度,力求在银幕上还原文学作品的原貌。而另一些改编作品则采用更为自由大胆的改编手法,重新构思叙事结构或改变重要元素,以适应电影媒体的特性或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期待。后一种改编方式引发了对改编“真实性”的深入讨论,同时也凸显了电影制片人在解释文学作品时所拥有的创新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这些辩论不仅丰富了改编作品的内涵和形式,也推动了电影与文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更多元化、更具深度的艺术体验。此外,改编并非单纯地从文学到电影的单向转换过程,文学作品同样深受电影技术的影响。在当代文学中,电影写作风格的崛起便是一个显著例证。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电影剪辑、摄影等技巧,使文学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感和动态性。这种跨媒介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不仅彰显了文学与电影之间的紧密关系,更促进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共同推动了艺术的创新与繁荣。
(摘编自李琛、祝彦美《电影叙事:探索影视与文学在媒体研究中的交汇点》)
材料二: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将传统故事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赋予角色更多的层次感和现代意义。影片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神话英雄,而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勇敢无畏、桀骜不驯但内心善良的少年形象,他要面对的不仅是外界的敌人,还有内心的孤独。这样的角色设定使得哪吒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观众更容易与他产生共鸣。在情节设置上,影片融合了大量现代元素,使故事更具时代感。例如,影片A加入了对家庭关系、友谊的探讨,通过哪吒与父母、朋友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复杂的情感和矛盾。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使影片更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和情感,而现代价值观,使影片具有更强的思想性,也使青少年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哪吒之魔童降世》采用了先进的动画技术,使场景设计、角色造型以及动作特效都达到了国内动画电影的新高度,不仅为故事增色不少,也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
场景设计充满创意和想象力,从气势磅礴的陈塘关到神秘莫测的海底龙宫,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细节丰富,色彩鲜艳,营造出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神话世界。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梦境,沉浸感极强。对传统神话人物进行了现代化的重塑,赋予他们独特的外形和个性。B哪吒的形象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如红色的莲花和火焰般的头发,可看出哪吒坚韧不屈的精神,又加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龙王、敖丙等角色的造型同样出彩,各具特色,充满视觉冲击力。动作特效制作精良,打斗场面激烈、流畅,充满力量感和节奏感。尤其是在哪吒与敖丙的决战中,通过精湛的技术,展示了水与火的对决,场面恢宏。
《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在故事和技术上进行了创新,还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动画中。C影片中的服饰、建筑、音乐等都充满了浓郁的东方韵味,同时又不失现代感,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角色服饰设计巧妙地结合了中国古代服饰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哪吒的战斗服装、敖丙的龙袍、李靖的盔甲等,既还原了传统设计,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样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还赋予了角色独特的视觉魅力。建筑风格也富含传统文化元素。陈塘关的城墙、龙宫的宫殿、太乙真人的仙山洞府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同时,影片还通过细节展示了大量的文化符号,如太极图、八卦阵、符箓等,使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影片的音乐同样充满了东方色彩。D主题曲和配乐中融合了中国传统乐器和现代音乐元素,古筝、二胡、笛子的悠扬旋律和现代电子音乐的动感节奏,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仅为影片增色不少,还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陈芝琴、沙世昌《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在动漫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有所不同,前者可以深入表现人物想法和背景故事,对主题进行更细致的探索,而后者更受外部驱动,依靠视觉和听觉元素来传达故事内容。
B.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需要改编者对原著故事进行创造性的重新诠释,有效地浓缩和重组叙事,契合电影的时间限制与视觉特性。
C.全新的人物形象重塑、现代价值观的融入,使得《哪吒之魔童降世》完全突破了原著,获得了现代意义,更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和情感。
D.使用了大量文化符号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充满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使观众在观看时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三段围绕“保真度”的问题,列举了大量具体事例,并运用“有些”“同时”“此外”等词语,增强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B.对于改编,材料一论述了改编时注意保真度与创新的问题,材料二则说明了改编时技术与文化融合的问题。
C.材料二指出哪吒形象塑造得立体真实,让观众易产生共鸣的主要原因是创新的角色设定、现代价值观的融入等。
D.材料二从故事和技术两个方面谈《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创新,又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来体现对文化的继承。
3.材料二画线的句子,最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部分所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加入了对家庭关系、友谊的探讨。
B.哪吒的形象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如红色的莲花和火焰般的头发。
C.影片中的服饰、建筑、音乐等都充满了浓郁的东方韵味,同时又不失现代感。
D.主题曲和配乐中融合了中国传统乐器和现代音乐元素。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改编成电影,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请根据材料,结合《屈原列传》《离骚》两篇课文内容,对屈原这一文学形象进行电影改编。试从情节和人物两方面列出你的改编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逃难
萧红
何南生在抗战之前做小学教员,他从南京逃难到陕西,遇到一个朋友是做中学校长的,于是他就做了中学教员。做中学教员这回事先不提。就单说何南生这面貌,一看上去真使你替他发愁,两个眼睛非常光亮而又时时在留神,凡是别人要看的东西,他却躲避着,而别人不要看的东西,他却偷着看,他还没开口说话,他的嘴先向四边咧着,几乎把嘴咧成一个大柴盒形,那样子使人疑心他吃了黄连。
“这是干什么……这些人,中国人若有出息……”
何南生一向反对中国人,就好像他自己不是中国人似的。抗战之前反对得更厉害,抗战之后稍稍好了一点,不过有时候仍旧来了他的老毛病。
什么是他的老毛病呢?就是他本身将要发生点困难的事情,也许这事情不一定发生,只要他一想到关于他本身的一点不痛快的事,他就对全世界怀着不满。危险的事情若没有发生就过去了,他就越感到那危险得了不得,所以他的嘴上除掉常常说中国人怎样怎样之外,还有一句常说的就是:“到那时候可怎么办哪……”
现在他所说的到那时候可怎么办是指着到他们逃难的时候可怎么办。
这几天来何南生就替他们的家庭忧着心。就是不逃难,不抗战,什么事也没有的时候,他也总是胆战心惊的。这一抗战,他就觉得个人的幸福算完全不用希望了,他就开始做着倒霉的准备。倒霉也要准备的吗?读者们可不要稀奇!现在何南生就要做给我们看了: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何南生从床上起来了,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墙上他已准备好的日历。
“对的,是今天,今天是十五……”
一夜他没有好好睡,凡是他能够想起的,他就一件一件的无论大事小事都把它想一遍。
他第二眼看到的就是太太给他摆在枕头旁边的一双袜子。
“这是干什么?这是逃难哪……不是上任去呀……你知道现在袜子多少钱一双……”他喊着他的太太,“快把旧袜子给我拿来!把这新袜子给我放起来。”
他把脚尖伸进拖鞋里去,那露在破袜子洞里的后脚跟,他太太一看到就咧起嘴来。
“你笑什么,你笑!这有什么好笑的……还不快给孩子穿衣裳,天不早啦……上火车比登天还难,那天你还没看见。袜子破有什么好笑的,你没看到前线上的士兵呢!都光着脚。”这样说,好像他看见了,其实他也没看见。
十一点钟还有他的历史课,他没有去上,两点钟他要上车站。
他吃午饭的时候,一会看看钟,一会揩揩汗,心里一着急,所以他就出汗。学生问他几点钟开车,他就说:
“六点一班车,八点还有一班车,我是预备六点的,现在的事难说,要早去,何况我是带着他们……”他所说的“他们”是指的孩子、老婆和箱子。
因为他是学生们组织的抗战救国团的指导,临走之前还得给学生们讲几句话,他讲的什么,他没有准备,他一开头就说,他三五天就回来,其实他是一去就不回来的。最后的一句说的是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他说,他与陕西共存亡,他绝不逃难。
何南生的一家,在五点二十分钟的时候,算是全来到了车站:太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柳条箱、一个猪皮箱、一只网篮、三个行李包。为什么行李包这样多呢?因为他把雨伞、字纸篓、旧报纸都用一条被子裹着,算做一件行李;又把抗战救国团所发的棉制服,还有一双破棉鞋,又用一条被子包着,这又是一个行李;那第三个行李,——这孩子,那里边包的东西可非常多:电灯泡、粉笔箱、羊毛刷子、扫床的扫帚、破揩布两三块、洋蜡头一大堆、算盘子一个、细铁丝两大丈,还有一团白线,还有肥皂盒盖一个,剩下又都是旧报纸。除掉这三个行李,网篮最丰富:白铁锅、黑瓦罐、空饼干盒子、挂西装的弓形的木架、洗衣裳时挂衣裳的绳子,还有一个掉了半个边的陕西土产的痰盂……
所以何南生这一家人,在他领导之下,五点二十分钟才全体到了车站,差一点没有赶上火车——火车六点开。
何南生一边流着汗珠一边觉得这回可万事齐全了,他的心上有八分快乐,他再也想不起什么要拿而没有拿的,因为他已经跑回去三次,第一次取了一个花瓶,第二次又在灯头上拧下一个灯伞来,第三次他又取了忘记在灶台上的半盒刀牌烟。
火车站离他家很近,他回头看看那前些日子还是白的,为着怕飞机昨天才染成灰色的小房。他点起一支烟来,在站台上来回地喷着,反正就等火车来,就等这一上了。
站台上不知堆了多少箱子、包裹,还有那么一大批流着血的伤兵,还有那么一大堆吵叫着的难民。“到那时候可怎么办哪!”照理他正该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但何南生的习惯不是这样,凡事一开头,他最害怕,总之一开头他就绝望,等到事情真来了,或是就在眼前,你看他就安闲得多。
火车就要来了,站台的大钟已经五点四十一分。
他又把他所有的东西看了一遍,一共是大小六件,外加热水瓶一个。
“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忘记的吧!你再好好想想!”他问他的太太说。
火车误了点,六点五十分还没到,他就趁这机会又跑回去一趟,早晨那双没有舍得穿的新袜子果然找到了,他正在研究着袜子上的花纹,他听他的太太说:“你的眼镜呀……”
可不是,他一摸眼镜又没有了,本来他也不近视,也许为了好看,他戴眼镜。
他正想回去找眼镜,这时候,火车到了。
他提起箱子来,向车门奔去,他挤了半天没有挤进去,自己不是最先奔到车门口的吗?怎么上不去,却让别人上去了呢?大概过了十分钟,他的箱子和他仍旧站在车厢外边。
“中国人真……真是天生中国人!”他这样骂着。
火车开出去好远了,何南生的全家仍旧完完全全地留在站台上。
“中国人要逃不要命,还抗战呢!不如说逃战吧!”他说完了“逃战”还四边看一看,这车站上是否有自己的学生或熟人,他一看没有,于是又抖着他那被撕裂的长衫:“这还行,这还没有见个敌人的影,就吓没魂啦!要挤死啦!好像屁股后边有大炮轰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南生的眼睛虽光亮且时时留神,却对别人要看的东西躲避着,表现出内向腼腆的性格。
B.文本围绕“逃难”的情节,详细介绍了何南生的家庭、工作情况以及家人、师生关系。
C.文本中写到火车站的小房子近日漆成灰色,站台上挤满了伤兵和难民,可见时局的动荡不安。
D.何南生谐音“何难生”,即为何生存如此艰难之意,体现了作者对何南生的同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介绍何南生的身份、面貌、口头禅等,不仅勾勒了他的基本形象特点,也为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
B.为了反衬出何南生的迂腐、愚蠢,作者塑造了一个能为丈夫分担忧愁、贤惠能干、头脑清醒的何太太形象。
C.文本主要通过人物言行来展现人物个性,如何南生为了省钱一定要穿破了洞的袜子,产生了一种让人啼笑皆非、欲笑无声的效果。
D.文本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介绍了何南生这一“逃难积极分子”的逃难过程,使读者有一种局外人的审视感。
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何南生家的行李之多以及他多次回家拿东西的情节,试分析其文学效果。
9.有人说,本文在刻画“国民性”这一创作实践上与鲁迅《阿Q正传》有诸多相同之处。请结合本文和《阿Q正传》,从思想和手法两方面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愬谋袭蔡州。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降将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辛未,李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据其栅,命士少休。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祐、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军号令,应者近万人,始惧,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癸酉,复攻之,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时①,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愬之方略,虽不逮光武,然累破剧贼,擒吴元济,亦光武、晋武之亚也。而论者不推其心用之艰难,盛称韩、白、卫、霍,以夷旷待之,何以异哉?疆场之上,杀人为雄。此四贤者,珥金拖紫,镇卫社稷,可谓有功矣。当此之时,顾瞻山东,足为智士寒心,难与守成。则愬所遇之时易于古人而其成功也亦非难能也。
(节选自苏辙《历代论 李愬论》)
【注】①晡时:申时,下午3点到5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愬所遇之A时B易C于古人D而其成E功也F亦非难G能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又,再,与《孔雀东南飞》中“红罗复斗帐”的“复”意思不同。
B.梯,名词作动词,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
C.诣,去,往,与《促织》“执图诣寺后”的“诣”意思相同。
D.之,助词,的,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的“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祐献策趁蔡州城防空虚直取,李愬依计分兵,行六十里占领张柴村,休整并部署兵力后连夜出发。
B.李祐、李忠义挖坎率先登城,悄杀熟睡守军,留击柝者稳住局面,顺利迎官军入城,吴元济此时还浑然不觉。
C.李愬进攻蔡州城取得很大的成功,吴元济在城上请求投降,李愬让他从城门下来,后将其送往京城。
D.材料二认为李愬累破剧贼、擒吴元济,功绩仅次于光武、晋武,不满论者对李愬的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2)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14.材料二认为,李愬是个“用心”之人。从突袭蔡州的过程来看,他身上有哪些作为杰出将领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 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 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苏轼深夜渡海,正值雨霁风停、大海清平,眼前的景色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B.颔联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一个“谁”,一个“本”,在一问一答中表露了作者的心志。
C.颈联巧用典故,“乘桴”与“乐声”暗合“渡海”的情景,“空余”饱含对自身遭遇的怨恨和惆怅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九死南荒”句尽显傲岸之气,“吾不恨”“冠平生”更是以直白之语书写旷达之天性。
16.全诗多用“比”的手法,即“以彼物比此物”。请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比”的运用及效果。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张暑假要去杭州做导游,在写导游词时,他引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 , ”两句,再现历史上西湖无论白天或者黑夜,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歌声的情景。
(2)古人有“鱼雁传书”的说法,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借用这种说法,含蓄表达游子、思妇无法传递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
(3)“千”和“万”在古代泛指数量多,规模大,两者常同时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一场以满足情绪价值为核心的消费热潮正 A 。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形式,着眼于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须求,其特点包括消费虚拟化、行为符号化以及心理补尝性等。无论是娱乐型的“虚拟蚊子”“孤寡青蛙”,还是疗愈型的“情感树洞”“失意安慰”,抑或是陪伴型的“叫醒哄睡”服务,这些看似新奇甚至略带荒诞的消费形式,都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追捧。他们 B 地为情绪价值买单,不断推动着新的消费场景的产生。
年轻人越来越注重自我情绪的表达与满足,尤其是在面对日益增加的负面情绪时,他们( 甲 ),同时也渴望为积极情绪找到一个释放的“出口”。商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不断推出新的情绪消费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然而,情绪消费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情绪消费品”由于市场监管的缺失,这一新兴消费现象在规则和监管机制上还尚未完善,可能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特别是在法律层面,对一些虚拟情绪商品的销售缺乏严格的约束,对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和伦理规范也缺乏明确的规定。这些问题可能引发一系列风险,如消费者隐私泄露、不正当服务提供、不合理收费等。
针对情绪商品和情绪服务,有关部门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制定行业标准已 C ,需尽快明确合法合规边界,避免市场风险的产生。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防范各类纠纷的发生,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 乙 ),避免因盲目追求情绪满足而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之中。
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有人将消费的新动向用一句话形象地表述出来,即“从‘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商品’,到‘买一个商品让自己开心’”,请结合语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坚守理想,孔子选择周游列国,屈原选择以身殉楚。为疗救中国,鲁迅选择刻一个丑陋的阿Q,沈从文选择画一个美丽的翠翠。2025年,同一场春晚:歌曲《岁月里的花》,导演选择采用AI实时转绘,将舞台瞬间变成油画;吉祥物“已升升”,设计团队选择不用AI技术辅助,全部手绘完成设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选择”,结合材料与现实,谈谈你对“选择”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C 2.A 3.B 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改编电影的特点、挑战、保真度考量及电影与文学的相互影响。
②材料二则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侧重阐述其在故事、技术、文化元素融合方面的改编创新。 5.①情节方面:可加入屈原与楚怀王在朝堂上的激烈冲突情节,展现屈原忠君爱国却被误解的困境;添加屈原流放途中与百姓交流,看到民生疾苦的情节。
②人物方面:突出屈原的爱国精神将其塑造成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展现屈原的孤独与痛苦,丰富人物内心世界。
【答案】6.C 7.B 8.① 强化讽刺效果:通过列举琐碎行李(如破揩布、空饼干盒),凸显何南生贪小便宜、迂腐可笑的性格,讽刺其“逃难”本质是囤积私利。
② 凸显矛盾心理:反复回家取花瓶、灯伞等无用之物,表现其既恐惧逃难又割舍不下物质,揭示知识分子在战乱中的精神困境。
③ 深化主题:逃难的狼狈与绝不逃难的宣誓形成对比,暗示国民性中“贪多求全”的劣根性,呼应全文对自私虚伪的批判。 9.手法层面:
同:运用夸张细节,如何南生破袜子、阿Q癞疮疤,突显人物滑稽;反讽语言,如何南生骂“中国人”却自身不堪,强化批判。
异:萧红更重场景白描,如逃难行李,鲁迅多用心理独白,如阿Q“革命畅想”。
思想层面:
同:均批判国民劣根性。何南生如阿Q,用“精神胜利法”自欺,如宣称“与陕西共存亡”却狼狈逃难;二者皆以个体映射群体,揭露虚伪、自私、麻木。
异:鲁迅侧重底层愚昧,萧红聚焦知识分子矛盾,更具时代针对性。
【答案】10.BDF 11.B 12.C 13.
(1)当时刮着大风下着大雪,军旗都被吹裂了,被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
(2)吴元济还在睡觉,笑着说:“只是那些俘虏在偷东西罢了!天亮后我会把他们都杀掉。” 14.
(1)重视情报: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从而掌握贼中险易远近虚实,为突袭行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
(2)善于用人:信任降将李祐,采纳其趁虚直抵蔡州城的建议,并委以重任,让他和李忠义率领突将为前驱。
(3)决策果断:当得知蔡州城防空虚后,果断决定突袭,并且在行军过程中,面对恶劣天气和士兵的恐惧,依然坚定执行计划。
(4)谋略过人:利用大风雪的天气作掩护,让士兵击鹅鸭池以混军声,悄无声息地接近并攻入蔡州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愬谋划袭击蔡州。每当俘获投降的士兵,他必定亲自招来询问详情,因此对敌方地形的险要与平坦、道路的远近以及兵力的虚实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投降的将领李祐对李愬说:“蔡州的精锐部队都在洄曲和四周的边境上防守,守卫州城的都是老弱残兵,可以趁他们防守空虚直接抵达州城。”辛未日,李愬命令李祐、李忠义率领三千突击将士作为先锋,自己率领三千人作为中军,命令李进诚率领三千人在队伍的最后压阵。军队行军六十里,夜晚到达张柴村,把村里的守兵全部杀掉,占领了敌军的营栅,李愬命令士兵稍作休息。留下五百人镇守张柴村,来切断洄曲和各条道路上的桥梁。又在夜间领兵出了张柴村的营门,各位将领请示进军的方向,李愬说:“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各位将领都大惊失色。
当时刮着大风下着大雪,军旗都被吹裂了,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天色阴暗昏黑,从张柴村往东的道路都是官军从未走过的,人人都以为自己肯定会死,但又畏惧李愬,没有人敢违抗命令。半夜里,雪下得更大了,军队又行军七十里,到达了蔡州城。靠近城边有个养鹅鸭的池塘,李愬命令士兵击打鹅鸭,用它们的叫声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音。壬申日,四更时分,李愬到达城下,城里没有一个人发觉。李祐、李忠义用锄头在城墙上挖出一个个坑坎率先登城,勇士们跟在他们后面。守城的士兵正在熟睡,全都被杀死了,只留下打更的人,让他照旧打更。于是打开城门让官军进城。有人报告吴元济说:“官军到了!”吴元济还躺在床上,笑着说:“不过是被俘虏的囚犯在做盗窃的事罢了!天亮后把他们都杀掉。”又有来报告的人说:“州城被攻陷了!”吴元济说:“这一定是洄曲的子弟们到我这里来要御寒的衣服。”他起身,到庭院中倾听,听到了官军的号令声,响应的有将近一万人,这才害怕起来,率领身边的人登上牙城抵抗。李愬派遣李进诚攻打牙城,毁掉了牙城的外门,找到了兵器库,取出了武器装备。癸酉日,再次攻打牙城,火烧牙城的南门,百姓们争着背柴草来帮助官军,城上射下来的箭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密集。傍晚时分,城门被攻破,吴元济在城墙上请罪,李进诚搭梯子让他下来。甲戌日,李愬用囚车把吴元济押送到京城。
材料二:
李愬的谋略和方法,虽然比不上汉光武帝,但他多次打败强大的贼寇,生擒了吴元济,也仅次于汉光武帝和晋武帝了。然而评论的人不推究他用心的艰难,却大肆称赞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用一种轻松、不在意的态度对待他,这有什么不同呢?在战场上,以杀人多为英雄。这四位贤能的人,身佩金印,拖着紫色的绶带,镇守保卫国家,可以说是有功劳的。在那个时候,看看崤山以东的藩镇割据势力,足以让有智谋的人感到寒心,很难守住已有的成就。那么李愬所处的时代比古人要容易一些,而他取得成功也并非是特别困难的事。
【答案】15.C 16. 前两联运用了“比”的手法,以景比人、比事。 首联将自己在海南遭遇的苦难经历比作“苦雨终风”,而如今遇赦北归比作 “晴”,通过天气由雨转晴,暗示自己人生境遇的转变,表现出历经磨难后终于迎来转机的欣慰。 颔联前一句以“云散月明”比喻自己如今摆脱了困境,心境变得明朗;后一句则以天空和大海的澄澈,比喻自己本来就纯洁高尚的品格,即便历经磨难也未改变。
效果:诗人运用“比”的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人生境遇借助具体的自然景象表达出来,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内心、乐观豁达的情怀。
17.【答案】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答案】18.“须求”改为“需求”,“补尝”改为“补偿”。 19.A.悄然兴起 B.心甘情愿 C.刻不容缓 20.修改为:由于市场监管的缺失,“情绪消费品” 这一新兴消费现象在规则和监管机制上尚未完善,可能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21.甲:渴望找到情绪 “出口”
乙:消费者也需理性消费 22.这句话体现了消费新动向。“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商品”,是传统消费观念,看重商品物质功能与实用性。“买一个商品让自己开心”,突出当下情绪消费特点,消费不再只重物质价值,更在于满足精神需求,如购买“虚拟蚊子”等新奇商品或服务,获得情绪满足,反映年轻一代注重自我情绪满足的消费趋势。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