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课标要点】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素养目标】1.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时代主题,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2.了解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共同问题。3.知道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了解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2.难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时空定位】【知识与能力】阅读教材,完成知识预习并自主探究以下问题: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1.和平与发展的表现(1)和平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 ,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 ,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2)发展的表现:由于长期 的国际环境, 世界范围内的 、政治、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指世界的 ,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 ,发展是和平的 ,两者相辅相成。3.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人类进入21 世纪,世界 继续发展, 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 日益紧密。和平、发展、 、 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问题1】“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访华团时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如何理解邓小平这段话?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方面 (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 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2)______________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和平与安全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此起彼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争端、2011年发生的叙利亚内战等; (2)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________________、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 、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3)海洋权益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日趋激烈【问题2】“温室效应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局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温室效应的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被淹没、降水变化、疾病传播等问题都与之有关。”材料说明什么问题?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应对全球性问题:(1)措施:①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②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 ,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2)表现①全球层面:1999年成立的 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②地区层面:2001年成立的 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2009年召开的 领导人会晤和2015年成立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争取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③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方案原因 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 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表现 一方面,中国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 ,坚持在 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倡导构建 ,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依据①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②源自中华文明“ ”“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2)实质①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②是为了推动 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3)措施: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________________”的合作倡议;2014年11月,设立丝路基金;2015年12月,倡议设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立。(4)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问题3】2017 年10 月习近平讲到:“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 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 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 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材料一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年份 国家类别 1970年 1992年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09美元21个发达国家 3 129美元 22 185美元——《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材料二 (2002年)进入新的一年,促和平,求发展,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是世界发展繁荣的前提。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各国人民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发展、进步的美好世界。(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问题?根源何在?(2)根据材料二,简析“促和平”与“求发展”之间的关系。2.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材料一 对全球治理至今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类似的概念还有“世界政治的治理”“国际治理”“世界范围的治理”“国际秩序的治理”和“全球秩序的治理”等。大体上说,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则、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效果。——摘编自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材料二 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他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谈到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尤其是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他指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摘编自李惠军《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材料三 当今世界,“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并存。西方社会“治理赤字”“发展赤字”“民主赤字”此起彼伏。……新时代的“哈姆雷特之问”,正悄然把引领世界的希望寄托中国。……中国给世界提供的真诚良方是:打造开放共赢合作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独立自主搞好“自转”,又合作共享做好“公转”。——《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在共同命运中交相辉映》(1)根据材料一中关于“全球治理”类似的概念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如何?(2)材料二反映了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拒绝战争的共同期望。根据材料并结合实际说说我国为此作出的大国担当。(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精讲点拨】1.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①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②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①和平事业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②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③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1)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理论的坚持和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2)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取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倡导建立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倡导多种文明和谐发展。(3)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倡导全球新型文明观。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纽带。(4)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塑造大国形象持续提供议题、设置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把握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主动设置“和平发展、共同繁荣”议题,易理解、可接受,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经典示例】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课堂巩固】1.邓小平指出:“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怎么能够安心地搞建设?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确定我们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据此,“这个判断”是指( )A.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C.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2.冷战结束后,权力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控制战争的作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关系开始让位于讲求在统一管理和规则之下处理冲突的国际社会。材料反映出冷战结束后,人们已意识到( )A.世界相互依赖的重要性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到来C.和平与战争开始此消彼长 D.经济交流已占主导地位3.“(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创建经济共同体 B.解决民族矛盾C.谋求和平与发展 D.淡化各国利益4.下表是不同层级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1999年 二十国集团组织成立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2009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2015年 新开发银行成立2015年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据此信息,可以说明国际社会( )A.认识到和平和发展遭遇了严重挑战 B.改革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C.筑牢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意识 D.以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推动了全球化5.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6.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应对热带病的路线图,以解决疟疾、血吸虫病等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困境。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被忽视的热带病伦敦宣言》,每年向世卫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这些做法( )A.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C.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D.旨在促进国际间协调与合作7.全球重大问题,从恐怖主义到气候变化,从国际贸易壁垒到金融危机风险,没有一个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有效解决,有些方面甚至越发严重,出现了惊人的治理赤字。针对这些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理应( )A.坚定不移地反对国际霸权主义 B.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进一步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 D.强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调作用8.2023年底,在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年中趋势报告》指出:全球难民人数已超过1.14亿人,其中全球逾20%的难民被46个最不发达国家接收,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球的1.3%。这说明( )A.地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得以缓解 B.难民问题的出现是多因素导致的C.人口与物种的全球流动开始出现 D.应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9.据统计,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2021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对全球安全倡议(2022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表示赞赏支持。这反映出( )A.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呈现加快趋势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国际共鸣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D.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完善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表为当今世界部分大事记时间 世界大事1992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1999年 二十国集团组成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08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2011年 叙利亚内战发生2015年 新开发银行成立2017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 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请从“当今世界时代潮流”的角度对上表进行简要解读。(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参考答案【知识预习】【知识点一】1.(1)局部战争 世界大战(2)和平 经济 科技2.总体和平 前提 保障3.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相互依存 合作 共赢【问题1】提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两大问题,抓住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主要的特征,是对当今时代战略性大问题的论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解决世界各种问题的基本着眼点和立足点,同时也指明了世界人民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任务。【知识点二】经济增长 南北差距 地区热点问题 恐怖主义 生态环境恶化 极地资源争夺【问题2】提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知识点三】1.(1)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协调(2)二十国集团 上海合作组织 金砖国家 国际秩序 共同价值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2.(1)以和为贵 (2)国际秩序(3)一带一路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问题3】提示: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改善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课堂探究】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示:(1)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拉大,两者贫富差距扩大。根源:在全球化进程中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性作用。(2)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和所学知识,面对“滞胀”现象,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调整?2.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提示:(1)提示:共同点:都强调一种全球视野,并指向“治理”。价值取向: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2)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等。(3)意义:有利于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典示例】解析:据材料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可知,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南方)的得不到发展,十一二亿人口的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北方)难以持续繁荣,其与“改善南北关系”——南方、北方国家利益相连,需加强合作相吻合,故选B项;“结伴而不结盟”是政治领域,与材料侧重经济领域合作相悖,排除A项;“推进大国协调合作”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南北方国家相悖,排除C项;“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全球问题相悖,排除D项。答案:B【课堂巩固】1.解析:据材料“邓小平指出:‘没有……确定我们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冷战的阴云还笼罩在人们头上,邓小平敏锐洞察到,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他鲜明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判断,中华民族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由准备早打大打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故选B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题干没有涉及计划和市场的论断,排除A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是随着冷战结束,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世界市场的扩大、 国际分工的日趋成熟、 大型跨国公司数量的增加, 以及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等,题干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冷战结束以后,各国之间处于讲求在统一管理和规则之下处理冲突的国际社会,能够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相互依赖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中“在统一管理和规则之下”与“世界多极化趋势”之间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世界相互依赖的重要性,但没有体现和平与战争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未体现经济交流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答案:A3.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通过“根本利益的融合”和“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旨在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并为未来的共同发展奠定基础。综上,这完全符合“谋求和平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故选C项;A项只涉及了材料中的一部分内容,即“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然而,它并未涵盖材料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即通过经济共同体的方式来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长远目标,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到了“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但这只是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一个具体手段,而非核心思想。此外,解决民族矛盾本身也不是一个最终目标,而是通向更大目标(如和平与发展)的一个步骤,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淡化各国利益”,反而强调了通过经济共同体的方式来实现各国根本利益的融合,排除D项。答案:C4.解析:根据材料“不同层级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可知,材料中的国际组织都起到了改革全球治理机制,促进国际协调的作用,B项正确;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和平与发展,而材料描述的是国家治理机制,排除A项;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其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材料中国际组织的建立,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而不是“筑牢了”,排除C项;材料体现全球治理并不是全球化,排除D项。答案:B5.解析: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在上海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其宗旨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故选C项;1967年,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即《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是由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由中国、韩国、印度、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排除D项。答案:C6.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专业卫生机构,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处于中心地位,由于国际机制之间议题领域的相关性,其他机制也逐渐参与到卫生治理中,世界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在全球卫生治理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这些外部机制的加入与原有机制之间产生的互动对全球卫生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项正确;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在建立之中,且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属于卫生防疫领域,不能缩小南北间经济差距,排除C项;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热带病,排除D项。答案:B7.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各国人民应携手解决和平、发展、安全等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全球性问题涉及多个方面,A、C两项是在政治领域的应对,D项是在经济领域的应对,均排除。]答案:B8.解析:考虑到全球难民人数庞大,且大量难民被经济能力有限的最不发达国家接收,这反映了当前国际秩序在难民问题上的不公正性。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解决难民问题,应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使各国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合理分担难民接收的责任,故选D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地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否得以缓解,且难民人数的激增往往与地区冲突、战争等因素有关,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直接探讨难民问题出现的原因,而是强调了难民分布与接收国经济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因此B项不是题目要表达的重点,排除B项;题目中讨论的是难民问题,与“物种的全球流动”无关,且“开始出现”说法错误,在新航路开辟后早已经开始,排除C项。答案:D9.解析:“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都体现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即各国应相互依存、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题目中描述的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这些倡议的支持,正好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上引发的共鸣,故选B项;题目中描述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支持,而非仅限于区域经济集团,排除A项;虽然和平与发展确实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但题目更多地是在描述对特定倡议的支持,而非对整个和平与发展理念的共识,排除C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逐步完善”,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本题是开放式试题。从材料表格可以看出,存在一些全球性问题和地区冲突,但主要反映出当今世界时代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解读:从冷战结束以来联合国、新的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新机制等角度来分析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或地区问题所体现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答案:解读: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人类仍面临多种问题。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原有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重要作用。同时出现一批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如在全球层面,1999年成立的二十国集团,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地区层面,2009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以实现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共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