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鼎盛——魏晋隋唐时期 (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鼎盛——魏晋隋唐时期 (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

资源简介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鼎盛——魏晋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潍坊二模)有学者指出,汉魏、魏晋政权的更迭,皆是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而非自下而上的暴力手段完成新旧政权的更替,成为后世朝代更迭效仿的标准样式。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
A.豪强士族力量的强大
B.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
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D.自耕农经济的壮大趋势
2.(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489年,北魏派遣蒋少游出使南朝并密令他偷师建康的宫殿设计。蒋少游之舅、清河士族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并称“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这反映了(  )
A.魏齐之间使节往来频繁
B.士大夫家族执掌朝政
C.南北方的建筑风格趋同
D.民族矛盾与交流并存
3.(2024·河北唐山二模)匈奴建立的汉赵政权皇帝刘曜曾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这能够反映出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
A.牛耕技术的发展    B.统治思想的异变
C.政权更迭的频繁 D.经济结构的变化
4.(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北魏颁布均田令,西魏确立府兵制,二者为此后的隋唐盛世提供了重要条件。学者们关注到,这些只在北朝首创,南朝缺无。这说明(  )
A.北方文化总体上优于南方
B.改革总是促进社会进步
C.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大
D.民族交融激发制度突破
5.(2024·湖北智学联盟联考)《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
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6.(2024·河北承德二模)从东汉末年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人口内迁与南迁
C.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流交融
7.(2024·湖南名校联考)有学者曾对刘宋时期(420—479)就任录尚书事、侍中、尚书令、中书监、令、左右仆射等权力中心八种职官的人数及出身作了详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任职者164人次中,士族105人次,占总数的64%;宗室外戚31人次,占总数的19%。据此可知,刘宋时期的门阀政治(  )
A.阻碍了历史进步 B.是贵族政治的回归
C.改变了皇权专制 D.是官僚政治的异化
8.据史书记载,九品中正制下,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非常慎重,多数中正都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中正必须认真负责,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强化了中正官的道德意识
B.有利于中央自上而下地管理
C.安抚了世家大族的不满情绪
D.导致士族掌控了吏治选拔
9.(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唐朝前期,外层防御圈以各都护府为核心,内层防御圈以边境都督府为核心。都护府与边境都督府辖有若干羁縻府州,以镇抚外族,同时兼统邻近数州军队。都护府与镇戍系统仅负责提供敌情与牵制敌人,具体作战由中央派遣军队承担。由此可知,唐朝前期(  )
A.注重边疆地区治理
B.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C.藩镇割据潜滋暗长
D.军制改革迫在眉睫
10.(2024·福建联考)给事中在唐朝门下省负责审读奏章、驳封制敕、听讼断狱、考核官员、上书言事等,“具有集谏官、宪官、法官的某些特征于一身”的特点。据此可知,唐朝给事中的设置(  )
A.旨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规范中央行政
C.有利于扩大政府选官范围
11.(2024·河南郑州二模)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据当时人说法,此制与租庸调制最显著的不同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据此可知,两税法(  )
A.限制了土地兼并
B.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
C.保证了生产时间
D.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
12.(2024·河北衡水二模)下表是唐朝开元年间一起案件的相关情况。该案的处置体现了(  )
案情 朝廷处理
张审素被监察御史杨汪冤杀,其子张瑝、张琇被流放至岭南。几年后,张瑝兄弟逃回长安,杀死已改名为杨万顷的杨汪 宰相张九龄主张因张瑝兄弟“孝烈”从轻发落,宰相裴耀卿、李林甫主张依律惩治,玄宗皇帝敕令将二子交付河南府杖杀
A.礼法之争 B.礼法合一
C.礼法调和 D.崇法抑礼
13.(2024·河南名校联盟联考)五铢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其重量标准自汉武帝确定后七百多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唐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钱也是以五铢为重量基础。这主要是因为五铢钱(  )
A.实现了技术上重大突破
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防止了盗铸者磨边盗铜
D.推动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14.(2024·湖南常德二模)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希望寄托情感世界。带来这一变化的因素(  )
A.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创新
B.促使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C.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15.(2024·河南开封二模)《唐律·贼盗》规定:“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代(  )
A.保留了严刑酷法的传统
B.重视保护私人领域
C.尚武之风影响治理手段
D.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16.中晚唐进士及第后,要参加各种宴集活动,这种公开的宴集活动便成了公卿择及第进士为婿的最佳场所。至北宋中期进士卖婚日盛,以致进士“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这反映了(  )
A.八股取士难以选拔人才
B.科举制对婚姻择偶观念影响深刻
C.门第观念依然十分流行
D.平民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成帝乃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杨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旧当涂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
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北)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
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6分)
18.(2024·广西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
——摘编自《旧唐书》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到达),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法令)。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雍正十一年四月乙卯)夷之字样,不过方域之名。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汉、唐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方式。(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并阐述清朝在该理念下维护疆域统一的措施。(10分)
19.(2024·河北石家庄四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下面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一组中国古钱币。
图1:铸行于西域古龟兹国的一种通用货币,发现地在今新疆库车一带。一面有汉文篆体“五铢”、一面有龟兹文字,或“五铢”汉字与龟兹文字同铸于一面,又称为“汉龟二体五铢”钱。
图2:考古人员在新疆北庭故城的外城墙南门遗址发现。实际重量不再以锱、铢、两的二十四进制计量,开始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计量,启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
图3:近代以来在南海地区和国外很多国家不断有永乐通宝的大宗发现。钱面文字“永乐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从右而左直读,其文字笔画清秀,制作上铸工精湛,整齐划一。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1、图2、图3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哪些方面。(8分)
20.(2024·福建福州二模)图1、图2、图3分别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泉州城市布局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摘编自刘淑虎等《“海丝”影响下
泉州古城格局演化及其“规画”探析》
(1)依据材料,分别说明三个时期泉州城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泉州城市布局变化的因素。(6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鼎盛——魏晋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潍坊二模)有学者指出,汉魏、魏晋政权的更迭,皆是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而非自下而上的暴力手段完成新旧政权的更替,成为后世朝代更迭效仿的标准样式。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
A.豪强士族力量的强大
B.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
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D.自耕农经济的壮大趋势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魏、魏晋时期,国家政权的建立仰仗于豪强世家大族的支持,从而出现政权更迭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出现,体现了当时豪强士族力量的强大,故选A项;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属于以暴力手段实现政权更替,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世家大族的崛起,对皇权造成威胁,排除C项;自耕农经济的壮大与朝代更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2.(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489年,北魏派遣蒋少游出使南朝并密令他偷师建康的宫殿设计。蒋少游之舅、清河士族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并称“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这反映了(  )
A.魏齐之间使节往来频繁
B.士大夫家族执掌朝政
C.南北方的建筑风格趋同
D.民族矛盾与交流并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蒋少游出使南朝并接到密令偷师建康的宫殿设计,然而此行被他的舅父崔元祖告发,显示出北方对于南方的建筑风格有所倾慕,同时也暴露出南北方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民族矛盾与交流并存,故选D项;虽然蒋少游的行动确实是在北魏派遣其出使南朝的过程中发生的,但这并不能反映出使节往来频繁,排除A项;崔元祖为蒋少游的舅父,他只是揭露了蒋少游的行动,并没有体现出士大夫家族执掌朝政,排除B项;崔元祖的告发恰恰代表了南北方的建筑风格并未趋同,排除C项。
3.(2024·河北唐山二模)匈奴建立的汉赵政权皇帝刘曜曾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这能够反映出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
A.牛耕技术的发展   B.统治思想的异变
C.政权更迭的频繁 D.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在南北朝时期,诸多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南迁之后,逐渐采用汉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耕牛是小农经济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这与题干中统治者禁止杀牛的诏令内容相一致,故选D项。
4.(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北魏颁布均田令,西魏确立府兵制,二者为此后的隋唐盛世提供了重要条件。学者们关注到,这些只在北朝首创,南朝缺无。这说明(  )
A.北方文化总体上优于南方
B.改革总是促进社会进步
C.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大
D.民族交融激发制度突破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这些只在北朝首创,南朝缺无”可知,南北朝时期,均田令和府兵制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社会进步,为全国统一和隋唐强盛提供了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结合,制度创新受益于民族交融,故选D项。
5.(2024·湖北智学联盟联考)《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
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北方的鲜卑族、东北的高句丽墓葬以及北燕冯素弗墓都与汉文化有关,表明其对汉文化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由题干内容不能确定农耕文化已经取得主导地位,排除C项;“文房四宝”不属于生产方式,排除D项。
6.(2024·河北承德二模)从东汉末年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人口内迁与南迁
C.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流交融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提到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北方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都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促使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故选B项;材料所举现象就是生态环境恶化,材料强调的是该现象所产生的结果,逻辑关系错乱,排除A项;政权更迭频繁指政治权力不断被取代导致社会无序,而材料说明的是北方气候变化促使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排除C项;民族交流交融是两个及以上民族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之间的共性逐渐增多,是其间接结果,排除D项。
7.(2024·湖南名校联考)有学者曾对刘宋时期(420—479)就任录尚书事、侍中、尚书令、中书监、令、左右仆射等权力中心八种职官的人数及出身作了详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任职者164人次中,士族105人次,占总数的64%;宗室外戚31人次,占总数的19%。据此可知,刘宋时期的门阀政治(  )
A.阻碍了历史进步 B.是贵族政治的回归
C.改变了皇权专制 D.是官僚政治的异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士族105人次,占总数的64%……占总数的19%”可知,士族门阀势力担任诸多核心官职,在刘宋政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说明刘宋政权具有浓厚的门阀色彩,是官僚政治的异化,故选D项;刘宋时期门阀政治的出现,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士族门阀势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士族势力发展的结果,并不是贵族政治的回归,排除B项;门阀政治是皇权专制下的特殊产物,排除C项。
8.据史书记载,九品中正制下,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非常慎重,多数中正都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中正必须认真负责,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强化了中正官的道德意识
B.有利于中央自上而下地管理
C.安抚了世家大族的不满情绪
D.导致士族掌控了吏治选拔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可知,在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下,中央对中正官的选拔有着严格的要求,并进行监督,有利于中央自上而下地管理,故选B项;据材料“‘贤有识鉴’……认真负责”可知,体现的是中央重视中正官的执政能力,强化道德意识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中央对中正官选用的标准是执政能力,安抚世家大族的不满情绪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可知,中正官的选用权力在中央而非士族,排除D项。
9.(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唐朝前期,外层防御圈以各都护府为核心,内层防御圈以边境都督府为核心。都护府与边境都督府辖有若干羁縻府州,以镇抚外族,同时兼统邻近数州军队。都护府与镇戍系统仅负责提供敌情与牵制敌人,具体作战由中央派遣军队承担。由此可知,唐朝前期(  )
A.注重边疆地区治理
B.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C.藩镇割据潜滋暗长
D.军制改革迫在眉睫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镇抚外族,同时兼统邻近数州军队”可知,唐朝前期的防御制度以都护府和边境都督府为核心,对边疆地区加强治理,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唐朝前期边疆管理机构的设置,不能说明唐朝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边疆治理机构的设置,没有涉及藩镇割据的情况,排除C项;据材料“都护府与镇戍系统仅负责提供敌情与牵制敌人”可知,边疆机构职责分明,不能说明军制改革的迫切性,排除D项。
10.(2024·福建联考)给事中在唐朝门下省负责审读奏章、驳封制敕、听讼断狱、考核官员、上书言事等,“具有集谏官、宪官、法官的某些特征于一身”的特点。据此可知,唐朝给事中的设置(  )
A.旨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规范中央行政
C.有利于扩大政府选官范围
D.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时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负责审读奏章、驳封制敕、听讼断狱、考核官员、上书言事等,有利于规范中央行政,减少决策失误和加强官员监督,故选B项;给事中某种程度上发挥谏官、宪官、法官的角色,旨在规范行政、减少失误,而非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事中没有选官权,不能扩大政府选官范围,排除C项;给事中的设置并没有改变中枢决策方式,排除D项。
11.(2024·河南郑州二模)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据当时人说法,此制与租庸调制最显著的不同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据此可知,两税法(  )
A.限制了土地兼并
B.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
C.保证了生产时间
D.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
答案:B
解析:“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表明两税法不再区分土著户和外来户,而是按照实际居住地来登记和征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则说明税收的多少与个人的年龄和性别无关,而是根据贫富程度来确定。这一改革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因为不再以人口(丁)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迁移居住地,故选B项;两税法的实施是土地兼并带来的结果,而非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A项;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与两税法不符,排除C项;两税法只是改变了赋税的征收方式,并没有减轻农民徭役负担,排除D项。
12.(2024·河北衡水二模)下表是唐朝开元年间一起案件的相关情况。该案的处置体现了(  )
案情 朝廷处理
张审素被监察御史杨汪冤杀,其子张瑝、张琇被流放至岭南。几年后,张瑝兄弟逃回长安,杀死已改名为杨万顷的杨汪 宰相张九龄主张因张瑝兄弟“孝烈”从轻发落,宰相裴耀卿、李林甫主张依律惩治,玄宗皇帝敕令将二子交付河南府杖杀
A.礼法之争 B.礼法合一
C.礼法调和 D.崇法抑礼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案件的处理过程当中,张九龄主张的“从轻发落”是考虑到了儒家伦理中的“孝”,而裴耀卿和李林甫的主张则是更多地依据了法律,最终皇帝的决定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了一个平衡点,礼法结合进行处置,故选B项;案件的处理过程中确实涉及了儒家伦理(礼)与法律(法)的考量,但没有形成明显的“礼”与“法”的激烈争论或冲突,排除A项;礼法调和是指礼制和法制在法律中平衡和谐,平等、公正地处理问题,材料未体现平衡和谐,排除C项;崇法抑礼是法律压制或忽略了儒家伦理,但从案件的处理来看,这并不准确,因为最初的处理是考虑到了儒家伦理的,排除D项。
13.(2024·河南名校联盟联考)五铢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其重量标准自汉武帝确定后七百多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唐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钱也是以五铢为重量基础。这主要是因为五铢钱(  )
A.实现了技术上重大突破
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防止了盗铸者磨边盗铜
D.推动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答案:B
解析: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形态、标准的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五铢钱的重量标准长期没有变化有助于稳定经济发展,这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五铢钱仍然是铜铸币,没有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排除A项;五铢钱有利于防止盗铸者磨边盗铜,但“防止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五铢钱本身是实现大一统之后的产物,且其属于经济范畴,其对巩固大一统起到一定作用,但并非推动政治大一统,排除D项。
14.(2024·湖南常德二模)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希望寄托情感世界。带来这一变化的因素(  )
A.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创新
B.促使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C.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这与科举制度的实行关系密切。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并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使许多出身于乡村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中枢机构的创新与隋唐三省六部制有关,排除A项;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乡愁的影响,属于政治制度方面,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15.(2024·河南开封二模)《唐律·贼盗》规定:“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代(  )
A.保留了严刑酷法的传统
B.重视保护私人领域
C.尚武之风影响治理手段
D.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律规定夜晚无故进入别人家需受鞭笞,主人当即将其杀死的,不以犯罪论处,这说明唐律重视保护私人领域,故选B项;“笞四十”并不属于严刑酷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通过法律保障个人私有财产和私人领域,并无尚武之风的信息,排除C项;法律的规定和颁布并不代表社会秩序动荡,排除D项。
16.中晚唐进士及第后,要参加各种宴集活动,这种公开的宴集活动便成了公卿择及第进士为婿的最佳场所。至北宋中期进士卖婚日盛,以致进士“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这反映了(  )
A.八股取士难以选拔人才
B.科举制对婚姻择偶观念影响深刻
C.门第观念依然十分流行
D.平民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科举考试地位的不断提高,科举功名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对婚姻择偶观念影响深刻,故选B项;八股取士实行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门第观念日趋淡化,排除C项;科举制促进了阶层的流动,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但材料中未明确进士的身份,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成帝乃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杨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旧当涂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
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北)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
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1)魏晋时期(西晋末东晋初)的人口南迁(或衣冠南渡)。
(2)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统治者迁徙移民政策的推动。
(3)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巩固了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18.(2024·广西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
——摘编自《旧唐书》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到达),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法令)。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雍正十一年四月乙卯)夷之字样,不过方域之名。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汉、唐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方式。(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并阐述清朝在该理念下维护疆域统一的措施。(10分)
答案:(1)汉设郡县;唐行羁縻。
(2)发展:从唐朝的华夷有别到清朝的中外一家。
措施:雍正时期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选派流官进行管理。乾隆时期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维护疆域统一。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9.(2024·河北石家庄四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下面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一组中国古钱币。
图1:铸行于西域古龟兹国的一种通用货币,发现地在今新疆库车一带。一面有汉文篆体“五铢”、一面有龟兹文字,或“五铢”汉字与龟兹文字同铸于一面,又称为“汉龟二体五铢”钱。
图2:考古人员在新疆北庭故城的外城墙南门遗址发现。实际重量不再以锱、铢、两的二十四进制计量,开始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计量,启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
图3:近代以来在南海地区和国外很多国家不断有永乐通宝的大宗发现。钱面文字“永乐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从右而左直读,其文字笔画清秀,制作上铸工精湛,整齐划一。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1、图2、图3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哪些方面。(8分)
答案:(1)形制稳定,圆形方孔;金属货币为主,铜为主要材质;铸造技术不断进步;使用范围不断拓展。
(2)民族间交流融合;计量单位的变化;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景象(或古代对外交往状况);冶金铸造技术;文字艺术的演变。
20.(2024·福建福州二模)图1、图2、图3分别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泉州城市布局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摘编自刘淑虎等《“海丝”影响下
泉州古城格局演化及其“规画”探析》
(1)依据材料,分别说明三个时期泉州城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泉州城市布局变化的因素。(6分)
答案:(1)唐:以政治功能为主;遵循传统礼制。
宋元:城市规模扩大;坊市界限被打破,经济功能增强;祭祀场所类型增加,文化多元。
明清:军事海防职能凸显。
(2)政府政策变迁,如市舶司建立、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经济贸易情况,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东南海防需要,如防范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入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