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眉山市东坡区冠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外来人员逐渐增多。如明后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的油坊常常“募旁邑民为佣”。康熙初年,松江府枫泾镇有很多布局,“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苏州府盛泽镇的练坊、染坊、踹坊,“数百年来,皆为绍兴人专利之业”。这说明江南( )A. 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B. 市镇经济繁荣助推人口流动C. 长途贩运贸易较为发达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2. 下图为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这一布局( )A. 成为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B. 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 反映城邦公民政治的特点 D. 注重对称性和比例感3. 1980年,中国共有“镇”2600个,1985年增加到6600个,而到1997年底中国“镇”的数量发展到16702个。该现象可用于佐证中国( )A. 经济结构变化显著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 基层自治水平不断提升4. 20世纪初,武汉市政陆续修建中山公园、汉口府前公园、武昌蛇山公园等。公园内或是建有中式亭台楼阁,或是建有运动场、游泳池、溜冰场、民众教育馆和中山纪念堂等。这些公园的建立( )A. 开启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B. 改变了城市的管理模式C. 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产物 D. 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素养5. 1935年5月15日,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之后莫斯科地铁不断扩建,现全长达到277.9公里,拥有12条线路以及171个车站,其每个工作日大约能接待800余万人次。莫斯科地铁的建设历程折射出( )A. 政府加大民生投入 B. 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C. 冷战局势不断升级 D.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6. 北宋漕运分四路向京都汴京集运: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之地入五丈河达京。上述四河合称“漕运四渠”,其中来自东南六路的淮汴之粟占主要地位。这表明“漕运四渠”( )A. 促使泉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B. 与京杭大运河的路线基本相同C. 体现出北宋对南方的经济依赖 D. 有效缓解北宋面临的军事压力7.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为向清政府宣扬铁路的优点,在北京宣武门外自费修建了一段“迷你铁路”供清廷参观。当时清人视火车为“妖物”,此举引发社会骚动。清廷见状,赶忙役使衙门拆除铁道,风波才得以平息。这反映出由邮票中的信息,可以推断出( )A. 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B. 清政府坚决抵制西方技术C. 英国对华经济侵略遇挫折 D. 民众成为反侵略中坚力量8. 如表为光绪年间《山东通志》的记载。据此可知( )临清关居汶、卫两河之中,全赖南北商贩往来流通,籍能征收足额。……溯自黄水穿运以来,张秋口门淤塞,汶河成为平陆,舟辑鲜通。凡东南各省货物之北来者,皆用轮船装运,由海口直达津沽。A. 政府更加重视沿海地区的开发 B. 运河改道加速临清走向衰落C. 传统内河航运让位于轮船运输 D. 新式交通冲击传统运河经济9. 1914年上海发布了《公路安全须知》,规定了行人、乘客、驾驶员、修理员等须注意的事项。其中有“协助救济翻车,扶弱伤者……行车遇险应协助救伤并据实报告,大车让小车先行”,“过牲畜时勿使快车或急鸣喇叭”,“不要一面走路一面看报”等等。这印证了( )A. 民国政府着力推动交通文明普及 B. 中国交通近代化进程显著加速C. 道路安全法准则在上海成型固化 D. 近代交通文明规范逐步的确立10. 1805年,英国外科医生皮尔逊给中国人种牛痘并获得成功,起初民众难以接受刺破手臂皮肤的接种方式,接种者寥寥无几。同年冬,广州地区天花大流行,人们纷纷涌到皮尔逊的诊所接种牛痘。很快,牛痘疫苗的接种范围就扩大到了中国南方的许多大城市。这体现出( )A. 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形成 B. 中西医在碰撞中逐渐走向了融合C. 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卫生事业进步 D. 社会需求利于推动西医的大众化11. 30年代,苏联集体农庄组织了以村妇为主积极分子走家串户检查卫生,督促改进,进行“社会主义竞赛”。起初把检查小组赶出家门的农民,也会要求再次进门检查的卫生小组蹭干净鞋底再进屋。直到二战结束,苏联都没有再爆发大规模传染病。这些做法( )A. 保障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 B. 提高苏联农民的劳动积极性C. 推动苏联工农业协调发展 D. 推动苏联社会保障体系建成12. 考古资料显示,崧泽文化晚期以后长江三角洲前端遗址的数量增加,良渚文化早期的遗址数量是崧泽文化晚期的两倍以上。遗址数量的增加是原住民大量繁衍和外来人口迁入的结果。据此可知,该区域( )A. 同域外文明交流频繁 B. 文化快速迭代发展C. 原始农业有显著发展 D. 阶级对立现象严重13. 研究发现,商人多以鸮为尊崇对象,其形象多见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墓葬,在殷墟妇好墓中,鸮形尊造型气势威严;而周代则尊崇凤凰,周代青铜器上凤凰纹饰造型极为常见,《诗经》等典籍描绘的凤凰寓意吉祥,象征道德与和平。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审美观念的世俗化 B.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C. 区域文化交流增强 D. 文化信仰体系的变革14. 下表是理学类童蒙读物。其内容主要体现了( )童蒙读物 朝代 著者 内容《训蒙绝句》 南宋 朱熹 小学:洒扫庭堂职是供,步趋唯诺饰仪容。是中有理今休问,敬谨端详体立功。 致知:此心原自有知存,气蔽其明物又昏。渐渐剔开昏与蔽,一时俱透理穷源。 良知:孩提自幼良知发,此日心蒙尚未开。既壮蒙开趋物欲,良心反丧亦哀哉!A. 仁者爱人的思想观念 B. 存理去欲的价值内涵C. 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 D. 知行合一的理论方法15.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二曲指出, “真知乃有实行,实行乃为真知”,主张用“酌古准今,明体适用”的实学取代“凭空蹈虚,高谈性命”的俗学,把那些“明体而不适用”的人皆视为“腐儒”。这一主张蕴含( )A. 经世致用的思想 B. 薄古厚今的倾向 C. 天人合一的精神 D. 社会变革的意识16. 下表所示为先秦时期关于中华文化的相关记载(部分),其蕴含的共同思想是( )出处 内容《礼记·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A. 崇德尚贤 B. 天人合一 C. 自然无为 D. 厚德载物17. 北魏时期,云冈、龙门石窟中佛像的服饰与面容逐渐汉化。唐朝禅宗六祖慧能提出“顿悟成佛”,将印度佛教的繁琐戒律转化为契合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简约修行方式。由此可知( )A. 华夏文明正统地位得到彰显 B. 三教并行的态势形成C. 思想统一推动了佛教本土化 D.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18. 1915年创刊的《妇女杂志》在最初数年里,以提倡贤母良妻为主,旁及妇女医药卫生和抚育儿童的常识。1919年后,该杂志广泛地讨论国内外妇女解放运动的诸种问题,还出版了妇女职业问题、离婚问题产儿限制问题等专号。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妇女成为五四运动主力军B.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升C. 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D. 社会启蒙向纵深发展19.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丧葬文献《亡灵书》构建了一套完整道德审判体系:死者需在冥神奥西里斯审判庭中通过“称心定罪”环节,心脏被置于天平上与真理羽毛对比,同时背诵400余项无罪声明,如“我没有杀人”“我没有撒谎”等。这反映出古埃及( )A. 崇尚追求现世生活的美好 B. 司法审判注重程序公平公正C. 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D. 宗教文化存在一定教化功能20. 古代希腊城邦林立,要使处在战争状态的各个城邦的人都感到自己是希腊人,就不能塑造某个城邦的伟人,而要塑造各个城邦公认的奥林匹斯诸神。所以,希腊艺术以神像为描述对象且必须把神像雕刻得精美绝伦。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对民主政治的热烈追求 B. 用文化维护国家认同C. 普遍存在神灵崇拜心理 D. 城邦至上意识的强化21. 《吉尔伽美什》中提到水神要用洪水灭世,因为吉尤苏得拉虔诚敬奉水神,所以水神提前告知他修造方舟,躲避洪水。后来这一传说传到了古希腊,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诺亚方舟传说。这反映出( )A. 自然环境影响文学创作 B. 古代西亚辉煌的文化成就C. 不同文明之间存在联系 D. 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22. 罗马征服希腊和希腊化地区后,罗马贵族将熟练掌握希腊文作为身份的象征,出现了“一国两语”现象:罗马贵族上层实行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用,而西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拉丁文,东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希腊文。这( )A. 推动罗马帝国文化的交融 B. 为罗马帝国的分裂埋下伏笔C. 助推罗马融入希腊化时代 D. 是罗马帝国因俗而治产物23.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最初都是民众口头创作,后经世代流传,增补润色,最终在笈多时代定型。史诗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还有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由此可见,这两部作品( )A. 有助于吠陀时代的到来 B. 冲击了传统的种姓制度C. 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表达了民众的基本诉求24. 欧洲中世纪大学出现于11世纪,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课程设置上除了神学,还包括文学、医学、法学等学科,同时还设有《几何学》《天文学》以及探索人体和自然界的相关课程。由此可知,中世纪的大学( )A. 兼具宗教性与世俗性 B. 冲击了基督教理论体系C. 瓦解了欧洲封建社会 D. 受到教权和王权的影响二、材料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民本思想颇具特色。在他看来,历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实“为天下之大害者”。因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人君当效法尧舜等古代先贤,“不以一已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群工百官的职分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宣称:“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工商业的发展能使社会“常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摘编自黄申章、董小琴《试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材料二 19世纪晚期的中国学者多通过传统民本思想来理解西方民主理念。维新变法期间,关于发展工商业以富裕民生的倡议,设议院申民权以畅通上下关系的主张,虽还有明显的民本思想倾向,但已在参用“西法”的基础上作出了的自我调整。到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对列强的彻底妥协,其宣扬的民本思想完全失信于民。民本思想难以为它的时代和社会政治变革提供更多更新的东西,而迅速丧失其存在的价值。民本思想在官绅、商民等心目中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民权民主思想成为时代的宠儿。——摘编自胡波《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及其特点》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与本土的民本思想精华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理论。21世纪以来,创建服务型政府明确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目标,也继承与发展了民本思想中“民心向背论”和保民爱民的政治主张。总之,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民本思想,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理念和现实力量,积极参与现代化的民主进程,并且显现出新的魅力。——摘编自万斌、诸凤娟《论民本思想对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演变的特点及其“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的原因。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哪吒的原型最早可追溯到古印度佛教中的“那吒”,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为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属夜叉神体系。早期佛经描述其形象凶恶忿怒,三头八臂,手持日月法器,腰缠迦龙,职责是降服邪魔、护卫佛法。其形象传入中国后,民间传说加“口”字旁,逐渐固定为“哪吒”,寓意“叱咤鬼神”之力。作为中国传统神话中的标志性人物,历经千年演变,到清代形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孩童形象,期间融合了多元文化、宗教思想与社会价值观,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艺术发展的缩影。唐朝 《开元传信记》载:“毗沙门天王第三子哪吒,护持佛法,拥护国土。手持金刚杵,足踏夜叉鬼。”宋元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哪吒为道教神祇:“中坛元帅哪吒,玉帝驾前大罗仙……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现法相。”明朝 《封神演义》第 12 回描写哪吒自刎:“李靖!我骨肉已交还与你,我与你无相干碍,你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烧我的行宫?今日拿你,报一鞭之恨!”清朝 京剧《哪吒闹海》戏文:“俺本是陈塘关总兵子,七岁敢把龙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混天绫困住老龙皮!"不同时期文艺作品中的哪吒形象(1)根据材料,概括文艺作品中哪吒形象从唐至清演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作品中哪吒形象的演变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的史料价值。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文化中所关注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人。西万文明源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最根本的特征即是对个人价值的重视,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再到萨特“他人是地狱”,无不强调人是宇宙中最崇高的造物,“人是万物的尺度”。——摘编自李金华《中西人文思想异同及当今人文教育发展趋势探微》材料二 中国文化中所关注的是作为群体的人。有学者论述,世界文明包括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海洋文明开放,游牧文明强悍,而农耕文明讲究合作。中华民族即属于讲究合作精神的农耕文明,这种合作有两层内涵:一是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相融相生,二是人与人的合作共处。因此,农耕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绝不以个体人的存在为基础,而是以亲族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扩展到整个社会,即以血缘宗法为核心的共同的生存基础。在这里,人的生命价值不是个性的解放、个性的彰显,而是体现在亲情和谐、天人合一、等级有序的伦理道德上。——摘编自李金华《中西人文思想异同及当今人文教育发展趋势探微》(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主要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文化特点局限性以及中国文化特点的当代价值。眉山市东坡区冠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B【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B【17题答案】【答案】D【18题答案】【答案】D【19题答案】【答案】D【20题答案】【答案】B【21题答案】【答案】C【22题答案】【答案】B【23题答案】【答案】C【24题答案】【答案】A二、材料题【25题答案】【答案】(1)内容: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分工合作;强调百官对天下和万民直接负责;提出“工商皆本”。(2)特点:与西方民主理念逐渐融合、不断发展变化;从传统民本思想向民权民主思想转变。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廷已成为列强治华的工具,其宣扬的民本思想失信于民(政权合法性的动摇);西学东渐,西方民权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传统经济结构的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主革命运动日益高涨。【26题答案】【答案】(1)形象演变:唐代哪吒作为佛教护法神形象;宋元发生道教化转型;明代强化了伦理冲突;清代世俗化、英雄化。(2)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属于二手史料,其中哪吒形象的演变对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唐代哪吒仍为佛教护法神形象,反映出佛教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调适,可用于研究唐代佛教传播与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宋元哪吒实现道教化转型,出现“割肉刻骨还父”情节,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态势,可用于研究宋元时期理学的形成发展;明代哪吒“剔骨还父”的情节突显了儒家孝道困境,暗含对父权制度的反叛,对于研究明代心学思想对程朱理学的冲击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清代哪吒形象以京剧为载体,突出了反抗强权的精神,适应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市民审美趣味的变化,对于研究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影响力的增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哪吒形象在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中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文学和艺术形式的演变,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总之,作为“舶来神”,哪吒的形象经历了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哪吒形象的演变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还体现了文学艺术形式的演变。但是,作为二手史料,文艺作品还带有作者个人鲜明的主观意识,运用其研究历史时需与其他史料相印证,辨别其真伪。【27题答案】【答案】(1)特点:西方文化关注作为个体的人;中国文化关注作为群体的人。差异形成的原因是西方海洋文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希腊直接民主政治的影响;古希腊早期人文思想。中国大河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的深远影响;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或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2)西方文化特点的局限性:忽视外在约束,容易导致个人私欲的膨胀,进而导致社会道德沦丧和社会秩序混乱。中国文化特点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文化的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