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二十五)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二十五)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二十五)
工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一、时空观念
二、考点梳理
【考点1】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项目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印度民族大起义
时间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857—1859年
原因 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殖民者 西班牙、葡萄牙 英国
领导者 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性质 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意义 推翻殖民统治,赢得独立战争胜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独立国家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考点2】俄国的改革
1.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军事 创建新式常备军,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经济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生活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3)影响
①进步性: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2.废除农奴制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人物: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内容
人身权利 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财产权利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农奴购买土地的价格高于当时的地价
(4)影响
①积极: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局限: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3】美国内战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3.过程
4.评价
(1)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4】日本明治维新
1.原因
(1)内因: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2)外因:美国海军舰队强行打开日本国门,其他西方国家接踵而至。
2.前提:1868年,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3.主要内容
政治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 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影响
(1)积极: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三、课堂训练
1.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大多要诉诸武力。于是,一部分庄民被武装起来……这表明,推动武士集团形成的因素是(  )
A.庄园之间的经济往来 B.天皇权力的高度集中
C.寺院和贵族兼并土地 D.地方豪强的武力冲突
2.某法律文献规定:“从没有持械反抗过合众国政府、支援或教唆合众国政府的敌人者,应从1863年元月1日起有权登记四分之一平方里或以下尚未分配给私人的公有土地。”该法律是(  )
A.《民法典》 B.《宅地法》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
3.1861年后,一位俄国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对人民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
A.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B.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4.英国《卫报》在一篇玻利瓦尔的传记书评中写道:“他拥有极强的本领、不屈不挠的抱负、反复无常的个性。彪炳千古的卓越功勋,则令他的许多阴暗面遭到掩盖。”材料中“卓越功勋”是(  )
A.重创了葡萄牙殖民者
B.领导阿根廷、智利独立运动
C.创建一系列独立国家
D.废除了各蓄奴州的黑奴制度
5.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下列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封建贵族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B 1804年法国颁布《拿破仑法典》 法国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C 美国1787年颁布宪法 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D 1861年俄国颁布《农民改革法令》 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A B.B C.C D.D
6.《关于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的总法令》中规定:“根据本法令和一般法律,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和家务农奴可以享有自由农村居民身份的各项权利。……”与此“规定”相关的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南北战争
C.1861年改革 D.明治维新
7.《全球通史》写道:“俄国废除农奴制……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万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万人”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
A.开启了俄国近代化历程
B.大幅度减轻农奴负担
C.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完成了工业化的转型
8.关于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发生在美国
②农奴制的残余已经消除
③主导者是亚历山大二世
④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有学者在论述19世纪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时指出:“对殖民地革命思想影响最深的是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法国革命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美法革命(  )
A.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传播了民主与平等理念
D.冲击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10.19世纪60年代,总长度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采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采用最普遍的轨距四4.9英尺,部分地区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当时美国(  )
A.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B.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主导部门
C.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11.某历史社团组织开展“探寻解决国家发展危机密码”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追求民族独立】
同学们查阅资料,找到了如下一段歌词:
哦,你可看见,在那晨曦初露之时,我们曾以何等骄傲,向那最后的晚霞致敬,……在危险之际挺身而出,在堡垒之上,我们注视着它英勇地飘扬?……哦,你可曾听说,那星条旗是否仍在飘扬,在那自由之土,勇敢者的家园上空?——《星条旗永不落》歌词大意
(1)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勇敢者”所追求的政治目标。
活动二【探寻发展道路】
同学们查阅史料,找到了如下一段记载:
150多年前,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日本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日本启蒙学者福泽谕吉当时出版了一些介绍西洋文明的书籍……日本另一学者井上馨提出“要化我国为欧洲帝国,化我人为欧洲国民”。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以武力推翻了幕府统治。不久,天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使日本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2)根据上述信息,说说日本遭遇的“生存危机”是什么?根据上述信息,分析归纳日本是如何化解这一危机的?
活动三【感悟解决危机之道】
(3)综合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解决国家发展危机密码谈谈你的认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末18世纪初俄国执政者彼得一世,便是率领俄国人打破孤立封闭,走向世界参与竞争的第一人。他的一系列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开启了俄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大门。彼得一世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俄国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先行者。
——赵虹《俄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先行者﹣彼得一世》
材料二 彼得一世改革是在农奴制社会内部、不动摇农奴制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目的在于根除腐败的封建世袭大贵族的恶习及与此相适应的政策,从而巩固以地主、商人为代表的农奴制专制制度。改革以后的俄国成为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人民从改革中没有得到实惠。
——徐景学《俄国史稿》
材料三 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定居的、闭塞的、在自己农村生根的、相信神父、害怕“长官”的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这新一代农民常常外出做零工。他们在城市里从流浪生活和雇佣劳动的痛苦经历中学会了一些东西。在大城市中,工厂里的工人人数日益增加。
——摘自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彼得一世改革在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依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局限性。
(2)导致材料三所述局面出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概括其作用。
(3)综合上述探究,指出推动俄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方式。
参考答案
1-10 DBDCD CCDCC
11.(1)历史事件:美国独立战争。政治目标: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2)生存危机:遭受西方侵略,有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化解:推翻幕府统治;实行明治维新。
(3)认识: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改革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等。
12.(1)历史地位: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局限性:巩固了农奴制度;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人民没有得到实惠。
(2)历史事件:俄国1861年改革。作用: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推动了工业发展。(写出任意一点即可)
(3)主要方式:改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