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整本书阅读单元学习总结《乡土中国》第10课时1.乡土本色2.文字下乡3.再论文字下乡4.差序格局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7.男女有别8.礼治社会9.无讼10.无为政治11.长老政治12.血缘和地缘13.名实的分离14.从欲望到需要1.能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特点 ; 联系当下社会转 型的背景,重新认识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局 限和现代意义。2.能把握“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核心概念,提炼学术观点和内容 提要,理清作者行文逻辑思路,把握本书知识体系。3.能有意识地阅读序、后记、传记、评论等相关辅助资料,了解本书学 术价值,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4.能了解阅读学术著作的要求和基本方法,尝试运用圈画、批注、思维 导图等技能提取要点、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5.能独立思考,乐于分享,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心得。回顾:单元学习目标活动1:梳理作者用以指称 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 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④系维着人民的宪法②借助语言的社会③团体格局⑤小家族⑦礼治秩序①法理社会⑩地缘社会⑨无为政治⑧调解体系⑥男女求同活动2:通览全书,绘制思维导图,把握全书知识体系。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思维导图(李小萌同学)《乡土中国》思维导图(王黎同学)乡土中国研读主题1:乡土社会中的“土”与“愚”研读主题2:乡土社会中的“私”研读主题3:乡土社会中的“礼”研读主题4:乡土社会中的“变”活动3:小组合作研读——《乡土中国》板块分享交流以《乡土中国》相关章节的板块内容,形成主题阅读,小组成员 共同完成阅读笔记(报告),分享交流研读成果。乡土中国(袁泳心、李笑薇、刘力祥)通过阅读《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及《再论文字下乡》三章,我 们探究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况和性质。透过费孝通先生的论述,我们得知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不流动的熟人社会,他们以土为生,过着一种定型生活。这种社会形态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没有时间和空间 的阻隔,他们没有这文字的障碍,能够面对面沟通。正是乡土社会这种独 特的社会形态,也使其人民产生了独有的文化,衍生出了许多的情结,其 中最为突出的代表莫过于中国一大特色的“春运” 了。 (节选)小组研读分享:乡土社会中的“土”与“愚”小组研读分享:乡土社会中的“私”(邓涛、古萧明、叶小雨)我们第一次阅读《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论著,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也 难免会遇到不少的障碍。经过小组研读交流,我们逐渐找到了方法——在 刚初读时,可以先找出作者论述的概念,也可借助相应的资料解释,这样 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比如我们在研读过程中,确实不太理解“伦”,但通过研读费老引用的《礼记》、 《中庸》及《论语》等材料, 我们逐渐理解他的观点及“差序格局”的内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我们 对“差序格局”这一章的概念与作者的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节选)小组研读分享:乡土社会中的“礼”(许琪森、冯吉如、陈健宏)“礼”,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与权力,透过“礼”,我们将对乡土 社会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和统治权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本次阅读任务中,我们领悟到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方法:第一、阅读学术类著作不能只靠自己, 特别是深挖的时候,要多与同学讨论,集思广益,启发自己的思考;其次, 阅读学术类著作时若遇到难以理解的观点,不妨依靠例子来帮助理解,例 子可以源于历史,也可以源于身边,或其他文学作品中;最后,我们要带 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学术著作。随着时代前进,很多现象用过去的理解未 必是对的,有些观点需要经过验证才能为我们所采纳。 (节选)(张若妍、陈意新、李怡清)费孝通先生在写《乡土中国》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动荡的 时候。他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展现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面貌。在文 章后三章,他对中国社会的演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对“变”这一主题 上,费孝通先生用了大量比较研究来分析中国乡土社会。借助比较研究, 费孝通先生清晰明了地讲述了自己提出的各种概念,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 的变化。 (节选)小组研读分享:乡土社会中的“变”(一)联系实际,建言献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也逐渐在缩小, “乡村振兴” 成为近年来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结合“乡村振兴之我所见”这一话题,可从乡村的居住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 理等角度任选一个,收集乡村变化发展的真实案例,并谈谈你的感想。活动4:关注“问题” ,学以致用漫步“醉美廊道” 感受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我们并不远,我外婆家在广州市黄埔区莲塘村,这个始建于宋末元 初的莲塘村距今已有约700多年历史,每逢夏季,池塘中千百朵粉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 绽蕾盛开,望之令人心旷神怡。最近我在“学习强国” 中看到有关的报道,记得九太 路一直是通往莲塘村的必经之路。曾经,这条路坑洼不平、绿植杂乱,遮掩了两旁的 风光美景。然而,经过拓宽改造后,如今的九太路焕然一新,不仅路面拓宽,而且沿 途的古村落、花海、乡村文旅项目等连点成串,成为展示广州乡村振兴的一扇重要窗 口。九太路的改造不仅提升了道路的通达性,还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交响曲,打造了一 个山清、水秀、景美的生态环境。 (节选)打造“特色小镇” 建设美丽乡村说到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不得不提就是我的家乡——广州市从化区。近年来, 不少广州人都惊叹从化区的变化,尤其是两批特色小镇兴建,绘出乡村振兴的新画 卷。比如西和万花风情小镇的西和村,从前这条村靠山偏僻、经济相对落后。如今经过建设,沥青铺平了村道,村里闲置空地建起了西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咖 啡屋、西和学堂、乡风馆等现代元素陆续进入乡村,小镇已成为了乡村旅游的首选 之地。据了解,从化还打造了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连线成面打造“五大美丽”示 范片区及30条独具特色的“百里流溪”系列新乡村示范带,真正把美丽乡村转化为 美丽经济。 (节选)(XX同学)小陈皮 大产业我的家乡是江门市新会区,我关注到家乡中的双水镇新建 的新会陈皮产业小镇,据负责人介绍, “小镇最重点的核心就 是仓储,整个硬件建设在新会来说已算标准较高,我们的口号 是‘给新会陈皮五星级的家’ ,希望在这里让新会陈皮的价值 更加彰显。 ”我认为他们抓住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契机,通过产业小镇积 极推动业态发展,以点带面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 中国陈皮 之都、世界陈皮中心”作贡献。 (节选)(王XX同学)90后青年下乡种葛根 新科创带动脱贫增收90后的吴俊松,大学毕业后怀揣着满腔乡情回到家乡创业,当他来到徐闻县,发现 这一片土地非常适合发展他想要的现代农业。吴俊松发现过去,葛根的挖掘都是靠人工, 费时费劲,还容易损坏,成本非常高。经过一年的改良和测试,吴俊松团队设计出一种 专门挖掘葛根的机器,效率比人工快60倍,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葛根的完整。2016 年投入30多万元,一年后就赚到了700多万元,带动徐闻县300多人脱贫增收,为乡村振 兴贡献力量。由此让我想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大学生是助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提升农 村文化品位的重要力量。从现实角度看,哪个地方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哪个地方就会形成人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更容易快速实现脱贫。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走出去”的大学生“走回来” ,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那么,改变我国广大农村 面貌,实现乡村振兴,便指日可待。 (节选) (陈ZZ同学)活动4:关注“问题” ,学以致用(二)乐于分享,展示成果阅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全书后,你有什么感悟 与收获呢?请你谈谈你的感想,完成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1500字。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出了有关中国社会、乡土社会的一些基本特点、 基本概念。虽然这本书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但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 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让我读后确有豁然 开朗感。对于我这个刚刚对社会学发生兴趣的初学者来说,起到了很好 的启蒙作用。(节选)——李SS同学读着这本书,我不禁一遍遍感叹费老敢于探索的精神。《乡土中国》 的创造时间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但它折射出来的理论依然经久不衰。我 最深的感受是:虽然乡土社会的社会变迁速度慢,但是乡土社会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当旧的社会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时候,名实分离的情况 就会出现。(节选)——张VV同学《乡土中国》距今已七十余年,但在看这本书时,我丝毫感觉不到 时代的阻隔带来的距离感。这也恰恰说明我们仍没有从乡土社会中完全 蜕变出来,而乡土社会是稳定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相对稳定的。《乡土中国》这本书直到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在新时代,新的 历史机遇,对于乡土文化的建设和探索,需要《乡土中国》作为引子, 对其价值再次定位、更新、塑造、发展。 (节选)——林XX同学我认为《乡土中国》仍具有时代价值:首先,费老提到大同社会的 理念: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与习近平同志提 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各国携手合作共赢,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的理念相近。其次,在阅读本书时,让我想到发展文化记忆,保存乡土 文化习俗,这对现代中国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观战略有指导性意 义。第三,乡土文化力量的振兴,需要分析乡土文化的现状,找出问题, 解决问题。因而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批判、继承和赋予乡土文化新的历 史内涵,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刘CC同学《乡土中国》读书沙龙 【2025.3】“如果我们想要去理解自己过去的生活,理解彼此和谐相处之道,理解对中国而言的乡村之重,那首先便要去理解《乡土中国》这本薄薄 小书的精髓。读懂《乡土中国》或许可以读懂费孝通,可以明白他所写 下全部文字的硬核究竟是在哪里;同样地,我们要想理解中国的未来, 也需要能够真切理解《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激发和启示我们的所思所 想,或许由此才能真正解决当下的各种对未来的迷惑以及种种现实生活 困境的存在,还有希望可以在哪里去做一种寻找的出路所在。”——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学习总结,重读再出发《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农 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 ?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和融合, 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交流,给社会带来哪些利弊?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 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好书就是 这样,总能引起无尽的思考。读《乡土中国》一般都会对其中大量民俗调 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 ,还应当注 意观察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费孝通的 “拿手好戏”是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 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 ,并和其他不同“文化 格式”进行比较,以凸显乡土中国的特殊性。节选自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怎样读懂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华读书报》2019.12.25)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