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二十六)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一、时空观念二、考点梳理【考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开始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点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主要标志 电力的广泛应用2.电的应用3.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内燃机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汽车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飞机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试飞成功4.化学工业和新材料(1)化学工业: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又研制出无烟炸药。(2)新材料发明者 海厄特 夏尔多内国家 美国 法国时间 1869年 1884年成果 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人造纤维意义 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5.影响经济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政治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②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考点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劳动力结构 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大众教育 19世纪以后,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城市化 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2.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贫富分化加剧 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而广大工人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考点3】近代科学与文化领域 人物 成就 评价科学 牛顿(英国)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其三大成就;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达尔文(英国) 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提出进化论的观点 打破了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文学 巴尔扎克(法国) “人间喜剧”小说集,《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再现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列夫 托尔斯泰(俄国)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音乐 贝多芬(德国) 1804年完成《英雄交响曲》 表达出他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美术 梵高(荷兰)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向日葵》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课堂训练1.印象派绘画强调对光线、色彩和瞬间印象的捕捉,将光学原理引入绘画,其画作和充满激情的笔触为显著特点,如梵高的《星月夜》以强烈鲜明的色彩、扭曲流动的线条来突显旋转的星云和夸张的柏树。据此可知印象派绘画的出现得益于( )A.人文主义思想的启发 B.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2.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随后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由此,人类进入( )A.电气时代 B.蒸汽时代 C.信息时代 D.铁路时代3.现代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塑料制品的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从生产领域到衣食住行,塑料制品无处不在。这种工业诞生于( )A.戴姆勒的发明 B.诺贝尔的发明C.海厄特的发明 D.夏尔多内的发明4.某历史微信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下列素材可以入选该专题的是( )A.论文《内燃机和汽车的历史》B.小说《林肯全传》C.图片《斯蒂芬森试验蒸汽机车》D.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5.根据下表信息,下列选项中对列强实力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1 2 4 3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1913年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4 2 1A.美、德实力变化主要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B.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工业跨越式的发展C.美、德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最早成为工业国家D.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开展工业革命较晚6.杨宁一教授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里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 )A.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B.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C.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D.技术发明英国一枝独秀7.“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这句话出自(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B.《人间喜剧》C.《英雄交响曲》D.《物种起源》8.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如普及初等教育,扩大中等教育规模,改革高等教育,大量开展职业教育等,把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德国做出这些改革主要是因为( )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B.民主制度的广泛实行C.无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9.电影《唐探1900》讲述了1900年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悬疑探案故事。其中有华人修建太平洋铁路、钻凿石油井等画面,展现了华人在美国生存的困境与抗争。与这些现象相关的背景可能是( )A.内燃机的发明运用 B.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南北战争维护统一 D.经济大危机激化矛盾10.“他用编年史的方式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到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的日甚一日的冲击描绘出来……他描写了这个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逼攻下逐步灭亡,或者被一暴发户所腐化。”据此判断恩格斯评价的是( )A.《复活》 B.《战争与和平》C.《人间喜剧》 D.《夜间的咖啡馆》11.【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图一的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及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图二所反映的交通工具。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并简析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意义。材料三 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求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英]哈巴库克、[英]波斯坦主编,王春法等译《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3)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显著的成就,使人类进入的时代。(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石油产量 石油工业的发展,使休斯敦市的人口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近两倍,洛杉矶成为西部的特大城市。但石油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早期,面临的最大的混乱,是当时石油开采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由此引出的环境恶化、贫富差距等一系列影响更广更深远的社会问题。材料二 19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为西方工业化提供了不竭的科技动力。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摘编自元朋《大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19世纪德国工业革命为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0﹣1900年世界石油产量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并概括石油工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美大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的原因。(3)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应如何把握机遇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参考答案1-10 CACAA BDDBC11.(1)人物:瓦特;事件: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影响: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交通工具:蒸汽机车。(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意义:马克思主义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做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3)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成就和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4)认识: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12.(1)直接原因:内燃机和新型交通工具的创制。影响:促进城市化;出现无序化竞争;导致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加大。(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众多的科研成果是源于19世纪的大学在众多科学领域方面的新发展,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3)做法:加强国际交流;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技;坚持科技创新;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