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上图书馆高一必修上册—统编版—语文—第六单元一、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并通过阅读, 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思路。二、梳理文中作者在不同时期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 作者成长的重要意义。三、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四、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图书馆中的“美”与“乐”, 分享自己阅读学习生活的经历,思考记录自己的“学习之道”。学习目标在《师说》中,韩愈曾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同样地,生活中能够给予进行学习的场景其实有很多。其中,图书馆就是那么一个既能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又能 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场所。你最喜欢的是哪座图书馆呢?这座图书馆是怎样的,有注 意观察过吗?在不同时期进入图书馆,你读了哪些书,有过什 么不一样的心得体会呢?话题讨论广州图书馆建筑设计基于“美 丽书籍”概念,整体恍如一本展开 的书。馆内通光性极好,十分敞亮, 体现出开放进取的广州城市精神。 内部楼层呈骑楼式设计,融合展现 着独特的岭南文化特色,反映出广 州悠久的文化历史。广州图书馆第一次去广州图书馆,我读了 曹雪芹的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 光影洒落在书本上,仿佛是小说中 的人与景矗立于上,字里行间的精 妙情节,让我手不释卷,甚而不知 夜色之将至。广州图书馆的“美”也给予了 我读书之“乐” ,我将永远享受在 这光影世界里阅读学习的分分秒秒、 时时刻刻。广州图书馆在作品中,王佐良先生是如何书写自己在图书馆 中的学习经历、体会感悟的呢?以读引思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王佐良先生著有《英国文学论文集》 等作品 ,并译有《 彭斯诗选》 , 中译英 《雷雨》 (曹禺著)。1995年1月,王佐良于北京逝世。一、知人论世二、创作背景王佐良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需要博览群书。1935年在清华外语系读书时,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使得王佐良更加 认识到,青年人要为救国救民发奋读书的重要性。抗日胜利后,王佐良赴英留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上作出了突出的 贡献。本篇随笔就是王佐良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 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三、文学知识——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此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 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 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 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 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 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四、文本构建初读文章后,如果要按照结构,把文章划分为三个 部分,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划分呢?第一部分:开篇(第1-3段)第二部分:经历(第4-9段)第三部分:结语(第10段)【任务一】思考一下,文章第一部分出现了哪一座图书馆? 引用了谁的话?这样写有何作用呢?出现了第一座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作者还引用了西蒙娜 ·德 ·波伏瓦的话。作用:这样写作者可以自然地引出了自己对图书馆的热爱之情, 并由此开篇,紧接下文自己以上图书馆为乐的几段经历。第一部分:开篇部分(第1-3段)【任务二】①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记述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呢?②作者主要写了哪几座图书馆呢?③作者在不同图书馆里读了哪些类型的书呢?④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与心情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图书馆 乐趣呢?第二部分:经历部分(第4-9段)时间 地点 环境 所读之书心情本文以时间顺序来记述了作者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座图书馆的缘分的, 因此这个过程有时间的先后。时间 地点 环境 所读之书心情在武昌 上学时 “公书林” 房子宽敞、舒服、 环境优雅。 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书,英 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等。愉快在清华 上学时 清华图书馆 红色外表 , 装饰 华丽,面积很大, 书刊精美 ,灯光 温馨。 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 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 英国诗剧等。新世界, 一片灿烂!在若干 年后 包德林图书馆 亨福莱公爵室 建筑华美 ,照明 差 , 中古僧修习 的遗风犹存。 古籍从不平静到心境豁然开朗在英国 读书时 英国博物馆 圆形图书馆 建筑华美 ,气象 万千。 略写未提赞叹【任务三】①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答: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激发了 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第5段)第二部分:经历部分(第4-9段)【任务三】②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其中又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呢?答:说明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与 教益,给作者指明了前进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 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文中运用了环境描写与象征手法, “光”也象征着温暖、宁静与 和谐,因此说后来时局动荡后,灯光也灭了。第二部分:经历部分(第4-9段)【任务三】③在第8段中,作者说“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一句的 含意是什么呢?答:这一句与前面“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 作者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 ”“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 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 ”第二部分:经历部分(第4-9段)【任务三】④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 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 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讯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写这部分呢?(提示:可联系时代背景与作者经历。)第二部分:经历部分(第4-9段)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 的经历入文,向读者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虽然在国家战乱、亲人音讯全无的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 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也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 “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因此, 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任务三】⑤作者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 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 ”答: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 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 马克思这样的伟人。第二部分:经历部分(第4-9段)“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 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一个人藏书丰富自鸣得意,固然是愉悦,而上图书馆读 书学习,去感受各种环境与氛围,享受知识的浸染,则别有 一番乐趣。第三部分:结语部分(第10段)【任务四】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的最后一段写“在舞池 中消磨许多时光 ”,而王佐良《上图书馆》第4段写“那个下 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分析这两个“消磨”的表达效果。答:结合文本可知,黑塞所说的“消磨” ,指当今世界不少年轻人轻 视读书,他们宁可挤出时间去泡咖啡馆,在舞池消磨时光,也不愿埋 头苦读,因此这里“消磨”为 贬义,指消磨时光。王佐良提及“公书 林”读书往事,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此“消磨”则 是贬词褒用,突出上图书馆的轻松,读书之愉悦。第三部分:结语部分(第10段)作者回顾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梳理了自己不同阶段的 读书地点、读书选择、读书感受与思考,写出了自己在图书 馆中感受到的“美”与“乐”,阐述了上图书馆过程中自己 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丰沛感情,都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也表现出对图书馆的礼赞与 对知识的崇敬之情,给予人读书 意义的思考,让人过目难忘。主旨感受格言: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 花。”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享受物质的同时,别忘了精神(或心灵)追求!拓展思考《上图书馆》中,作者多次使用“ 引用”的方法。 “引用”这种修辞方法,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点拨】为了满足表达中心的需要,文章中有时会引用大量 的原始材料,或者诗词、故事、书信、 日记,或者别人的评 价。(因此,我们在阅读相关作品时,遇到典型的引用修辞, 我们可以尝试去分析,作品引用这些材料的作用。)“引用”的作用知识点——“引用”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 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引用有两种方式——明引、暗引。(1)明引: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 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2)暗引: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 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关于“ 引用”的作用,常见的思考角度:(1)文章中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意义是什么?(3)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什么好处?(4)文中为什么要引用……的评价?思考角度材料类型作 用原始材料更好地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诗词成语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故事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使文章具有可读性。日记书信格言印证作者的观点,使文章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第1步:各种“材料类型”本身的作用。“引用”的作用“引用”的作用第2步:“ 引用材料”对文本的作用。①对文本内容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②对文本结构的作用: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 主旨思想。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