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25届高三高考二模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黄浦区2025届高三高考二模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海市黄浦区2025届高三高考二模生物学试卷
(完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2025年4月
考生注意:
1.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2. “单选”指每题只有一个选项为正确答案; “多选”指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为正确答案;“编号选填”指每空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正确答案。
一、塞罕坝的生态治理 (18分)
历史上地处河北的塞罕坝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皇家猎苑”。但清末开围放垦后树木被大肆砍伐,到20世纪50年代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1962年,国家批准在塞罕坝建立林场,经过三代林场建设者50多年的艰苦植树造林,让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了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生态优良的“天然氧吧”,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1.将序号①~⑥补充到图1中,以完善塞罕坝经历的群落演替过程。 (编号选填)
①生产者减少 ②树苗成活 ③动植物占据新的生态位
④动物失去栖息地 ⑤水土流失 ⑥水土保持
2.图1中的阶段1 和阶段2所属的演替类型分别属于 。 (单选)
A.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B.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
C.初生演替 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
建设初期科研人员发现塞罕坝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快速成林的华北落叶松,遂大量种植。数年后,当地的华北落叶松爆发大规模松毛虫虫害。林场通过引入可为杜鹃等鸟类提供栖息场所的白桦树,构建“落叶松→松毛虫→杜鹃”食物链进行治理。
3.图2 表示“落叶松→松毛虫→杜鹃”食物链中的部分能量流动过程。A~E中,表示被松毛虫同化吸收后用于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 ,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算式表示为 ×100%。 (用图中字母表示)
4.引种白桦树后,短期内杜鹃种群密度上升,这主要是由 增加导致的。 (单选)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迁入率 D.迁出率
5.通过引入白桦来缓解虫害的生态学原理是 。 (编号选填)
①物种多样性增加,恢复力稳定性提高 ②栖息地类型增加,承载更多动物物种
③种间关系更复杂,能量流动的通道更多 ④群落植被形成更复杂的水平和垂直结构
⑤种间竞争加剧,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增大 ⑥自我调节、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越强
6.林场研究员在利用引诱剂诱杀松毛虫的过程中,发现重点诱杀一种性别的虫比同时诱杀雌、雄虫的效果更好,其生态学原理是 。
森林的天然更新是林场可持续经营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为探究塞罕坝人工华北落叶松林的天然更新情况,研究人员对不同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成年华北落叶松的株数)区域的华北落叶松幼苗进行调查,各年龄的幼苗株数如图3。
7.据图3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多选)
A.适度的砍伐有助于林场的可持续经营
B.调查结果符合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
C.林分密度1050株/hm 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最高
D.林分密度和天然更新能力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二、水稻的抗病性 (19分)
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原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严重影响世界粮食安全。为筛选出抗稻瘟病的优良水稻品种,研究人员对百香优989、南粳58、新育40、京优48号四个不同水稻品种喷施稻瘟病原菌。相同培养条件下,检测了喷施前(0d)、喷施后3天(3d)、7天(7d)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 (表示叶绿素吸收的光用于激发出高能电子的比例),结果如表1 (*表示与0d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表示与0d组有极显著差异)。
表1
光化学淬灭系数 (qP)
百香优989 南粳58 新育40 京优48号
0d 0.457±0.035 0.387±0.027 0.424±0.018 0.369±0.033
3d 0.412±0.025* 0.372±0.015 0.387±0.015* 0.351±0.022*
7d 0.349±0.017** 0.363±0.013* 0.341±0.015** 0.332±0.014**
8. qP 直接影响的光合作用反应阶段发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过程有 。(编号选填)
①H O→O ②五碳糖+CO →三碳化合物 ③ADP→ATP
④光能→活跃化学能 ⑤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9.用同等光强不同光照射百香优989水稻, 下列光照qP 最高的是 。 (单选)
A. 自光 B.红橙光 C.绿光 D.紫外光
10.据表1推测,四个水稻品种中抗病性最好的是 。 (单选)
A. 百香优989 B. 南粳58 C. 新育40 D. 京优48号
乙烯是水稻自身产生的能够对抗稻瘟病的激素。有研究发现水稻在抵抗稻瘟病侵染时,存在针对不同病原菌的基础抗性 (PTI)和仅针对稻瘟病原菌的专化抗性(ETI)两种模式,同时发现了能够加速乙烯产生的蛋白PICII。PTI与 ETI模式下水稻合成乙烯的机制分别如图4甲、乙所示。
11.据图4从下列①~⑦中,选出能表示水稻PTI和 ETI模式下合成乙烯过程的编号并排序:
PTI: ETI: (编号选填并排序)
①促进乙烯合成
②抑制 MTR 酶进入蛋白降解系统
③病原菌与细胞质膜上受体结合
④抑制毒性蛋白对 PICI1 蛋白的降解
⑤稻瘟病原菌分泌毒性蛋白进入水稻细胞
⑥胞内受体接受稻瘟病原菌毒性蛋白刺激
⑦通过信号转导,激活 PICI1 基因表达PICI1 蛋白
12.据图4分析, 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多选)
A.水稻稻瘟病抗性是病原菌毒性蛋白与PICI1 蛋白相互作用引起的
B.病原菌毒性蛋白受体含量的升高可以提高水稻的乙烯生产量
C.水稻抵抗病原菌的ETI与PTI 是两条完全独立的抗病途径
D.水稻的ETI 和 PTI 协同作用,增强了水稻对稻瘟病原菌的抗性
13.据题意和所学知识推测:在水稻对抗稻瘟病时,乙烯的作用可能是 。(多选)
A.促进水稻细胞的分裂,补充被稻瘟病原菌侵染的细胞
B.加快被感染的细胞凋亡,减少稻瘟病原菌对植株的侵染
C.加强病原菌毒性蛋白受体的表达,增强对稻瘟病原菌的抗性
D.通过和脱落酸相互拮抗,抑制脱落,提高对病原菌的抗性
三、短期轻度压力的调节(20分)
应激状态下,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以恢复生理稳态。最新研究发现,短期轻度压力引发的适度免疫激活会促进细胞因子IL-22的产生,从而减轻焦虑并对精神健康产生保护作用。部分机制如图5所示。
14.压力会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增强,进而激活肠道相关细胞的炎症和凋亡信号。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单选)
A.压力状态下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B.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较高时,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会增强
C.无压力的状态下,小肠上皮细胞不会发生细胞凋亡现象
D.压力状态下,肠道蠕动加速,有利于吸收更多营养物质
15.如图5所示,压力状态会增加小鼠肠道的通透性,从而激活免疫 。其中,辅助性T细胞可以参与 过程。(编号选填)
①第一道防线 ②第二道防线 ③第三道防线
④特异性免疫 ⑤非特异性免疫 ⑥细胞免疫 ⑦体液免疫
16.据图5写出IL-22从产生部位到发挥作用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内环境: 。(编号选填并排序)
①消化液 ②组织液 ③血浆 ④脑脊液
17.实验证明,IL-22 之所以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隔区,是由于在压力状态下血脑屏障会出现局部的暂时性破坏,与此有关的因素可能包括血管内皮细胞 。(多选)
A.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B.细胞骨架发生重构
C.胞间连接蛋白降解 D.连接蛋白表达量下降
18. cFos蛋白可广泛作为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标志。检测小鼠大脑隔区内表达cFos蛋白的神经元的数量时会发现:短期轻度压力下正常小鼠相较于IL-22R 缺失型小鼠,其表达cFos蛋白的神经元的数量 。(单选)
A. 较多 B. 较少 C.无明显差异 D.无法确定
为了研究IL-22的抗抑郁作用,研究人员开展了对小鼠进行药物干预相关实验。将IL-22粉剂用PBS缓冲液溶解,得到稀释液后进行注射,并通过社交互动率评估抑郁样行为。分组处理和实验结果如表2和图6。
表2
组别 处理
1 对照组 +______
2 社交挫败模型组 +______
3 对照组 +Ⅱ.-22稀释液
4 社交挫败模型组 +IL-22稀释液
19.表2 中空格所对应的实验处理方式应该是 。(单选)
A. 不做处理 B.蒸馏水 C.生理盐水 D. PBS缓冲液
20.实验结果表明,注射外源性IL-22可以显著缓解社交挫败应激所导致的小鼠抑郁样行为。据此推测与第4组实验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的组别有 。(编号选填)
①第1组 ②第2组 ③第3组
21.据题意和已有知识,分析长期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后果: 。
高三生物学试卷 第 6 页 共10页
25.据题意,关于VLCADD 患者相关指标的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
A.血糖水平高 B.血液长链酰基肉碱水平高
C.细胞内乙酰辅酶A水平高 D.尿液中肌红蛋白水平高
对患者甲(先证者)及其家庭的等位基因进行了基因测序,结果如图9。
26.经基因测序,发现患者甲的第1349位碱基由G变为了A,导致VLCAD中相应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组氨酸(部分密码子及其编码的氨基酸见表3)。则其第1366位碱基突变导致的氨基酸变化为 。先证者有一弟弟表型正常,则弟弟与父亲基因序列相同的概率是 。
27.正常情况下,母亲的卵原细胞到卵子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出现的现象或变化有 。(编号选填)
①同源染色体分离 ②同源染色体联会 ③染色单体分离 ④染色体数46条→92条
⑤DNA 复制 ⑥末期出现细胞板 ⑦胞质不均等分裂
枸杞多糖(LBP)具有较强的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及保护细胞质膜及线粒体膜的作用。研究人员利用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对LBP缓解VLCADD的有效性开展了实验。
28.从下列①~⑥中选择并形成实验方案。对照组: ;实验组: 。(编号选填)
①健康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 ②VLCADD 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
③加入一定浓度的LBP 溶液 ④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⑤检测C2 (短链)浓度
29.据题意及所学知识分析,VLCADD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感染、饥饿和寒冷等情况的原因: 。
(五)紫杉醇的生物合成(19分)
紫杉醇是治疗某些癌症的特效药,传统获取方法是从红豆杉的树皮中提取。为提高生产效率,研究人员构建了转紫杉醇合成关键酶(Bapt)基因的红豆杉细胞,通过悬浮培养获得了高纯度的紫杉醇,主要流程见图10,其中1~IV 代表操作步骤,Ap'表示氨苄青霉抗性基因,GFP表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30.为与 Ti质粒高效连接,Bapt 基因两端应携带EcoRI 或 Sac I的识别序列,同时要有额外的保护碱基。在设计PCR 引物时,保护碱基应添加在 。(单选)
A.两条引物的5'端 B.两条引物的3'端
C.引物1的3'端和引物2的5'端 D.引物2 的3'端和引物1 的5'端
31.步骤1~IV中,需作筛选处理的是 。
32.步骤Ⅲ中,用于转化红豆杉细胞的农杆菌的表型应为 。(编号选填)
①氨苄青霉素敏感 ②发出绿色荧光
③氨苄青霉素抗性 ④不发绿色荧光
33.为进一步提升转基因红豆杉细胞产紫杉醇的能力, 下列策略合理的有 。(多选)
A.提升 Bapt 基因的复制能力 B.提升 Bapt 基因的转录水平
C.对 Bapt基因进行定向进化 D.对 Bapt 酶进行定点突变
进一步研究发现,红豆杉组织中存在内生微生物,也能合成紫杉醇。下图11为内生微生物的分离筛选,以及利用红豆杉组织碎、麦麸等废弃物发酵生产紫杉醇的主要流程。
34.红豆杉组织中存在内生微生物,并能合成紫杉醇。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 。(多选)
A.红豆杉与内生微生物可能存在共同的原始祖先
B.红豆杉与内生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是相互选择的结果
C.内生微生物合成紫杉醇的能力由红豆杉的遗传物质决定
D.内生微生物为了适应红豆杉环境,产生了合成紫杉醇的变异
35.根据研究目的,图11中培养基①的类型是 。(编号选填)
① 固体培养基 ② 液体培养基 ③ 通用培养基 ④ 选择培养基
36. 下列控制参数中,对反应器①和反应器②的反应都有较大影响的是 。(多选)
A.温度 B. pH C.溶解氧 D.反应物浓度
37.本案例中,运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和内生菌发酵技术生产紫杉醇,就其产业化应用而言,它们的基本原理是 。(单选)
A.必须改造相关生物的基因 B.以糖类等有机物作为主要原料
C.以活细胞作为生物反应器 D.以原生物体的代谢物为产品
参 考 答 案
(完卷时间: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塞罕坝的生态治理 (18分)
1.(2分)(1) ① (2) ④或⑤ (3)⑤或④
(4) ② (5)③或⑥ (6)⑥或③
2.(2分) D 3. (4分) B E/A
4.(2分)C 5. (3分)④②③⑥
6.(2分)性别结构被破坏, 出生率下降 7. (3分) AD
二、水稻的抗病性 (19分)
8. (3分)①③④ 9. (2分) B
10.(2分)B
11.(6分) ③⑦②① ⑤⑥④②①
12.(3分) ABD 13.(3分) BC
三、压力的调节(20分)
14.(2分) B 15.(4分)②③ ④⑥⑦
16.(2分) ②→③→④ 17.(3分) BCD
18.(2分) B 19.(2分) D
20.(2分) ②
21.(3分) 长期滥用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降低微生物刺激免疫细胞产生IL-22的能力。压力状态下,IL-22释放不足,削弱其对隔区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从而易引发焦虑、抑郁。同时,抗生素滥用还可能破坏机体正常菌群的平衡,并可能促使耐药细菌的产生。
四、脂肪酸代谢与人体健康(24分)
22.(2分) ③⑤⑥ 23.(3分) ACD
24.(2分) ② 25.(3分) BD
26.(3分) 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 1/3
27.(3分)①②⑤⑦
28.(4分) 对照组 ②④⑤ ( ①③⑤, ①④⑤) 实验组: ②③⑤
29.(4分) 剧烈运动、感染、饥饿和寒冷等情况对能量的需求较大,肌肉细胞等会增加对脂肪酸尤其是长链脂肪酸的摄取和氧化。VLCAD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缺乏正常的VLCAD,导致长链脂肪酸在线粒体内β氧化过程发生障碍进而影响三羧酸循环生成ATP,供能不足,导致低血糖、横纹肌溶解、肝损伤、代谢中间产物积累引起中毒等,严重可导致器官衰竭。
(五)紫杉醇的生物合成(19分)
30.(2分) A 31. (2分) Ⅱ和Ⅳ
32.(2分) ③④ 33. (3分) BC
34.(3分) AB 35. (2分) ①③
36.(3分) ABD 37. (2分)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