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二十九)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二十九)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二十九)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一、时空观念
二、考点梳理
【考点1】冷战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开始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发展 1947年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基本形成 1949年德国分裂,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最终形成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成立“北约”,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考点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欧洲的联合
(1)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2)过程
(3)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美国的发展
时间 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发展速度放缓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经济进一步发展
3.日本的崛起
原因 外因 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获得大量军需订单
内因 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表现 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影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过程
(2)影响
①积极: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局限: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考点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中苏关系
①建交:1949年,苏联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缔约: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名称 措施 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1)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2)经济①农业: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2)军事: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2)政治: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3.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项目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开始时间 1991年年底 20世纪80年代末
原因 根本 苏联模式的弊端
直接 改革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
外因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考点4】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1.万隆会议
(1)召开: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亚非会议。
(2)成果: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3)万隆精神: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4)影响
①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②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③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2.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时间 概况
1951年 利比亚宣布独立
1952年 埃及爆发革命,1953年成立共和国
1960年 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1962年 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3.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1959年,卡斯特罗等人领导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1999年年底,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三、课堂训练
1.1948年,朝鲜半岛分裂成社会主义国家朝鲜和资本主义国家韩国。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这些现象表明(  )
A.冷战造成国家分裂 B.民族解放浪潮高涨
C.二战造成地区分裂 D.多极化趋势的萌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英国《社会保障及有关服务》报告就强调了政府统一管理保障项目的原则,战后奥地利、联邦德国等西欧各工业国的社会保障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普及化、全民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保障在西欧各国的确立和普及(  )
A.有利于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环境
B.受到民主、自由思想的感召
C.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D.体现资本主义的民主平等
3.1949年4月,苏联作家协会计划从1949年到1950年,出版10到15本旨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1949年6月,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向马林科夫呈送一份报告,要加快无短波收音机的生产速度并增加产量,以作为与境外反苏广播斗争的工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冷战背景下美苏文化领域斗争
B.苏联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C.苏联加强对社会主义阵营控制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尚处于守势
4.二战后,美国联合西欧一些国家签订条约。该条约旨在确保成员国之间在军事上的合作与防御,防止外部威胁,特别是苏联的侵略。材料中的“条约”应为(  )
A.《凡尔赛和约》 B.《华沙条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北大西洋公约》
5.1943﹣1944年,美国发行了几部电影,赞扬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态度与行动。到40年代末,这些电影又成为批判对象,剧本撰写人及主演被纳入黑名单或遭遇审查。这折射出(  )
A.两极格局已经形成 B.文化成为冷战的焦点
C.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D.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
6.从1947年开始到1951年结束,马歇尔计划共花出去了131.5亿美元,这些钱的相当部分以各种方式回到了美国企业家手里。从这些钱的用途来看,美国是通过马歇尔计划把国内过剩的产能转移到了欧洲,给自己培养了战后的新市场,并且让欧洲比过去更加依赖美元。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B.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C.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D.阻碍了欧洲的经济恢复
7.如表是一部历史著作的目录(部分)。其中①处应为(  )
第一章美苏的对立 美国谋求世界霸权 苏联寻求国家安全第二章冷战的 开始 盟友变为对手 ①_____第三章两大集团的形成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联合国作用的增强
8.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措施中,旨在“修补资本主义”的是(  )
A.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
C.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9.表格归纳同类事物是有效学习的方法之一。如表所列事件可以归纳的主题是(  )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0年 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
1999年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A.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0.1992年俄罗斯煤、石油、煤气价格较上一年度上涨4倍,居民用电、药品和医疗用品价格上涨3倍,面包、牛奶、植物油以及供暖价格上涨2倍。材料反映俄罗斯(  )
A.受到苏联解体冲击 B.坚持计划经济体制
C.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D.丧失世界大国地位
11.二战后,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演讲中说:“法国人和德国人必须把过去的事一笔勾销,要彼此合作和意识到他们都是欧洲人。”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我是一个德国人,但我也是且一直是一个欧洲人——我向来致力于同法国取得谅解,没有这种谅解,就不可能有一个欧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戴高乐和阿登纳的共同主张,并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的史实印证这一主张。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日本为了快速进行国家重建,于1952年颁布了《企业合理化促进法》,减免企业税。20世纪50年代共引进1029项技术,其中包含了机械、电力、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重化工业技术。1961年前后,日本各地出现了企业自办“中央研究所”的热潮。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民间企业的研究人员数已经达到大学科技部门研究人员数的两倍。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建立具有最高决策职责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同时将日本科技厅和文部省合并为文部科学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发展科技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材料三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政治发展历程
1947年 印度独立
1955年 召开万隆会议
1960年 非洲独立年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
1999年 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区全部主权
(3)二战后亚非拉国家获得新发展,请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发展”的表现。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7年6月,在美国的指使下,英法建议欧洲各国就自己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再由美国提出援助的方式和条件。7月2日,莫洛托夫奉命宣布退出会议,并发表声明,谴责援助的真正目的是要把欧洲分裂成两个集团,为某些谋求霸权的强国的利益,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
——摘编自《世界史 现代史编》
材料二: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使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完全破产。为打败日本这一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主要敌人,美国在二战后仍坚持把日本作为敌国加以约束。战后,随着美苏在欧洲问题上矛盾的激化,乔治 凯南向国务卿马歇尔建议,美国必须采取向日本提供经济援助、缓和赔偿等一系列政策。
——摘编自《战后初期美国对韩、日政策的战略演变》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对菲律宾提供援助。其中,军事援助在援助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40%﹣60%。因战争爆发,1950年起,美国对菲提供的军事援助持续递增,到1953年战争结束时达到3.74亿美元的最高值。
——摘编自《冷战背景催化下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援助”计划的提出者及本质是什么?据材料,概括莫洛托夫“谴责援助”的理由。结合所学,欧洲哪一国家被“分裂成两个集团”?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得以实现得益于哪一会议的召开?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随着美苏在欧洲问题上矛盾的激化”,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和20世纪60年代日本崛起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对菲提供的军事援助持续递增”与哪一战争有关?
(4)综上所述,分析影响美国选择“援助”对象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10 AAADD AADAA
11.(1)主张:都主张法德和解;推进欧洲一体化。史实: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成立。20世纪90年代:欧盟成立。
(2)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减免企业税;强化技术引进与吸收;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力度;培育国内科技人才;建立并改革政府科研机构。(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成就: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表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国际舞台。
12.(1)提出者:马歇尔。本质: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理由:把欧洲分裂成两个集团,为某些谋求霸权的强国的利益,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国家:德国。
(2)会议:华盛顿会议。变化:由把日本作为敌国加以约束向到向日本提供经济援助、缓和赔偿等进行转变。表现: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
(3)特点:援助领域广泛;军事援助在援助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战争:朝鲜战争。
(4)主要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政治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