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选必三《逻辑与思维》2025年经典模拟试题选择题精练1、(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阶段训练·T16)认识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思维的不同层次和维度可以作不同的解读,从认识发展的历程角度看( )①第一重境界是通过形象思维如实把握事物的现象②第二重境界是在感性具体的指导下直觉事物的本质③第三重境界是在分析基础上建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④这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深化过程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T16)棉花是植物纤维,孔隙中的空气可以减缓人体热量向外扩散。雪是水的结晶,积雪孔隙里的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棉花和雪花都是孔隙度高的东西。有人据此得出结论“孔隙度高的东西可以保温”。这一推理( )①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是一种或然推理②具有基本单元的形象性和运行方式的推导性③运用求同法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④还需要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2025届佛山一模·T15)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于8月在北京举行。某校学生参观该展会后对“人形机器人”“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展开讨论,得到以下判断:( )甲:所有人形机器人都是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乙:有些机器人不是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丙:所有人形机器人都不是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丁:并非所有人形机器人都不是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据此,可得出以下两人的发言必然出现一真一假的是A. 甲和丙 B. 乙和丙 C. 乙和丁 D. 丙和丁4、(2025届佛山一模·T16)“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以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说明“两端”者,“过”与“不及”也,循中道而行是最合适的尺度;又以“致中和”阐述“用中”“守中”之目的,即是“致和”,达致万物各遂其性的和谐世界。这启示我们( )①把持有度,推动事物变化发展止于至善②采取折中的办法,避免犯极端化的错误③树立辩证思维,继承发展中华人文精神④用动态性思维看问题,摒弃静态性思维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5、(2024年10月广东省金太阳联考·T16)阅读以下内容,其中属于表达判断的语句是( )① 顾客甲:“服务员,这杯咖啡是热的还是冰的?” 服务员乙:“是热的。”② 顾客甲:“那这只苍蝇是怎么回事?”③ 服务员乙:“呃……它也想喝点热的。”④ 顾客甲:“它想喝什么我要付钱?我又不认识它!”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6.(2025金太阳广东10月29日·T16)中国诗词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先哲圣贤的智慧结晶。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下列对上述诗词解读正确的是( )①刘禹锡的诗建立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之上②刘禹锡的诗揭示了事物的规律,其思维表达具有严谨性③苏轼的诗运用了辩证思维方法,认识更加全面④苏轼的诗运用了正逆互补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性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7.(2025广东金太阳11月联考·T16)港珠澳大桥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每座主桥均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其中,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吸收“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使桥塔显得纤巧灵动、精致优雅。大桥的设计( )①体现了艺术性与科学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③以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展现港珠澳协同发展历程④旨在通过逆向思维的方法推动大桥协同发展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8.(2025年广东省二调·T15)以下表述所对应的逻辑思维规则理解正确的是( )序号 表述 逻辑思维规则① 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 从概念的外延上看是反对关系② 一天分为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这是从外延上进行划分③ 甲比乙大两岁,乙比丙大两岁 这个关系判断为反传递关系④ 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违反了矛盾律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9.(2025年广东省二调·T16)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机器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医疗、生产性服务等领域。迎宾机器人提供接待、咨询、引路、导览讲解、互动娱乐服务;医疗机器人提供导诊、远程诊疗服务;检修机器人检查电网、维护电路和电信设备,清洁机器人在粉尘环境下清扫施工现场……有人认为,如果广泛使用服务机器人,会引发失业潮。该观点( )①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②后件假,观点不真实③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④前后件的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0.(2025·广东一模·T15)2024年9月9日,第六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本届奖项的申报者需要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申报者是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申报者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工作;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45周岁,女性未满48周岁。由此可推断( )①并非所有的申报者不是拥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②所有申报者的工作在中国内地就一定不在港澳③奖项申报者或者是科技人才或者是杰出贡献者④拥有博士学位且年龄符合要求的都可申报奖项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1.(2025·广东一模·T16)某班参加校运会的报名情况如下:报了接力的同学都报了短跑; 报了跳高的同学都没有报短跑,但少数同学报了跳远; 报了跳远的同学都没报实心球,但少数同学报了接力。据此,可推断下列说法必然为假的是( )①有些报接力的同学也报了跳高 ②有些报实心球的同学也报了短跑③所有报短跑的同学都报了跳远 ④所有报跳远的同学都报了短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12. 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某班同学围绕“合肥市”与“安徽省省会”这组概念表达了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①“合肥市”与“安徽省省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②从内涵上看,“合肥市”与“安徽省省会”是一致的③从外延上看,“合肥市”与“安徽省省会”是全同关系④合肥市包括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3.(2025湖北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T11)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某校高二逻辑兴趣学习小组对此判断进行推理,正确的是①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②只有宪法才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③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或者是宪法,或者是立法法④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要么是宪法,要么是立法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2025湖北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T12)2024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在苏州举行。本届智博会首发首展齐聚,新品好物扎堆,相关企业共展示了近100项人工智能新产品与技术,成为首发经济的“时装秀T台”。这一活动的举办:①运用了超前思维,印证了思维活动能精准预测未来②运用了形象思维,彰显了智博会展示新产品的功能③运用了联想思维,有助于预测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④运用了创新思维,体现了思维活动的直接现实性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025湖北七市州3月联考·T11) 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后,甲、乙、丙、丁四支救援队迅速行动。已知:若甲队负责物资分发,那么乙队不负责医疗救助;或者丙队负责道路抢修,或者甲队负责物资分发;只有丁队负责人员搜救,乙队才负责医疗救助。若现在乙队负责医疗救助,则( )①丙队负责道路抢修②甲队负责物资分发③丁队负责人员搜救④甲队负责人员搜救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6.(2025湖北七市州3月联考.T12)DeepSeek公司在人工智能算法中,突破传统方法,从数据正向筛选优化转变为从数据的边缘异常值入手,反向挖掘关键信息,以提升算法性能。同时,基于对未来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交叉领域的潜力判断,提前投入研发资源,从而取得巨大成功。这体现的创新思维方式是( )①尝试从数据边缘异常值入手,运用联想思维,开拓全新思路②反向挖掘关键信息,运用逆向思维,突破正向思维的固有模式③基于潜力判断,运用发散与聚合思维,超越了时代发展需求④提前布局相关交叉领域,运用超前思维,把握事物发展趋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2025惠州二模·T16)某中学向阳文学社开展“品读红色家书·传承信仰力量”红色家书诵读活动,要求同一封红色家书只能由一位社员诵读。现有甲、乙、丙、丁、戊五位社员报名参赛,并且满足以下条件:要么丙报名诵读向警予致父母的家书,要么甲报名诵读江竹筠致表弟的家书 除非乙不报名诵读左权致妻子的家书,否则丁报名诵读赵一曼致儿子的家书 或者丁报名诵读赵一曼致儿子的家书,或者戊报名诵读黄继光致母亲的家书 如果甲报名诵读江竹筠致表弟的家书,那么乙报名诵读左权致妻子的家书现在知道“丙不报名诵读向警予致父母的家书”,必然( )①甲不报名诵读江竹筠致表弟的家书②乙报名诵读左权致妻子的家书③丁报名诵读赵一曼致儿子的家书④戊报名诵读黄继光致母亲的家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2025深圳一模·T15)妈妈和女儿在餐桌前吃晚饭。妈妈说:“宝贝,多吃点鱼。”女儿问:“妈妈,吃鱼有什么好处?”妈妈说:“可以预防近视。”女儿又问:“为什么?”妈妈说:“你见过猫有近视的吗?”对母女两人的对话认识正确的是( )①女儿借用两个问句,谨慎地对认识对象进行了辨识和判断②妈妈运用了三段论推理,该推理的结论是“猫是不近视的”③妈妈的推理省略了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即“猫是吃鱼的”④妈妈运用了三段论推理,却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2025深圳一模·T16)科学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世界的本质,艺术则以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人类的精神世界。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家们以严谨的态度解读科学经典,艺术家们则以朗诵、演奏、演讲等形式,将科学经典中的深邃思想与艺术之美完美融合,让科学不再是枯燥的数据和公式,而是充满了情感与温度的诗意表达。科学与艺术的跨界融合( )①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分析科学与艺术的相似属性②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科学精神与艺术情怀的关系③实现了抽象的科学知识到感性具体认识的深化④运用联想思维把对科学和艺术的认识联系起来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0. (2025·惠州第三次调研·T16)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下列对“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推理正确的是( )①进行了改革,也就能实现今后的持续发展②有了可持续发展,那就一定是进行了改革③除非改革,否则无法实现今后的持续发展④没有实现今后的持续发展,也就没有进行改革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1.(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T16)“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缺一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同一种植物既是橘又是枳,不违反矛盾律②同一种植物环境不同称谓不同,不违反同一律③同一种植物既不是橘又不是枳,不违反排中律④同一种植物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不违反矛盾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2025八省联考·西北卷T15)在某场篮球比赛前,教练组认为:应当具体研究现有队员各自的技术特长、团队意识等特点,确定最佳首发阵容;其中既要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又要有体能充沛的年轻队员,教练组的观点( )①使用了联言判断②使用了选言判断③运用了求异法获取因果联系④运用了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3.(2025八省联考·西北卷·T16)某学校戏曲社团内,所有男同学都是京剧爱好者,所有京剧爱好者都是秦腔爱好者。由此一定可得出,该戏曲社团内( )①有的秦腔爱好者是男同学②所有秦腔爱好者都是男同学③有的男同学不是秦腔爱好者④所有男同学都是秦腔爱好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4.(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T1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由“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推出( )①如果梅花香,那经历过苦寒②如果没有苦寒,梅花就不会香③如果有苦寒,梅花一定会香④梅花不香,是因为没有苦寒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5.(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T16)为了“饭碗盛满中国粮”,我国科学家长期致力于提高水稻产量研究。科学家在试验中,将100块水稻田分为两组,甲组采用非杂交方法种植,乙组采用杂交方法种植。多次试验结果表明,乙组水稻普遍高于甲组。科学家由此认为,采取杂交方法提高水稻产量是可行的。科学家应用了( )①求异法 ②求同求异并用法 ③演绎推理 ④归纳推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选必三《逻辑与思维》2025年经典模拟试题选择题精练答案1. 【答案】D【解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属于形象思维,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直观认识,但不一定是如实把握事物的现象,①错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思考,是对事物的抽象认识,是在思维抽象的基础上,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思维具体,在分析基础上建构对事物整体性的正确认识,③正确。认识的三重境界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深化过程,④正确。2. 【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棉花和雪花都是高孔隙度的东西。有人据此得出结论“孔隙度高的东西可以保温”,体现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求同法,要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不是类比推理,①观点错误。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是抽象思维的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不是推理,②表述错误。3. 【答案】D【解析】两人的发言必然出现一真一假,“所有人都不是人”和“并非所有人都不是人”是自相矛盾,一真一假,丙和丁一真一假,符合题意,入选。甲和丙,所有人都是和所有人都不是构成反对关系。4. 【答案】B【解析】“得中”≠折中主义(无原则、消极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②表述错误。我们要用动态性思维看问题,也要静态性思维,不是摒弃,④表述错误。5. 【答案】D【解析】一般来说,陈述句、反问句可以表达判断,祈使句、感叹句则不表达判断。③是陈述句,④是反问句,均表达判断,③④可选;①是祈使句,②是感叹句,均不表达判断,①②不选。6.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刘禹锡的诗建立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之上,运用了辩证思维方法,认识更加全面,①③正确。刘禹锡的诗没有揭示事物的规律,②不选。苏轼的诗没有运用正逆互补的思维方式,④不选。7. 【答案】A【解析】选项②中“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属于哲学认识论过程,材料未明确体现设计遵循这一逻辑;材料没有体现逆向思维,④不选。8. 【答案】A【解析】民法典明确了子女的范围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外延之和小于和小于该属子女的外延,①正确。一天分为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是分解,不是划分,②错误。甲比乙大两岁,乙比丙大两岁,肯定甲不是比丙大两岁,所以这个关系判断为反传递关系,③正确。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实践能力和深度以及特定的历史时期、条件的影响,但从长远看,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且没有止境的,因此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并不违反矛盾律,④错误。9. 【答案】D【解析】该观点是判断不是推理,①错误。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②错误。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又叫条件判断,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③正确。广泛使用服务机器人并不必然会引发失业潮,前件后件的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④正确。10、【答案】B【解析】①题目明确要求申报者必须是“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因此所有申报者都满足此条件。逻辑上,“并非所有申报者不是”等价于“至少有一个是”,而实际上所有都是,故①正确。②中“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工作”的“或”是相容选言判断,允许同时满足(如跨地区工作)。因此,申报者可能既在内地又在港澳工作(如两地兼职),②的表述“一定不在港澳”错误。③要求申报者为科技人才,未提及“杰出贡献者”。但所有申报者均为科技人才,因此“科技人才或杰出贡献者”这一选言命题对所有申报者成立(因至少满足“科技人才”)。③正确。④题目还要求申报者必须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工作,④未提及工作地点限制,故错误。正确答案为B。11、【答案】B【解析】①:因为报接力的同学都报了短跑(报接力→报短跑),而报跳高的同学都没报短跑(报跳高→ 报短跑),所以报接力的同学和报跳高的同学没有交集。那么“有些报接力的同学也报了跳高”必然为假。②:报跳远的同学都没报实心球(报跳远→ 报实心球),少数报跳远的同学报了接力,报接力的同学都报了短跑(报接力→报短跑)。由此可知存在报短跑的同学没报实心球,但不能就此确定“有些报实心球的同学也报了短跑”必然为假,有可能存在既报实心球又报短跑的同学。③:题目未强制要求短跑同学必须报跳远。例如,可能存在仅报短跑或短跑+接力的同学,未报跳远。但若实际所有短跑同学均报跳远,③可为真。结论:③可能为真或假,不必然为假。④:报跳高的同学都没报短跑(报跳高→ 报短跑),且少数报跳高的同学报了跳远,这就说明存在报跳远的同学没报短跑。所以“所有报跳远的同学都报了短跑”必然为假。选B。12、【答案】A【解析】“合肥市”与“安徽省省会”是不同概念。虽然二者外延相同(均指合肥市),但内涵不同:“合肥市”强调城市的地理、文化、行政属性;“安徽省省会”强调其作为省级行政中心的职能。因此①正确。“合肥市”与“安徽省省会”的外延完全相同(均指向合肥市),属于逻辑学中的“全同关系”。因此③正确。内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二者内涵不一致(如上述分析),因此②错误。尽管“合肥市包括4个区”是事实,但题目要求分析“合肥市”与“安徽省省会”的概念关系,而④与此无关,因此④不符合题意。13、【答案】A【解析】①直接陈述了立法法是依据,本身正确。②只有宪法才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这里的“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也就是宪法是唯一的依据,这与原句中的“宪法和立法法”同时作为依据矛盾,②是错误的。③中“或者是宪法,或者是立法法”,这种“或”关系表示两者至少有一个成立即可,符合题干中宪法和立法法都可以作为依据的意思,正确。④中“要么是宪法,要么是立法法”,“要么……要么……”关系表示两者只能有一个成立,与题干中两者都可以作为依据的意思不符,错误。答案为A。14、【答案】C【解析】选项①超前思维是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但并不能做到精准预测未来,所以①错误。②文中把智博会比作“时装秀T台”,通过形象的比喻来彰显其展示新产品的功能,这是形象思维的运用,所以②正确。③通过展示的新产品与技术联想到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这是联想思维的体现,有助于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所以③正确。④思维活动本身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所以④错误。选C。15、【答案】B【解析】由条件4和条件1进行推理,根据“否后必否前”原则,可得 甲队负责物资分发;再结合条件2,利用“否定肯定式”,可推出丙队负责道路抢修;最后结合条件3,根据“肯前必肯后”原则,可推出丁队负责人员搜救。综上,丙队负责道路抢修、丁队负责人员搜救。选B。16、【答案】D【解析】DeepSeek公司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突破传统,从数据边缘异常值入手(区别于传统的正向筛选),这体现了逆向思维,因为它不是按照常规的正向筛选,而是从边缘异常值反向挖掘关键信息,所以②符合。该公司基于对未来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交叉领域的潜力判断,提前投入研发资源,这体现了对未来的一种前瞻性布局,运用了超前思维,把握事物发展趋势,所以④符合。①选项中提到的联想思维在题干中未体现,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逆向思维和超前思维,所以①不选。③选项中说运用发散与聚合思维超越时代发展需求不准确,题干中主要体现的是超前思维对未来的布局,并非发散与聚合思维,所以③不选。综上,正确答案是D。17、【答案】D【解析】条件1:要么丙报向警予家书,要么甲报江竹筠家书。 丙不报向警予家书,甲必须报江竹筠家书(①错误)。条件3:若甲报江竹筠家书,则乙必须报左权家书。甲已报江竹筠家书, 乙必须报左权家书(②正确)。条件2:除非乙不报左权家书,否则丁或戊必须报赵一曼或黄继光家书。乙已报左权家书, 触发条件:丁或戊至少有一人报赵一曼或黄继光家书。家书分配逻辑:甲报江竹筠家书,乙报左权家书,丙不报向警予家书。剩余家书为向警予、赵一曼、黄继光,需由丙、丁、戊分配。丙不报向警予家书,丙只能报赵一曼或黄继光家书。若丙报赵一曼家书,则戊必须报黄继光家书(否则条件2不成立);若丙报黄继光家书,则丁必须报赵一曼家书。无论哪种情况,戊必须报黄继光家书(④正确)。必然成立的结论为 ②和④,答案为 D。18、【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对话可知一个三段论推理:猫都是不近视的,猫都是吃鱼的,所以,吃鱼的都是不近视的猫。①: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因此,女儿借用两个问句,没有对认识对象进行辨识和判断,①排除。②:妈妈运用了三段论推理,“猫是不近视的”是该推理的前提,而不是结论,②错误。③:妈妈的推理为:猫都是不近视的,猫都是吃鱼的,所以,吃鱼的都是不近视的猫。这个推理省略了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即“猫是吃鱼的”,③正确。④:小项“吃鱼的”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在结论中则是周延的,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违背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④正确。故本题选D。19、【答案】C【解析】排谬法和排异法排除①③材料强调的是科学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体现了对立统一和运用联想思维,②④符合题意。科学与艺术的跨界融合未体现类比推理方法,①不选。思维的历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③表述错误。20、【答案】C【解析】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原话“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其逻辑结构可表示为: 改革 → 持续发展。根据逻辑学原理,该命题的逆否命题为 持续发展 → 改革,即“有了持续发展,就必然进行了改革”。①该选项将“改革”视为“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改革 → 持续发展),但原命题仅表明改革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影响发展,因此①错误。②该选项对应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持续发展 → 改革),与原命题逻辑完全一致,正确。③“除非A,否则不B”等价于“只有A才能B”,即持续发展必须依赖改革( 改革 → 持续发展),与原命题一致,正确。④该选项对应原命题的逆命题( 持续发展 → 改革),但逆命题并不必然成立。未实现持续发展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而非未改革,因此④错误。正确答案C.21、【答案】C【解析】①:同一种植物不能既是橘又是枳(因为橘和枳是不同的概念),这违反了矛盾律,所以①错误。②:同一种植物因为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橘和枳),这并没有违反同一律,所以②正确。③:同一种植物既不是橘又不是枳,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它要么是橘要么是枳等),违反了排中律,所以③错误。④:同一种植物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里的“橘”和“枳”是基于不同环境的不同判断,不违反矛盾律,所以④正确。综上,正确答案是C。22、【答案】B【解析】教练组提出首发阵容中既要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又要有体能充沛的年轻队员,“既……又……”表明这是一个联言判断,而不是选言判断,①正确。教练组认为应当具体研究现有队员各自的技术特长、团队意识等特点,确定最佳首发阵容,这是对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了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④正确。教练组提出首发阵容中既要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又要有体能充沛的年轻队员,“既……又……”表明这是一个联言判断,而不是选言判断,②排除。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含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未体现运用求异法获取因果联系,③排除。23、【答案】B【解析】这个三段论大前提是所有男同学都是京剧爱好者,小前提是所有京剧爱好者都是秦腔爱好者,结论是有的秦腔爱好者是男同学,中项是京剧爱好者,符合三段论推理的规则,①正确。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是所有京剧爱好者都是秦腔爱好者,小前提是所有男同学都是京剧爱好者,结论是所有男同学都是秦腔爱好者,中项是京剧爱好者,符合三段论推理的规则,④正确。所有男同学都是京剧爱好者,所有京剧爱好者都是秦腔爱好者,所以所有秦腔爱好者都是男同学。在这个推论中小项“秦腔爱好者”在小前提中是不周延的,但在结论中却是周延的,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②排除。所有男同学都是京剧爱好者,所有京剧爱好者都是秦腔爱好者,所以有的男同学不是秦腔爱好者。在这个推论中大项“秦腔爱好者”在大前提中是不周延的,但在结论中却是周延的,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③排除。24、【答案】A【解析】如果梅香,那经历过苦寒,是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有效推理,①正确。如果没有苦寒,梅花就不会香,是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有效推理,②正确。如果有苦寒,梅花一定会香,是肯定前件式,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无效推理,③排除。梅花不香,是因为没有苦寒,是否定后件式,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无效推理,④排除。25、【答案】B【解析】【详解]①④: 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中,科学家在试验中,将100块水稻试验田分为两组,甲组采用非杂交方法种植,乙组采用杂交方法种植。多次试验结果表明,乙组水稻产量普遍高于甲组。科学家由此认为,采取杂交方法提高水稻产量是可行的。科学家应用了求异法和归纳推理,①④符合题意。②: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材料中没有涉及求同求异并用法,②不符合题意。③:演绎推理指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材料中没有涉及演绎推理,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选必三《逻辑与思维》2025年经典模拟试题选择题精练.docx 选必三《逻辑与思维》2025年经典模拟试题选择题精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