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课件(共26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课件(共26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视频分享:文化中国行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1)原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做法:①要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②要用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P49蓝字
(1)重要性: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和做法?P49蓝字
自主学习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价值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四大思想理念
3.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内涵
4.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的内涵
5.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的内涵
6.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的内涵
浏览课本P50-53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
探究与分享
学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建了文化长廊,展示了以下名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司马迁《史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总关情。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这些名句蕴含着什么思想理念?
总结归纳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价值
①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形成的思想理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P50蓝色字体)
②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有人认为,“历久弥新”这个成语最初来源于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这篇序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更展现出了王羲之卓越的书法技艺。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至今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因此,“历久弥新”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经过长时间考验仍然保持着新的状态或品质的事物或人。
名词点击
总结归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四大思想理念
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④惠民利民、安民福民的思想
探究与分享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 2016 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形成了一种与大自然感应的诗意浪漫。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②它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③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点拨:
1.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点拨:
2.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
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归属于自然,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
②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并利用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总结归纳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法自然”
出自先秦著名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本义是大道以自己本来的样子为法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多的是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义上理解“道法自然”。
相关链接
“天人合一”
“天”的含义十分丰富,当代人一般将其理解为自然、自然规律;“人”,主要指人、人类社会。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致力于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与天地合其德”;另一方面,人还应致力于促进万物的发展和宇宙的和谐,即“赞天地之化育”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总结归纳
(2)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相关链接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这种精神为后世所推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945 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
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总结归纳
(3)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用典释义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时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此句蕴含着我国古人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启示我们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只有适时求变,才能长盛不衰,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这个发展规律社会才会发展国家才会进步。此句同样也包含实用主义的思想,即“变通”,告诉人们遇事不要钻牛角尖,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探究与分享
春秋时期,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冉有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发展教育。”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庶、富、教”的治国思想。
谈谈你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
①“庶”即充足的劳动力,“富”即使人民生活富裕,“教”即使人民受到伦理教育。
②孔子认为,国家发展必须具备“庶、富、教”三个条件,人口的增加和基本的物质财富的需求,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但社会、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教化人心,修养民心。
③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要保证劳动力的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要通过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点拨:
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总结归纳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用典释义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氾论训》,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是利民。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用以说明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深刻阐明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意义為利有治和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我们只有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蕴,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教师寄语
课堂小结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内容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惠民利民、安民福民的思想
课堂习题
1.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这蕴含了什么思想理念( )
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B.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C.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D.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B
课堂习题
2.2024年夏天,上海宝山区吴淞街道的居民崔阿姨,不再为垃圾分类投放而烦恼了。以前,必须在指定时间内投放,错过了只能暂时放在家中,不方便也不卫生。小区垃圾箱房实施智能化改造后,每个时段都能投放,每当有居民拎着分类好的垃圾袋前来投放,对应的门就会自动打开,十分方便。使用体验更好,居民参与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
A.行动转变能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好处
B.有利于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垃圾分类能迅速改善生态环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D.坚持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C
课堂习题
3.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文化馆,自6月起持续开展了近三个月的公益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了硬笔书法、绘画、电钢琴、吉他、舞蹈、播音主持、T台走秀等多个艺术门类,培训学员150余人,线上直播惠及人数超6万人次,让全区青少年充分享受丰富的暑期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资源,这有利于( )
①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认可
②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成绩
③提升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④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