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 外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15* 无言之美学习目标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素养)知识备查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别名孟实,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他提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价值等观点。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背景资料知识备查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预习检测读一读liáomiǎoqínqǐnɡxǔpínyùnchènchuàngniānàipìjiāzhūqī寂寥缥缈擒住顷刻栩栩如生颦意蕴铢两悉称悲笳怆然暧暧譬如信手拈来惨戚预习检测读一读附丽姑且笼统蛾眉谚语心旷神怡轻描淡写目不忍睹gūfùlǒngyànkuàngdàndǔéyí词语解释预习检查瞬息万变意蕴笼统铢两悉称心旷神怡目不忍睹惟妙惟肖内在的意义;含义。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闲情逸致轻描淡写信手拈来安闲的心绪和超逸的兴致。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词语解释预习检查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解释“无言之美”的含义的句子,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解释“无言之美”的含义的句子,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的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只是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朱光潜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部分(1、2):引论。以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第二部分(3—6):分析“言”“意”关系及文学要达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由此提出问题。第三部分(7—12):分析问题。从图画、文学、音乐、雕刻等角度来论述“无言之美”。第四部分(13):得出结论。综合前文,归纳论点,揭示无言之美的奥秘。精读细研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入“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作用?精读细研2.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照片图画对比无言之美精读细研作者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的,一是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二是哪一个引起的美感更浓厚。通过对比,说明尽管相片能更逼真、完整地反映实物,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这就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所带来的“无言之美”。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将相片和图画进行对比分析的?其作用是什么?精读细研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无言之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文学上的“无言之美”意蕴之美精读细研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精读细研怨 情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精读细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后出塞杜甫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精读细研音乐上的“无言之美”无声之美精读细研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英国诗人济慈《希腊花瓶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精读细研精读细研雕塑上的“无言之美”含蓄之美菩萨低眉金刚怒目精读细研希腊雕刻《拉奥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朱光潜点评: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写“怨情”,已满口说出,却有许多说不出,使人无处下口通问。如此幽深!——严羽(南宋)两首诗的共同点就在于有限的语言隐藏着无限的情韵,这就是含蓄的表达,也就是“无言之美”。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本文论无言之美,只就美术一方面着眼。其实这个道理在伦理、哲学、教育、宗教及实际生活各方面,都不难发现。老子《道德经》开卷边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儒家谈教育,大半主张潜移默化,所以拿时雨春风作比喻 。佛教及其他宗教之能深入人心,也是借沉默神秘的势力。——朱光潜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没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又想象的天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朱光潜概括主题课堂小结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文学的言不必尽意,音乐的无声胜有声,以及雕刻的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阐述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美学观点。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和意的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意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从而引出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合作探究2.品味下面一段话,你能以前面学过的一篇课文或读过的一篇诗文为例,说说你从中体会到的无言之美吗。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稍有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合作探究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学后感悟课堂小结感悟一:同样的东西,也许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不美,差别就在于心境。所以,看似与生活并无直接关联的美学,实际上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感悟二:倘若每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可乐的就是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到的快慰。写作特色 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一方面,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举的事例非常充分、详细。如为了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不仅列举了《论语》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还用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加以佐证,不但有写情,而且有写景,有详有略,增强了说服力。另一方面,作者不仅从文学的角度,还从图画、音乐、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角度进行论证,使读者对“无言之美”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对文中的观点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写作特色 语言优雅,风格灵活。文中运用的书面语较多,如“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非唯不能,而也不必”等,这些句子与本文的语言风格相符,给读者带来一种典雅的美感。除此之外,作者为了把道理讲清楚,还灵活运用了口语表达,如“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板书设计由孔子的话引出话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言越少,美感越大越深越真切文学:言不必尽意雕塑:含蓄不露不“吐肚子”懂无言之美音乐:无声胜有声课堂检测A.意蕴(yùn) 缥缈(miǎo) 铢两悉称(chèng)B.譬如(pì) 涕下(tì) 东施效颦(pìn)C.暧暧(ài) 悲笳(jiā) 心旷神怡(yí)D.悲怆(chuàng) 流露(lòu) 寥寥无几(liáo)C【解析】A项,“称”应读chèn ; B项,“颦”应读pín ; D项,“露”应读lù。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课堂检测A.迹象 散碎 混整 谚语B.丝毫 摄影 茏统 祥细C.含蓄 神象 惨酷 派遣D.宏状 寂寥 顷刻 姑且A【解析】B项,“茏”应为“笼”,“祥”应为“详”;C项,“象”应为“像”,“惨”应为“残”;D项,“状”应为“壮”。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课堂检测①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中国人主要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②中国先民不仅编竹为筏,还将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③孔子因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于是有了“韦编三绝”的佳话。④儒家经典很多写在竹简上。⑤人们先砍竹削片,晒干后钻孔,再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D3.(2022·湖北十堰)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课堂检测⑥由于竹简的利用,中国文字记载的经典得以保存传世,可以说竹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A.⑥④①②③⑤ B.②⑥④⑤③①C.⑥②①④⑤③ D.②⑤③①④⑥【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通读句子,可知语段重点介绍了竹子做成的“竹简”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②句从介绍竹子入手,以竹筏过渡,引出竹片记录文字的功用,可作首句。⑤句紧跟②句具体介绍竹子是如何经加工被编结成书的,引出“韦编”的说法。与此关联最紧密的是③句,这里提到“韦编三绝”的故事。到此,“竹简”的基本概念说清楚了,然后要介绍竹简记录和传承文化的功用。①④⑥句中,①句概说竹简记录文化的历史,应放在前面,④句具体举例,应放于其后,⑥句总结竹简的文化意义,应该放在语段的最后。拓展阅读拓展探究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拓展探究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拓展探究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拓展探究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拓展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与第①段中的“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相照应。第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所以不可调换。拓展探究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拓展探究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课下作业你认同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无言之美”吗?结合你看到的美术作品,听到的音乐作品,或读到的文学作品,谈谈你的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提示:认同或者不认同皆可,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