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附中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附中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2025年语文中考复习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上)
古诗文阅读
 
核心知识点
诫子书
◆课文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针对训练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静以修身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B.非志无以成学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至霸上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D.非复吴下阿蒙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项,修:修养/长;B项,志:志向/做标记;C项,军:军营/军营;D项,复:再/回答。故选C。
C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的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A.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B.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例句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A项的“之”,结构助词,的;B项的“之”,代词;C项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D项的“之”,动词,到。故选A。文言虚词“之”用法丰富,涉及广泛,在各地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要识记“之”字用法及例句。
3.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句意为: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节奏划分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故选B。判断朗读节奏应找准句子主干及一些特征明显的虚词,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停顿之处。
B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以“夫”字发起议论,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乙文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起初推脱,后听从劝说学习,终有所获。
C.甲文讲道理透彻深刻。乙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D.甲文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要求。乙文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项有误。乙文用鲁肃言行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而不是用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故选D。A选项从议论的观点进行考查;B选项则简要概述了《孙权劝学》的故事情节;C选项分析了两文的写作特色。本题既考查了文章大意,又从写作特色入手,结合《诫子书》议论的特点,考查了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5.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跟随岁月逐渐消逝。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与长子受之
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有删节)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ɡǔ):搅乱,扰乱。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
(2)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
(3)然今遣汝者:______________
(4)则吾犹可望:_______________
那么

增长
派遣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在家/足可/读书作文
D.恐/汝在家/汩于俗务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你用心去改变以前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4.诸葛亮和朱熹都苦口婆心的劝告儿子学习。如今,面对繁重的学业,很多同学也叫苦连天。请你从《诫子书》中选择一句话来劝勉大家,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宁静,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挥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句子可任意选择,但必须言之成理。)

◆课文解析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针对训练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投之:指示代词,此指代狼
B.一狼洞其中:挖洞
C.又何间焉:参与
D.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A
【解析】A项句意:屠夫又扔骨头(给狼)。之:代词,代骨头。“指代狼”的解释错误。B项句意: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挖洞。解释正确。C项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解释正确。D项句意: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轼: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解释正确。故选A。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时才明白前面那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迷惑对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C.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D.既克,公问其故——打败齐军之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齐军失败的原因。
【解析】D项有误,句中重点词:其,代词,代鲁国取胜;句意为:战胜之后,鲁庄公问(取胜)原因。故选D。
D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均紧扣题目行文:甲文重在写“狼”,先后写狼的胆怯、狡黠、贪婪和无能可笑;乙文重在写曹刿之“论”,战前之论、战时之论和战后之论。
B.两文都涉及危急关头的抉择:甲文屠户在个人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丢掉幻想,勇敢地选择了战斗;乙文曹刿在国家遭到强敌入侵的危急关头,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主动参与保家卫国的谋划与战斗。
C.两文都表达对敌斗争的取胜之策:甲文告诉人们,狼来了,怎么办?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乙文表明战争取胜之道的前提是
A
取信于民,还要善于把握有利的战机。
D.两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所不同:甲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乙文则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曹刿的形象。
【解析】A项有误,“狼的胆怯”不对,应该是写了狼的贪婪、狡黠和愚蠢。故选A。
穿井得一人
◆课文解析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C.骈死于槽枥之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D.其真不知马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A项,或:有时/或许。B项,安:都是“怎么”的意思。C项,于:在/向。D项,其:表示推测/代词,它的。故选B。“其、于”两个虚词考查频率较高,需加强高频虚词的复习。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信之乎:______________
(4)三人言市有虎:______________

代词,代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相信
集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
3.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类似情况?面对真伪难辨的信息,该怎样对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一波三折、杭州保姆纵火杀人案云雾迷蒙、微信群里有各种危言耸听的新闻;我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人云亦云。不信谣、不传谣,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细心观察,去伪存真,谨慎判断。
杞人忧天
◆课文解析
一、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的词。
有人
于是,就
◆针对训练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沈屯子多忧
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①围困柳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诵叹不已。友曳之归,日夜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②成疾。家人因劝出游,以纾③其意。忽见道上有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戕者。”归而益忧。家人为之请巫。巫曰:“稽冥籍④,若来世当轮回作女人。所适⑤夫麻哈回也,貌甚陋。”沈忧病转剧。亲友来省者慰曰:“善自宽,病乃愈耳。”沈曰:“若欲吾宽,须杨文广围解,负竹者归家,麻哈回作休书见付乃得也。”
(选自明代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悒悒(yì):闷闷不乐。 ③纾:解除。 ④冥籍:阴间的书簿。⑤适:侍奉,这里是“嫁”的意思。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告诉
停止
考虑
宽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戕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竹竿梢头非常锐利,街上行人这么多,一定会有人被戳着剐着。
3.请结合对两文的理解,谈谈你对文中的杞人天地崩坠和沈屯子“多忧”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杞人对天会塌下来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乙文中沈屯子对过往历史和虚妄未来的担忧同样是没有必要的。他们之所以产生忧虑,主要源于无知。我们通过学习实践,对事物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就不至于有那些不必要的担忧。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